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别的事
2014/2/21
日本画家安西水丸嫁女,旅居国外的好友村上春树发来贺电,全文如下。
“阿香,恭贺新婚。我也只结过一次婚,所以好些事儿也不太明白,不过结婚这东西,好的时候非常好。不太好的时候呢,我总是去考虑别的事。但好的时候,是非常好的。祝愿你们有很多很多好的时候。祝你幸福。”
从我看过的不多的小说中,我得出一个偏执的经验:大多数小说家(毛姆除外)不喜欢好好说话,一件明明能说清楚的事情他总是要绕着说,绕得越精巧花哨越好,他们把这叫做艺术,叫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好吧,我试着想象一下村上春树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点,电视节目里很多对夫妻被问及如何维持感情,似乎蛮多人的答案是“容忍对方的缺点”,这个我不太认同。如果每次遇到不快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容忍,那么日积月累,会不会有一天我会想“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地忍受他/她?”然后爆发更大的冲突呢?
我觉得村上春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大概是要有转移注意力、从自我的泥潭中抽身而出的能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身的不快中,不快真得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你甚至会从小时候起历数你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受过的欺负等等,好像你的世界中除了不快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其他的东西的,只不过一叶障目看不见罢了。
那么注意力转移到哪里去呢?我觉得可以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科学家深谙此道,他们脑子里装满了问题,任何时候都能立即把问题调出来思考。对于我这样的,没这么多问题可想的人,那就只有多培养些兴趣,找些可以想的事情了。当我说兴趣的时候,我说的是能维持一辈子的那种,而不是玩个一两年就废掉的。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养成几个像样的兴趣,兴趣并不是为了在达到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长到我这个年纪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大多数已经熄灭了小时候那种变成超人改变世界的热情,因此兴趣不是说要去追求多大的成就,而只是在以后遭遇不快的时候能随时有个东西让我倾注多余的注意力。
第二点,你也许会把转移注意力的行为称为逃避,但我更倾向于称之为胸襟。胸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对待自身不快情绪的轻蔑态度。关于这点我想先讲个小故事。张大千是个大胡子,一次有人问他:“您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的?”张大千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有胸襟,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不是认为他/她能够容忍更多的痛苦和不快呢?我觉得在有胸襟的人眼里,我们所认为的痛苦、不快对他而言真的只是像“胡子搁在里头还是外面”这样的芝麻绿豆的小事,他们没有在容忍,而只是不屑一顾。真要考验他们的忍耐力,他们做得未必比我们好。
那么胸襟是如何炼成的呢?我觉得达到自我实现,满足了马斯洛所说的五大需求,胸襟自然而然就有了。详情请移步《动机与人格》。鉴于此书篇幅略长,这里引入一段罗素的简要自传,罗素是我认为有胸襟的人,大家感受下。罗素的话简洁清晰,这里就直接搬运原话了。
我生来并不幸福(打小父母双亡),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5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挨过我全部生命的1/14;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例如关于事物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的获得——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我渐渐地学会了对我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个人,等等。的确,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这世界可能会陷入战争,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可能很难获得,朋友们可能离我而去。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
——《罗素论幸福人生》
日本画家安西水丸嫁女,旅居国外的好友村上春树发来贺电,全文如下。
“阿香,恭贺新婚。我也只结过一次婚,所以好些事儿也不太明白,不过结婚这东西,好的时候非常好。不太好的时候呢,我总是去考虑别的事。但好的时候,是非常好的。祝愿你们有很多很多好的时候。祝你幸福。”
从我看过的不多的小说中,我得出一个偏执的经验:大多数小说家(毛姆除外)不喜欢好好说话,一件明明能说清楚的事情他总是要绕着说,绕得越精巧花哨越好,他们把这叫做艺术,叫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好吧,我试着想象一下村上春树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点,电视节目里很多对夫妻被问及如何维持感情,似乎蛮多人的答案是“容忍对方的缺点”,这个我不太认同。如果每次遇到不快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容忍,那么日积月累,会不会有一天我会想“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地忍受他/她?”然后爆发更大的冲突呢?
我觉得村上春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大概是要有转移注意力、从自我的泥潭中抽身而出的能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身的不快中,不快真得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你甚至会从小时候起历数你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受过的欺负等等,好像你的世界中除了不快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其他的东西的,只不过一叶障目看不见罢了。
那么注意力转移到哪里去呢?我觉得可以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科学家深谙此道,他们脑子里装满了问题,任何时候都能立即把问题调出来思考。对于我这样的,没这么多问题可想的人,那就只有多培养些兴趣,找些可以想的事情了。当我说兴趣的时候,我说的是能维持一辈子的那种,而不是玩个一两年就废掉的。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养成几个像样的兴趣,兴趣并不是为了在达到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长到我这个年纪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大多数已经熄灭了小时候那种变成超人改变世界的热情,因此兴趣不是说要去追求多大的成就,而只是在以后遭遇不快的时候能随时有个东西让我倾注多余的注意力。
第二点,你也许会把转移注意力的行为称为逃避,但我更倾向于称之为胸襟。胸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对待自身不快情绪的轻蔑态度。关于这点我想先讲个小故事。张大千是个大胡子,一次有人问他:“您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的?”张大千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有胸襟,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不是认为他/她能够容忍更多的痛苦和不快呢?我觉得在有胸襟的人眼里,我们所认为的痛苦、不快对他而言真的只是像“胡子搁在里头还是外面”这样的芝麻绿豆的小事,他们没有在容忍,而只是不屑一顾。真要考验他们的忍耐力,他们做得未必比我们好。
那么胸襟是如何炼成的呢?我觉得达到自我实现,满足了马斯洛所说的五大需求,胸襟自然而然就有了。详情请移步《动机与人格》。鉴于此书篇幅略长,这里引入一段罗素的简要自传,罗素是我认为有胸襟的人,大家感受下。罗素的话简洁清晰,这里就直接搬运原话了。
我生来并不幸福(打小父母双亡),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5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挨过我全部生命的1/14;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例如关于事物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的获得——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我渐渐地学会了对我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个人,等等。的确,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这世界可能会陷入战争,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可能很难获得,朋友们可能离我而去。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
——《罗素论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