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问答书坛》之对话邓宝剑先生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0672
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其中,美便不成其为美。
“书卷气”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便是一个书法家由于学养的深厚而在创作中透露出的某种高雅气质。并不是读书越多就越有书卷气,……机器人的大脑最能储存知识,可机器人写字肯定没有书卷气,因为它没心没肺。
只要人在,书法就会发展,中国人在,中国书法就会发展,除非我们已经堕落到对美的事物毫无兴趣。
网络导致地域书风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国学在当今便常常被打包成变味的快餐供大众消费。
豆豆果:
邓老师您好!北师大是百年名校,国内一流大学。在国内高校的书法专业中,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首师大、南师大、兰亭书法学院等都具有较大规模,其教育思想也各有不同,请谈谈对各自的看法?北师大书法教育有什么特色?您主张什么样的书法教育形式?
邓宝剑:
书法教育传统悠久,但是书法教育进入大学的学科建制只是在当代才开始的。在这方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北师大的书法专业开办十年了,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其实很短。我不敢妄自评说包括北师大书法专业在内的各高校书法专业的特色,只想谈一谈自己心中期待的书法教育,权当回答您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吧。
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书法专业会有这样两个特征。第一,教师会引导学生真诚地学习前人的经典之作。“真诚”很重要,真诚意味着要切实地体认古人的作品,领会历史上各个书法家的独一无二之处所在,而不要让那些伟大的名字和作品轻易地在心中打滑过去。只有投入情感去体认,才能有效地学到表现技巧,并且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第二,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受到良好的技法训练,而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吸收各种营养。一个短跑名将不仅要有矫健的双腿,而且要有出众的全身协调性。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有出色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宋人严羽有句话说得很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书法也有“别材”、“别趣”,和诗歌道理相通。如果成天读书,不好好练字,那么肯定成不了书法家。但是如果不读书,不能深刻地体认生活之真趣,那么肯定成不了好的书法家,所谓“不能极其至”。
北师大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大学,启功先生曾为北师大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又不知如何施教,所以感到诚惶诚恐。我常常这样激励自己,即把启功先生题写的“学为人师”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学着成为一名教师”!我会摸索着为自己所向往的书法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豆豆果:
您认为当代高校书法教育中亟待解决哪些问题?
邓宝剑:
我虽然在书法专业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痛感高校艺术教育包括书法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功利化、技术化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大学经常以一种技术模式来管理教学,并且以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人文学科。在衡量教师业绩的时候,注重其承担了多少科研项目,拥有多少科研经费,发表多少论文,发表在哪一个级别的刊物上。数量说了算,质量靠边站。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在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其实即使是理工科也不能全然这样管理。技术化的背后其实是功利化,学校用这些指标争取较高的排名,争取所谓的“国家一流”、“国际一流”,而学术本身、教育本身恰恰被淡漠了。
高校书法教育起步较晚,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师资问题,招生制度问题,都关乎教育的质量。希望教育的“管理者”们多一点良知,希望教育越来越好,而不会越陷越深。
豆豆果:
北师大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书法人才?学者型的书法家?
邓宝剑:
我不愿意有“学者型的书法家”这样的限定。学生们本来千姿百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要依其个性、专长、志趣而定,哪能一概而论。不过,我希望无论哪一种人才,最好都能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学养。
豆豆果:
“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被专家呼吁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实现。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中,只有《写字》课,且学习的内容是规范简化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课。众所周知,当今传统文化又越来越被重视,所以京剧都被列入了中小学的课程,并在北京试点,而书法却迟迟不能“登堂入室”,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邓宝剑:
我非常希望书法教育能够进入中小学课堂,这样至少会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基础书法教育会更加规范化。现在的中小学生想学书法,常常要在当地拜师学艺。社会上的书法班满天飞,任课教师的资格没人过问,所以学生和家长很容易被忽悠。如果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那么高校书法专业的毕业生会有更多的出路,基础书法教育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第二,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书法的学习提升多方面的素养,比如对美的感受,对汉字的理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等等。
我知道有些专家在大力呼吁这个问题,但愿这个目标真的可以实现。
豆豆果:
您博士攻读的是文艺美学,请谈谈大致的内容?它和书法的关系怎样?
