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兆
今天本来过得充实又愉快,回到家发了条微博,等发送成功,就看到@棋牌新闻 的最新微博上写着吴清源去世的消息。
要不是看到“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我真以为这是愚人节的无聊玩笑。
对于吴先生的故事,太过传奇,我的文笔实在不够用,豆瓣有一篇《勇气与真意——关于围棋的八卦》,写得极好,文章很长,看完却好似陪他们走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旅程,与我之后看的《上帝掷骰子吗》角度相似,但更多几分戏剧性,若有兴趣,可以细看,我就不逞强赘述日本围棋那段鼎盛岁月了,这篇文章临时起意,只是为了写写自己。
我从一年级开始学围棋,最早是我爸在家教我,在书城买了本《儿童学围棋》,其实围棋入门书有很多,但《儿童学围棋》之于其他翻开就开始教棋盘棋子的入门书,因着多了”儿童“两个字,所以把培养兴趣看得很重,开篇就讲了三个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聂卫平,陈祖德,和吴清源,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三天,我爸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听他读完之后还会自己把书拿过来读,虽然当时根本不认识几个字,但靠着对老爸读书声音的记忆,我竟然反反复复把那三个故事看了好多好多遍(听说周国平女儿也是这么学认字的),由于从一开始就没喜欢过聂卫平,而陈祖德的故事又不够传奇,所以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吴清源的故事。
一直到后来,我学棋渐深,也开始看一些流行的棋局,认识了很多当时的名家名人,我喜欢过中国的陈耀烨,韩国的李世石,日本的藤泽修行武宫正树,还有许多人,可我一直也不待见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人的“石佛”李昌镐,因为我始终觉得他就是一名工匠,只是比别人算得更细走得更远,但没有任何传奇成分,无聊至极也迟早会泯然众人。
当然我那时太小,上面那段话在我当时的脑海里绝不是这么华丽的句子,但确实,就是这个感觉,李昌镐能成为世界第一,只是因为那不是围棋的黄金年代,但凡有一个吴清源时代的天才出现在我学棋的那六年时间里,李昌镐恐怕就只有打酱油的命。
所以不怪我妈经常觉得我回家从不碰棋是因为不爱下棋,因为我确实不爱,我对那群棋手们故事的兴趣远大过棋局本身,我也记得我爸无数次说过,“至少她对围棋名人还有兴趣,时间长了一定会对围棋本身产生兴趣”这样类似的话。
可当时我们三个谁也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预兆。
一个我喜欢学新闻的预兆。
我最喜欢的书,是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但我鲜对人提,更几乎从没向别人推荐过,因为对这本书的喜爱,实在太私人化、感情化,它用一个充满了哲学隐喻的故事告诉了我什么是“天命”,什么是“预兆”,我该听从心的声音、跟随着预兆,去寻求自己的天命,而我对这个主旨毫无怀疑地全盘接受至今。
看那本书的时候我高二,深陷思考未来的泥潭无法自拔,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是被设定的程序,我大学该学工商管理,毕业后考研或出国,金融商圈是我的出路;于是我看了马云的自传,李彦宏的发家史,史玉柱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巴菲特和洛克菲勒又是如何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然后我对自己将来要走这条路信以为真。
直到我看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突然觉得一切都不太对,因为那一切“设定”大多都是父母洗脑的结果,哥哥姐姐都在银行工作,我便以为那也是自己的未来,可如果那是我的“天命”,我该有感应啊,天该给预兆啊,可感应呢?预兆呢?我怎么一个也没看见?
