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说概略 (1):l说(!)的提出
从清人草创的时代开始,音韵学一向被视为极深奥费解的学问。高本汉1915年的博士论文《É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将西洋字母和新语法学派的方法引入了音韵学,但丝毫没有降低这门学科让人望而生畏的费解程度。直到90年代以来,较新的音韵学体系当中,采纳了一系列新的关于中古声类的性质与上古来源的假说,才给汉语音韵学赋予了某种逻辑线条,使之成为某种容易理解的,具有系统性的知识。这一系列假说都与辅音r有关,互相支撑,所以统称为r说。毫不夸张地说,r说可以认为是高本汉以来的100年音韵学研究中最大的突破。
目前一般公认的r说的形式如下:
1) 二等字在某个阶段有-r-介音。
2) 如果假设三等重纽韵中重纽四等的字在某个阶段有-j-介音的话,重纽三等的字则有-rj-介音。
3) 中古的知彻澄娘四母来源于复辅音tr thr dr nr,“照二”系的声母庄初崇生俟则来自tsr tshr dzr sr zr。
4) 来母的上古来源为r-。
汉字中来母与见母谐声的现象极为常见,如“果裸”,“各洛”,“监蓝”等。所以很早的研究(如Edkins或者Gabelentz)中,就认为这里现象可能是上古kl-一类字母的孑遗。为解释这种现象,高本汉的《Analytical Dictionary》(1923)中,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但由于当时没有证据支持某种具体的方案,所以高对此只能采取聊备一说的态度。
各 klâk 络 lâk
各 kâk 络 klâk
各 klâk 络 glâk
1960年,谢·雅洪托夫在25届国际东方学会议(莫斯科)上宣读了题为《Sočetanija soglasnyx w drevnekitajskom jazyke》(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的论文。这篇论文影响极大,可以说是有着paradigm-changing的意义。这篇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与r论无关,这里复述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
1. 二等字几乎没有来母的。
2. 来母字与其他声母的字谐声的时候,其他声母的字往往是二等的,从来不是一等的:
翏 <III> 胶 嘐 <II>
录 <III> 剥 <II>
来 <I> 麦 <II>
丽 <IV> 洒 <II>
阑 <I> 柬 <II>
柳 <III> 卯 <II>
... ...
(“各”“果”等一等字,反而是例外情况。“各”字本来造来,是写“尔国临格”的“格”字的。“裸”是一个简化字,本来是蠃(里面换成“衣”)。)
3. 二等字在非汉语中的对应词(不管借的还是同源的)往往有一个-r-或者-l-。
八 藏 brgyad
百 藏 brgya
马 缅 mrang
江 泰 khlong (运河,水渠)
4. 这些现象说明,二等字古代的时候应该有过介音-l-。“胶”可以拟为kl-,“八”拟为pl-……等。一等字与二等字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介音-l-的区别。
5. 三四等字(当时认为四等有-i-介音)也可能有过-l-介音,参考:
林 - 禁,廉 - 兼,凉 - 京……
但是-l-介音在三等的-j-、四等的-i-前面,消失后没有留下痕迹。
6. 庄组字在(晚期中古汉语中?韵图中?)总是二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庄组来自精组与-l-的合音:*tsl-, *sl-...
雅洪托夫的文章为二等字的流音介音(1),找到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蒲立本1962年的文章《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中接受了雅洪托夫二等字古有-l-介音的观点。他同样接受三等字前头古代可能有-l-的观点,但不赞同三等字前头-l-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说法。日本人(有坂秀世、河野六郎等)很早就知道,汉语老大难的重纽问题,本质是重三重四介音的不同。印象地说,重纽四等的介音有点擦,而重纽三等则有点儿央化。蒲立本(1962)认为,重纽三等是来自于-lj-,而重纽四等来自纯的-j-。古代的-l-介音,在-j-前头消失了以后,把-j-收缩为-i-。
(未完待续)
目前一般公认的r说的形式如下:
1) 二等字在某个阶段有-r-介音。
2) 如果假设三等重纽韵中重纽四等的字在某个阶段有-j-介音的话,重纽三等的字则有-rj-介音。
3) 中古的知彻澄娘四母来源于复辅音tr thr dr nr,“照二”系的声母庄初崇生俟则来自tsr tshr dzr sr zr。
4) 来母的上古来源为r-。
汉字中来母与见母谐声的现象极为常见,如“果裸”,“各洛”,“监蓝”等。所以很早的研究(如Edkins或者Gabelentz)中,就认为这里现象可能是上古kl-一类字母的孑遗。为解释这种现象,高本汉的《Analytical Dictionary》(1923)中,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但由于当时没有证据支持某种具体的方案,所以高对此只能采取聊备一说的态度。
各 klâk 络 lâk
各 kâk 络 klâk
各 klâk 络 glâk
1960年,谢·雅洪托夫在25届国际东方学会议(莫斯科)上宣读了题为《Sočetanija soglasnyx w drevnekitajskom jazyke》(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的论文。这篇论文影响极大,可以说是有着paradigm-changing的意义。这篇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与r论无关,这里复述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
1. 二等字几乎没有来母的。
2. 来母字与其他声母的字谐声的时候,其他声母的字往往是二等的,从来不是一等的:
翏 <III> 胶 嘐 <II>
录 <III> 剥 <II>
来 <I> 麦 <II>
丽 <IV> 洒 <II>
阑 <I> 柬 <II>
柳 <III> 卯 <II>
... ...
(“各”“果”等一等字,反而是例外情况。“各”字本来造来,是写“尔国临格”的“格”字的。“裸”是一个简化字,本来是蠃(里面换成“衣”)。)
3. 二等字在非汉语中的对应词(不管借的还是同源的)往往有一个-r-或者-l-。
八 藏 brgyad
百 藏 brgya
马 缅 mrang
江 泰 khlong (运河,水渠)
4. 这些现象说明,二等字古代的时候应该有过介音-l-。“胶”可以拟为kl-,“八”拟为pl-……等。一等字与二等字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介音-l-的区别。
5. 三四等字(当时认为四等有-i-介音)也可能有过-l-介音,参考:
林 - 禁,廉 - 兼,凉 - 京……
但是-l-介音在三等的-j-、四等的-i-前面,消失后没有留下痕迹。
6. 庄组字在(晚期中古汉语中?韵图中?)总是二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庄组来自精组与-l-的合音:*tsl-, *sl-...
雅洪托夫的文章为二等字的流音介音(1),找到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蒲立本1962年的文章《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中接受了雅洪托夫二等字古有-l-介音的观点。他同样接受三等字前头古代可能有-l-的观点,但不赞同三等字前头-l-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说法。日本人(有坂秀世、河野六郎等)很早就知道,汉语老大难的重纽问题,本质是重三重四介音的不同。印象地说,重纽四等的介音有点擦,而重纽三等则有点儿央化。蒲立本(1962)认为,重纽三等是来自于-lj-,而重纽四等来自纯的-j-。古代的-l-介音,在-j-前头消失了以后,把-j-收缩为-i-。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