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缅甸——中国人和规矩
一周之前从昆明飞回曼德勒,我刚刚经过入境手续办理台,手里拿着护照正站在传送带旁等行李。一名穿着机场制服的缅甸人走向我,示意我交出护照查看,我顺从的给了他。他翻了翻,说“中国,China, 给我,海关,海关。”接着指了指行李,抬起下巴示意出口的检查关口,又用两只手指搓了搓,像是中国人比划钱的手势。
他的意思是,你箱子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违禁品啊?没关系,给我一点儿小费,我带你过去。
仗着自己是个“老缅甸”,又加之自认为英语说得还行,我用缅甸语夹着英文说,没关系,我自己能搞定。他听我那么一说,讪讪地走了。
为什么他在看到我的护照是中国之后会做出如此行为呢?这种事情我遭遇过许多次,但是往来缅甸十几次,从来没有见过白人被这样暗示。我曾经和缅甸籍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其一,很多中国人不懂海关的规定,所以心虚,容易糊弄;其二,一些中国人虽然了解海关的规定,但是却轻视规定,抱着碰运气的心态违背规定;其三,假设中国人被逮了,大部分都倾向于采取用钱私了的方式;其四,中国人没有权利观念,就算事后知道自己被坑了不会伸冤也无处伸冤。暂且不去谴责缅甸的法律法规多么不健全,缅甸公职人员又多么的贪心(注1),对于他们来说找中国人的茬儿,风险低、获利机会大,何乐而不为?
举个最近的例子。两三天之前,跟着公司的大巴一起去超市买东西。
同事A说起来缅甸的鳄梨特别便宜,250缅币一只(人民币1块五),国内好几十一斤。
同事B心动了,问怎么带回国内?
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跨境携带水果是命令禁止的。
同事A说,你赌一把啊,买上十几个放在行李箱里,带回去了你就当赚了,带不回去你就认栽。
同事C说,你要是被海关查出来,就每一个都咬一口,别便宜海关的那群混蛋。
同事A接着说起来自身的例子。有一次他在箱子中装了半箱腰果和半箱红木笔筒,在过缅甸海关的时候被拦下了。他年纪比较大,不会说英语,更别谈缅甸语;近几年,前往缅甸的中国人增多,又加之曼德勒的华人比例全缅最高,缅甸机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能说上几句中文。他试图和人讨价还价,给点儿小费一人一半行不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拒绝了,整个行李箱都被掏空,孤零零地回了国。
事实上,从超市购买的腰果和在市场购买的木制工艺品不属于违禁品。虽说缅甸限制原木出口,却并不限制能够带来大量税收和旅游的工艺品交易。所以我的同事A其实是被缅甸机场工作人员坑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杨先生是我在曼德勒经常联系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他的副业是倒卖红木家具、玉石翡翠等缅甸特产。因为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中国顾客很多,他说,缅甸市场上私下销售的象牙制品,买家也以中国人居多。
那些象牙制品的中国买家中有多少是真心倾慕于象牙制品不得而知,但就我个人观察,很多中国人在缅甸旅游的时候都存在“到此一游,不能没有”的心态,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买点儿又便宜又稀罕的东西哪里对得起路途辛苦?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规矩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趁机捡到这个便宜。此处应当秀下限——我刚到缅甸的时候也萌生过很多捡便宜的想法,甚至还想趁着缅甸法律不健全拿个缅甸国籍,有备无患。
我曾经每个星期去一次缅甸最知名的昂山市场,时常听到身边的中国旅客询问哪儿可以购买象牙。昂山市场中销售的玉石、翡翠、琥珀、金珍珠、红蓝宝石哪一样中国买不到?可是在中国公开买卖象牙制品必须拥有《象牙制品收藏证》。了解到这些,中国游客就如同吞食了迷药一般,双眼都被象牙占据。
通过上述一些小事说明中国人不守规矩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有错漏实属个人偏颇。关于中国人和规矩的关系,曾经看过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很受启发。在缅甸工作几年后,突然萌生把一些细小的经历总结写下来的想法,不知该如何结尾,就此罢笔。