再之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我看到了芮成钢,我常常将那一刻形容成就如同柯南领悟到谁是凶手一样,身后闪过一道银光。
我很平静地知道,我的预兆,它来了。
但那绝不是我的第一个预兆,只是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预兆这回事。联系之前的人生,我发现我从小喜欢那群棋手的故事,长大喜欢那群企业家的故事,看NBA的时候我喜欢球员们的故事,看F1的时候我喜欢车队的故事,所以我喜欢的不是围棋本身,不是从商本身,不是篮球本身也不是赛车本身。
我喜欢的是故事,是见证故事、记录故事的欢愉,是被新的人传奇的故事不断刷新改造三观的历程。
这个历程至今未停。
我信预兆,信天命,信一切不遵从心的声音而行的事都不会有好结果,信发现了天命的人会用果决的行动加快人生的进程。
我大二的某天看到学校海报栏里写着复旦的新闻在收第二专业,明明心在倾诉,身却选择了迅速低头匆匆走过;一天的活动结束之后,我回到寝室,却看到那张传单摆在我桌上,我突然觉得这是“天命”决定再给我一次机会;
大三上学期那次考试,两场二专、一场药植、一场主持人大赛、一场优秀干部标兵答辩,实在忙疯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的时间总像海绵里的水,我不停地挤啊挤,今天终于被自己挤干了,所以至少放弃一样吧——最后我选择放弃了药植;
大三下学期我思考着大四要怎么找一份新闻相关工作的事,突然某天晚上回来听到小然然和小瑛姐在讨论加拿大的留学申请,又是一道银光闪过我脑后,我突然觉得为什么我跨专业就不能申请出国呢?
择校的时候我一眼看到了谢菲尔德,就听到了心里有两个小齿轮啪嗒扣上的声音,我靠着理智还是选了其他几个学校,但是我自知只要谢菲要了我,剩下的学校就算全录我我也不会去……
自从我看了《牧羊少年》,我就听到了内心的声音,看见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预兆,不仅如此,通过不断回忆以前的日子,我还发现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对自己学习新闻就已经有预兆。
2000年,我三年级,在那之前,班里、老师、家长都不停谈论着“千年虫”,说是到了跨年那天,史上最强病毒会让全球的电脑集体瘫痪(其实千年虫根本不算病毒,但我记得我妈一直用的是病毒这个词),其实我当时就很纳闷,谁那么厉害能把一种病毒植入全球电脑?更纳闷的是,2000年初风平浪静地过去了,说好的千年虫呢?妈,你公司电脑全瘫痪了吗?我很想知道后续,可似乎什么都没有,之前大家说起千年虫都是“听说”“听说”的,于是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该去问谁。
一直拖到前阵子看《Flat Earth News》的第一章的时候才发现,千年虫这个故事原来只是媒体吹出来的一个泡泡,而00年初,媒体发现自己错了,对这一切的确是缄口不谈的态度。
坑爹呢这是。
这其实也是一个预兆,至少证明了我极小的时候就具备了新闻的专业性素养,那时候如果多抓着我妈问几个怎么样了,没准我妈早就能发现我适合学新闻也说不定。
很多人会觉得预兆这东西很邪,天命也很扯,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谁知道什么东西在预示你的下一步?到底是因为它的客观存在才有你后面的人生,还是因为你选择相信它才有了你后面的人生?
