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我们绝交的人,都是年幼的自己
这是关于女生绝交的两个故事。
x小姐和z小姐从小一起长大,也就是现在俗称的“闺蜜”。而x小姐把z小姐重新定义为“闺蜜”的时候,两人已经结结实实的分开了三年。
x小姐记得在她们快要升初中那年,z小姐决定和她读一个学校的时候,两人的兴奋在那个年龄溢于难表。可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两人初中三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的次数多得数不清,更别提因此带来的冷战。这样的冷处理就是一场拉锯战,仿佛在验证谁先低头谁就输了。2003年的手机,可能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像的,当然,x小姐和z小姐她们是没有手机的,那时候流行的是写信。买了花花绿绿的信纸,把想说的话都写上去,再塞进同样是花花绿绿的信封。x小姐就是这样的,到底写了多少封和好的信她自己也数不过来,在事后很多年想起来,不管对错几乎都是她来求和是否给当时的友情蒙上了不平等的色彩?
后来也有无数次的争吵,冷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初三快毕业那年,x小姐再也无暇顾及z小姐的情绪,两人冷战之后谁也不会再理谁,x小姐也不再表示求和。
再后来一毕业,x小姐随父母去了市里,z小姐继续留在当初的小镇上。这样疏远的距离反而给两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舒畅。在这样分离的环境里,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植物拔节,每周一封的信都无法诉说两人对彼此友谊的重视。
当有一天x小姐拆开z小姐的信,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是在质问在初中毕业之时x小姐随口对某人敷衍的一句“不再想和z在一起回家”。x小姐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毕竟是懒得对不重要的人解释造成了今天这样的误会。但是现在却不能不对z小姐解释,就算她不相信。
这件事最后以z小姐的谅解而终结。多年后x小姐后知后觉才明白这件事相当于两人友情的分水岭。
高中毕业之后,z小姐没有再继续念大学,而是踏进社会选择就业。x小姐离开父母开始了孤单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的自由与无疑给了刚从苦海出来的x小姐新鲜感,她几乎很少联系z小姐,z小姐依然心心念念着x小姐而经常给她短信。
有天上课回来的x小姐看到手机有条未读短信,打开一看才知道是z小姐发来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她回复过去,得到的是对方“你有没有把我当朋友”的质问。x小姐心想这么多年了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真是可笑,之前的误会一直在她心底打结,她的犟脾气也上来。z小姐的一句“以后大家不要再联系了”她也当真。就这样,三年过去两人都没有再联系。期间z小姐三番五次的加x小姐的qq,x小姐也觉得联系也尴尬而狠心拒绝。
同样是x小姐。不过这次是她和l小姐的故事。
刚进高中的校门,x小姐就和l小姐好起来了。不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两个毫无关系的女生从厕所走出来都会成为好朋友。更何况x小姐和l小姐每天中午不回家,在学校溜达的两个人。两人迅速建立友好关系。吃饭上厕所,上学手拉手放学肩并肩。再加上两人差不多的身高提醒和相似的发型,连门卫室的老伯伯的笑称“双胞胎”。x小姐和l的关系不似和z小姐的关系,她和l小姐从来不吵架。两人后来被老师分为同桌,共用l小姐的梳子镜子,x小姐的卫生纸等等。
两人的友情日益深厚。到了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两人还因为选择的不同而互相不舍。而就算两人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三楼,下课的十分钟l小姐都会上三楼在找x小姐聊天。后来慢慢的,学业加重了,l小姐买了自行车了,x小姐也没有再和她一起上下学了。
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女生的友情建立得很轻易,被摧毁的时候也如同沙城一般彻底。女生的谈资很丰富,男生八卦时尚美容,都能很快的建立两个甚至更多的小团体。有人戏说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女生或许进了一次厕所,就会手拉着手出来。而也有原本是朋友的两人,也会因为一个男生的缘故而大打出手,把对方的伤口血淋淋的撕开还要撒上恶毒的语言,似乎要看到对方气急败坏面容扭曲才肯罢休。
这样想来,“友情”这个词语有时候是不是用得太过简单了。女生把同自己站在一边的女生划为朋友,把奉承自己的人也当作朋友,把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也当作朋友。还是说,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下,谈“友情”会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两肋插刀”或是“肝胆相照”已经是在武侠小说里才会有的情节。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2013年。x小姐在例行午睡的时候收到了一条陌生短信。她点开一看却犹如在这炙热的夏季里把她放在了蒸盖上一样。
