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谁之过?
如果评选年度流行语,雾霾绝对位列其中,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位置不可撼动。过去,家住北方,到了冬天,庆幸有暖气;而如今,每逢冬季,窗外云雾缭绕,却丝毫感觉不到人间仙境。各式各样的口罩,更多的怕是保护心里的那道防线。面对老人和孩子的健康,逃离帝都恐怕也可提上日程。
于是,不禁有人要问,这雾霾,是谁招惹来的?
APEC期间的“实验”给了我们活生生的答案。车辆限行,工厂停工,各种私人小锅炉小作坊停产,于是蓝天又见。而且,只停北京的不行,河北也得停,甚至山东都被殃及。所以说,要问责罪魁祸首的话,莫过于这些。但问题怕没这么简单,大大小小的锅炉开足马力,不仅仅是自给自足,更多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于是,这些污染制造者会理直气壮的说,要问责,找市场。似乎有道理,那么就问责购买的人?可这些人会说——是我买的没错,不过我也给你钱了,一手钱一手货,买卖天经地义。你看,两家各有各的理,这官司看来结不了。
如果法官是个经济学家,他可能会说——确实一手钱一手货,不过这钱没给够或者你成本偏低。买与卖的都是原材料和手工的费用,而由于生产造成的污染并没有人支付。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来解释此类现象——外部性。个人理解,外部性就是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于第三方的影响,而没有人对这种影响承担相关费用的现象。举几个例子,比如我赶时间打车去办公室,一路上司机狂飙,时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来往车辆和行人造成不便,而我或者司机都没有向这些车辆和行人付费。再或者我双十一淘宝疯狂购物,快递小哥玩儿命的送货,开着他的“三蹦子”,走人行横道,抄近道逆行,这些都会对其他人造成不便,而我或淘宝商铺都不需要自责。当然,外部性不仅仅都是这些“负能量”,再比如说,我每次去博物馆,都喜欢厚着脸皮蹭其他游客的付费解说,虽偶遇几个白眼,但也不用付费。上述这些行为,都产生了没有标价的影响,让其中至少一方无辜受害,因此妥善的办法是由造成影响的一方支付相关费用解决。当然,相关费用并不一定得是钱,比如向路人道个歉,和付费游客说声谢谢,只要对方能接受,认为你的“对不起”或者“谢谢”能弥补他的损失就行。也就是说,付多付少你们自己商量,但是这费用必须得付。如果不付费用,就成了我们现在雾霾的例子。冬天冷啊,我交了采暖费,锅炉拼命的烧,我是舒服了,可谁也没管烟囱里面呼呼直冒的烟。上班路程远,公交人又多,于是我买了辆小汽车,惬意的上下班,可是我也没管那汽车尾气里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如果说外部性是雾霾产生的原因(至少从经济学角度是这样),那么,外部性内部化(就是有人给外部性买账)是不是就可以减少雾霾呢?
先不说雾霾,至少塑料袋收费制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原来商场里的塑料袋是不收费的,买家使用无节制,恨不得一个土豆用一个塑料袋,而卖家为了降低塑料袋的成本,选择质量差的袋子,久而久之,这些袋子用后被遗弃,扔到垃圾箱进了回收站的还算万幸,那些随风满天飞的,可就真成了白色污染,落入土壤可能几百年都不被分解。于是,中央下了道文儿,塑料袋收费,而且超薄的、环境危害大的那种不许用了。现在再逛超市,收银员都会问你——要塑料袋吗,小的2毛,大的3毛,很多人都选择不要,并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子来。你看,有时候真金白银的教育远胜于道德的感化。譬如说,我的汽车如果上路还要收“排污费”,那么我可能就会适度减少汽车的使用;而供热的温度如果能独家独户控制,并附加高温度高“排污费”的话,我可能也会选择一个相对适度但是较低的温度。其他的商品如果附加“排污费”的话,其总量也都会得到控制。
所以说,外部性内部化确实可以减少雾霾,但实际的内部化过程却不易。还以塑料袋为例,虽然大超市都乖乖的执行了塑料袋收费制度。但是那些早市、地摊儿的“散户”监管起来有难度,他们宁可自己掏点儿银子购买劣质塑料袋,也不用那些收费的“豪华”塑料袋,为的就是招揽顾客,你到我这儿买茄子土豆,塑料袋不付费,随便买。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治霾上,让造成污染的大型生产企业交“排污费”当然可以,而且我们的政府也有能力做到这点,但问题是,当这些企业因为交了“排污费”使其产品成本上升进而价格上升时,那些监管薄弱的小型企业却可以靠着不含“排污费”低价格的产品占领市场,这种“游击队”打败“正规军”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可能。近些年中国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环保监管相对薄弱,“相对”指的是欧美,同样的产品在欧美生产就会多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而在中国则不需要或者需要的不多,这种差距就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久而久之,中国制造占据了国际市场。但是,近些年,随着印度、印尼、非洲等环境监管更弱国家的崛起,中国制造的优势也在削弱。生产总向环境监管弱的地方流动,这就是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说”。
如果说雾霾的过错源于外部性,而通过交“排污费”使外部性内部化实施起来又有困难,那么,问题来了——雾霾治理出路何在,恩,喝口水,有机会再聊。
于是,不禁有人要问,这雾霾,是谁招惹来的?