邓宝剑:
文艺美学旨在探讨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人的审美活动简单说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二是艺术的欣赏和创造。美学产生于对审美活动的反思,文艺美学着重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活动。美学和文艺美学有研究范围的广狭之分,不过,历代的美学家都特别地关注艺术问题,历代的艺术论著也往往渗透着对自然美的领悟。
书法作为艺术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美的表现是其不二宗旨,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思考会得力于宏观的美学、艺术学研究,另一方面,书法研究的成果也会丰富、启发宏观的美学、艺术学研究。
我举个例子谈一谈美学问题如何能够启发我们对书法的思考。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美学问题:审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审美有没有标准?我们在讨论书法的时候也充满着这样的争论。有人以为对书法的评判凭的就是个人的感觉,你觉得好,它对你来说就好,我觉得不好,它对我来说就不好,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也有人特别强调书法要有标准,常常拿历史上的某家某派为标准,认为书法就应该那样写,如果你和古人的面貌离得远了就说明你不懂传统。如果我们关注一下上述的美学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在观念上变得清晰一些。
我简单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审美判断肯定不会是一种纯然客观的判断。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其中,美便不成其为美。审美对象总是笼罩在人的审美意识之中,所以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判断。可是,承认审美是主观的,却并不意味着因此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却又是一种先验的判断。“先验”判断意味着有一种不落于经验却又确然不移的审美标准,古人所说的“书道”便在先验(“形而上”)的层面上,所谓“传统”也只能在先验的层次去领会。这至高的艺术准则在人心祈向之中,却永不能完全实现于经验,就好像你永远不能毫无误差地指出一个线段的中点一样。审美标准不能经验化,意味着我们不能以任何一种经验形态的艺术去要求所有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而对先验的标准有更好的领悟,却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家的艺术形态成为最终的标准。如果那样,王羲之之后何必要有王献之,二王之后何必要有颜真卿,古人之后何必要有今人?
领会了审美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判断,便既能避免相对主义,又能避免绝对主义。避免了相对主义,就不会把恣意胡闹当作张扬个性;避免了绝对主义,就不会把墨守成规当作坚守传统。
豆豆果:
您怎样理解“书卷气”?
邓宝剑:
“书卷气”常常是和“金石气”对称的。写在纸上、简上、帛上的墨迹有一种书写的鲜活感,天然带有一种“书卷气”;而石碑、青铜等材质上的字迹带着刀刻、铸造、磨泐的痕迹,天然带有一种“金石气”。由此,我们可在书法创作中自觉地发扬墨迹中的书卷气,也可自觉地汲取金石碑版中的金石气。
“书卷气”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便是一个书法家由于学养的深厚而在创作中透露出的某种高雅气质。并不是读书越多就越有书卷气,关键在于读书能否真正使人有更好的内心修养。如果不去真诚体认古圣先贤的智慧,那么即使能够把诗经楚辞倒背如流也没有意义,把四库全书背下来也没有意义,因为知识不是用来储存和炫耀的。机器人的大脑最能储存知识,可机器人写字肯定没有书卷气,因为它没心没肺。
豆豆果:
书法的学习主要是临摹和创作,针对临摹,您的方法是什么?对于创作您又是怎样考虑的?请谈谈您学习书法的体会?
邓宝剑:
关于临帖,我主张“不择手段”地提高书写水平。只要能够提高技巧,什么方法都可以采用。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实临与意临的结合,以及精临与泛临的结合。进行实临的时候尽可能地逼近原作的形式,进行意临的时候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古人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头换面。所谓精临,就是对某家某帖深入钻研,时间花得也相对长一些;所谓泛临,就是在一个帖上获取了自己期待的某种东西便可,浅尝辄止,但是要尝到滋味。这样可以争取做到既“博”且“精”。精临与泛临又是处在变化中的,一个时期泛临的对象在另一个时期往往变成了精临的对象。
我自己的书法创作还笨拙得很,认识和体会也很肤浅。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那就是:用心去写,总会有所进步。
豆豆果:
关于书法理论,您喜欢谁的或那些人的论著或观点?
