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阅读书目整理
![]() |
《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99380/
本书的四个主要讲述者曼努埃尔、罗伯托、康素爱萝、玛塔,看到最后一页,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好一点。他们是兄弟姐妹,生活在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他们像是猪一样被生下来,生活在一个猪圈一样的环境中。他们连睡觉的床都没有, 只好睡在地板上,床上只能睡着他们的父亲。他们没有受到多少教育,很早就有了性经历,并有了家庭和孩子。可是家庭也是不牢固的,时常死人,时常被欺骗和背 叛,相互之间怒骂厮打。看这本书的过程,始终是压抑的,四个人的讲述把我狠狠地按住那种人生的烂泥坑里,连一口气都透不上。这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杰出的小说 来阅读,虽然它原本是一部人类学著作。
这本书非常“厚实”,它的讲述方式,让我想起一个词:织体。他们每个人讲述这个家,时间高度重叠,这个时空的核心确定后,一个人作为一个点,讲出一个故事轴线;再另外一个人,也是同样如此。因为核心不变,所以故事轴线会有 交叉,因为是多条线,就会有多重交叉,这个交叉的部分就产生出迷人的叙事效果来,重叠但不重合,同样一个事件,既有同也有不同,无法确定那个是真那个是 假,于是叙事多角度的丰富性就出来了。
![]() |
《看不见的森林》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76750/
这一本森林观测笔记,让我觉得最感兴趣的地方,一是关于动植物的专业知识,一是他的表达方式既专业又生动,是我看过的自然文学作品里特别好看的一部。
我很认同锡兵的评价:“最终的成书中,文章是按时序、分日期排列的。自然的观察记录一般位于 各篇章的开头,描述简练而清晰,不多几笔便能勾勒出当时当地的风貌。然而,这部分所占篇幅相对较少,只是引子。文章的主体多在讲与观察到的现象相关的某种 生物学机制,从生态学、生物行为学、生物生理学,到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涉猎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其专业性之强则可从书后的文献列 表窥知一二。更可贵的是,本书还不仅是介绍生物学前沿研究的科普著作。在观察到的以及检索到的事实以外,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和反思。这部分内容,已经进入 哲学思辨的范畴。而在我看来,其中最有意思的思考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 |
《防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586491/
近日,围棋大师吴清源去世,有很多写他的文字。川端康成也是专门有小说以他为原型的。其实写棋手的小说,真是出了很多杰作,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阿城《棋王》,还有这本书。优雅迷人的小长篇,非常喜欢纳博科夫在视角切换时,像是小鹿一样灵动。他小说有个特点,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细节刻画的,然后带入下一个句子,却又细致而轻盈。
本书第205页写道:“卢仁怀着回忆关于爱的往事时特有的细腻和含着泪的忧伤心情,回忆起了他从前参加过的上千次棋赛。他不知道该选择这些棋赛中的哪一局来让自己淋漓尽致地过把瘾:每一局都诱惑着、拥抱着他的想象,他从一局飞向另一局,没想起一局,就马上把这样或那样的动人心弦的着法重演一遍。昔日那些着法,精妙、美妙,思想在那些着法中沿着大理石台阶走向胜利。棋盘的一角有轻微的动静,然后一声惊心动魄的爆炸,还有牺牲结局时的号角......每一局都精美绝伦,每一局都注入了不同程度的爱,这种爱选择了复杂的反复和神秘的路途。这种爱好注定是毁灭性的。关键之着找到了。进攻的目标明显了。棋步重复,毫不留情,一步步重新通向昔日那种会摧毁人生之梦的激情。荒废,恐怖,疯狂。”
![]() |
《王谢堂前的燕子》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58725/
白先勇说:“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的确如此,白先勇有这样的一个评论家同学,真是幸运。可惜与原著《台北人》分开卖,可看花城版本,小说分析合在一起,相互参考看,大有裨益。大学时当成教材反复读。欧阳子从叙事学等角度细致分小说文本,让我见识到小说技艺的精深。
![]() |
《包法利夫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13450/
翻译者对于翻译作品内容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在文本的细节中。比较周克希版本和李健吾版本,态度真是绝然不同,周版是同情投入的,读起来很温柔;而李版,能感受到他冷峻的目光在审视。同一句话,他们选择的词语道德色彩相差很大。讨论每个版本的优劣好坏,这篇评论我感觉挺好: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73853/
![]() |
《“独角鲸”号的远航》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28370/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分三部分,共11章,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末一艘“独角鲸”号探险船前往北极寻找失踪的富林克林船队下落时沿途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独角鲸”号返航后幸存的船员各自的命运变迁。这是我在图书馆随手翻到的一本书,一口气看完了。写的是去十九世纪北极考察,作者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是要非常充分的,航海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都要涉及到,还要贴合当时的背景,写作难度很大。另外作者也详细写到了他们在北极的日常生活。
![]() |
