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原谅的自己
忘不了那个星期三的晚上,我在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闯进了咨询室,无法想象后来会发生什么,内心只剩下了一个信念,是时候去看看咨询室是什么样的,那个咨询老师是男是女。然而当我推开门,却只见一个小男孩,一刹那又开始犹豫,对视那双清澈的瞳孔,羞愧畏惧自责委屈顿时翻滚涌上了大脑,双腿如灌了铅似的,怯怯迈着步子,视线搜寻着那个说请进清脆的女声。
“有什么事?”一个三十五六的女老师坐在挡墙后面的电脑前,披肩的长发,暗黄的脸,金丝边的眼眶镜架在鼻梁上,浅蓝色白条的对号牌运动装,一条深蓝的牛仔裤,测过身问我。
“我·····我想····”还能有什么事呢?跑到这里来的不就是有心里问题想咨询的。这也要明知故问吗?一时间我还是没法说出口,翻涌的思绪折磨着,一句完整的话也倒不出来。
“ 我有些问题想问一下老师。”自从初二被老师说有歇斯底里和缄默症状后,就越发不说话。每每被人称赞声音稚嫩好听,就觉得像种讽刺,一遍遍提醒着我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便越发的压低声不愿被人发现,然而现实却往往以一种无伤大雅的方式跟你开着玩笑,即便你不想笑却也把表情做到。小的蚊子似的嗡嗡了几下,我总觉得学过心理学的人可以觉察到人与人距离之间空气中微妙的颤动,好似每个与学过心理学的人谈话就被心灵感应似的奇妙。后来我发现这只是我的意念,因为你若不愿说,没人会知道你九转十八弯的神经是怎么引起的生理反应。
“我一会在这里有课,星期三通常是学生在这值班,星期六星期天老师值班,你急不急?可以预约一下,你想预约那个老师,外面贴着老师值班表,你可以看看。”
说着她起身拿了份信息登记表,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电话,主要的经历·····此刻这张再平常不过的个人信息表对我来说竟是如此艰难。越往下写,手越发的沉重,心越发的冰凉,如坠寒冰地窖,只觉生疼僵硬。主要的经历是什么,我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十四岁是我永远不能提的伤痛,十九岁亦是不能提及的年龄。我的母亲是罪魁祸首,可是我又怎么能责备她呢?是我自己不好,都是我自己的错···四年了,我终于有勇气叩响咨询室的门。可是确实这样得结果,我始料未及,要知道这一次,我花了多大的勇气,下一次,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勇气将我的故事说出来。我要赶紧填好冲出去,可是郁结的心此刻再多说一句,情绪便要爆发。双腿似灌了铅,走不出那扇门。
不需要填的多么详细,可以看一下前面同学怎么填的。怎么啦?你是不是很急。要不这样,我现在给你找个老师,男老师行吗?女老师这回可能来不了,男老师行不?
此刻我呜咽的已经不能言语,顺从的点了点头。
你到这边先坐着,我给你去倒杯热水。我给那个男老师打个电话,他一会就过来。
当我走进去的时候,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如同见到一个渴望良久的老朋友,亲切而温暖。为什么会是这样得感觉,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想,大概是曾经读过《毕淑敏的散文集》的缘故。有一篇就讲咨询室的布置,塑造着安全,平等,温暖的氛围。有机会亲眼看到,简单朴实,过目不忘。米黄色褶皱欧式风窗帘半掩着,墙角顶上悬着壁式空调。靠窗半米前,两张软靠单人沙发成90度放置着,长形玻璃茶几上放置着一盆生机勃勃的宽叶吊篮。一张软椅后有一个银灰色半透明的书橱,旁边一张方正的木桌上依然也放着一盆吊篮。我靠着软椅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心情平复了很多。喝着热水,开始打量房间的布置。门前墙角有台电脑,墙上挂着一个红色壳的庭堂表,有点奇怪,它没有秒表,定格在八点五十分。门旁放着带把簸箕笤帚,垃圾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来这间咨询室也是应由俱有了。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一包简约牌抽纸,闭着的门,软软的靠椅,突然横生一个想法,无需多言,若能在此睡上一觉,就会神清气爽吧。我闭上眼睛,静静的享受着那一刻的美好时光。
梁丰进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那时已经七点一刻多了,他来手里竟还拿着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的。即便是一个外行,大概也知道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主修,大学的教室虽少,也不至于把主修课放在下午七八节,或者晚上让学生去学,不和常理。即便是出于需要,必须带回寝室备教案,进门就有张桌子,也可以不带进来。女老师给他打电话,他就过来,明知见我,还带本书,显然就是让我看的。可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让我相信他是个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然而我后来相信自己的另外一个说法,他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不至于我对他过度的注视。并且他成功的做到了,以致让我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竟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子。
我再次回忆那天初次见面,他说,我叫梁丰,****人,毕业****大学研究院,刚来**学院不久,在心理学院带普通心理学和教学设计两门课。获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外面墙上挂有我更详细的介绍。刚才那个老师在电话里给我简单说了你的情况,我就来了,具体我还不了解,你想说些什么呢?