“我在XX,我们见一面吧。z”
联想力丰富的x小姐迅速勾勒出两人见面火光电石的场景。这么多年过去,x小姐不是不想z小姐,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在约定的地点等待的时候,看见z小姐笑眯眯的朝她走来。她的第一反应偏偏是上前一步抱着z小姐失声哭出来,z小姐也终于拿出了姐姐的样子拍着她的背安慰她。
两人在肯德基里面对面坐着,隔着厚厚的玻璃,大街上骄阳正肆掠的曝晒着行人。两人慢条斯理又似乎有点小心翼翼的说话,仿佛关心又略带好奇的问彼此这几年的生活。x小姐才发现,自己一直在中规中矩的生活,而z小姐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两人似乎就在这夏日的阳光里回到了2003年的夏天。
而x小姐和l小姐呢。
今年的时候,听x小姐说,l小姐其实还经常有一搭没一搭的在qq上和她说话,只是x小姐不知道再和她说什么了。就像当年l小姐买了自行车之后什么都没对x小姐说,x小姐就一个人一直在路口等着l小姐上学的那种无力感一样。
有天l小姐给x小姐发了一个链接,约x小姐什么时候去照相。x小姐点开一看,是拍闺蜜照的。l小姐说,有的朋友绝交后都还能和好如初,不知道怎么的,两人又没有吵架,却渐行渐远。x小姐告诉l小姐是她想多了。
女生的友情里都有一坛醋。有人深埋在友情的蜜糖里吮吸糖分,也有人在友情的老醋里酸得不见自己。我们往往吃朋友的醋,吃自己的醋,吃时间的醋。年少时候的我们,总是觉得友情和爱情一样,对方就只能看着自己,仿佛这样才是检验友情厚重的唯一标准。我们总是不屑于解释而处处掩饰,认为对方是朋友他就该无条件的了解和包容自己。我们也总是不断给予而忽略对方是否愿意,似乎付出的越多才能证明自己在这份友情里是有多么劳苦功高。
少年的我们,往往害怕孤单而和别人成双,往往担心与别人产生分歧而决定雷同,也往往放大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把自己日复一日的给予当成了对别人的付出,把别人的接纳当成了对方的心安理得。所以在对方稍有不顺时就当成了对方在反驳,进而委屈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也都忘记彼此都是独立思想的存在,忘记了问问对方还在不在。
后来x小姐说,她其实也没怎么再和z小姐联系,也没怎么和l小姐联系。
遇见后的日子,我们都彼此重视的在一起过。分开后的日子,我们也都稳健的成长着。重逢后的日子,我们都发现已经都有各自的生活。回忆在心浪中翻涌,并不是非他不可,时间的轮廓还在,痕迹从不会被淹没。
x小姐和z小姐从小一起长大,也就是现在俗称的“闺蜜”。而x小姐把z小姐重新定义为“闺蜜”的时候,两人已经结结实实的分开了三年。
x小姐记得在她们快要升初中那年,z小姐决定和她读一个学校的时候,两人的兴奋在那个年龄溢于难表。可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两人初中三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的次数多得数不清,更别提因此带来的冷战。这样的冷处理就是一场拉锯战,仿佛在验证谁先低头谁就输了。2003年的手机,可能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像的,当然,x小姐和z小姐她们是没有手机的,那时候流行的是写信。买了花花绿绿的信纸,把想说的话都写上去,再塞进同样是花花绿绿的信封。x小姐就是这样的,到底写了多少封和好的信她自己也数不过来,在事后很多年想起来,不管对错几乎都是她来求和是否给当时的友情蒙上了不平等的色彩?
后来也有无数次的争吵,冷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初三快毕业那年,x小姐再也无暇顾及z小姐的情绪,两人冷战之后谁也不会再理谁,x小姐也不再表示求和。
再后来一毕业,x小姐随父母去了市里,z小姐继续留在当初的小镇上。这样疏远的距离反而给两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舒畅。在这样分离的环境里,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植物拔节,每周一封的信都无法诉说两人对彼此友谊的重视。
当有一天x小姐拆开z小姐的信,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是在质问在初中毕业之时x小姐随口对某人敷衍的一句“不再想和z在一起回家”。x小姐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毕竟是懒得对不重要的人解释造成了今天这样的误会。但是现在却不能不对z小姐解释,就算她不相信。
这件事最后以z小姐的谅解而终结。多年后x小姐后知后觉才明白这件事相当于两人友情的分水岭。
高中毕业之后,z小姐没有再继续念大学,而是踏进社会选择就业。x小姐离开父母开始了孤单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的自由与无疑给了刚从苦海出来的x小姐新鲜感,她几乎很少联系z小姐,z小姐依然心心念念着x小姐而经常给她短信。
