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近代中日教科书出版企业化取径的比较——以明治金港堂及晚清民出的商务印书馆为中心
主讲人:苏基朗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001室
演讲大纲:
* 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谜
* 主流论述的挑战
* 中日输入公司
* 法的比较
* 中日企业制度移植的比较
* 何以比较金港堂与商务印书馆
* 金港堂模式
* 商务模式
* 几点观察与讨论
一、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谜
* 柯比谜团的时代意义(1990年代初至中期)
* 1993年公司法
* 1995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主流论述:现代化理论所见的中国经济落后论
* 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心
* 企业与公司法:清末-晚清公司律;袁世凯政权-北洋公司条例;国民南京政府-民国公司法;战后国民政府-抗战后公司法;共和国第一次公司法立法1993年-共和国公司法
柯比的结论:
* 政权更迭。用心不一,但以公司法立法为PPC的先决条件,并且列作振兴经济的开路先锋,则前后一贯
* 可惜耕耘百载,每次均不免失败告终(China Unincorporated!):商人怕官;中国文化亲疏有别
* 西方的企业模式,必须依靠:自由市场;以法律而非人事关系主导的商业组织文化
二、主流的论述:
* 谜团的理论基础,是韦伯以来一个主流的论述——现代化理论
*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基调是现代理性(去伦理关系)
* 相对传统社会的以人事关系为本的商业结构
*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制度支柱,是股份有限公司
* 这种制度容许所有权与管理权理性地分离
* 专业管理/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效益/非关系投资/公开企业
* 基本条件是必须在法律规范之下进行在
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现代化:
* 企业制度移植
* 公司法移植
* 公司法不能没有相配合的整套法律体系而单独存在
* 法律必须全盘西化
主流论述的挑战:
*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理性的冲击
* 由安然事件到金融海啸的金融资本主义现实
* 对新自由主义派理论(弗里德曼)及法律移植论的反省
* Milhaubt and Pisor:法律与经济动态关系论及企业行为超法律规范
* 中国市场经济崛起的谜团
* 中国1993年公司法及2005修订公司法
* 缺乏西方式法治但出现股份制公司
几点反思:
* 缺乏西方的法律框架或者法治,法规上的移植是否为中国带来相同的长远经济后果?
* 有什么本土文化/社会/政治资源可以代替法治,作为支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企业是否现代经济发展的必须制度
* 企业是否必须去人事化
* 企业是否光靠法律维持而不用谈任何道德伦理
* 股东光靠法律保护?董事诚信光靠法律维持?
公司法一体化的历史视野:中日输入公司法的比较
* 明治/晚清/民国公司立法的启示
* 企业与公司法/法治的“去关系论”
* 公司法减少诉讼?
* 企业的非牟利责任
* 公司法的一法多制?
* 企业家的选择
中日企业制度移植的比较
* 中日经济近代化早期历史与比较
* 中日公司法的移植与比较
* 中日企业的移植与比较
* 企业史研究的局限性(商业机密往往没有记录)
* 中日教科书企业的比较
何以比较金港堂与商务:
* 两者的企业领导均属白手起家
* 两者俱紧贴公司法移植而转型为股份公司
* 两者均成功移植西方新式现代企业公司管治制度
* 两者的企业骨干业务影响全国现代化教育极其深远的教科书出版事业
* 和政权关系紧密
* 都移植西方制度,但取径不同
* 殊途不同归
* 两者曾合资十年,对商务创业有重大影响
企业制的运用:
* 学术权威与市场
* 教科书政策
* 国家意识形态与教科书内容
* 纵贯精英整合
* 造纸业
* 印刷机器及教育器材
* 金融业
* 专门经营/多元化经营
* 零售策略-分销网络/支店经营
* 家族控股/股权开放
* 家族管理/专业管理
* 劳资一家/劳资纠纷
* 业界商会参与及领导-集中/分散
* 商事纠纷解决-私下调解/公断仲裁
* 竞争性市场-企业垄断
为什么关注这个课题:
(去目的论)新制度经济学-市场体系(法律规范)+商业文化
参考书目:
* 《刺桐梦华录》
* 《近世中国市场经济史》
* 《清末民初条约港市场经济体》
* 《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移植》
* 《天演论与20世纪中国法制改革》
吴经熊与加藤弘之(法律文化比较史)
