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良忆:面向港口的书房
![]() |
韩良忆:面向港口的书房
——2013年03月08日第530期《外滩画报/文化/人物》
(文/韩见 图/侯约柏)
韩良忆在鹿特丹的家也许会是不少人的“梦想之屋”。它是由一个被废弃了几十年的保税码头货舱改建的红砖墙 LOFT,大约 140 平方米的空间通透敞亮,没有隔断。比阳台稍大、比露台略小的平台上种满花草,天气好的时候她就坐在那里读书,抬头便可看到漂亮的港口堤岸和游船码头。
这个货舱是荷兰政府认证的古迹,因为此前在阿姆斯特丹有将古迹改造成公寓的先例,鹿特丹也在 10 多年前效仿了这一做法。房子是韩良忆的丈夫侯约柏(Job Honig)在与她相识前买的,按他的喜好装修成混搭风格,原先用于支撑的巨大金属立柱还是让它裸露着,三面墙的红砖也是裸露的,只有放书的那一面刷了白漆。书架也是侯约柏设计的,玻璃横档,金属直档,和公寓的整体格调很搭,几乎占满了那面约 13 米的墙。韩良忆说,自从她搬进这间公寓,就不断侵占丈夫放书的空间,尽管已经增加了 1.5 米宽的书架,还是不够用。但是他们的书架很整齐,书架以外的空间也没有成堆的书。“每次空间不够,都是他先牺牲我再牺牲,送人的送人,卖二手的卖二手,过时的工具书就只好处理掉。”
去年,韩良忆刚在大陆出版了描写她居游生活的《我在法国南部有间小屋》,因为喜欢“居游”生活,韩良忆和侯约柏经常不在家。问她居游的时候会带什么书,她很兴奋地说:“我现在开始看电子书了!而且没觉得不习惯。”以往出门前她总是很痛苦,因为不仅要带消遣的书,还要带旅行指南和有关目的地历史文化的书,数本书加起来非常重,看完又不能扔掉。“现在只需要带一个 Pad。”促使她对电子书从抗拒到“妥协”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和侯约柏计划着要搬回台湾住了。“因为我先生退休了,他很喜欢台湾,欧洲人对中国大陆又很向往,所以我们想花些时间在亚洲旅行,这样电子书就变得很有吸引力。”
B= 《外滩画报》H= 韩良忆
B:如果书越买越多,放不下了,你怎么解决?
H:我看到你们写的很多人的书房,他们都是舍不得丢书的。本来我也是舍不得丢书的人,但是现在没有办法了。尤其是去年看了一本书叫 《断舍离》,台湾出的,也不是什么深刻的书,可是书中教的方法让我学习。我想喜欢书的人都一样,一本书 10 年没看,还是舍不得送出手,觉得总有一天会看。但是一辈子看不完那么多书,家里空间有限,又想看新书,一定要舍。所以整理书,就从 10 年都没看过的开始选,快速翻一遍,问自己,这书我还会看吗?有些书可能 10 年前你有感觉,现在匆匆一翻,觉得缘分已尽。我没有办法真的丢书,可是我可以送书,于是我就把不要的书列出来让别人选,或者直接送可能想要看的人。然后再对 5 年不看的书下手。我最近开始碰 3 年以来摸都没有摸过一次的,甚至想都没想过的书,要是不整理,可能根本忘记了还有这些书。
B:用这种法子大概已经处理掉多少书了?
H:不知道,可能几百本有吧。以前我每年会有一些看完就随手送掉的书,比如推理小说、娱乐性的书。因为我是从去年圣诞节开始陆陆续续整理书,送出去的书加上实在送不出去的书,到现在大概有 100 本左右。那些送不出去的主要是因为翻译太差,买的时候没有仔细看译者,结果错漏百出,我怎么送得出手,只好资源回收了。
B:你喜欢谁的推理小说?
H:宫部美幸和东野圭吾。东野有纯粹娱乐性的本格推理小说,也有比较社会性的小说,对人性有批判的,这两个人的推理小说总体来说是比较深刻的。还有岛田庄司,他的书看起来非常有解谜的乐趣,我本来也不舍得送人,觉得是好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书架上摆了一长排。开始“断舍离”之后,觉得我肯定不会再看,就送掉了一些。
B:都是日本的?
H:西方的其实我小时候很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一个美国的小说家卜洛克,台湾有译本,他是比较冷硬派的,有点黑暗。北欧的推理小说我也喜欢,北欧的小说不是本格,是比较批判性的,贺宁•曼凯尔的韦兰德系列我还蛮喜欢看的。还有柯林•德克斯特的有很多文学典故的推理小说,他笔下的摩斯探长我很喜欢,改编成 BBC 的一个电视剧,在荷兰超受欢迎。反正就是乱看。
B:你住在荷兰,怎么买中文书?
H:我从前是一年回台湾一次,主要是在网上买,近几年我改成一年回两次,就变成也去实体书店买。用海运寄回来很便宜,每次回台湾都会买一大堆书,一次运几十本。我还是很喜欢去实体书店,台湾除了诚品和金石堂以外,我也会去个体的折扣书店,叫政大书局。那里书好便宜,是新书。它虽然没有诚品那么大,但是选完书以后还是可以站在那里或者坐在地上好好看书。老板是一个发行商,也是个爱书人,他等于是让利,以 7 折卖,等于比网络书店还便宜。
B:除了推理小说以外,你平时买什么类型的书比较多?你自己写美食,应该也会看这方面的书吧?
H:还蛮杂的。在比例上,文学书和其他类型的书一半一半。饮食方面,不管是中英文工具书还是饮食文学都看。旅游文学也看,我看的旅游文学比我自己写的严肃多了。还有历史、艺术,图鉴我也看,包括教你认识各种植物的书我都看。应该这么说,只有理财书和励志书我没什么兴趣,其他门类都有或多或少的兴趣。
B:看起来你还是更偏爱文学?
H:我确实蛮爱文学的,大学读的就是英文系。莫言没得奖之前我就买了他很多书。很奇怪好像台湾喜欢他的人很多,骂他的人也比大陆少。我也很喜欢王安忆,虽然她和莫言那么不相同。他们都是可以把很大、很沉重的题目写得很轻,都具有举重若轻的功力。尤其是王安忆,对人看得很清楚,可是又不刻薄,我很喜欢《天香》和《浮萍》,《浮萍》不是她最好的小说,可是我很喜欢。
不过比起莫言和王安忆,我更喜欢沈从文和汪曾祺先生,前者的小说和自传,后者的小说和散文,尤其是美食散文,也是我心目中的典范,我百读不厌。以上这四位的书,还有杨绛先生的著作,都是我再怎么“断舍离”也难割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