青春类电影为什么会那么流行?
![]() |
![]() |
![]() |
![]() |
上周去看了由“青春教父”张一白导演,彭于晏和倪妮主演的电影《匆匆那年》,评分什么都不说了,最开始豆瓣和时光的评分都没有超过5分,这也是我一直拖到上映一周之后才去看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匆匆那年》的票房已经突破了5个亿,其更是统治贺岁档达半月之久。
抛开《匆匆那年》不说,最近这几年青春类电影一直是电影排行榜上的宠儿,从最初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初恋那件小事》到这两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还有现在的《匆匆那年》,青春类电影的热度似乎一直都没有降下来过。而且从其票房来看,青春类电影更是大受追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票房破2亿,《初恋那件小事》仅在泰国就获得超过1.5亿的票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7个亿,《同桌的你》票房4个亿,《匆匆那年》更是2天破亿,3天破2亿,6天破3亿,9天破4亿,15天破5亿。
当然票房只是电影的一方面,青春类电影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一直在渲染的校园、爱情、约会、篮球、操场、吵架……这些意象外,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缅怀和追忆自己青春的理由,让我们在斑驳迷离之中有了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电影是一种造梦的工具,在这个梦里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深情的男主人公,羞涩的女主,动人的友情……而所有的这些青春类电影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映射到了现实,所以其流行趋势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这只是从电影本身来说它们流行的原因,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的话,那么随着这类电影的增多其流行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时间久了,观众总是会对同质化的体裁感到厌倦。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青春类电影自有它的市场。
目前我们每天都有一两百万人去电影院观影,每年的观影总人数有几千万。注意,是去电影院,这个数字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现在电影已经开始向三四五线城市普及,电影已经由小众精英媒体,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普及化,像电视一样的全民媒体。我们处在一个无法比拟的时代,如果是十年前,去影院看电影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而且能够去的起的,但是现在去看一场电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很简单的一种娱乐消遣罢了。
还有电影院,这个最直接的与电影相关的行业,中国现在是有20000块荧屏,年均观影零点几次,未来是90后甚至是00后的天下,如果他们每年能够观看两次电影,那么不仅仅是青春类电影市场,甚至是其它类电影市场,它们的规模将达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才21.4岁,这绝对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平台。青春类电影的火热不仅仅是电影本身,和目前我们所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电影制作门槛的降低,电影将远远供大于求,未来青春类电影如果还想保持如此高的票房必须要另觅他径。就连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占30%,电影院也不靠票房做主要收入。
其实我觉得这类青春电影未来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只是看谁能够在这类群体上都投资。投资电影本身可能不是最赚钱的途径,投资让这群年轻的群体去看电影才是未来青春电影越走越远的王道。
那些我看过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初恋那件小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一页台北》、《花季雨季》、《阳光灿烂的日子》、《暹罗之恋》、《恋空》、《夏天的尾巴》、《带我去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