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保育院孩子学习、生活有个显著的环境特点,就是半军事化。他们起床、早操、吃饭、上课、睡觉等,都有严格的纪律。但在课外活动、民主生活、师生关系上民主平等、独立自主,一点也不受半军事化管理的限制。正因为这样,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特别强...."这是1944年7月30日的重庆《新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是《延安保育院怎样对儿童进行教育?》。
俗话说:逆境中的娃娃早成熟!在延安保育院的娃娃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赵战生小朋友是凌莎院长的儿子,他长得活泼可爱但并不特殊。中外记者团参观时,他是小合唱队的成员,小家伙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队列里,那表情,那姿态,活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兵。他们唱完《黄河大合唱》后,面前的记者们拥了过来,把他们围在了中间。路透社记者武道走过来,先把镜头对准战生拍了一张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表向战生夸耀说:好看不好看?战生抬头看了看那亮闪闪、金灿灿的手表,脸上露出了喜色,小家伙刚要说好看,话还没出口立刻又咽了回去,马上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把头转了过去。记者仍不放松地问:喜欢吗?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说着就准备摘手表。保育院的娃娃,如何应付这场面,真让旁边的先生、阿姨着急!小战生又抬头看了手表一眼,出乎记者意料地摇了摇头,坚决地大声说:不要!如果我长大了工作需要,公家会发给我的。说完就想走开。记者们仍围着他问:那么,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回答更加响亮: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人民的勤务员。"
这一语惊人的回应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保育院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延安保育院孩子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俗话说:逆境中的娃娃早成熟!在延安保育院的娃娃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赵战生小朋友是凌莎院长的儿子,他长得活泼可爱但并不特殊。中外记者团参观时,他是小合唱队的成员,小家伙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队列里,那表情,那姿态,活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兵。他们唱完《黄河大合唱》后,面前的记者们拥了过来,把他们围在了中间。路透社记者武道走过来,先把镜头对准战生拍了一张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表向战生夸耀说:好看不好看?战生抬头看了看那亮闪闪、金灿灿的手表,脸上露出了喜色,小家伙刚要说好看,话还没出口立刻又咽了回去,马上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把头转了过去。记者仍不放松地问:喜欢吗?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说着就准备摘手表。保育院的娃娃,如何应付这场面,真让旁边的先生、阿姨着急!小战生又抬头看了手表一眼,出乎记者意料地摇了摇头,坚决地大声说:不要!如果我长大了工作需要,公家会发给我的。说完就想走开。记者们仍围着他问:那么,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回答更加响亮: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人民的勤务员。"
这一语惊人的回应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保育院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延安保育院孩子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