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和孩子一起面对高考失利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和孩子一起面对高考失利: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都会有一些孩子要遭遇他们无法面对的事实——落榜或考不上中意的大学。我想讲一个过去的故事,它看起来不像合肥考生跳楼那么极端,但孩子和家长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懂得该如何去面对这个挫折。
文/武志红
阿兰聪明、漂亮、性格活泼,有领导才能,而且一直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每个人都认为,她会考上重点甚至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她的人生也一定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一帆风顺的她恰恰就在高考中考砸了,最后她的成绩只能上一所再普通不过的本科学校。
阿兰尽管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按照妈妈的安排读了大学。但是,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她不愿意再和高中同学联系,担心别人嘲笑她,更讨厌别人同情她。她也拒绝和大学同学交往,其理由是“他们根本不配和我做好朋友!”她也瞧不起自己所上的大学,因为“学校小得可怜,老师也是一群没有素质的人。”
同学们意识到了她的态度,于是联合起来孤立了她。最后,她连课都不愿意上了,成绩越来越糟糕,大二读到一半时,她退学了。
退学后,阿兰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闭门不出。开始她还上上网,和陌生人聊聊天,但一年后,她干脆连网也不上了,只是整天躺在床上睡觉。
“阿兰的问题难以治疗,但却不难理解。”心理医生袁荣亲说,“她把自己关起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甚至不和父母说话,这种极端自闭的状态,其实都是为了逃避来自他人的否定。”
他认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悲剧是,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于是许多孩子就只培养出了一个心理支柱——好成绩。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崩溃了。
苏太太认为,她的高压方式只是一种策略,她可以拿得起,也放得下。但殊不知,女儿已把她的高压内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已经很难从身上剥离。
譬如,如果阿兰考不到全班前3名,苏太太就罚跪。一开始,苏太太要监督女儿这样做。但后来,即便没有她的监督,女儿会自动地跪半个小时思过,并认为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考不好当然要自我惩罚”。
这一切的高压方式都是为了争取一个终极结果:高考成功。而这个终极结果的失败,对于阿兰这样的女孩而言,无疑意味着终极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瞧不起自己。“你怎样看自己,就会怎样看别人。”袁荣亲说,“阿兰在大学期间,瞧不起学校,也瞧不起老师,实际上是她自卑心理的向外转移。非常自卑或自责的人,会在挑剔别人或责备别人的时候宣泄掉一些积压的不良情绪。”
大约自闭了两年之后,苏太太才决定给女儿找心理医生,这已经太晚了。
如果能够早期介入,袁荣亲说,他会建议苏太太向女儿道歉。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阿兰和许多孩子一样,认为高考失败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毕竟是她在考试而不是母亲在考试。
但是,独自承担这个终极的否定,实在太痛苦了。所以,阿兰拒绝直面这个事实,从而不断地逃避。
这个时候,如果苏太太对女儿真诚地道歉,告诉女儿说:“我错了,我不该用那些错误的方式给你制造压力,我要为这一切向你表达深深的歉意。”
那么,这样一来,阿兰就会感觉到,她不是独自在承担这个压力,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从而也就比较能直面高考失败这个事实。
做到这一点后,他还会建议苏太太对女儿说:“你爱我,但我利用了这一点来控制你,我不应该这样做。现在,我想对你说,你是我的女儿,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无条件地爱你。”
当然,道歉只是开始。如果道歉足够真诚,做妈妈的接下来一定会遭遇新的挑战:女儿会指责她,一开始可能只是零零星星的指责,但接下来的指责可能会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
这个时候,做妈妈的不要做任何自我辩解,而只是倾听,让孩子倾诉,并且告诉孩子:“我很难过,我很抱歉,我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过去一直忽视你的感受,一直不理解你。”
指责达到高峰时,孩子可能会有失公允,出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的倾向。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仍然不要去辩解,他们最后会发现,这只是一时的,孩子到了最后经常会号啕大哭一场,然后对父母表示谅解。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袁荣亲说,“真诚地承担错误教育方式的责任,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如果想把孩子从高考失败中拯救出来,他们一定要走出这一步,毕竟,他们的高压教育方式的确给孩子制造了太多的痛苦,他们要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当父母做出这一点后,那些觉得受到了终极否定的孩子才会有勇气面对高考失败这个事实。
接下来,袁荣亲说,他会帮助孩子们重建自己的价值感。他会帮助孩子们理解,高考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它虽然很重要,但这一个环节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相反,如果你坦然地接受了高考失败这个事实,就可以真正理性地选择新的道路,而不是在懊丧和痛苦中度过未来的日子。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难,概括为一句话是: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孩子脆弱的承受能力是果,父母的高压政策是因,所以,孩子难以承受也不应该独自承受这个挫折。在中国,高考不只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很期望父母们能这样看,而是全家庭的事情。所以,失败了,父母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承担。
当然,对那些从不干涉孩子并尊重孩子独立空间的父母,我认为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的孩子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能独自处理这一挫折并从中获益。
