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人的五条原则
1、尊重人格的原则
任何人从事工作,并非纯粹地为了谋生和赚钱,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争取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人人皆有自尊心,人人皆有争一口气的思想,并不是地位高的人才有人格尊严,地位低的人没有人格尊严,这是一种不太极端的看法,尊重人格应当是现代领导者所持的基本态度。我们绝不可把人当作机器去看待。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高级动物。一部机器尚有保养和休息的时间,更何况一个血肉之躯呢!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为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不惜让工人和机器竞赛。这种抹煞人格的作法,不得人心,效率只能是表面的、短暂的。综合社会上成功领导者的经验,几乎有着共同的长处,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亲切、温暖,这乃是领导者处事的基本态度。
2、利益相关的原则。
行为科学中所研究的利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物质利益包括待遇、福利、人身保险、保健诸方面;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地位、人格尊严、安全感、社会欲望、更多的自主和参与上层的决策权等等。积极激励的原则。任何组织对人的领导和管理,都不外两大方法:一是消极地制裁和惩罚;一是积极地激励和嘉奖。前者是利用人的畏惧心理,使之不敢为非枉法,但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标准。后者则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3、意见沟通的原则。
所谓意见沟通,是指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组织整体的目标、政策、计划、工作有充分的共同一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同心同德,达到组织的目标。 任何组织,都不是乌合之众的混合体、而是由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组成的集体。以往,有些领导者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决定目标、方向仅仅是领导层的事,没有必要让群众知道。这乃是一个绝大的错误。群众并非奴隶、阿斗。只有当他们真正地明白了为谁而做,为什么这样做之时,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内在潜力。
4、人人参与管理的原则。
现代组织管理有一个倾向,就是组织内部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参加决策的权力。领导者必须明白,要使组织中每一位成员尽到责任,就必须给职工权力。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组织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事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目标才能达到。同时,领导层养成这种民主化的作风,争取人人参加管理,也是培养干部、激励职工养成责任心、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今天,现代化管理已经发展到以“合作意识”代替“强制妥协”、以“权力平衡”代替“命令服从”的水平。领导者如果不注意这种观念的改变,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将会导致组织不平衡,或者“头重脚轻”、或者“半身不遂”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应该尽量避免。
5、互为领导的原则。
组织机构发展到今天,并非主要领导人才是领导,许多专家、内行也都是领导,或者能者为师。现代领导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绝非万能,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有时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若要有价值,就要有虚心接受的胆量和气魄。其二,应当以发问代替命令。仔细琢磨,在统驭人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用发问代替命令的方式。只会发号施令的领导者,必然扼杀下属的进取心。现代管理研究表明,以发问的方式布置工作,往往比命令有效得多。它可以诱发出下属许许多多不寻常的创见和有价值的建议。命令则不同,它是一种强制式的,一开始就剥夺了下属主动创造的机会,减少了下属执行任务时的热情。提问既有科学道理,又是一门绝妙的高超艺术,问得好,效果好;问得不好,往往还不如下命令为好。假如有一位领导者这样提问:“你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吗?”这尽管也是提问,但下属却难以对答。 如果将提问的方式变换一下:“您承担这项任务的话,您觉得有何困难?”下属如果听到的是这句问话,就会十分自然地说出完成任务的打算和措施,有时也会冒然提出没有把握的方面。这时,领导者可以非常自然地抓住这一机会,对下属所提出的看法,有信心的方面加以鼓励,对困难的方面给予支持,这样下属的积极性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发问时,领导者应当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反复斟酌,努力做到使回答者感到亲切。所提出的问题应当富有弹性,切忌迫使下属作出“是”与“否”的回答。诸如:“您对这个问题有何想法?”“如果我求你做这件事,您的打算如何?”“你看这件困难的事应当如何处理?”如果领导者提出的问题特别困难,这时,作为领导者就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下属充分考虑,不要迫使下属当即作答。