即便是我主动来的,急需一个人帮我,可是要我开口却还是很难。
看我迟疑,他说,你放心,我们这里是有保密原则的。在不威胁社会安全前提下,不会将你的信息透露出去的。你尽管大胆的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而我当时哭着重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以后工作离家远点。离家远点。说出这样的话,大概连我自己都不可思议。因为前不久,报考考研,我报的是离家很近的陕西师范大学,据说他的长安校区离我家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当我听说新疆建设兵团应聘这件事,我留在西安的想法突然间被击败了,我不知该如何抉择。内心无比的纠结,导致的下意识动作是抠手,右手抠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缝隙,以至于把手指抠破漠然的看了看,只字未提。
而今,我已很难清楚的再现当时两个人的谈话了,只记得那是我想让他相信我得了我十四岁便得了抑郁症,并且复发了两次。我给他说了十四岁时我一个老师对我的评价,歇斯底里和缄默症。他很是愤慨的讲,我用我的专业向你保证,你那个老师说错了,并将讲起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像我保证我根本不是老师说的那个样子的。还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抑郁的情绪,但我向你保证,你不是抑郁症。我也想相信我不是,我真的不是。可是那是我的反应后来让我痛苦的将自己困了十年,无数次想弄死自己去惩罚那个对我说话可狠心的母亲,让她知道我的心到底有多痛。我一如既往的固执着怀疑他的专业,就像我不相信任何人一样不相信他。事实上,他说的对或者错并没有那么重要,想让我好起来的想法是清晰可见的。
我并没有说服他相信,他生硬的给了我一些他的建议,不间断的跑步,用热水泡脚,每天记一份成功的事。然而我想他也没有说服我,因为我至此也没有坚持下来。我明知道这样做会让我好起来,可是却不做,骨子里大概我根本就不愿好起来。抑郁就像我用心血喂养了十年的黑狗,我怎么能轻易的舍弃他呢?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灵魂摆渡人》,第一篇就讲,有一个护士,为了每夜和男人做爱,和药签了共生协议。在夜里,她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让男人馋恋。白天,她却变得越来越苍老,无法出门。当她得知后,她却依然拒绝与药剥离,因为药让她得到了夜夜与男人生欢的乐趣,迷失自我在所不惜。抑郁与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得呢?在我最寂寞最孤独最心灰意冷的时候,它陪着我,让我得到周围人的欢心。映衬着越来越多的人快乐,我便用更多的心血喂食它。如今它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向我嘶吼着让我喂食,我又开始心生恐惧,怕是控制不住它了,终将被他撕食。若是它心情温顺时,我想将它带出去晒晒太阳,黑夜让他肆无忌惮的疯狂生长,阳光下,他就像一直忠诚的黑狗,陪着我。事实上,我需要它胜过它需要我仅此而已。
《催眠大师》中徐铮扮演的中国一流的催眠大师,因为酒驾,他的未婚妻和最好的朋友丧生,事后他极力的过着正常人生活,然而内心却夜夜忍受着煎熬,自虐,自我催眠。在他的老师,家人朋友的合力帮助下,一场催眠大师与病患的较量拉开了序幕,越演越烈。谁是催眠大师,谁是病患,结尾180度的急转弯,让我们恍然大悟。“我可以治愈自己的,却不自虐的不愿。不是我不能被原谅,而是不想被原谅。"徐铮挣扎着泪水哽咽着说,女催眠大师意味深长的回答的“对,成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原谅你。”事实上我同样无法原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的无知和固执。自我羁绊,用过去捆绑着通往明天的手脚。