注1:根据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的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4),缅甸的贪污腐败排名156(175个国家参评),评分只有21分(百分制)。
他的意思是,你箱子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违禁品啊?没关系,给我一点儿小费,我带你过去。
仗着自己是个“老缅甸”,又加之自认为英语说得还行,我用缅甸语夹着英文说,没关系,我自己能搞定。他听我那么一说,讪讪地走了。
为什么他在看到我的护照是中国之后会做出如此行为呢?这种事情我遭遇过许多次,但是往来缅甸十几次,从来没有见过白人被这样暗示。我曾经和缅甸籍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其一,很多中国人不懂海关的规定,所以心虚,容易糊弄;其二,一些中国人虽然了解海关的规定,但是却轻视规定,抱着碰运气的心态违背规定;其三,假设中国人被逮了,大部分都倾向于采取用钱私了的方式;其四,中国人没有权利观念,就算事后知道自己被坑了不会伸冤也无处伸冤。暂且不去谴责缅甸的法律法规多么不健全,缅甸公职人员又多么的贪心(注1),对于他们来说找中国人的茬儿,风险低、获利机会大,何乐而不为?
举个最近的例子。两三天之前,跟着公司的大巴一起去超市买东西。
同事A说起来缅甸的鳄梨特别便宜,250缅币一只(人民币1块五),国内好几十一斤。
同事B心动了,问怎么带回国内?
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跨境携带水果是命令禁止的。
同事A说,你赌一把啊,买上十几个放在行李箱里,带回去了你就当赚了,带不回去你就认栽。
同事C说,你要是被海关查出来,就每一个都咬一口,别便宜海关的那群混蛋。
同事A接着说起来自身的例子。有一次他在箱子中装了半箱腰果和半箱红木笔筒,在过缅甸海关的时候被拦下了。他年纪比较大,不会说英语,更别谈缅甸语;近几年,前往缅甸的中国人增多,又加之曼德勒的华人比例全缅最高,缅甸机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能说上几句中文。他试图和人讨价还价,给点儿小费一人一半行不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拒绝了,整个行李箱都被掏空,孤零零地回了国。
事实上,从超市购买的腰果和在市场购买的木制工艺品不属于违禁品。虽说缅甸限制原木出口,却并不限制能够带来大量税收和旅游的工艺品交易。所以我的同事A其实是被缅甸机场工作人员坑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杨先生是我在曼德勒经常联系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他的副业是倒卖红木家具、玉石翡翠等缅甸特产。因为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中国顾客很多,他说,缅甸市场上私下销售的象牙制品,买家也以中国人居多。
那些象牙制品的中国买家中有多少是真心倾慕于象牙制品不得而知,但就我个人观察,很多中国人在缅甸旅游的时候都存在“到此一游,不能没有”的心态,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买点儿又便宜又稀罕的东西哪里对得起路途辛苦?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规矩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趁机捡到这个便宜。此处应当秀下限——我刚到缅甸的时候也萌生过很多捡便宜的想法,甚至还想趁着缅甸法律不健全拿个缅甸国籍,有备无患。
我曾经每个星期去一次缅甸最知名的昂山市场,时常听到身边的中国旅客询问哪儿可以购买象牙。昂山市场中销售的玉石、翡翠、琥珀、金珍珠、红蓝宝石哪一样中国买不到?可是在中国公开买卖象牙制品必须拥有《象牙制品收藏证》。了解到这些,中国游客就如同吞食了迷药一般,双眼都被象牙占据。
通过上述一些小事说明中国人不守规矩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有错漏实属个人偏颇。关于中国人和规矩的关系,曾经看过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很受启发。在缅甸工作几年后,突然萌生把一些细小的经历总结写下来的想法,不知该如何结尾,就此罢笔。
注1:根据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的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4),缅甸的贪污腐败排名156(175个国家参评),评分只有21分(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