邓宝剑:
在古代书论中,孙过庭、张怀瓘、苏轼、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王澍等人的书论皆极为耐人品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论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其中所表达的形而上精神却堪称历史之绝响。
在当代书论中,邱振中、沃兴华先生对书法形式的探讨对我有较大启发。
豆豆果:
熊秉明先生的论著影响了很多人,您怎样评价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邓宝剑:
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我很久以前就拜读过,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著作,既有真切的艺术体验,又有清晰的理论表达。即使一些表述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能够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熊秉明先生有一个观点影响很大,他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热爱书法的人会从中得到很大的鼓舞。然而,古代的儒家并不认为艺术(当然包括书法)能够体现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把道德践履看作人之为人的首要价值所在,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马克思则将经济活动看作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价值所在。或以道德为上,或以艺术为上,或以经济为上,如何看待各家的分歧呢?问题恐怕并非像熊秉明先生所说的这样简单。我在一些论文中对此问题有较为具体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尽管我对熊先生的观点有所商榷,但依然要感谢他对我的启发,并对他的智慧充满敬意。
豆豆果:
您怎样看待目前的书坛现状(从创作、理论两方面谈起)?
邓宝剑:
我觉得当今书坛越来越多元化了,有追求朴拙的,有追求典雅的,都有不小的成就,有的书家注重形式的夸张、变形,善于营造强烈的对比,在这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尤其在章法构成方面成绩特别显著。当前还有一些青年书家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深入研习古代法帖,有非常好的表现技巧,让人心生期待。
当代书法理论最显著的成就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探讨,而书法艺术本体论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了一些。
豆豆果:
当下的书法发展,有传统书法、现代书法,还曾掀起过流行书风,而近些年,书法创作却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严格说是二王的帖系范畴,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更倾向那一种发展格局?
邓宝剑:
前些年书坛的格局确实显得有些单一,“民间书风-大写意”的模式几乎一枝独秀,近几年显然丰富了起来。我不倾向于那种非此即彼的发展模式。一个人追求生拙朴野的风格,没有必要因此鄙薄清丽典雅的书风;反之亦然,一个人追求清丽典雅的趣味,同样可以真心地欣赏别人所追求的生拙朴野。
豆豆果:
现在是电脑信息等高科技的时代,书法这种抽象又深刻的艺术形式又不同于绘画,在以后的时代中还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您预想或思考过吗?
邓宝剑:
我从来没有担心过电脑会怎样对书法艺术产生不利。正如绘画曾经承担着纪录图像的功能,但照相术的发明不仅没有终结绘画,反而让美术家们更深入地反省绘画艺术的本质——绘画艺术的旨趣不在于忠实地摹仿事物。同样,毛笔字曾经承担着书面纪录的功能,可电脑的普及决不会损及书法艺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更为实用的事物取代不太实用的事物,却不能让实用的事物取代美的事物。电脑是人脑发明出来的,如果它反而让我们失去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而使人脑空虚,那就是一种“异化”。
只要人在,书法就会发展,中国人在,中国书法就会发展,除非我们已经堕落到对美的事物毫无兴趣。书法艺术形态万变,可“书道”恒常不易。由此,我们可以参看《论语》中记载的一段问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豆豆果:
看来邓老师是个准专业的球迷啊!那您喜欢那个球队?另外推荐一部您喜欢的片子吧。
邓宝剑:
喜欢巴塞罗那和皇马。
电影一直喜欢《阿甘正传》。
豆豆果:
请谈谈网络对当代书法各方面的影响?
