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第一
对于《周易》,越读越能体会出他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作用。从今天起做《周易》笔记,大概一天一卦,以下是第一卦。
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贞。
①乾:乾,天也;乾,健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其义为健。
②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和谐有利);贞,正也(贞正坚固)。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初九,潜龙勿用。
①初九:《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周易》占筮用“九”、“六”之数,“九”代表阳,“六”代表阴。
②潜龙勿用: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一阳在下,处事物发端,位卑力微,故谓“潜龙”;诫以“勿用”,实为时机未到,暂行潜藏而已,其养精蓄锐,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①见龙在田:见,出现。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曰田也。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
②利见大人:见:出现。“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二,有道德并居高位的人。此指第一义。九二阳刚渐增,虽头角初露,但居中不偏,已具备成功素质,故有“大人”之谓。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①君子终日乾乾:君子,与“大人”义近,指有道德者,往往也兼指居于尊位者;二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终日,终竟此日。九三居下卦之终,故称“乾乾”,犹言健而又健。
②夕惕若,厉无咎:惕,警惕。厉,危也。咎,灾病、罪过、咎害。三处下卦之上,但未省至上卦,往往导致下受抵、上受压,多凶之位,君子以之忧深思远,朝夕匪懈,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故曰“终日乾乾”;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①四虽进入上卦,但居上卦之下,往往导致下受抵、上受压,多惧之位。或之者,疑之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惑也。此种疑惑并非犹疑不决,而是审时度势,待机奋进,或适时以跃、或适时在渊,因适时,故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①大人,此指有道德并居高位者。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①亢,穷高曰亢,过甚,极度,龙飞至极高的程度。悔者,其事已过,有所追悔之也。
②上九居《乾》卦之终,阳进亢极,知进忘退,故悔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①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
②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指六爻均为阳爻;而六爻皆变,皆由阳刚变为阴柔,所以取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之象。“见群龙无首,吉”者,申遇九则变之义也。九何以必变?阳之数九为极多,故曰“群”。阳极反阴,乃天地自然之理。乾为首,以阳刚居物首,易招物忌;变坤则无首,无首则能以柔济刚,故吉。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贵以贱为本”有合易理。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①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②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释卦辞“元”。乾元者,乾之元气也,为充沛宇宙间、开创万物的阳气,与时配春。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于天。
③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释卦辞“亨”。品,众庶也(庶:众多,富~;平民,百姓,~民),“品物”即各类食物;流形,流布成形。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与时配夏。
④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释卦辞“利”。大明,即太阳,因属天上最光明之物,故称“大明”。终始,终而复始,持续不断。六位、六龙,指乾卦六爻。时,按时。六爻按不同的“时位”组成,说明阳气发展顺沿一定的规律;六爻的变动如六龙按时御天,恰似自然界按四季程序发展。“时成”二字正寓含秋天景象,与时配秋。
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释卦辞“贞”。乾道,犹言天道,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定也,此处指静定。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尚氏释为“精神”。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即万物的太和元气。万物各自静定精神、眠伏潜息,保全其“太和元气”,以待来年生长此犹冬天景象,与时配冬。
⑥别解:“保合太和,乃利贞”,释卦辞“利、贞”。言万物能保安合会,得力而贞正。
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冬尽春来,贞下起元,万物又于是乎资始矣;地有九州,故曰万国,即天下万方之意。万方安宁。
⑧别解:阳气为万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宁,故曰“万国咸宁”。此以阳气“首出庶物”,比拟拥立君主可以使“万国咸宁”。
罔、直、蒙、酋、冥,此五者为《太玄》之德,犹《易》“元、亨、利、贞”也。直,东方,春;蒙,南方,夏;酋,西方,秋;罔、冥,北方,冬。直之言殖,直为繁殖,故以为春;蒙为蒙覆,草木修长,故意为夏;酋为蓄聚,万物成就,故以为秋;罔、冥为避藏、无形,故以为冬。其所谓直、蒙、酋,即震春、离夏、兑秋,即元、亨、利也;其所谓罔、冥,即坎冬,即贞也。盖天之体,以健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即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周易》之名。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①象也者,像此者也。总象一卦,谓之《大象》;分象六爻,谓之《小象》。
②天行健: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天健行周流,昼夜不懈,永不衰竭,以健详其名。
③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①阳在下:气微位卑,虽有阳德,潜藏在下,故曰“勿用”也。
②德施普:九二阳气出现于地面,其生养之德普及万物。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
③反复道:反复,三以自修,故曰反复,重复践行之义;道,合理的行为。
④造:为也,犹作也,即兴起而有所作为之义。
⑤天德:指阳刚之德。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于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曰“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①文言: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②善之长: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
③嘉之会: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