自从那天闯进咨询室,如今已有四十天了。期间,我总共和他聊了四次,按时间算大概有六个多小时。想起最后一次送我出来的时候,他说,我们这也熟悉了,你哪天想来就来,如果其他的老师不来的话,我通常晚上都在这里值班。没在这边就在隔壁行动活动室里。你想来可以给我打个电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我。像一个慈父,嘱托远行的孩子。小心翼翼的将我送出门外,望着我离开。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告诉他那么多,是出于信任,还是癔症。自幼缺乏关爱,而渴望被关爱的残缺心理。编织着悲惨的童年故事,艰辛的成长历程,强大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玻璃般脆弱的心。
自我封闭,却渴望着被理解,被接纳,被爱。挥手说再见,我的心突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彻底的将结好的旧疤撕再度撕破皮,而后在看它一层一层长新皮,痒了忍不住再挠,伤口血肉模糊。自责懊悔该好好对它,却在下一秒又徒增伤悲。它实在时间的缝隙中长起来的,在我没有注意的情况下,那个伤疤结了很厚很厚的皮,时而伤口还是发痒,有力去挠,却不会轻易的溃烂,这层新长的皮据说是不死皮,像受过伤的树愈合后长成的树瘤,伤疤上很难再被斧头砍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也许我根本就不在乎他说什么,我看过的心理学的书并不比专业学生少。在这方面懂得的也不见得比他这个刚刚工作的研究生少。自古有一句老说,久病成良医,匪警本一家。若我愿意的话,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咨询师,助人自助。
此刻,我希望不久以后,我能原谅自己,原谅过去。开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全新的生活。
“有什么事?”一个三十五六的女老师坐在挡墙后面的电脑前,披肩的长发,暗黄的脸,金丝边的眼眶镜架在鼻梁上,浅蓝色白条的对号牌运动装,一条深蓝的牛仔裤,测过身问我。
“我·····我想····”还能有什么事呢?跑到这里来的不就是有心里问题想咨询的。这也要明知故问吗?一时间我还是没法说出口,翻涌的思绪折磨着,一句完整的话也倒不出来。
“ 我有些问题想问一下老师。”自从初二被老师说有歇斯底里和缄默症状后,就越发不说话。每每被人称赞声音稚嫩好听,就觉得像种讽刺,一遍遍提醒着我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便越发的压低声不愿被人发现,然而现实却往往以一种无伤大雅的方式跟你开着玩笑,即便你不想笑却也把表情做到。小的蚊子似的嗡嗡了几下,我总觉得学过心理学的人可以觉察到人与人距离之间空气中微妙的颤动,好似每个与学过心理学的人谈话就被心灵感应似的奇妙。后来我发现这只是我的意念,因为你若不愿说,没人会知道你九转十八弯的神经是怎么引起的生理反应。
“我一会在这里有课,星期三通常是学生在这值班,星期六星期天老师值班,你急不急?可以预约一下,你想预约那个老师,外面贴着老师值班表,你可以看看。”
说着她起身拿了份信息登记表,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电话,主要的经历·····此刻这张再平常不过的个人信息表对我来说竟是如此艰难。越往下写,手越发的沉重,心越发的冰凉,如坠寒冰地窖,只觉生疼僵硬。主要的经历是什么,我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十四岁是我永远不能提的伤痛,十九岁亦是不能提及的年龄。我的母亲是罪魁祸首,可是我又怎么能责备她呢?是我自己不好,都是我自己的错···四年了,我终于有勇气叩响咨询室的门。可是确实这样得结果,我始料未及,要知道这一次,我花了多大的勇气,下一次,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勇气将我的故事说出来。我要赶紧填好冲出去,可是郁结的心此刻再多说一句,情绪便要爆发。双腿似灌了铅,走不出那扇门。
不需要填的多么详细,可以看一下前面同学怎么填的。怎么啦?你是不是很急。要不这样,我现在给你找个老师,男老师行吗?女老师这回可能来不了,男老师行不?