如果硬要我给一个答案,我给不出,这或许倒有点哥本哈根坍缩理论的意思,或者说,薛定谔的猫,你不看它时,它是又死又活的状态,但被你看到的时候,却非死即活。其实,作为不是物理学家的我来说,何必执着追求于“怎么可能又死又活”这样的问题,我只要知道,在我看到的那一刻,它只会有一个状态,就够了。
就像在我看不到预兆的时候,预兆对我的人生也许有效也许无效,但在我看到了并且相信了的那一刹那,预兆坍缩了,显现了,对我的人生只能产生一个定向影响了。
我只要知道这点,就够了。
感谢那一个又一个“预兆”推进着我前进的路,他们促使我不断地望向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让我活得从容、温柔、平静且坚定。
因为我知道,即使在我的心智解决不了的困难面前,我至少还握有乌明与图凌。
要不是看到“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我真以为这是愚人节的无聊玩笑。
对于吴先生的故事,太过传奇,我的文笔实在不够用,豆瓣有一篇《勇气与真意——关于围棋的八卦》,写得极好,文章很长,看完却好似陪他们走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旅程,与我之后看的《上帝掷骰子吗》角度相似,但更多几分戏剧性,若有兴趣,可以细看,我就不逞强赘述日本围棋那段鼎盛岁月了,这篇文章临时起意,只是为了写写自己。
我从一年级开始学围棋,最早是我爸在家教我,在书城买了本《儿童学围棋》,其实围棋入门书有很多,但《儿童学围棋》之于其他翻开就开始教棋盘棋子的入门书,因着多了”儿童“两个字,所以把培养兴趣看得很重,开篇就讲了三个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聂卫平,陈祖德,和吴清源,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三天,我爸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听他读完之后还会自己把书拿过来读,虽然当时根本不认识几个字,但靠着对老爸读书声音的记忆,我竟然反反复复把那三个故事看了好多好多遍(听说周国平女儿也是这么学认字的),由于从一开始就没喜欢过聂卫平,而陈祖德的故事又不够传奇,所以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吴清源的故事。
一直到后来,我学棋渐深,也开始看一些流行的棋局,认识了很多当时的名家名人,我喜欢过中国的陈耀烨,韩国的李世石,日本的藤泽修行武宫正树,还有许多人,可我一直也不待见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人的“石佛”李昌镐,因为我始终觉得他就是一名工匠,只是比别人算得更细走得更远,但没有任何传奇成分,无聊至极也迟早会泯然众人。
当然我那时太小,上面那段话在我当时的脑海里绝不是这么华丽的句子,但确实,就是这个感觉,李昌镐能成为世界第一,只是因为那不是围棋的黄金年代,但凡有一个吴清源时代的天才出现在我学棋的那六年时间里,李昌镐恐怕就只有打酱油的命。
所以不怪我妈经常觉得我回家从不碰棋是因为不爱下棋,因为我确实不爱,我对那群棋手们故事的兴趣远大过棋局本身,我也记得我爸无数次说过,“至少她对围棋名人还有兴趣,时间长了一定会对围棋本身产生兴趣”这样类似的话。
可当时我们三个谁也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预兆。
一个我喜欢学新闻的预兆。
我最喜欢的书,是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但我鲜对人提,更几乎从没向别人推荐过,因为对这本书的喜爱,实在太私人化、感情化,它用一个充满了哲学隐喻的故事告诉了我什么是“天命”,什么是“预兆”,我该听从心的声音、跟随着预兆,去寻求自己的天命,而我对这个主旨毫无怀疑地全盘接受至今。
看那本书的时候我高二,深陷思考未来的泥潭无法自拔,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是被设定的程序,我大学该学工商管理,毕业后考研或出国,金融商圈是我的出路;于是我看了马云的自传,李彦宏的发家史,史玉柱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巴菲特和洛克菲勒又是如何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然后我对自己将来要走这条路信以为真。
直到我看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突然觉得一切都不太对,因为那一切“设定”大多都是父母洗脑的结果,哥哥姐姐都在银行工作,我便以为那也是自己的未来,可如果那是我的“天命”,我该有感应啊,天该给预兆啊,可感应呢?预兆呢?我怎么一个也没看见?