④义之和:义,宜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也。
⑤事之干:干,树木的主干,犹言根本。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重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⑥体仁:以仁为体。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曰“体仁足以长人”也。
⑦合礼:礼,是交接会通之道,故以通配,“五礼”有吉(祭祀之事为吉礼)、凶(丧葬之事为凶礼)、军(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宾客之事为宾礼)、嘉(冠婚之事为嘉礼),故以“嘉”合于“礼”也。
⑧和义:和,合也。利者,裁成也,君子体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义。
⑨贞固: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为事之干。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①龙德而隐者也:以人事释“潜龙”之义,有龙德而隐居的人。
②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不被污浊的世俗改变节操,不迷恋成就功名。
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达理无闷也。是,赞许。世人虽不己是,而己知不违道,故无闷。
④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心以为乐,己则行之;心以为忧,己则违之。
⑤确乎其不可拔: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①正中: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龙德而正中者也”。
②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平常。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
③闲邪存其诚:闲,防止。既处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
④善世而不伐:善,美好的行为;世,大,如世子、世父之世;伐,砍、征讨、自夸。此处“善世”与下文“德博”对举:美好的行为伟大而不自夸。别解:以“善”为动词,释“世”为时代。为善于世,而不自伐其功。
⑤德博而化:德能广大,而变化于世俗。
⑥君德:九二虽未登君位,却有君主之德。出现具备君主品德的贤人。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①进德修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所以终日乾乾匪懈也。
②忠信,所以进德也: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推:让出、献出,~心置腹)。
③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修辞立其诚,正为立己之诚意。居,蓄也,积也,业以积而高大也。
④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至,达到。前一“至”为名词,指要达到的目标,后一“至”为动词,指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此谓九三居下卦之极,有“知几”进取,审慎“无咎”之象。知时节将至,知理欲到,可与共营几也。
⑤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前一“终”为名词,指事物终了,后一“终”为动词,指结束。存,保留。义,适宜。此谓九三为下卦最后一爻,有事物发展到一个阶段暂告终之象,“居一卦之尽,是终也”。或使之欲进知几,或使之欲退存义,一进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处进退之时,若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保全事物发展的适宜状态),两意并行。
⑥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上位,指九三居下卦之上,下位,指九三居上卦之下。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
⑦故乾乾因其是而惕,虽危无咎矣:因,沿也。时,一天中各个时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是自朝及夕,无不乾惕也,故曰“因时”。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①“上下无常”与“进退无恒”为互文:九四爻处可上可下之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上下进退。上谓承五,下谓应初;进谓居五,退谓居初。别解:进者,弃位欲跃,是进德之谓也;退者,仍退在渊,是修业之谓也,与九三意同。
②“非为邪”与“非离群”为互文: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于公,非是为邪也;所以进退无恒者,时使之然也,非苟欲离群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①圣人作而万物睹:作,犹“起”。睹,见也。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因圣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想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圣人兴起,天下光明,万物各呈本色,各尽其用。
②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天地者,阴阳。本乎天者亲上,谓阳气上升顺行;本乎地者亲下,谓阴气下降逆行。说明圣人兴起,治世清明,故阴阳判然区分,万物各从其类。
天地氤氲,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于天气偏多者,有感于地气偏多者,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晕动物、植物。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地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于上也;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于下也。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①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既不处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言上九处于有名无实的高位,若太上皇者也。
②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贤人”指九三,两阳无应,故无辅。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业;“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①下:初九居于下位,犹如人的地位低下。
②时舍:舍,通“舒”。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形式舒展好转)。
③行事:指九三正勤勉从事某项事业。
④自试:或进或退,自我检验。
⑤上治:上,通“尚”,九五之时出现了最好的政治局面。别解:言圣人居上位而治理。
⑥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此乾元用九德(阳刚之德以能化柔为美)而天下治。此当三皇五帝礼让之时,垂拱(垂拱: 垂衣拱手,谓不动手,不做什么事。)无为而天下治矣。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
①阳气潜藏:初九如阳气潜伏,藏而未发。
②天下文明:九二如阳气发出地面,万物初焕光彩。
③与时偕行:行,发展。九三如阳气发展到一定阶段,万物将趋繁盛。
④乾道乃革:革,变革。九四如阳气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万物正临转化。