此刻我呜咽的已经不能言语,顺从的点了点头。
你到这边先坐着,我给你去倒杯热水。我给那个男老师打个电话,他一会就过来。
当我走进去的时候,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如同见到一个渴望良久的老朋友,亲切而温暖。为什么会是这样得感觉,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想,大概是曾经读过《毕淑敏的散文集》的缘故。有一篇就讲咨询室的布置,塑造着安全,平等,温暖的氛围。有机会亲眼看到,简单朴实,过目不忘。米黄色褶皱欧式风窗帘半掩着,墙角顶上悬着壁式空调。靠窗半米前,两张软靠单人沙发成90度放置着,长形玻璃茶几上放置着一盆生机勃勃的宽叶吊篮。一张软椅后有一个银灰色半透明的书橱,旁边一张方正的木桌上依然也放着一盆吊篮。我靠着软椅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心情平复了很多。喝着热水,开始打量房间的布置。门前墙角有台电脑,墙上挂着一个红色壳的庭堂表,有点奇怪,它没有秒表,定格在八点五十分。门旁放着带把簸箕笤帚,垃圾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来这间咨询室也是应由俱有了。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一包简约牌抽纸,闭着的门,软软的靠椅,突然横生一个想法,无需多言,若能在此睡上一觉,就会神清气爽吧。我闭上眼睛,静静的享受着那一刻的美好时光。
梁丰进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那时已经七点一刻多了,他来手里竟还拿着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的。即便是一个外行,大概也知道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主修,大学的教室虽少,也不至于把主修课放在下午七八节,或者晚上让学生去学,不和常理。即便是出于需要,必须带回寝室备教案,进门就有张桌子,也可以不带进来。女老师给他打电话,他就过来,明知见我,还带本书,显然就是让我看的。可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让我相信他是个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然而我后来相信自己的另外一个说法,他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不至于我对他过度的注视。并且他成功的做到了,以致让我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竟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子。
我再次回忆那天初次见面,他说,我叫梁丰,****人,毕业****大学研究院,刚来**学院不久,在心理学院带普通心理学和教学设计两门课。获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外面墙上挂有我更详细的介绍。刚才那个老师在电话里给我简单说了你的情况,我就来了,具体我还不了解,你想说些什么呢?
