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想象力之旅——安迪·瑟金斯工作室探寻
原载:《帝国》杂志12月号
翻译:Jayster
转载要注明
我们有幸来到了动作捕捉大师安迪•瑟金斯的梦幻工作室,这个被他称之为“创新实验室”的地方如今被不少好莱坞大制作宠幸。
撰稿 丹•乔琳 摄影 史蒂夫•尼夫 插画 皮特•斯特兰
有着复古白墙砖的伊灵公司是英国老牌的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而安迪•瑟金斯创立的The Imaginarium工作室则紧挨着《唐顿庄园》的摄影棚,正位于该公司腹心地带。工作室像体育馆一样宽敞,灰色幕布铺了一地,上面都是网格状的蓝色胶带。工作室一侧堆满了桌子,上面的电脑嗡嗡嗡地运行着。四周架着50台动作捕捉摄影机,朝你发射着看不见的激光射线。另一侧则有一台超大的宽屏电视机朝向演员,实时展现融入实景后的虚拟角色,好让演员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虚拟角色的转化则通过那套灰色紧身服、头戴式采集器和黑色的反射标记点来完成。工作室负责人约翰•卡尔说:“就像是照镜子。”
通过这个神奇的镜子,你能看到百夫长血溅古罗马,被两头巨型怪兽蹂躏的旧金山,还有就是疫情爆发后人类与智猿之间的战斗。我们猜想就在不久前,这里又布满了塔图因星球(注:《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连绵的褚色沙滩。
今天,The Imaginarium又变成了一个丛林,扬声器里放着吱吱喳喳的热带雨林声效,一帮身着紧身衣的演员匍匐、奔跑、跳跃,指导他们的是动作捕捉领域的大拿安迪•瑟金斯,他在过去12年里,出现在了中土世界(咕噜)、骷髅岛(金刚)和人猿星球(凯撒)。
“准备,3…2…1,开始!”安迪•瑟金斯正在忙碌他的导演处女作《丛林之书:起源》,他在影片里扮演一头叫Baloo的熊,此外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老虎shere khan)、凯特•布兰切特(饰演蛇kaa)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黑豹bagheera)也都加盟了本片。安迪与他的工作室团队已经高强度排练了两个星期,他要求我们不要泄露任何细节,因为影片还在前期准备阶段。影片改编自鲁德亚德•吉卜林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安迪的指导风格。他与助手马克•莫特拉姆在完成了一段复杂的身体指导后很满意,“伙计们,干得不错,”他大声喊道,“再来一遍,现在把注意力往角色上放。”
“The Imaginarium就是一个创新实验室,这就是它的理念”安迪头戴一顶戴安弗西大猩猩基金会的棒球帽,帽檐压过他灰黑的卷发,他解释道,“为了进一步探索动作捕捉这门技艺,我们把导演和演员放到一个场景里,以更好地设计判断角色的动作。这就像有一块数字粘土给你随意摆弄。”
这些技术如今用在了安迪自己的电影里,这也是他这家开了三年的工作室的第一部自制电影。但工作室同时也还给其他项目提供着服务,“我们还给《奥创时代》做了些工作,”安迪说起这部乔斯•韦登的复仇者联盟续集(他本人也出演了一个非动作捕捉角色)。“在詹姆斯•斯派德进组之前,我们会想奥创这个角色到底是更像人类一点呢,还是更像机器人一点?为此我们接触了许多人,有body-popping高手还有舞蹈家,有一个叫尼尔的家伙都快有八英尺那么高了。”后来斯派德和马克•鲁法洛进组了,他们在安迪团队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邪恶机器人和暴躁浩克的表演。“我们给了马克•鲁法洛力量感,还提供了声音设备好让他发出浩克的怒吼。在那个大屏幕电视里,他可以看见一个低分辨率的虚拟浩克,以此感受周围的表演环境。”
“我们改进了表演方式”工作室负责人本•拉姆斯登说,“我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实体和虚拟的等多种方法来让演员在表演虚拟角色时更舒服,得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对于工作室来说,光有安迪•瑟金斯可不够,他打造了一个非常紧密合作的小团队——他的“众信徒”。演员的表演通常由加林来负责,他要让演员能够快速地融入虚拟的环境,有时候他甚至用塑料管和游泳棒来舞动或用作服装道具,这是为了帮助演员在特效人员还没把场景做完的时候能够先感知下虚拟角色。“这就是我的工作,”他说起斯派德和鲁法洛这些大牌演员,“我们帮助那些演员去理解动作的反馈,怎么演当然还是他们自己的事。一开始让他们穿上灰色的紧身服他们都挺别扭的,但不出一小时,当他们看到了大屏幕上即时反馈的场景后,他们就融入了进去,沉浸其中,特别是斯派德,他无法自拔。”
