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前言(廖洁莲)
廖洁莲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一个汉字一个故事。家传户诵。
一个印刷字一段人生。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故事?谁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学教授平面设计,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中文字体设计的科目?香港是一个双语并重的地方,中文字体设计(印刷字体)竟然不为人知?继而,想到更多与中文字体设计有关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字体设计师?他们在哪里?中文字的数量那么多,设计时怎样统一字形?种种问题,迫使我有很大的冲动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开……
一九九六年,机缘下我在中国认识了几位“做字”的人:谢培元、徐学成、钱震之、钱焕庆、周今才、余秉楠、鄒秀英等,他们当时已不年轻,都五十五到七十多岁了。能够遇上他们,原来是很难得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字体设计”的人搬来就不多,而又一定资历又还在世的,跑遍全中国更不会找到多于十个人。与钱震之老师就一面之缘,和谢培元老师也只交谈数次,他们便先后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后再访中国,经给我找到几位年轻的字体设计人: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还有香港人柯炽坚。他们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可算是新中国的第二代字体设计人。这两次因缘际会,怎不令我雀跃?
本书记录了十二名字体设计人的访谈,述说他们这数十年的做字经验。印刷字体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现人前:“字体设计人”怎样在新中国成立的环境下诞生成长?“字体设计”这个行业如何变化发展?如何与社会现实生活紧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印刷繁体字散乱不齐,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种不多,部分的有日本买入。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简化繁体,确立、规范和统一笔划、笔顺、字形;除了整理汉字本身,还要修补和创新印刷字体。与此同时,字模厂公私合营,生产铜模、铅字印刷字体全归国家管理和经营,免费供给全国印刷书报刊使用。六十年代,国家以“整旧创新”为印刷字体设计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内设字体设计研究室。当时传统印刷字体有老宋体、楷体、仿宋体,及从日本引进的黑体。统一和规范字体设计的工作展开,需要很多人参与。过万字数,不同大小手写稿(设计)的工作量极其庞大。那是国家并没有“字体设计人”,就招揽刻字工人、广告美术人、书籍设计人、书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体完成,由一个人主持,字款因此没有一个人名义出现,而做字的人没有专业的职称,创新字体也只局限于四大字体。一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个字),宋体楷化,即笔形以书写楷为依归,而印刷汉字字形表就以宋体展示出来。
文化大革命使这工作停顿了十年(六六至七六年),设计人全部给调到字模厂工作。从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国印刷字体创作的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为重振士气和美化出版物,国家规定“创造新字体五年规划”方案,令字体百花齐放,又举办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以复兴字体设计工作。从比赛的获奖名单,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字体由谁人设计。国家开放后,被冠以“活字设计工作者”的称号。当年一人一天只能制作三至四个字的铅字手稿,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方可完成一套超过千的汉字!这种一套字由一个人领导,然后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况,持续至八十年代。电脑科技在八十年代开始发展,一人一天能够制作几十个字,速度以倍增加,生产铅字的阶段也步向结束。
九十年代,经济开放,外资私营化,字模厂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备受冲击,国家不再资助,面临淘汰,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只能另寻出路。第一代参与字体改革的“字体设计人”,不少在退休后受聘于各大字体公司,担任设计师或当顾问。字体设计曾经是利润很高的工作,做一个字可赚十多美元;但由铅字发展到电脑字,生产的速度大大提高,一个字竟不值数文钱。往后,这行业甚至不能赖以为生了。然而,中国字体设计人仍不断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朱志伟获奖后,更被尊称为“字体设计师”。
这时期既是失落,又是转型,设计人不能以字体设计这行业谋生,新加入的字体电脑控制员都不懂字体设计。这始终不是一门普及的行业,投身这行的人寥寥可数。字体设计这行业,如何培养下一代?前景应如何面对?
步入二千年代,方正举办全国比赛,到现今已有四届,一群一群热血的年青人出现,参赛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部分后来入行,成为中国字体设计的希望。
每个汉字,由当年每个是多美元,到只值数文钱,再变成今天盗版和专利之争,这种情况反映着文字价值的标准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受制于市场和科技,但文化价值在哪里?字体设计创作从哪里来?字体设计人呢?字体的产生、演变、进化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成长,字体设计人必然会担起文化的责任,培养下一代。他们之后,又有另一批他们,这是非常重要的。
期盼这本书,能把字体设计人及其设计的字体清楚展示出来,让大家可以具体地欣赏,从而更了解背后的设计人。字和人,一起建立字体设计的文化和文明。
本书的目录,不以年龄和资历排序,而是以字体设计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字体的魅力及创作,以至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呈现。每一个访谈,如同一小片砌图,读者可以随意宣读:朱志伟从刻字工人到方正字体开发总监,设计态度由字体本身延伸到读者愉阅;鄒秀英的字体设计人生涯和生活乐趣紧扣在一起;钱焕庆半个世纪的刻字经验,成为培养新人的指南……砌图拼凑,展示中国字体设计与人的变化发展。附上的“访谈者社会时代背景”图表,可帮助读者清楚理解是二位字体设计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点出重要字体的发展里程。
书里的十二个人生故事是否就此打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十二位字体设计人,他们的字体设计生涯:背景、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编织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风貌。他们对字体的审美,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愉快地阅读,能够欣赏甚至热爱每天阅读着的印刷字体,属于我们的汉字。他们之后,又有他们,怎能让她们继续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希望这本书,让字体设计人的故事活着,而我们不活在无知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365717/
一个汉字一个故事。家传户诵。
一个印刷字一段人生。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故事?谁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学教授平面设计,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中文字体设计的科目?香港是一个双语并重的地方,中文字体设计(印刷字体)竟然不为人知?继而,想到更多与中文字体设计有关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字体设计师?他们在哪里?中文字的数量那么多,设计时怎样统一字形?种种问题,迫使我有很大的冲动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开……
一九九六年,机缘下我在中国认识了几位“做字”的人:谢培元、徐学成、钱震之、钱焕庆、周今才、余秉楠、鄒秀英等,他们当时已不年轻,都五十五到七十多岁了。能够遇上他们,原来是很难得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字体设计”的人搬来就不多,而又一定资历又还在世的,跑遍全中国更不会找到多于十个人。与钱震之老师就一面之缘,和谢培元老师也只交谈数次,他们便先后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后再访中国,经给我找到几位年轻的字体设计人: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还有香港人柯炽坚。他们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可算是新中国的第二代字体设计人。这两次因缘际会,怎不令我雀跃?