领导者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地加以思索,做到心中有数;或者事先表明自己的知识不够,以免在下属商量对策时无言对答,或支吾其词,使下属觉得领导者也举棋不定,三心二意,从而丧失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任何人从事工作,并非纯粹地为了谋生和赚钱,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争取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人人皆有自尊心,人人皆有争一口气的思想,并不是地位高的人才有人格尊严,地位低的人没有人格尊严,这是一种不太极端的看法,尊重人格应当是现代领导者所持的基本态度。我们绝不可把人当作机器去看待。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高级动物。一部机器尚有保养和休息的时间,更何况一个血肉之躯呢!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为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不惜让工人和机器竞赛。这种抹煞人格的作法,不得人心,效率只能是表面的、短暂的。综合社会上成功领导者的经验,几乎有着共同的长处,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亲切、温暖,这乃是领导者处事的基本态度。
2、利益相关的原则。
行为科学中所研究的利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物质利益包括待遇、福利、人身保险、保健诸方面;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地位、人格尊严、安全感、社会欲望、更多的自主和参与上层的决策权等等。积极激励的原则。任何组织对人的领导和管理,都不外两大方法:一是消极地制裁和惩罚;一是积极地激励和嘉奖。前者是利用人的畏惧心理,使之不敢为非枉法,但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标准。后者则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3、意见沟通的原则。
所谓意见沟通,是指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组织整体的目标、政策、计划、工作有充分的共同一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同心同德,达到组织的目标。 任何组织,都不是乌合之众的混合体、而是由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组成的集体。以往,有些领导者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决定目标、方向仅仅是领导层的事,没有必要让群众知道。这乃是一个绝大的错误。群众并非奴隶、阿斗。只有当他们真正地明白了为谁而做,为什么这样做之时,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内在潜力。
4、人人参与管理的原则。
现代组织管理有一个倾向,就是组织内部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参加决策的权力。领导者必须明白,要使组织中每一位成员尽到责任,就必须给职工权力。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组织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事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目标才能达到。同时,领导层养成这种民主化的作风,争取人人参加管理,也是培养干部、激励职工养成责任心、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今天,现代化管理已经发展到以“合作意识”代替“强制妥协”、以“权力平衡”代替“命令服从”的水平。领导者如果不注意这种观念的改变,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将会导致组织不平衡,或者“头重脚轻”、或者“半身不遂”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应该尽量避免。
5、互为领导的原则。
组织机构发展到今天,并非主要领导人才是领导,许多专家、内行也都是领导,或者能者为师。现代领导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绝非万能,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有时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若要有价值,就要有虚心接受的胆量和气魄。其二,应当以发问代替命令。仔细琢磨,在统驭人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用发问代替命令的方式。只会发号施令的领导者,必然扼杀下属的进取心。现代管理研究表明,以发问的方式布置工作,往往比命令有效得多。它可以诱发出下属许许多多不寻常的创见和有价值的建议。命令则不同,它是一种强制式的,一开始就剥夺了下属主动创造的机会,减少了下属执行任务时的热情。提问既有科学道理,又是一门绝妙的高超艺术,问得好,效果好;问得不好,往往还不如下命令为好。假如有一位领导者这样提问:“你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吗?”这尽管也是提问,但下属却难以对答。 如果将提问的方式变换一下:“您承担这项任务的话,您觉得有何困难?”下属如果听到的是这句问话,就会十分自然地说出完成任务的打算和措施,有时也会冒然提出没有把握的方面。这时,领导者可以非常自然地抓住这一机会,对下属所提出的看法,有信心的方面加以鼓励,对困难的方面给予支持,这样下属的积极性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发问时,领导者应当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反复斟酌,努力做到使回答者感到亲切。所提出的问题应当富有弹性,切忌迫使下属作出“是”与“否”的回答。诸如:“您对这个问题有何想法?”“如果我求你做这件事,您的打算如何?”“你看这件困难的事应当如何处理?”如果领导者提出的问题特别困难,这时,作为领导者就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下属充分考虑,不要迫使下属当即作答。领导者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地加以思索,做到心中有数;或者事先表明自己的知识不够,以免在下属商量对策时无言对答,或支吾其词,使下属觉得领导者也举棋不定,三心二意,从而丧失了解决问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