即便是我主动来的,急需一个人帮我,可是要我开口却还是很难。
看我迟疑,他说,你放心,我们这里是有保密原则的。在不威胁社会安全前提下,不会将你的信息透露出去的。你尽管大胆的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而我当时哭着重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以后工作离家远点。离家远点。说出这样的话,大概连我自己都不可思议。因为前不久,报考考研,我报的是离家很近的陕西师范大学,据说他的长安校区离我家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当我听说新疆建设兵团应聘这件事,我留在西安的想法突然间被击败了,我不知该如何抉择。内心无比的纠结,导致的下意识动作是抠手,右手抠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缝隙,以至于把手指抠破漠然的看了看,只字未提。
而今,我已很难清楚的再现当时两个人的谈话了,只记得那是我想让他相信我得了我十四岁便得了抑郁症,并且复发了两次。我给他说了十四岁时我一个老师对我的评价,歇斯底里和缄默症。他很是愤慨的讲,我用我的专业向你保证,你那个老师说错了,并将讲起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像我保证我根本不是老师说的那个样子的。还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抑郁的情绪,但我向你保证,你不是抑郁症。我也想相信我不是,我真的不是。可是那是我的反应后来让我痛苦的将自己困了十年,无数次想弄死自己去惩罚那个对我说话可狠心的母亲,让她知道我的心到底有多痛。我一如既往的固执着怀疑他的专业,就像我不相信任何人一样不相信他。事实上,他说的对或者错并没有那么重要,想让我好起来的想法是清晰可见的。
我并没有说服他相信,他生硬的给了我一些他的建议,不间断的跑步,用热水泡脚,每天记一份成功的事。然而我想他也没有说服我,因为我至此也没有坚持下来。我明知道这样做会让我好起来,可是却不做,骨子里大概我根本就不愿好起来。抑郁就像我用心血喂养了十年的黑狗,我怎么能轻易的舍弃他呢?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灵魂摆渡人》,第一篇就讲,有一个护士,为了每夜和男人做爱,和药签了共生协议。在夜里,她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让男人馋恋。白天,她却变得越来越苍老,无法出门。当她得知后,她却依然拒绝与药剥离,因为药让她得到了夜夜与男人生欢的乐趣,迷失自我在所不惜。抑郁与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得呢?在我最寂寞最孤独最心灰意冷的时候,它陪着我,让我得到周围人的欢心。映衬着越来越多的人快乐,我便用更多的心血喂食它。如今它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向我嘶吼着让我喂食,我又开始心生恐惧,怕是控制不住它了,终将被他撕食。若是它心情温顺时,我想将它带出去晒晒太阳,黑夜让他肆无忌惮的疯狂生长,阳光下,他就像一直忠诚的黑狗,陪着我。事实上,我需要它胜过它需要我仅此而已。
《催眠大师》中徐铮扮演的中国一流的催眠大师,因为酒驾,他的未婚妻和最好的朋友丧生,事后他极力的过着正常人生活,然而内心却夜夜忍受着煎熬,自虐,自我催眠。在他的老师,家人朋友的合力帮助下,一场催眠大师与病患的较量拉开了序幕,越演越烈。谁是催眠大师,谁是病患,结尾180度的急转弯,让我们恍然大悟。“我可以治愈自己的,却不自虐的不愿。不是我不能被原谅,而是不想被原谅。"徐铮挣扎着泪水哽咽着说,女催眠大师意味深长的回答的“对,成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原谅你。”事实上我同样无法原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的无知和固执。自我羁绊,用过去捆绑着通往明天的手脚。
自从那天闯进咨询室,如今已有四十天了。期间,我总共和他聊了四次,按时间算大概有六个多小时。想起最后一次送我出来的时候,他说,我们这也熟悉了,你哪天想来就来,如果其他的老师不来的话,我通常晚上都在这里值班。没在这边就在隔壁行动活动室里。你想来可以给我打个电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我。像一个慈父,嘱托远行的孩子。小心翼翼的将我送出门外,望着我离开。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告诉他那么多,是出于信任,还是癔症。自幼缺乏关爱,而渴望被关爱的残缺心理。编织着悲惨的童年故事,艰辛的成长历程,强大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玻璃般脆弱的心。
自我封闭,却渴望着被理解,被接纳,被爱。挥手说再见,我的心突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彻底的将结好的旧疤撕再度撕破皮,而后在看它一层一层长新皮,痒了忍不住再挠,伤口血肉模糊。自责懊悔该好好对它,却在下一秒又徒增伤悲。它实在时间的缝隙中长起来的,在我没有注意的情况下,那个伤疤结了很厚很厚的皮,时而伤口还是发痒,有力去挠,却不会轻易的溃烂,这层新长的皮据说是不死皮,像受过伤的树愈合后长成的树瘤,伤疤上很难再被斧头砍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也许我根本就不在乎他说什么,我看过的心理学的书并不比专业学生少。在这方面懂得的也不见得比他这个刚刚工作的研究生少。自古有一句老说,久病成良医,匪警本一家。若我愿意的话,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咨询师,助人自助。
此刻,我希望不久以后,我能原谅自己,原谅过去。开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