本书记录了十二名字体设计人的访谈,述说他们这数十年的做字经验。印刷字体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现人前:“字体设计人”怎样在新中国成立的环境下诞生成长?“字体设计”这个行业如何变化发展?如何与社会现实生活紧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印刷繁体字散乱不齐,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种不多,部分的有日本买入。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简化繁体,确立、规范和统一笔划、笔顺、字形;除了整理汉字本身,还要修补和创新印刷字体。与此同时,字模厂公私合营,生产铜模、铅字印刷字体全归国家管理和经营,免费供给全国印刷书报刊使用。六十年代,国家以“整旧创新”为印刷字体设计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内设字体设计研究室。当时传统印刷字体有老宋体、楷体、仿宋体,及从日本引进的黑体。统一和规范字体设计的工作展开,需要很多人参与。过万字数,不同大小手写稿(设计)的工作量极其庞大。那是国家并没有“字体设计人”,就招揽刻字工人、广告美术人、书籍设计人、书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体完成,由一个人主持,字款因此没有一个人名义出现,而做字的人没有专业的职称,创新字体也只局限于四大字体。一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个字),宋体楷化,即笔形以书写楷为依归,而印刷汉字字形表就以宋体展示出来。
文化大革命使这工作停顿了十年(六六至七六年),设计人全部给调到字模厂工作。从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国印刷字体创作的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为重振士气和美化出版物,国家规定“创造新字体五年规划”方案,令字体百花齐放,又举办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以复兴字体设计工作。从比赛的获奖名单,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字体由谁人设计。国家开放后,被冠以“活字设计工作者”的称号。当年一人一天只能制作三至四个字的铅字手稿,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方可完成一套超过千的汉字!这种一套字由一个人领导,然后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况,持续至八十年代。电脑科技在八十年代开始发展,一人一天能够制作几十个字,速度以倍增加,生产铅字的阶段也步向结束。
九十年代,经济开放,外资私营化,字模厂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备受冲击,国家不再资助,面临淘汰,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只能另寻出路。第一代参与字体改革的“字体设计人”,不少在退休后受聘于各大字体公司,担任设计师或当顾问。字体设计曾经是利润很高的工作,做一个字可赚十多美元;但由铅字发展到电脑字,生产的速度大大提高,一个字竟不值数文钱。往后,这行业甚至不能赖以为生了。然而,中国字体设计人仍不断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朱志伟获奖后,更被尊称为“字体设计师”。
这时期既是失落,又是转型,设计人不能以字体设计这行业谋生,新加入的字体电脑控制员都不懂字体设计。这始终不是一门普及的行业,投身这行的人寥寥可数。字体设计这行业,如何培养下一代?前景应如何面对?
步入二千年代,方正举办全国比赛,到现今已有四届,一群一群热血的年青人出现,参赛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部分后来入行,成为中国字体设计的希望。
每个汉字,由当年每个是多美元,到只值数文钱,再变成今天盗版和专利之争,这种情况反映着文字价值的标准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受制于市场和科技,但文化价值在哪里?字体设计创作从哪里来?字体设计人呢?字体的产生、演变、进化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成长,字体设计人必然会担起文化的责任,培养下一代。他们之后,又有另一批他们,这是非常重要的。
期盼这本书,能把字体设计人及其设计的字体清楚展示出来,让大家可以具体地欣赏,从而更了解背后的设计人。字和人,一起建立字体设计的文化和文明。
本书的目录,不以年龄和资历排序,而是以字体设计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字体的魅力及创作,以至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呈现。每一个访谈,如同一小片砌图,读者可以随意宣读:朱志伟从刻字工人到方正字体开发总监,设计态度由字体本身延伸到读者愉阅;鄒秀英的字体设计人生涯和生活乐趣紧扣在一起;钱焕庆半个世纪的刻字经验,成为培养新人的指南……砌图拼凑,展示中国字体设计与人的变化发展。附上的“访谈者社会时代背景”图表,可帮助读者清楚理解是二位字体设计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点出重要字体的发展里程。
书里的十二个人生故事是否就此打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十二位字体设计人,他们的字体设计生涯:背景、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编织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风貌。他们对字体的审美,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愉快地阅读,能够欣赏甚至热爱每天阅读着的印刷字体,属于我们的汉字。他们之后,又有他们,怎能让她们继续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希望这本书,让字体设计人的故事活着,而我们不活在无知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36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