《寒夜》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94350/
重看巴金,他最好的小说应该是《寒夜》和《憩园》吧,真是进入到了生命的困境中,人生的复杂滋味也出来了。他后期写的《随想录》,脱离了那个时代再看,好的篇幅不多。他始终是一个非常真挚的人,但一旦进入文中,有时候会觉得过于浅白。
![]() |
《第五个孩子》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80516/
翻译还是有点问题,但确实是“恐怖的好小说”,这种小长篇需要的那种节奏感真不错。感觉很适合改编成电影,画面感很足。
“她靠回椅背,避免再看到自己自己模糊的脸庞。她开始回想当初买这张桌子就是为了欢庆与享受家庭生活。她在脑海中重建了二十年、十五年、十年、五年前的场景,追溯这张“骆维特餐桌”的各个阶段,先是大卫和她——两个勇敢无知的人,然后是他的父母、接着是朵拉丝、她的姐妹……然后宝宝诞生了,变成幼儿……接着,新的宝宝……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全围坐在这张桌子旁,让光亮的桌面反照出他们的脸蛋。他们还得在桌子的尾端再加张桌子,用支架在两旁撑起添加的木板……她看到桌子变长变宽,人们围坐,脸上总是笑容洋溢,因为他们的梦想不容许批评与杂音。新生宝宝,还有孩子……她听见小朋友的笑声与话语,然后宽大光亮的餐桌似乎暗沉了,班出生了——这个外星人、破坏者。她小心翼翼地转头,担心惊动班的敏锐知觉(她确定他拥有)。她看到班坐在椅子上,和平日一样,他与其他人保持一段距离,永远如此,他的眼睛注视他人的脸庞,观察着。”
![]() |
《亲爱的生活》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70629/
门罗的确是我最爱的那批作家。在愤怒、羞耻、高兴、难过、伤心这些明确界定情绪状态的词语之间,还有很多没有命名的中间状态,现实生活我们能感受到,但无法用言语说明。门罗的小说经常会去捕捉和命名这些状态。
![]() |
《幽暗国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34038/
印度三部曲的封面设计实在太丑,但内容确实好看,奈保尔凸显细节和描绘场景的工夫,使得整本书都趣味盎然。翻译得真不错,一看译者原来是《吉陵春秋》的作者李永平。
第328页:“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尽管有了这么一份觉悟,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做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印度精神就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
![]() |
阿蒙《时蔬小话》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70967/
我常恨我无知,我在未命名的汪洋食物中丧失我的发言权。我没法说出我 吃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我只能把他们的信息存在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里,说出来只能是这个那个,别人听不明白,最后连自己都绕糊涂 了,而那种鲜明的感觉就像浓烈的酒香从破碎的语言瓶子里跑光。这本书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缺憾,它让我知道甘蓝家族和芥菜家族,百合与萱草,慈姑与荸荠,葫芦 与瓠子……每一种蔬菜的来龙去脉,近亲远戚,都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的。 看完书后,我再走进菜市场,不再看菜是菜,看瓜是瓜,我总算能从混沌中突围出来:啊,这是西葫芦,是葫芦科南瓜属植物;这是香椿,很容易与臭椿搞混,但是 看它们的叶片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这些蔬菜它们开始以它们独有的叶片、花瓣、气息、质感来从众多的物象中跳脱出来,构成我全新的蔬菜图谱。
阿蒙有一段话我特别赞同:“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相依相生,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都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技巧,人的选择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自然给这些生物出的‘难题’……然而反过来看,人也在想方设法在自然中生存,这些可口的粮食,或许原本是有毒或者并不可口,它们是自然给我们的 ‘难题’,我们不回避,却能寻找出适应和驯服它们的方法,虽然我们也曾不断地付出代价,但是结果却是美好的。”蔬菜,这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 它就是植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美好结果吧。
![]() |
《八百万零一种死法》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83291/
终于出大陆版了。唐诺导读的好处是,没看过他提到的推理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往往是从这个书引申出一个问题,然后延宕开去,既深入,又有情感,我相信写作的人看完会有很多共鸣。
我最钟爱的一段话就是出于这本书:“小说书写者这样一个经济收入愈来愈可疑、社会光环也愈来愈可疑的「行业」,终究有个本质性的、社会现 况再怎么不利却任谁也拿不走的美好内核,那就是,小说书写者的生命中很少有所谓浪费这件事,不管他之前从事的是看起来如何不相干的工作,不管他做过多少件 似徒劳无功的事,甚或失败的事、不光采的事、错误的事、缺德败德的事,乃至于终日发呆游荡失了魂般的无所事事。小说书写一事宛如一方巨大奇特的海绵体,吸 收力特强,甚至我们该用「大地」这个烂熟的概念来形容它,它什么都吸纳得进来,以各种高明不高明的方式分解消化成自身独特的养分,这个行业以几近是无垠的 柔软宽容善待它的子民,是在别处罕见到让人已不敢想象的幸福。 (唐诺)”
PS:2014年上半年阅读书目整理
2013年阅读书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