⑤乃位乎天德:位,此言尊居“天位”;天德,指九五如阳气发展到最旺盛阶段,万物已至繁茂。
⑥与时偕极:上九如阳气由盛转衰,万物消亡穷尽。
⑦乃见天则:阳气转化为阴气即是自然规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①“乾,元”者:似应为“’乾,元,亨’者”,方与下文“’利,贞’者”相应。
②性情:以施化利万物之性,以纯一正万物之情。
③以美利利天下:前一“利”为名词,后一“利”为动词。美利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
④不言所利,大矣哉:指天的利惠之大,难以言喻。别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
⑤刚健中正:谓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其行劲健;中谓二与五也,正谓五与二也,故云“刚健中正”。
⑥纯粹精也:不杂曰纯,不变曰粹;言《乾》为纯粹之精。指六爻均为阳爻,通体不杂,纯粹之精。
⑦旁通情也:旁,非一方也,旁通,广泛会通,犹言曲尽。曲尽万物发展情理。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①以成德为行:成,完成。君子之行,动静可观,进退可度,动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②日:一说为“曰”。每天都可以体现出来的行为。
③行而未成:未成,未著也。此言潜龙仍志在行道,与甘心隐遁鸣高者异,然而勿用者,时未可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①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辩,通“辨”。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辩决于疑也。
②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pi1,通“披”,覆盖)物。
③君德:这种“大人”具备了当国君的品德。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①重刚:初九、九二为阳爻,九三仍为阳爻,故称“重刚”。
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不在天,谓非五位,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介于天、田之间。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也,疑之也,故无咎。
①中不在人:三之与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远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则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
②或:审时度势、多方审度,方可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①“与天地合其德”四句: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施政像四时那样有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过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也(示人吉凶像鬼神那样奥妙莫测)。
②先天:先于天象,指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就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
③后天:后于天象,指自然界出现变化后,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①知进取而不知及时隐退,知生存而不知终将灭亡,知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
②其唯圣人乎至末,似释“用九”辞,可备一说。
总论
“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乾》卦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的本质作用及发展规律。乾有元亨利贞四德,君子仿效之当自强不息。
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贞。
①乾:乾,天也;乾,健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其义为健。
②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和谐有利);贞,正也(贞正坚固)。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初九,潜龙勿用。
①初九:《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周易》占筮用“九”、“六”之数,“九”代表阳,“六”代表阴。
②潜龙勿用: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一阳在下,处事物发端,位卑力微,故谓“潜龙”;诫以“勿用”,实为时机未到,暂行潜藏而已,其养精蓄锐,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①见龙在田:见,出现。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曰田也。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
②利见大人:见:出现。“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二,有道德并居高位的人。此指第一义。九二阳刚渐增,虽头角初露,但居中不偏,已具备成功素质,故有“大人”之谓。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①君子终日乾乾:君子,与“大人”义近,指有道德者,往往也兼指居于尊位者;二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终日,终竟此日。九三居下卦之终,故称“乾乾”,犹言健而又健。
②夕惕若,厉无咎:惕,警惕。厉,危也。咎,灾病、罪过、咎害。三处下卦之上,但未省至上卦,往往导致下受抵、上受压,多凶之位,君子以之忧深思远,朝夕匪懈,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故曰“终日乾乾”;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①四虽进入上卦,但居上卦之下,往往导致下受抵、上受压,多惧之位。或之者,疑之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惑也。此种疑惑并非犹疑不决,而是审时度势,待机奋进,或适时以跃、或适时在渊,因适时,故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①大人,此指有道德并居高位者。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①亢,穷高曰亢,过甚,极度,龙飞至极高的程度。悔者,其事已过,有所追悔之也。
②上九居《乾》卦之终,阳进亢极,知进忘退,故悔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①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
②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指六爻均为阳爻;而六爻皆变,皆由阳刚变为阴柔,所以取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之象。“见群龙无首,吉”者,申遇九则变之义也。九何以必变?阳之数九为极多,故曰“群”。阳极反阴,乃天地自然之理。乾为首,以阳刚居物首,易招物忌;变坤则无首,无首则能以柔济刚,故吉。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贵以贱为本”有合易理。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①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②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释卦辞“元”。乾元者,乾之元气也,为充沛宇宙间、开创万物的阳气,与时配春。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于天。