邓宝剑: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网络成为一种新的书法作品传播渠道。除了观看实物和印刷品之外,人们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浏览书法作品,更加快捷方便,有时比印刷品更清晰。第二,网络导致地域书风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地域的相对封闭性逐渐减弱。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会通过网络很快被五湖四海的人所了解,所以当代人的艺术视野更加具有开放性,艺术的地域性因此会弱化。
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其中,美便不成其为美。
“书卷气”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便是一个书法家由于学养的深厚而在创作中透露出的某种高雅气质。并不是读书越多就越有书卷气,……机器人的大脑最能储存知识,可机器人写字肯定没有书卷气,因为它没心没肺。
只要人在,书法就会发展,中国人在,中国书法就会发展,除非我们已经堕落到对美的事物毫无兴趣。
网络导致地域书风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国学在当今便常常被打包成变味的快餐供大众消费。
豆豆果:
邓老师您好!北师大是百年名校,国内一流大学。在国内高校的书法专业中,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首师大、南师大、兰亭书法学院等都具有较大规模,其教育思想也各有不同,请谈谈对各自的看法?北师大书法教育有什么特色?您主张什么样的书法教育形式?
邓宝剑:
书法教育传统悠久,但是书法教育进入大学的学科建制只是在当代才开始的。在这方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北师大的书法专业开办十年了,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其实很短。我不敢妄自评说包括北师大书法专业在内的各高校书法专业的特色,只想谈一谈自己心中期待的书法教育,权当回答您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吧。
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书法专业会有这样两个特征。第一,教师会引导学生真诚地学习前人的经典之作。“真诚”很重要,真诚意味着要切实地体认古人的作品,领会历史上各个书法家的独一无二之处所在,而不要让那些伟大的名字和作品轻易地在心中打滑过去。只有投入情感去体认,才能有效地学到表现技巧,并且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第二,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受到良好的技法训练,而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吸收各种营养。一个短跑名将不仅要有矫健的双腿,而且要有出众的全身协调性。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有出色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宋人严羽有句话说得很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书法也有“别材”、“别趣”,和诗歌道理相通。如果成天读书,不好好练字,那么肯定成不了书法家。但是如果不读书,不能深刻地体认生活之真趣,那么肯定成不了好的书法家,所谓“不能极其至”。
北师大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大学,启功先生曾为北师大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又不知如何施教,所以感到诚惶诚恐。我常常这样激励自己,即把启功先生题写的“学为人师”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学着成为一名教师”!我会摸索着为自己所向往的书法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豆豆果:
您认为当代高校书法教育中亟待解决哪些问题?
邓宝剑:
我虽然在书法专业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痛感高校艺术教育包括书法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功利化、技术化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大学经常以一种技术模式来管理教学,并且以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人文学科。在衡量教师业绩的时候,注重其承担了多少科研项目,拥有多少科研经费,发表多少论文,发表在哪一个级别的刊物上。数量说了算,质量靠边站。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在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其实即使是理工科也不能全然这样管理。技术化的背后其实是功利化,学校用这些指标争取较高的排名,争取所谓的“国家一流”、“国际一流”,而学术本身、教育本身恰恰被淡漠了。
高校书法教育起步较晚,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师资问题,招生制度问题,都关乎教育的质量。希望教育的“管理者”们多一点良知,希望教育越来越好,而不会越陷越深。
豆豆果:
北师大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书法人才?学者型的书法家?
邓宝剑:
我不愿意有“学者型的书法家”这样的限定。学生们本来千姿百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要依其个性、专长、志趣而定,哪能一概而论。不过,我希望无论哪一种人才,最好都能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学养。
豆豆果:
“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被专家呼吁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实现。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中,只有《写字》课,且学习的内容是规范简化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课。众所周知,当今传统文化又越来越被重视,所以京剧都被列入了中小学的课程,并在北京试点,而书法却迟迟不能“登堂入室”,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邓宝剑:
我非常希望书法教育能够进入中小学课堂,这样至少会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基础书法教育会更加规范化。现在的中小学生想学书法,常常要在当地拜师学艺。社会上的书法班满天飞,任课教师的资格没人过问,所以学生和家长很容易被忽悠。如果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那么高校书法专业的毕业生会有更多的出路,基础书法教育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第二,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书法的学习提升多方面的素养,比如对美的感受,对汉字的理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等等。
我知道有些专家在大力呼吁这个问题,但愿这个目标真的可以实现。
豆豆果:
您博士攻读的是文艺美学,请谈谈大致的内容?它和书法的关系怎样?
