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学校的国际学生学者办公室发来邮件,提醒大家注意骗取社保号码和个人信息的诈骗电话。我想起电话记录里那一长串漏接的陌生号码,耸耸肩。
我的手机使用频率一直相当低,除了偶尔的短信来往,电话几乎是没有的。这个手机从我入学使用到现在,还是传统的翻盖式摩托罗拉。没有智能手机的一切便利,倒也清静。因为没有值得期待的来电,我的手机长期处于静音状态,错过了不少陌生号码的骚扰。因为是陌生号码,我也索性不去回复。如果有重要的事情,会再打过来的;否则,就都是广告电话。当然,广告电话也是会再打过来的,所以就更没有回复的必要了。我从话费月套餐转到25刀四个月的套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作用大概都已经不再是通话了。之前要通过电脑键盘和屏幕来完成的社交媒体功能,纷纷完成了向智能手机和实时交流的进化。只要有wifi或者数据流量,随时可以和整个世界联系,就连飞机上都有了wifi链接。这么说,除了睡着时陷入的短暂昏迷状态之外,随时随地都可以链接以及被链接。以通话弥补见面,以文字代替声音,以表情简化语言,以链接概括表达,以照片取缔生活,以鸡汤定义人生。我迷茫并困惑,这到底是弥补距离的遗憾还是制造距离和遗憾(当然,这两者并非不可并存)。就像每次向屏幕另一端发出一个微笑或哈哈笑的表情时,我都认真地问自己,这个符号到底向对方传达了什么?
又多愁善感了,其实我也是不愿意的。那么,换一个角度和立场来说吧。美国女性主义学者Donna Haraway在1983年写就的文章A Cyborg Manifesto里面,说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旨在挑战本质化的女性身体以及由其引申的共同经验(shared experience——身份政治的重要基石)之论调。在信息化数据时代,当身体和经验的感知不再局限于肉体,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科技装置来完成,身体便不应再被视为感知和定义界限的神圣统一体(sacred unity)。Haraway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否定科技发展,而是要指出以身体同质性为核心的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不可取以及可能的改变方向。
这篇文章总是让我想到我们的生活及对周遭的体验是如何依赖于各种科技发明设置。最明显也最不明显的,大概就是时钟、手表、手机等一切标示时间的仪器。抽象时间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潜入梦里的闹钟铃声,提醒自己早睡习惯的手机闹铃,提高写作效率的计时器,邮箱里提醒各种活动约会时间的日历功能,等等。时间被过于仔细地切割和追究,以致疼痛。我们却都像施虐者一样,乐在其中。
又情绪化了,只好收尾。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的结论:我要放弃电话拒绝社交媒体叛逆时空界限,回归最本质的“我”。不是的。这种本质主义甚或建构主义的立场并不是我所希望表达的(顺便一说,我越来越觉得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区别并没有我之前以为的那么大了)。无论是在社交媒体里困惑止步的我还是接受时间愉虐的我,都是真实的存在,同时也会时刻经历各种任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我”。
最后,为了避免制造一个彻底虚无的假象,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解构角度之下的“我”,并不是要否定相对固定的自我感知的存在;而是将这种自我感知去本质化、过程化,并同时揭露本质化所掩盖的危险。同时,为了避免陷入自由意志的麻木乐观陷阱中,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个超脱现实权力关系、在背后操作着“我”的进化过程的主体存在。主体“我”诞生并存在于权力关系中,无法脱离。
12/16/2014
我的手机使用频率一直相当低,除了偶尔的短信来往,电话几乎是没有的。这个手机从我入学使用到现在,还是传统的翻盖式摩托罗拉。没有智能手机的一切便利,倒也清静。因为没有值得期待的来电,我的手机长期处于静音状态,错过了不少陌生号码的骚扰。因为是陌生号码,我也索性不去回复。如果有重要的事情,会再打过来的;否则,就都是广告电话。当然,广告电话也是会再打过来的,所以就更没有回复的必要了。我从话费月套餐转到25刀四个月的套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作用大概都已经不再是通话了。之前要通过电脑键盘和屏幕来完成的社交媒体功能,纷纷完成了向智能手机和实时交流的进化。只要有wifi或者数据流量,随时可以和整个世界联系,就连飞机上都有了wifi链接。这么说,除了睡着时陷入的短暂昏迷状态之外,随时随地都可以链接以及被链接。以通话弥补见面,以文字代替声音,以表情简化语言,以链接概括表达,以照片取缔生活,以鸡汤定义人生。我迷茫并困惑,这到底是弥补距离的遗憾还是制造距离和遗憾(当然,这两者并非不可并存)。就像每次向屏幕另一端发出一个微笑或哈哈笑的表情时,我都认真地问自己,这个符号到底向对方传达了什么?
又多愁善感了,其实我也是不愿意的。那么,换一个角度和立场来说吧。美国女性主义学者Donna Haraway在1983年写就的文章A Cyborg Manifesto里面,说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旨在挑战本质化的女性身体以及由其引申的共同经验(shared experience——身份政治的重要基石)之论调。在信息化数据时代,当身体和经验的感知不再局限于肉体,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科技装置来完成,身体便不应再被视为感知和定义界限的神圣统一体(sacred unity)。Haraway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否定科技发展,而是要指出以身体同质性为核心的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不可取以及可能的改变方向。
这篇文章总是让我想到我们的生活及对周遭的体验是如何依赖于各种科技发明设置。最明显也最不明显的,大概就是时钟、手表、手机等一切标示时间的仪器。抽象时间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潜入梦里的闹钟铃声,提醒自己早睡习惯的手机闹铃,提高写作效率的计时器,邮箱里提醒各种活动约会时间的日历功能,等等。时间被过于仔细地切割和追究,以致疼痛。我们却都像施虐者一样,乐在其中。
又情绪化了,只好收尾。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的结论:我要放弃电话拒绝社交媒体叛逆时空界限,回归最本质的“我”。不是的。这种本质主义甚或建构主义的立场并不是我所希望表达的(顺便一说,我越来越觉得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区别并没有我之前以为的那么大了)。无论是在社交媒体里困惑止步的我还是接受时间愉虐的我,都是真实的存在,同时也会时刻经历各种任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我”。
最后,为了避免制造一个彻底虚无的假象,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解构角度之下的“我”,并不是要否定相对固定的自我感知的存在;而是将这种自我感知去本质化、过程化,并同时揭露本质化所掩盖的危险。同时,为了避免陷入自由意志的麻木乐观陷阱中,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个超脱现实权力关系、在背后操作着“我”的进化过程的主体存在。主体“我”诞生并存在于权力关系中,无法脱离。
12/16/2014
sysz
(Hartford, United States)
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see to it that in the process he doe...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