最后配两张大段总结语,顺便发个福利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001室
演讲大纲:
* 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谜
* 主流论述的挑战
* 中日输入公司
* 法的比较
* 中日企业制度移植的比较
* 何以比较金港堂与商务印书馆
* 金港堂模式
* 商务模式
* 几点观察与讨论
一、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谜
* 柯比谜团的时代意义(1990年代初至中期)
* 1993年公司法
* 1995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主流论述:现代化理论所见的中国经济落后论
* 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心
* 企业与公司法:清末-晚清公司律;袁世凯政权-北洋公司条例;国民南京政府-民国公司法;战后国民政府-抗战后公司法;共和国第一次公司法立法1993年-共和国公司法
柯比的结论:
* 政权更迭。用心不一,但以公司法立法为PPC的先决条件,并且列作振兴经济的开路先锋,则前后一贯
* 可惜耕耘百载,每次均不免失败告终(China Unincorporated!):商人怕官;中国文化亲疏有别
* 西方的企业模式,必须依靠:自由市场;以法律而非人事关系主导的商业组织文化
二、主流的论述:
* 谜团的理论基础,是韦伯以来一个主流的论述——现代化理论
*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基调是现代理性(去伦理关系)
* 相对传统社会的以人事关系为本的商业结构
*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制度支柱,是股份有限公司
* 这种制度容许所有权与管理权理性地分离
* 专业管理/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效益/非关系投资/公开企业
* 基本条件是必须在法律规范之下进行在
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现代化:
* 企业制度移植
* 公司法移植
* 公司法不能没有相配合的整套法律体系而单独存在
* 法律必须全盘西化
主流论述的挑战:
*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理性的冲击
* 由安然事件到金融海啸的金融资本主义现实
* 对新自由主义派理论(弗里德曼)及法律移植论的反省
* Milhaubt and Pisor:法律与经济动态关系论及企业行为超法律规范
* 中国市场经济崛起的谜团
* 中国1993年公司法及2005修订公司法
* 缺乏西方式法治但出现股份制公司
几点反思:
* 缺乏西方的法律框架或者法治,法规上的移植是否为中国带来相同的长远经济后果?
* 有什么本土文化/社会/政治资源可以代替法治,作为支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企业是否现代经济发展的必须制度
* 企业是否必须去人事化
* 企业是否光靠法律维持而不用谈任何道德伦理
* 股东光靠法律保护?董事诚信光靠法律维持?
公司法一体化的历史视野:中日输入公司法的比较
* 明治/晚清/民国公司立法的启示
* 企业与公司法/法治的“去关系论”
* 公司法减少诉讼?
* 企业的非牟利责任
* 公司法的一法多制?
* 企业家的选择
中日企业制度移植的比较
* 中日经济近代化早期历史与比较
* 中日公司法的移植与比较
* 中日企业的移植与比较
* 企业史研究的局限性(商业机密往往没有记录)
* 中日教科书企业的比较
何以比较金港堂与商务:
* 两者的企业领导均属白手起家
* 两者俱紧贴公司法移植而转型为股份公司
* 两者均成功移植西方新式现代企业公司管治制度
* 两者的企业骨干业务影响全国现代化教育极其深远的教科书出版事业
* 和政权关系紧密
* 都移植西方制度,但取径不同
* 殊途不同归
* 两者曾合资十年,对商务创业有重大影响
企业制的运用:
* 学术权威与市场
* 教科书政策
* 国家意识形态与教科书内容
* 纵贯精英整合
* 造纸业
* 印刷机器及教育器材
* 金融业
* 专门经营/多元化经营
* 零售策略-分销网络/支店经营
* 家族控股/股权开放
* 家族管理/专业管理
* 劳资一家/劳资纠纷
* 业界商会参与及领导-集中/分散
* 商事纠纷解决-私下调解/公断仲裁
* 竞争性市场-企业垄断
为什么关注这个课题:
(去目的论)新制度经济学-市场体系(法律规范)+商业文化
参考书目:
* 《刺桐梦华录》
* 《近世中国市场经济史》
* 《清末民初条约港市场经济体》
* 《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移植》
* 《天演论与20世纪中国法制改革》
吴经熊与加藤弘之(法律文化比较史)
最后配两张大段总结语,顺便发个福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