尽管The Imaginarium的客户有游戏公司比如Crytek,还有大制作电影比如《哥斯拉》、《复仇者联盟2:奥创时代》、《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工作室人员微笑地称之为“另一个项目”),但工作室的每个人都试图澄清说他们显然不是一个视觉特效公司。
“我们不往视觉特效公司这个方向走是因为已经有许多非常厉害的同行了,我们与他们合作就好。”工作室主管乔纳森•卡文迪许说,“去跟那些大头们竞争挺愚蠢的。我们和世界顶级的视效公司工业光魔(ILM)、维塔工作室(Weta)、Framestore、MPC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The Imaginarium拥有所有的高端摄影器材,例如可以让导演即时观看实景效果的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但这个工作室最关心的还是在演员表演上。
当《哥斯拉》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想找人解决影片里怪兽“性格”的问题时,他第一个想到了安迪•瑟金斯。当时影片已经接近尾声,哥斯拉与穆托的形象也都已定型,但爱德华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希望这些怪兽更有性格。“我们对哥斯拉的改进都是根据安迪对表演和角色的理解,当然也包括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 拉姆斯登说道。甚至是有游戏公司背景的首席技术总监里奇•豪勒沃斯也坚持认为“我们工作室的重点都在演员和他们的表演上面,在未来,演员就都要掌握动作捕捉的表演技艺了。这或许还有很多路要走,但这将大大简化影片的制作流程。”
产品研究开发是工作室的另一个任务。豪勒沃斯谦逊地表示他的研发部门正在开发新的动作捕捉技术。安迪除了在《丛林之书:起源》里运用了这项新技术,在他的下个项目《动物庄园》里也将用该技术探索如何使人类演员更让人信服地演绎四足生物。“举例来说,你会看到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的四足动物,”他强调,“那就像哑剧假马(注:舞台表演时两人一前一后同时扮演的假马),但我们通过一条可操控的脊柱连接前后两个演员,实际表演时非常高效,也很酷。”
The Imaginarium还有它自己的电影计划,“我们在未来五年有许多电影计划,”自80年代起就投身独立电影,后来制作了《BJ单身日记》和《伊莉莎白:黄金时代》的前Working Title成员、娱乐业资深老兵卡文迪许说道,“我们有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系列电影,除了动作捕捉,真人电影也会涉足。我们还有游戏部门,已经给许多游戏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Crytek的《崛起:罗马之子》,和《国土防线》),此外我们自己也在做游戏。”
The Imaginarium跟Jim Henson公司很类似:他们都有着一只热情洋溢的专业团队,开发自己项目的同时,给其他公司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Jim Henson是家有趣的公司,”卡文迪许说,“他们把创新与实践结合得非常棒,这也激发了员工的潜力。我觉得我们与安迪的合作也是如此。”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The Imaginarium就像是咕噜的孩子,那是动作捕捉技术的第一次尝试,安迪吃透了这个角色,演的活灵活现,比维塔公司生造出来的那些动画角色强上百倍。虽然事实上,工作室是在金刚这个角色之后才正式酝酿成立的。
“《指环王:国王归来》在4月21日最后一次补拍场景,那天是复活节,也正好是我的生日,”安迪回忆道,“彼得•杰克逊那天问我想不想饰演金刚,我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会是我又一个数字角色,我以为演完咕噜就差不多了,正打算回去做我的本职工作呢。我当时想‘我怎么可能把一个大猩猩演活呢?那可是个25尺高的大猩猩啊!’,后来我意识到其实他不知道找谁合适了,不过这也成了我事业的转折点。”