③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释卦辞“亨”。品,众庶也(庶:众多,富~;平民,百姓,~民),“品物”即各类食物;流形,流布成形。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与时配夏。
④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释卦辞“利”。大明,即太阳,因属天上最光明之物,故称“大明”。终始,终而复始,持续不断。六位、六龙,指乾卦六爻。时,按时。六爻按不同的“时位”组成,说明阳气发展顺沿一定的规律;六爻的变动如六龙按时御天,恰似自然界按四季程序发展。“时成”二字正寓含秋天景象,与时配秋。
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释卦辞“贞”。乾道,犹言天道,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定也,此处指静定。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尚氏释为“精神”。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即万物的太和元气。万物各自静定精神、眠伏潜息,保全其“太和元气”,以待来年生长此犹冬天景象,与时配冬。
⑥别解:“保合太和,乃利贞”,释卦辞“利、贞”。言万物能保安合会,得力而贞正。
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冬尽春来,贞下起元,万物又于是乎资始矣;地有九州,故曰万国,即天下万方之意。万方安宁。
⑧别解:阳气为万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宁,故曰“万国咸宁”。此以阳气“首出庶物”,比拟拥立君主可以使“万国咸宁”。
罔、直、蒙、酋、冥,此五者为《太玄》之德,犹《易》“元、亨、利、贞”也。直,东方,春;蒙,南方,夏;酋,西方,秋;罔、冥,北方,冬。直之言殖,直为繁殖,故以为春;蒙为蒙覆,草木修长,故意为夏;酋为蓄聚,万物成就,故以为秋;罔、冥为避藏、无形,故以为冬。其所谓直、蒙、酋,即震春、离夏、兑秋,即元、亨、利也;其所谓罔、冥,即坎冬,即贞也。盖天之体,以健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即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周易》之名。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①象也者,像此者也。总象一卦,谓之《大象》;分象六爻,谓之《小象》。
②天行健: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天健行周流,昼夜不懈,永不衰竭,以健详其名。
③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①阳在下:气微位卑,虽有阳德,潜藏在下,故曰“勿用”也。
②德施普:九二阳气出现于地面,其生养之德普及万物。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
③反复道:反复,三以自修,故曰反复,重复践行之义;道,合理的行为。
④造:为也,犹作也,即兴起而有所作为之义。
⑤天德:指阳刚之德。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于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曰“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①文言: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②善之长: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
③嘉之会: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
④义之和:义,宜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也。
⑤事之干:干,树木的主干,犹言根本。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重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⑥体仁:以仁为体。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曰“体仁足以长人”也。
⑦合礼:礼,是交接会通之道,故以通配,“五礼”有吉(祭祀之事为吉礼)、凶(丧葬之事为凶礼)、军(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宾客之事为宾礼)、嘉(冠婚之事为嘉礼),故以“嘉”合于“礼”也。
⑧和义:和,合也。利者,裁成也,君子体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义。
⑨贞固: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为事之干。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①龙德而隐者也:以人事释“潜龙”之义,有龙德而隐居的人。
②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不被污浊的世俗改变节操,不迷恋成就功名。
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达理无闷也。是,赞许。世人虽不己是,而己知不违道,故无闷。
④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心以为乐,己则行之;心以为忧,己则违之。
⑤确乎其不可拔: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①正中: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龙德而正中者也”。
②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平常。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
③闲邪存其诚:闲,防止。既处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
④善世而不伐:善,美好的行为;世,大,如世子、世父之世;伐,砍、征讨、自夸。此处“善世”与下文“德博”对举:美好的行为伟大而不自夸。别解:以“善”为动词,释“世”为时代。为善于世,而不自伐其功。
⑤德博而化:德能广大,而变化于世俗。
⑥君德:九二虽未登君位,却有君主之德。出现具备君主品德的贤人。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①进德修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所以终日乾乾匪懈也。
②忠信,所以进德也: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推:让出、献出,~心置腹)。
③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修辞立其诚,正为立己之诚意。居,蓄也,积也,业以积而高大也。
④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至,达到。前一“至”为名词,指要达到的目标,后一“至”为动词,指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此谓九三居下卦之极,有“知几”进取,审慎“无咎”之象。知时节将至,知理欲到,可与共营几也。
⑤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前一“终”为名词,指事物终了,后一“终”为动词,指结束。存,保留。义,适宜。此谓九三为下卦最后一爻,有事物发展到一个阶段暂告终之象,“居一卦之尽,是终也”。或使之欲进知几,或使之欲退存义,一进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处进退之时,若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保全事物发展的适宜状态),两意并行。
⑥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上位,指九三居下卦之上,下位,指九三居上卦之下。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