———————————————————————————————————————————
书名:《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文/武志红
阿兰聪明、漂亮、性格活泼,有领导才能,而且一直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每个人都认为,她会考上重点甚至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她的人生也一定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一帆风顺的她恰恰就在高考中考砸了,最后她的成绩只能上一所再普通不过的本科学校。
阿兰尽管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按照妈妈的安排读了大学。但是,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她不愿意再和高中同学联系,担心别人嘲笑她,更讨厌别人同情她。她也拒绝和大学同学交往,其理由是“他们根本不配和我做好朋友!”她也瞧不起自己所上的大学,因为“学校小得可怜,老师也是一群没有素质的人。”
同学们意识到了她的态度,于是联合起来孤立了她。最后,她连课都不愿意上了,成绩越来越糟糕,大二读到一半时,她退学了。
退学后,阿兰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闭门不出。开始她还上上网,和陌生人聊聊天,但一年后,她干脆连网也不上了,只是整天躺在床上睡觉。
“阿兰的问题难以治疗,但却不难理解。”心理医生袁荣亲说,“她把自己关起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甚至不和父母说话,这种极端自闭的状态,其实都是为了逃避来自他人的否定。”
他认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悲剧是,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于是许多孩子就只培养出了一个心理支柱——好成绩。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崩溃了。
苏太太认为,她的高压方式只是一种策略,她可以拿得起,也放得下。但殊不知,女儿已把她的高压内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已经很难从身上剥离。
譬如,如果阿兰考不到全班前3名,苏太太就罚跪。一开始,苏太太要监督女儿这样做。但后来,即便没有她的监督,女儿会自动地跪半个小时思过,并认为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考不好当然要自我惩罚”。
这一切的高压方式都是为了争取一个终极结果:高考成功。而这个终极结果的失败,对于阿兰这样的女孩而言,无疑意味着终极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瞧不起自己。“你怎样看自己,就会怎样看别人。”袁荣亲说,“阿兰在大学期间,瞧不起学校,也瞧不起老师,实际上是她自卑心理的向外转移。非常自卑或自责的人,会在挑剔别人或责备别人的时候宣泄掉一些积压的不良情绪。”
大约自闭了两年之后,苏太太才决定给女儿找心理医生,这已经太晚了。
如果能够早期介入,袁荣亲说,他会建议苏太太向女儿道歉。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阿兰和许多孩子一样,认为高考失败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毕竟是她在考试而不是母亲在考试。
但是,独自承担这个终极的否定,实在太痛苦了。所以,阿兰拒绝直面这个事实,从而不断地逃避。
这个时候,如果苏太太对女儿真诚地道歉,告诉女儿说:“我错了,我不该用那些错误的方式给你制造压力,我要为这一切向你表达深深的歉意。”
那么,这样一来,阿兰就会感觉到,她不是独自在承担这个压力,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从而也就比较能直面高考失败这个事实。
做到这一点后,他还会建议苏太太对女儿说:“你爱我,但我利用了这一点来控制你,我不应该这样做。现在,我想对你说,你是我的女儿,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无条件地爱你。”
当然,道歉只是开始。如果道歉足够真诚,做妈妈的接下来一定会遭遇新的挑战:女儿会指责她,一开始可能只是零零星星的指责,但接下来的指责可能会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
这个时候,做妈妈的不要做任何自我辩解,而只是倾听,让孩子倾诉,并且告诉孩子:“我很难过,我很抱歉,我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过去一直忽视你的感受,一直不理解你。”
指责达到高峰时,孩子可能会有失公允,出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的倾向。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仍然不要去辩解,他们最后会发现,这只是一时的,孩子到了最后经常会号啕大哭一场,然后对父母表示谅解。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袁荣亲说,“真诚地承担错误教育方式的责任,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如果想把孩子从高考失败中拯救出来,他们一定要走出这一步,毕竟,他们的高压教育方式的确给孩子制造了太多的痛苦,他们要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当父母做出这一点后,那些觉得受到了终极否定的孩子才会有勇气面对高考失败这个事实。
接下来,袁荣亲说,他会帮助孩子们重建自己的价值感。他会帮助孩子们理解,高考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它虽然很重要,但这一个环节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相反,如果你坦然地接受了高考失败这个事实,就可以真正理性地选择新的道路,而不是在懊丧和痛苦中度过未来的日子。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难,概括为一句话是: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孩子脆弱的承受能力是果,父母的高压政策是因,所以,孩子难以承受也不应该独自承受这个挫折。在中国,高考不只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很期望父母们能这样看,而是全家庭的事情。所以,失败了,父母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承担。
当然,对那些从不干涉孩子并尊重孩子独立空间的父母,我认为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的孩子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能独自处理这一挫折并从中获益。
———————————————————————————————————————————
![]() |
书名:《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