演完金刚之后(这片值得再次回味,看看安迪如何演活这只成年银背大猩猩),安迪回到了英国,帮游戏公司Ninja Theory用动作捕捉执导一部幻想题材资料片《天堂之剑》,他们问安迪能否把这个游戏动画做得像金刚一样有情绪感,于是他把这个动画当成电影项目来做。“我们给每个角色都设置了背景故事,然后开设了研讨会,开始选角……现在听起来这都很正常,但在当时,其实是非常超前的。但是问题也来了,我们去哪里拍摄呢?全英国就没一个地方可以完整实现动作捕捉拍摄的,比如无法同时捕捉脸部和身体的动作。所以最后我们还是飞到了新西兰。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我们用的可是英国牛津产的摄影机,剑桥设计的软件,太荒唐了,我们一定要找个方法,不用如此舟车劳顿,至少都在北半球吧。因此我们打算自己组建工作室,这样也更有自己的主动权。”
安迪•瑟金斯1985年大学毕业,他当时从未想过做表演之外的事情。可现在他是动作捕捉技术的头牌和代言人,要知道这个发展迅猛的技术可是表演艺术里面科技含量最高的,更不用说他还运营着一家承接各种好莱坞大制作的工作室了,
“我真的没有预料到,”安迪笑着说,“但我热爱我的工作,有时候有人喜欢把视觉特效和表演分开来看,我可永远不会那样想,永远。”
“多数(虚拟制作)可以看成科技产业,”与安迪合作《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的视效制作人罗恩•埃梅斯说,“但安迪作为一个演员、导演和编剧,他能把这些技术工具优雅地灵活运用,他知道那些动作捕捉的演员是怎么想的,跟他合作的演员也都认可安迪,可以与他分享体验。这都不是后期能解决的,安迪的工作室就着力于此,他的同事们也同持这个理念。”
《猩球崛起》的导演马特•里夫斯为科巴这个角色在工作室里试镜过托比•科贝尔,影片上映的前四周他还在这里与安迪一边skype一边补拍最后的场景。“人们总是向我打听安迪,”他说,“他们问‘为什么安迪会是最好的动作捕捉演员?有什么诀窍?他平时都在干什么?’我亲自跟安迪合作之后,终于知道了答案,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安迪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在这个工作室里他是技术核心,所有的虚拟场景和拍摄空间,都是围绕演员来组建的,所以我认为The Imaginarium能够那么出色,在整个工业体系内如此举足轻重,都是安迪的功劳。”
《丛林之书:起源》将于2016年上映。
The Imaginarium 未来电影计划
•《丛林之书:起源》
2016年上映,安迪•瑟金斯亲自执导。他表示该片会紧贴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原著故事,采用实景拍摄并融合了动作捕捉的动物角色和真人饰演的莫格列。“通过莫格列年轻天真的视角来展现他生活的奇幻世界,”安迪笑着说,他已经拍完了关键演员的面部表演,包括克里斯蒂安•贝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凯特•布兰切特。
•《动物庄园》
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安迪形容它比《丛林之书》“更寓言卡通化”,“我更想看到演员们如何把自己映射到动物角色上,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动物的某些动作。”安迪已经选完角色了,但不方便透露,演员们“非常棒,”他说,“很期待他们用另一种表演方式去表演。”
•《尸骨季节》
另一部小说改编作,更符合青少年口味,也有着更多的真人实景拍摄,乔纳森•卡文迪许想把它做成系列电影,因为该书作者萨曼莎•香农(才22岁)计划写7本书,而此书才是第二本。“书里描述的世界非常有新意,有点像托尔金和J.K. 罗琳的混合体,”安迪描述它为“一个千里眼眼中的绚烂世界。”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未命名项目
The Imaginarium实际上有两部关于尼安德特人的项目在开发——其中一个是部电视纪录片,另一部是电影,卡文迪许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的。“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如何生存,又是如何死去的,”他说这部片子可以跟让-雅克•阿诺在1981年拍摄的史前巨作《人类创世》作类比。但将会“对尼安德特人以及当时的世界有更多更好的描绘。”