APEC期间的“实验”给了我们活生生的答案。车辆限行,工厂停工,各种私人小锅炉小作坊停产,于是蓝天又见。而且,只停北京的不行,河北也得停,甚至山东都被殃及。所以说,要问责罪魁祸首的话,莫过于这些。但问题怕没这么简单,大大小小的锅炉开足马力,不仅仅是自给自足,更多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于是,这些污染制造者会理直气壮的说,要问责,找市场。似乎有道理,那么就问责购买的人?可这些人会说——是我买的没错,不过我也给你钱了,一手钱一手货,买卖天经地义。你看,两家各有各的理,这官司看来结不了。
如果法官是个经济学家,他可能会说——确实一手钱一手货,不过这钱没给够或者你成本偏低。买与卖的都是原材料和手工的费用,而由于生产造成的污染并没有人支付。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来解释此类现象——外部性。个人理解,外部性就是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于第三方的影响,而没有人对这种影响承担相关费用的现象。举几个例子,比如我赶时间打车去办公室,一路上司机狂飙,时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来往车辆和行人造成不便,而我或者司机都没有向这些车辆和行人付费。再或者我双十一淘宝疯狂购物,快递小哥玩儿命的送货,开着他的“三蹦子”,走人行横道,抄近道逆行,这些都会对其他人造成不便,而我或淘宝商铺都不需要自责。当然,外部性不仅仅都是这些“负能量”,再比如说,我每次去博物馆,都喜欢厚着脸皮蹭其他游客的付费解说,虽偶遇几个白眼,但也不用付费。上述这些行为,都产生了没有标价的影响,让其中至少一方无辜受害,因此妥善的办法是由造成影响的一方支付相关费用解决。当然,相关费用并不一定得是钱,比如向路人道个歉,和付费游客说声谢谢,只要对方能接受,认为你的“对不起”或者“谢谢”能弥补他的损失就行。也就是说,付多付少你们自己商量,但是这费用必须得付。如果不付费用,就成了我们现在雾霾的例子。冬天冷啊,我交了采暖费,锅炉拼命的烧,我是舒服了,可谁也没管烟囱里面呼呼直冒的烟。上班路程远,公交人又多,于是我买了辆小汽车,惬意的上下班,可是我也没管那汽车尾气里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如果说外部性是雾霾产生的原因(至少从经济学角度是这样),那么,外部性内部化(就是有人给外部性买账)是不是就可以减少雾霾呢?
先不说雾霾,至少塑料袋收费制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原来商场里的塑料袋是不收费的,买家使用无节制,恨不得一个土豆用一个塑料袋,而卖家为了降低塑料袋的成本,选择质量差的袋子,久而久之,这些袋子用后被遗弃,扔到垃圾箱进了回收站的还算万幸,那些随风满天飞的,可就真成了白色污染,落入土壤可能几百年都不被分解。于是,中央下了道文儿,塑料袋收费,而且超薄的、环境危害大的那种不许用了。现在再逛超市,收银员都会问你——要塑料袋吗,小的2毛,大的3毛,很多人都选择不要,并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子来。你看,有时候真金白银的教育远胜于道德的感化。譬如说,我的汽车如果上路还要收“排污费”,那么我可能就会适度减少汽车的使用;而供热的温度如果能独家独户控制,并附加高温度高“排污费”的话,我可能也会选择一个相对适度但是较低的温度。其他的商品如果附加“排污费”的话,其总量也都会得到控制。
所以说,外部性内部化确实可以减少雾霾,但实际的内部化过程却不易。还以塑料袋为例,虽然大超市都乖乖的执行了塑料袋收费制度。但是那些早市、地摊儿的“散户”监管起来有难度,他们宁可自己掏点儿银子购买劣质塑料袋,也不用那些收费的“豪华”塑料袋,为的就是招揽顾客,你到我这儿买茄子土豆,塑料袋不付费,随便买。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治霾上,让造成污染的大型生产企业交“排污费”当然可以,而且我们的政府也有能力做到这点,但问题是,当这些企业因为交了“排污费”使其产品成本上升进而价格上升时,那些监管薄弱的小型企业却可以靠着不含“排污费”低价格的产品占领市场,这种“游击队”打败“正规军”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可能。近些年中国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环保监管相对薄弱,“相对”指的是欧美,同样的产品在欧美生产就会多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而在中国则不需要或者需要的不多,这种差距就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久而久之,中国制造占据了国际市场。但是,近些年,随着印度、印尼、非洲等环境监管更弱国家的崛起,中国制造的优势也在削弱。生产总向环境监管弱的地方流动,这就是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说”。
如果说雾霾的过错源于外部性,而通过交“排污费”使外部性内部化实施起来又有困难,那么,问题来了——雾霾治理出路何在,恩,喝口水,有机会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