邓宝剑:
文艺美学旨在探讨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人的审美活动简单说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二是艺术的欣赏和创造。美学产生于对审美活动的反思,文艺美学着重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活动。美学和文艺美学有研究范围的广狭之分,不过,历代的美学家都特别地关注艺术问题,历代的艺术论著也往往渗透着对自然美的领悟。
书法作为艺术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美的表现是其不二宗旨,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思考会得力于宏观的美学、艺术学研究,另一方面,书法研究的成果也会丰富、启发宏观的美学、艺术学研究。
我举个例子谈一谈美学问题如何能够启发我们对书法的思考。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美学问题:审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审美有没有标准?我们在讨论书法的时候也充满着这样的争论。有人以为对书法的评判凭的就是个人的感觉,你觉得好,它对你来说就好,我觉得不好,它对我来说就不好,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也有人特别强调书法要有标准,常常拿历史上的某家某派为标准,认为书法就应该那样写,如果你和古人的面貌离得远了就说明你不懂传统。如果我们关注一下上述的美学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在观念上变得清晰一些。
我简单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审美判断肯定不会是一种纯然客观的判断。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其中,美便不成其为美。审美对象总是笼罩在人的审美意识之中,所以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判断。可是,承认审美是主观的,却并不意味着因此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却又是一种先验的判断。“先验”判断意味着有一种不落于经验却又确然不移的审美标准,古人所说的“书道”便在先验(“形而上”)的层面上,所谓“传统”也只能在先验的层次去领会。这至高的艺术准则在人心祈向之中,却永不能完全实现于经验,就好像你永远不能毫无误差地指出一个线段的中点一样。审美标准不能经验化,意味着我们不能以任何一种经验形态的艺术去要求所有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而对先验的标准有更好的领悟,却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家的艺术形态成为最终的标准。如果那样,王羲之之后何必要有王献之,二王之后何必要有颜真卿,古人之后何必要有今人?
领会了审美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判断,便既能避免相对主义,又能避免绝对主义。避免了相对主义,就不会把恣意胡闹当作张扬个性;避免了绝对主义,就不会把墨守成规当作坚守传统。
豆豆果:
您怎样理解“书卷气”?
邓宝剑:
“书卷气”常常是和“金石气”对称的。写在纸上、简上、帛上的墨迹有一种书写的鲜活感,天然带有一种“书卷气”;而石碑、青铜等材质上的字迹带着刀刻、铸造、磨泐的痕迹,天然带有一种“金石气”。由此,我们可在书法创作中自觉地发扬墨迹中的书卷气,也可自觉地汲取金石碑版中的金石气。
“书卷气”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便是一个书法家由于学养的深厚而在创作中透露出的某种高雅气质。并不是读书越多就越有书卷气,关键在于读书能否真正使人有更好的内心修养。如果不去真诚体认古圣先贤的智慧,那么即使能够把诗经楚辞倒背如流也没有意义,把四库全书背下来也没有意义,因为知识不是用来储存和炫耀的。机器人的大脑最能储存知识,可机器人写字肯定没有书卷气,因为它没心没肺。
豆豆果:
书法的学习主要是临摹和创作,针对临摹,您的方法是什么?对于创作您又是怎样考虑的?请谈谈您学习书法的体会?
邓宝剑:
关于临帖,我主张“不择手段”地提高书写水平。只要能够提高技巧,什么方法都可以采用。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实临与意临的结合,以及精临与泛临的结合。进行实临的时候尽可能地逼近原作的形式,进行意临的时候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古人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头换面。所谓精临,就是对某家某帖深入钻研,时间花得也相对长一些;所谓泛临,就是在一个帖上获取了自己期待的某种东西便可,浅尝辄止,但是要尝到滋味。这样可以争取做到既“博”且“精”。精临与泛临又是处在变化中的,一个时期泛临的对象在另一个时期往往变成了精临的对象。
我自己的书法创作还笨拙得很,认识和体会也很肤浅。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那就是:用心去写,总会有所进步。
豆豆果:
关于书法理论,您喜欢谁的或那些人的论著或观点?