翻译:Jayster
转载要注明
![]() |
我们有幸来到了动作捕捉大师安迪•瑟金斯的梦幻工作室,这个被他称之为“创新实验室”的地方如今被不少好莱坞大制作宠幸。
撰稿 丹•乔琳 摄影 史蒂夫•尼夫 插画 皮特•斯特兰
有着复古白墙砖的伊灵公司是英国老牌的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而安迪•瑟金斯创立的The Imaginarium工作室则紧挨着《唐顿庄园》的摄影棚,正位于该公司腹心地带。工作室像体育馆一样宽敞,灰色幕布铺了一地,上面都是网格状的蓝色胶带。工作室一侧堆满了桌子,上面的电脑嗡嗡嗡地运行着。四周架着50台动作捕捉摄影机,朝你发射着看不见的激光射线。另一侧则有一台超大的宽屏电视机朝向演员,实时展现融入实景后的虚拟角色,好让演员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虚拟角色的转化则通过那套灰色紧身服、头戴式采集器和黑色的反射标记点来完成。工作室负责人约翰•卡尔说:“就像是照镜子。”
通过这个神奇的镜子,你能看到百夫长血溅古罗马,被两头巨型怪兽蹂躏的旧金山,还有就是疫情爆发后人类与智猿之间的战斗。我们猜想就在不久前,这里又布满了塔图因星球(注:《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连绵的褚色沙滩。
今天,The Imaginarium又变成了一个丛林,扬声器里放着吱吱喳喳的热带雨林声效,一帮身着紧身衣的演员匍匐、奔跑、跳跃,指导他们的是动作捕捉领域的大拿安迪•瑟金斯,他在过去12年里,出现在了中土世界(咕噜)、骷髅岛(金刚)和人猿星球(凯撒)。
“准备,3…2…1,开始!”安迪•瑟金斯正在忙碌他的导演处女作《丛林之书:起源》,他在影片里扮演一头叫Baloo的熊,此外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老虎shere khan)、凯特•布兰切特(饰演蛇kaa)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黑豹bagheera)也都加盟了本片。安迪与他的工作室团队已经高强度排练了两个星期,他要求我们不要泄露任何细节,因为影片还在前期准备阶段。影片改编自鲁德亚德•吉卜林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安迪的指导风格。他与助手马克•莫特拉姆在完成了一段复杂的身体指导后很满意,“伙计们,干得不错,”他大声喊道,“再来一遍,现在把注意力往角色上放。”
“The Imaginarium就是一个创新实验室,这就是它的理念”安迪头戴一顶戴安弗西大猩猩基金会的棒球帽,帽檐压过他灰黑的卷发,他解释道,“为了进一步探索动作捕捉这门技艺,我们把导演和演员放到一个场景里,以更好地设计判断角色的动作。这就像有一块数字粘土给你随意摆弄。”
这些技术如今用在了安迪自己的电影里,这也是他这家开了三年的工作室的第一部自制电影。但工作室同时也还给其他项目提供着服务,“我们还给《奥创时代》做了些工作,”安迪说起这部乔斯•韦登的复仇者联盟续集(他本人也出演了一个非动作捕捉角色)。“在詹姆斯•斯派德进组之前,我们会想奥创这个角色到底是更像人类一点呢,还是更像机器人一点?为此我们接触了许多人,有body-popping高手还有舞蹈家,有一个叫尼尔的家伙都快有八英尺那么高了。”后来斯派德和马克•鲁法洛进组了,他们在安迪团队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邪恶机器人和暴躁浩克的表演。“我们给了马克•鲁法洛力量感,还提供了声音设备好让他发出浩克的怒吼。在那个大屏幕电视里,他可以看见一个低分辨率的虚拟浩克,以此感受周围的表演环境。”
“我们改进了表演方式”工作室负责人本•拉姆斯登说,“我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实体和虚拟的等多种方法来让演员在表演虚拟角色时更舒服,得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对于工作室来说,光有安迪•瑟金斯可不够,他打造了一个非常紧密合作的小团队——他的“众信徒”。演员的表演通常由加林来负责,他要让演员能够快速地融入虚拟的环境,有时候他甚至用塑料管和游泳棒来舞动或用作服装道具,这是为了帮助演员在特效人员还没把场景做完的时候能够先感知下虚拟角色。“这就是我的工作,”他说起斯派德和鲁法洛这些大牌演员,“我们帮助那些演员去理解动作的反馈,怎么演当然还是他们自己的事。一开始让他们穿上灰色的紧身服他们都挺别扭的,但不出一小时,当他们看到了大屏幕上即时反馈的场景后,他们就融入了进去,沉浸其中,特别是斯派德,他无法自拔。”