有天上课回来的x小姐看到手机有条未读短信,打开一看才知道是z小姐发来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她回复过去,得到的是对方“你有没有把我当朋友”的质问。x小姐心想这么多年了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真是可笑,之前的误会一直在她心底打结,她的犟脾气也上来。z小姐的一句“以后大家不要再联系了”她也当真。就这样,三年过去两人都没有再联系。期间z小姐三番五次的加x小姐的qq,x小姐也觉得联系也尴尬而狠心拒绝。
同样是x小姐。不过这次是她和l小姐的故事。
刚进高中的校门,x小姐就和l小姐好起来了。不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两个毫无关系的女生从厕所走出来都会成为好朋友。更何况x小姐和l小姐每天中午不回家,在学校溜达的两个人。两人迅速建立友好关系。吃饭上厕所,上学手拉手放学肩并肩。再加上两人差不多的身高提醒和相似的发型,连门卫室的老伯伯的笑称“双胞胎”。x小姐和l的关系不似和z小姐的关系,她和l小姐从来不吵架。两人后来被老师分为同桌,共用l小姐的梳子镜子,x小姐的卫生纸等等。
两人的友情日益深厚。到了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两人还因为选择的不同而互相不舍。而就算两人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三楼,下课的十分钟l小姐都会上三楼在找x小姐聊天。后来慢慢的,学业加重了,l小姐买了自行车了,x小姐也没有再和她一起上下学了。
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女生的友情建立得很轻易,被摧毁的时候也如同沙城一般彻底。女生的谈资很丰富,男生八卦时尚美容,都能很快的建立两个甚至更多的小团体。有人戏说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女生或许进了一次厕所,就会手拉着手出来。而也有原本是朋友的两人,也会因为一个男生的缘故而大打出手,把对方的伤口血淋淋的撕开还要撒上恶毒的语言,似乎要看到对方气急败坏面容扭曲才肯罢休。
这样想来,“友情”这个词语有时候是不是用得太过简单了。女生把同自己站在一边的女生划为朋友,把奉承自己的人也当作朋友,把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也当作朋友。还是说,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下,谈“友情”会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两肋插刀”或是“肝胆相照”已经是在武侠小说里才会有的情节。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2013年。x小姐在例行午睡的时候收到了一条陌生短信。她点开一看却犹如在这炙热的夏季里把她放在了蒸盖上一样。
“我在XX,我们见一面吧。z”
联想力丰富的x小姐迅速勾勒出两人见面火光电石的场景。这么多年过去,x小姐不是不想z小姐,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在约定的地点等待的时候,看见z小姐笑眯眯的朝她走来。她的第一反应偏偏是上前一步抱着z小姐失声哭出来,z小姐也终于拿出了姐姐的样子拍着她的背安慰她。
两人在肯德基里面对面坐着,隔着厚厚的玻璃,大街上骄阳正肆掠的曝晒着行人。两人慢条斯理又似乎有点小心翼翼的说话,仿佛关心又略带好奇的问彼此这几年的生活。x小姐才发现,自己一直在中规中矩的生活,而z小姐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两人似乎就在这夏日的阳光里回到了2003年的夏天。
而x小姐和l小姐呢。
今年的时候,听x小姐说,l小姐其实还经常有一搭没一搭的在qq上和她说话,只是x小姐不知道再和她说什么了。就像当年l小姐买了自行车之后什么都没对x小姐说,x小姐就一个人一直在路口等着l小姐上学的那种无力感一样。
有天l小姐给x小姐发了一个链接,约x小姐什么时候去照相。x小姐点开一看,是拍闺蜜照的。l小姐说,有的朋友绝交后都还能和好如初,不知道怎么的,两人又没有吵架,却渐行渐远。x小姐告诉l小姐是她想多了。
女生的友情里都有一坛醋。有人深埋在友情的蜜糖里吮吸糖分,也有人在友情的老醋里酸得不见自己。我们往往吃朋友的醋,吃自己的醋,吃时间的醋。年少时候的我们,总是觉得友情和爱情一样,对方就只能看着自己,仿佛这样才是检验友情厚重的唯一标准。我们总是不屑于解释而处处掩饰,认为对方是朋友他就该无条件的了解和包容自己。我们也总是不断给予而忽略对方是否愿意,似乎付出的越多才能证明自己在这份友情里是有多么劳苦功高。
少年的我们,往往害怕孤单而和别人成双,往往担心与别人产生分歧而决定雷同,也往往放大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把自己日复一日的给予当成了对别人的付出,把别人的接纳当成了对方的心安理得。所以在对方稍有不顺时就当成了对方在反驳,进而委屈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也都忘记彼此都是独立思想的存在,忘记了问问对方还在不在。
后来x小姐说,她其实也没怎么再和z小姐联系,也没怎么和l小姐联系。
遇见后的日子,我们都彼此重视的在一起过。分开后的日子,我们也都稳健的成长着。重逢后的日子,我们都发现已经都有各自的生活。回忆在心浪中翻涌,并不是非他不可,时间的轮廓还在,痕迹从不会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