邓宝剑:
在古代书论中,孙过庭、张怀瓘、苏轼、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王澍等人的书论皆极为耐人品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论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其中所表达的形而上精神却堪称历史之绝响。
在当代书论中,邱振中、沃兴华先生对书法形式的探讨对我有较大启发。
豆豆果:
熊秉明先生的论著影响了很多人,您怎样评价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邓宝剑:
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我很久以前就拜读过,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著作,既有真切的艺术体验,又有清晰的理论表达。即使一些表述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能够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熊秉明先生有一个观点影响很大,他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热爱书法的人会从中得到很大的鼓舞。然而,古代的儒家并不认为艺术(当然包括书法)能够体现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把道德践履看作人之为人的首要价值所在,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马克思则将经济活动看作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价值所在。或以道德为上,或以艺术为上,或以经济为上,如何看待各家的分歧呢?问题恐怕并非像熊秉明先生所说的这样简单。我在一些论文中对此问题有较为具体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尽管我对熊先生的观点有所商榷,但依然要感谢他对我的启发,并对他的智慧充满敬意。
豆豆果:
您怎样看待目前的书坛现状(从创作、理论两方面谈起)?
邓宝剑:
我觉得当今书坛越来越多元化了,有追求朴拙的,有追求典雅的,都有不小的成就,有的书家注重形式的夸张、变形,善于营造强烈的对比,在这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尤其在章法构成方面成绩特别显著。当前还有一些青年书家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深入研习古代法帖,有非常好的表现技巧,让人心生期待。
当代书法理论最显著的成就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探讨,而书法艺术本体论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了一些。
豆豆果:
当下的书法发展,有传统书法、现代书法,还曾掀起过流行书风,而近些年,书法创作却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严格说是二王的帖系范畴,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更倾向那一种发展格局?
邓宝剑:
前些年书坛的格局确实显得有些单一,“民间书风-大写意”的模式几乎一枝独秀,近几年显然丰富了起来。我不倾向于那种非此即彼的发展模式。一个人追求生拙朴野的风格,没有必要因此鄙薄清丽典雅的书风;反之亦然,一个人追求清丽典雅的趣味,同样可以真心地欣赏别人所追求的生拙朴野。
豆豆果:
现在是电脑信息等高科技的时代,书法这种抽象又深刻的艺术形式又不同于绘画,在以后的时代中还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您预想或思考过吗?
邓宝剑:
我从来没有担心过电脑会怎样对书法艺术产生不利。正如绘画曾经承担着纪录图像的功能,但照相术的发明不仅没有终结绘画,反而让美术家们更深入地反省绘画艺术的本质——绘画艺术的旨趣不在于忠实地摹仿事物。同样,毛笔字曾经承担着书面纪录的功能,可电脑的普及决不会损及书法艺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更为实用的事物取代不太实用的事物,却不能让实用的事物取代美的事物。电脑是人脑发明出来的,如果它反而让我们失去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而使人脑空虚,那就是一种“异化”。
只要人在,书法就会发展,中国人在,中国书法就会发展,除非我们已经堕落到对美的事物毫无兴趣。书法艺术形态万变,可“书道”恒常不易。由此,我们可以参看《论语》中记载的一段问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豆豆果:
看来邓老师是个准专业的球迷啊!那您喜欢那个球队?另外推荐一部您喜欢的片子吧。
邓宝剑:
喜欢巴塞罗那和皇马。
电影一直喜欢《阿甘正传》。
豆豆果:
请谈谈网络对当代书法各方面的影响?
邓宝剑: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网络成为一种新的书法作品传播渠道。除了观看实物和印刷品之外,人们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浏览书法作品,更加快捷方便,有时比印刷品更清晰。第二,网络导致地域书风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地域的相对封闭性逐渐减弱。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会通过网络很快被五湖四海的人所了解,所以当代人的艺术视野更加具有开放性,艺术的地域性因此会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