再之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我看到了芮成钢,我常常将那一刻形容成就如同柯南领悟到谁是凶手一样,身后闪过一道银光。
我很平静地知道,我的预兆,它来了。
但那绝不是我的第一个预兆,只是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预兆这回事。联系之前的人生,我发现我从小喜欢那群棋手的故事,长大喜欢那群企业家的故事,看NBA的时候我喜欢球员们的故事,看F1的时候我喜欢车队的故事,所以我喜欢的不是围棋本身,不是从商本身,不是篮球本身也不是赛车本身。
我喜欢的是故事,是见证故事、记录故事的欢愉,是被新的人传奇的故事不断刷新改造三观的历程。
这个历程至今未停。
我信预兆,信天命,信一切不遵从心的声音而行的事都不会有好结果,信发现了天命的人会用果决的行动加快人生的进程。
我大二的某天看到学校海报栏里写着复旦的新闻在收第二专业,明明心在倾诉,身却选择了迅速低头匆匆走过;一天的活动结束之后,我回到寝室,却看到那张传单摆在我桌上,我突然觉得这是“天命”决定再给我一次机会;
大三上学期那次考试,两场二专、一场药植、一场主持人大赛、一场优秀干部标兵答辩,实在忙疯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的时间总像海绵里的水,我不停地挤啊挤,今天终于被自己挤干了,所以至少放弃一样吧——最后我选择放弃了药植;
大三下学期我思考着大四要怎么找一份新闻相关工作的事,突然某天晚上回来听到小然然和小瑛姐在讨论加拿大的留学申请,又是一道银光闪过我脑后,我突然觉得为什么我跨专业就不能申请出国呢?
择校的时候我一眼看到了谢菲尔德,就听到了心里有两个小齿轮啪嗒扣上的声音,我靠着理智还是选了其他几个学校,但是我自知只要谢菲要了我,剩下的学校就算全录我我也不会去……
自从我看了《牧羊少年》,我就听到了内心的声音,看见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预兆,不仅如此,通过不断回忆以前的日子,我还发现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对自己学习新闻就已经有预兆。
2000年,我三年级,在那之前,班里、老师、家长都不停谈论着“千年虫”,说是到了跨年那天,史上最强病毒会让全球的电脑集体瘫痪(其实千年虫根本不算病毒,但我记得我妈一直用的是病毒这个词),其实我当时就很纳闷,谁那么厉害能把一种病毒植入全球电脑?更纳闷的是,2000年初风平浪静地过去了,说好的千年虫呢?妈,你公司电脑全瘫痪了吗?我很想知道后续,可似乎什么都没有,之前大家说起千年虫都是“听说”“听说”的,于是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该去问谁。
一直拖到前阵子看《Flat Earth News》的第一章的时候才发现,千年虫这个故事原来只是媒体吹出来的一个泡泡,而00年初,媒体发现自己错了,对这一切的确是缄口不谈的态度。
坑爹呢这是。
这其实也是一个预兆,至少证明了我极小的时候就具备了新闻的专业性素养,那时候如果多抓着我妈问几个怎么样了,没准我妈早就能发现我适合学新闻也说不定。
很多人会觉得预兆这东西很邪,天命也很扯,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谁知道什么东西在预示你的下一步?到底是因为它的客观存在才有你后面的人生,还是因为你选择相信它才有了你后面的人生?
如果硬要我给一个答案,我给不出,这或许倒有点哥本哈根坍缩理论的意思,或者说,薛定谔的猫,你不看它时,它是又死又活的状态,但被你看到的时候,却非死即活。其实,作为不是物理学家的我来说,何必执着追求于“怎么可能又死又活”这样的问题,我只要知道,在我看到的那一刻,它只会有一个状态,就够了。
就像在我看不到预兆的时候,预兆对我的人生也许有效也许无效,但在我看到了并且相信了的那一刹那,预兆坍缩了,显现了,对我的人生只能产生一个定向影响了。
我只要知道这点,就够了。
感谢那一个又一个“预兆”推进着我前进的路,他们促使我不断地望向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让我活得从容、温柔、平静且坚定。
因为我知道,即使在我的心智解决不了的困难面前,我至少还握有乌明与图凌。
D调de玄小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爹”出游
- 远有荒野,近有酵母世界,阅读本身即自由 | 2024读书回顾之二 (2人喜欢)
- 重新读回小说之年 | 2024读书回顾之一 (2人喜欢)
- 都说今年院线乏力,我怎么觉得充满惊喜 | 2024观影回顾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