尽管The Imaginarium的客户有游戏公司比如Crytek,还有大制作电影比如《哥斯拉》、《复仇者联盟2:奥创时代》、《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工作室人员微笑地称之为“另一个项目”),但工作室的每个人都试图澄清说他们显然不是一个视觉特效公司。
“我们不往视觉特效公司这个方向走是因为已经有许多非常厉害的同行了,我们与他们合作就好。”工作室主管乔纳森•卡文迪许说,“去跟那些大头们竞争挺愚蠢的。我们和世界顶级的视效公司工业光魔(ILM)、维塔工作室(Weta)、Framestore、MPC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The Imaginarium拥有所有的高端摄影器材,例如可以让导演即时观看实景效果的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但这个工作室最关心的还是在演员表演上。
当《哥斯拉》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想找人解决影片里怪兽“性格”的问题时,他第一个想到了安迪•瑟金斯。当时影片已经接近尾声,哥斯拉与穆托的形象也都已定型,但爱德华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希望这些怪兽更有性格。“我们对哥斯拉的改进都是根据安迪对表演和角色的理解,当然也包括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 拉姆斯登说道。甚至是有游戏公司背景的首席技术总监里奇•豪勒沃斯也坚持认为“我们工作室的重点都在演员和他们的表演上面,在未来,演员就都要掌握动作捕捉的表演技艺了。这或许还有很多路要走,但这将大大简化影片的制作流程。”
产品研究开发是工作室的另一个任务。豪勒沃斯谦逊地表示他的研发部门正在开发新的动作捕捉技术。安迪除了在《丛林之书:起源》里运用了这项新技术,在他的下个项目《动物庄园》里也将用该技术探索如何使人类演员更让人信服地演绎四足生物。“举例来说,你会看到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的四足动物,”他强调,“那就像哑剧假马(注:舞台表演时两人一前一后同时扮演的假马),但我们通过一条可操控的脊柱连接前后两个演员,实际表演时非常高效,也很酷。”
The Imaginarium还有它自己的电影计划,“我们在未来五年有许多电影计划,”自80年代起就投身独立电影,后来制作了《BJ单身日记》和《伊莉莎白:黄金时代》的前Working Title成员、娱乐业资深老兵卡文迪许说道,“我们有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系列电影,除了动作捕捉,真人电影也会涉足。我们还有游戏部门,已经给许多游戏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Crytek的《崛起:罗马之子》,和《国土防线》),此外我们自己也在做游戏。”
The Imaginarium跟Jim Henson公司很类似:他们都有着一只热情洋溢的专业团队,开发自己项目的同时,给其他公司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Jim Henson是家有趣的公司,”卡文迪许说,“他们把创新与实践结合得非常棒,这也激发了员工的潜力。我觉得我们与安迪的合作也是如此。”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The Imaginarium就像是咕噜的孩子,那是动作捕捉技术的第一次尝试,安迪吃透了这个角色,演的活灵活现,比维塔公司生造出来的那些动画角色强上百倍。虽然事实上,工作室是在金刚这个角色之后才正式酝酿成立的。
“《指环王:国王归来》在4月21日最后一次补拍场景,那天是复活节,也正好是我的生日,”安迪回忆道,“彼得•杰克逊那天问我想不想饰演金刚,我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会是我又一个数字角色,我以为演完咕噜就差不多了,正打算回去做我的本职工作呢。我当时想‘我怎么可能把一个大猩猩演活呢?那可是个25尺高的大猩猩啊!’,后来我意识到其实他不知道找谁合适了,不过这也成了我事业的转折点。”