⑦故乾乾因其是而惕,虽危无咎矣:因,沿也。时,一天中各个时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是自朝及夕,无不乾惕也,故曰“因时”。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①“上下无常”与“进退无恒”为互文:九四爻处可上可下之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上下进退。上谓承五,下谓应初;进谓居五,退谓居初。别解:进者,弃位欲跃,是进德之谓也;退者,仍退在渊,是修业之谓也,与九三意同。
②“非为邪”与“非离群”为互文: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于公,非是为邪也;所以进退无恒者,时使之然也,非苟欲离群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①圣人作而万物睹:作,犹“起”。睹,见也。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因圣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想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圣人兴起,天下光明,万物各呈本色,各尽其用。
②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天地者,阴阳。本乎天者亲上,谓阳气上升顺行;本乎地者亲下,谓阴气下降逆行。说明圣人兴起,治世清明,故阴阳判然区分,万物各从其类。
天地氤氲,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于天气偏多者,有感于地气偏多者,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晕动物、植物。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地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于上也;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于下也。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①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既不处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言上九处于有名无实的高位,若太上皇者也。
②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贤人”指九三,两阳无应,故无辅。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业;“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①下:初九居于下位,犹如人的地位低下。
②时舍:舍,通“舒”。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形式舒展好转)。
③行事:指九三正勤勉从事某项事业。
④自试:或进或退,自我检验。
⑤上治:上,通“尚”,九五之时出现了最好的政治局面。别解:言圣人居上位而治理。
⑥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此乾元用九德(阳刚之德以能化柔为美)而天下治。此当三皇五帝礼让之时,垂拱(垂拱: 垂衣拱手,谓不动手,不做什么事。)无为而天下治矣。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
①阳气潜藏:初九如阳气潜伏,藏而未发。
②天下文明:九二如阳气发出地面,万物初焕光彩。
③与时偕行:行,发展。九三如阳气发展到一定阶段,万物将趋繁盛。
④乾道乃革:革,变革。九四如阳气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万物正临转化。
⑤乃位乎天德:位,此言尊居“天位”;天德,指九五如阳气发展到最旺盛阶段,万物已至繁茂。
⑥与时偕极:上九如阳气由盛转衰,万物消亡穷尽。
⑦乃见天则:阳气转化为阴气即是自然规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①“乾,元”者:似应为“’乾,元,亨’者”,方与下文“’利,贞’者”相应。
②性情:以施化利万物之性,以纯一正万物之情。
③以美利利天下:前一“利”为名词,后一“利”为动词。美利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
④不言所利,大矣哉:指天的利惠之大,难以言喻。别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
⑤刚健中正:谓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其行劲健;中谓二与五也,正谓五与二也,故云“刚健中正”。
⑥纯粹精也:不杂曰纯,不变曰粹;言《乾》为纯粹之精。指六爻均为阳爻,通体不杂,纯粹之精。
⑦旁通情也:旁,非一方也,旁通,广泛会通,犹言曲尽。曲尽万物发展情理。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①以成德为行:成,完成。君子之行,动静可观,进退可度,动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②日:一说为“曰”。每天都可以体现出来的行为。
③行而未成:未成,未著也。此言潜龙仍志在行道,与甘心隐遁鸣高者异,然而勿用者,时未可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①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辩,通“辨”。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辩决于疑也。
②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pi1,通“披”,覆盖)物。
③君德:这种“大人”具备了当国君的品德。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①重刚:初九、九二为阳爻,九三仍为阳爻,故称“重刚”。
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不在天,谓非五位,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介于天、田之间。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也,疑之也,故无咎。
①中不在人:三之与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远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则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
②或:审时度势、多方审度,方可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①“与天地合其德”四句: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施政像四时那样有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过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也(示人吉凶像鬼神那样奥妙莫测)。
②先天:先于天象,指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就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
③后天:后于天象,指自然界出现变化后,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①知进取而不知及时隐退,知生存而不知终将灭亡,知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
②其唯圣人乎至末,似释“用九”辞,可备一说。
总论
“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乾》卦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的本质作用及发展规律。乾有元亨利贞四德,君子仿效之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