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漆化生活——乔十光《青藏高原》
乔十光《青藏高原》
1984年春,创作于带学生到成都漆器厂实习期间,在车间制作完成;
同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历程
1981年,我带毕业班学生去四川实习,到九寨沟写生,对藏族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秋冬,我到红原牧区采风,看到黑色的牦牛,就想到了黑漆;看到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想到了蛋壳;看见白云,就想到了银,脑中时时幻化出漆画的影子。1983年夏,我又去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采风。在牧区看见了挤奶的红衣牧女,于是孕育出《青藏高原》,此图在横幅的大块画面上,一群牦牛与提着奶桶的红衣藏女呈十字形交叉,牧女头顶蓝天白云,脚踩绿地,表现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高远意境。这件作品从1981年到1984年用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984年,这幅画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银奖。这是漆画第一次作为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展。
——选自乔十光《我的漆画之路》
艺术评论
在横长型的构图上,蓝天上飘着白云,绿草地上开满野花,一个庞大的有牦牛群组成的黑色团块,横竖期间,极富量感,充溢着青藏高原独有的神秘悠远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说:“他是在掌握了漆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了多种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对当代现实生活做诗化认识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他的艺术语言的,并进而以此来观察生活、进行艺术思维的。乔十光在谈到《青藏高原》这幅漆画的创作体会时曾说,他踏上青藏高原,看到那黑色的牦牛就是漆;那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是蛋壳;那云就是银……大漆、蛋壳、白银是他经常使用的作画材料,他以漆画家的眼睛、感情来看生活,以漆画语言来进行形象思维。他的构思、构图、塑造、造境,都离不开漆画语言……”(见夏硕琦《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编者按:乔十光先生的那句话,听似轻快,读来却让人感动,“看到黑色的牦牛,就想到了黑漆;看到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想到了蛋壳;看见白云,就想到了银,脑中时时幻化出漆画的影子。”在他的漆画世界,有极难得而来的简单,他本能地用大漆描述生活,他的眼睛、他的感情在于漆,许或这就是漆化生活吧。
1984年春,创作于带学生到成都漆器厂实习期间,在车间制作完成;
同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历程
1981年,我带毕业班学生去四川实习,到九寨沟写生,对藏族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秋冬,我到红原牧区采风,看到黑色的牦牛,就想到了黑漆;看到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想到了蛋壳;看见白云,就想到了银,脑中时时幻化出漆画的影子。1983年夏,我又去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采风。在牧区看见了挤奶的红衣牧女,于是孕育出《青藏高原》,此图在横幅的大块画面上,一群牦牛与提着奶桶的红衣藏女呈十字形交叉,牧女头顶蓝天白云,脚踩绿地,表现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高远意境。这件作品从1981年到1984年用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984年,这幅画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银奖。这是漆画第一次作为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展。
——选自乔十光《我的漆画之路》
艺术评论
在横长型的构图上,蓝天上飘着白云,绿草地上开满野花,一个庞大的有牦牛群组成的黑色团块,横竖期间,极富量感,充溢着青藏高原独有的神秘悠远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说:“他是在掌握了漆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了多种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对当代现实生活做诗化认识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他的艺术语言的,并进而以此来观察生活、进行艺术思维的。乔十光在谈到《青藏高原》这幅漆画的创作体会时曾说,他踏上青藏高原,看到那黑色的牦牛就是漆;那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是蛋壳;那云就是银……大漆、蛋壳、白银是他经常使用的作画材料,他以漆画家的眼睛、感情来看生活,以漆画语言来进行形象思维。他的构思、构图、塑造、造境,都离不开漆画语言……”(见夏硕琦《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编者按:乔十光先生的那句话,听似轻快,读来却让人感动,“看到黑色的牦牛,就想到了黑漆;看到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想到了蛋壳;看见白云,就想到了银,脑中时时幻化出漆画的影子。”在他的漆画世界,有极难得而来的简单,他本能地用大漆描述生活,他的眼睛、他的感情在于漆,许或这就是漆化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