演完金刚之后(这片值得再次回味,看看安迪如何演活这只成年银背大猩猩),安迪回到了英国,帮游戏公司Ninja Theory用动作捕捉执导一部幻想题材资料片《天堂之剑》,他们问安迪能否把这个游戏动画做得像金刚一样有情绪感,于是他把这个动画当成电影项目来做。“我们给每个角色都设置了背景故事,然后开设了研讨会,开始选角……现在听起来这都很正常,但在当时,其实是非常超前的。但是问题也来了,我们去哪里拍摄呢?全英国就没一个地方可以完整实现动作捕捉拍摄的,比如无法同时捕捉脸部和身体的动作。所以最后我们还是飞到了新西兰。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我们用的可是英国牛津产的摄影机,剑桥设计的软件,太荒唐了,我们一定要找个方法,不用如此舟车劳顿,至少都在北半球吧。因此我们打算自己组建工作室,这样也更有自己的主动权。”
安迪•瑟金斯1985年大学毕业,他当时从未想过做表演之外的事情。可现在他是动作捕捉技术的头牌和代言人,要知道这个发展迅猛的技术可是表演艺术里面科技含量最高的,更不用说他还运营着一家承接各种好莱坞大制作的工作室了,
“我真的没有预料到,”安迪笑着说,“但我热爱我的工作,有时候有人喜欢把视觉特效和表演分开来看,我可永远不会那样想,永远。”
“多数(虚拟制作)可以看成科技产业,”与安迪合作《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的视效制作人罗恩•埃梅斯说,“但安迪作为一个演员、导演和编剧,他能把这些技术工具优雅地灵活运用,他知道那些动作捕捉的演员是怎么想的,跟他合作的演员也都认可安迪,可以与他分享体验。这都不是后期能解决的,安迪的工作室就着力于此,他的同事们也同持这个理念。”
《猩球崛起》的导演马特•里夫斯为科巴这个角色在工作室里试镜过托比•科贝尔,影片上映的前四周他还在这里与安迪一边skype一边补拍最后的场景。“人们总是向我打听安迪,”他说,“他们问‘为什么安迪会是最好的动作捕捉演员?有什么诀窍?他平时都在干什么?’我亲自跟安迪合作之后,终于知道了答案,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安迪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在这个工作室里他是技术核心,所有的虚拟场景和拍摄空间,都是围绕演员来组建的,所以我认为The Imaginarium能够那么出色,在整个工业体系内如此举足轻重,都是安迪的功劳。”
《丛林之书:起源》将于2016年上映。
The Imaginarium 未来电影计划
•《丛林之书:起源》
2016年上映,安迪•瑟金斯亲自执导。他表示该片会紧贴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原著故事,采用实景拍摄并融合了动作捕捉的动物角色和真人饰演的莫格列。“通过莫格列年轻天真的视角来展现他生活的奇幻世界,”安迪笑着说,他已经拍完了关键演员的面部表演,包括克里斯蒂安•贝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凯特•布兰切特。
•《动物庄园》
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安迪形容它比《丛林之书》“更寓言卡通化”,“我更想看到演员们如何把自己映射到动物角色上,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动物的某些动作。”安迪已经选完角色了,但不方便透露,演员们“非常棒,”他说,“很期待他们用另一种表演方式去表演。”
•《尸骨季节》
另一部小说改编作,更符合青少年口味,也有着更多的真人实景拍摄,乔纳森•卡文迪许想把它做成系列电影,因为该书作者萨曼莎•香农(才22岁)计划写7本书,而此书才是第二本。“书里描述的世界非常有新意,有点像托尔金和J.K. 罗琳的混合体,”安迪描述它为“一个千里眼眼中的绚烂世界。”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未命名项目
The Imaginarium实际上有两部关于尼安德特人的项目在开发——其中一个是部电视纪录片,另一部是电影,卡文迪许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的。“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如何生存,又是如何死去的,”他说这部片子可以跟让-雅克•阿诺在1981年拍摄的史前巨作《人类创世》作类比。但将会“对尼安德特人以及当时的世界有更多更好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