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影评:谁才是悲剧之手
![]() |
谁才是悲剧之手,将这个畸形的动物社会血淋淋地撕开给我们看。作为一个从小在淳朴乡村长大的孩子,我对拐卖儿童这种事情始终是没多少记忆或者拉扯,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有些事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在进电影院之前,我还在想看《亲爱的》到底看些什么。这个电影细节处理很到位基本上没有什么很明显bug,逻辑严谨,剧情更是环环相扣。时不时有人吐几句粤语,其实这是导演有意无意地彰显这部电影的地域性,这部电影正是需要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来作为整个故事的落脚点,飞速发展的城市实质上是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的。
先是第一个弱势群体的出现。田文军和鲁小娟,他们是离异夫妇而孩子是维系他们的唯一纽带。孩子被拐田文军当然会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任何一个地方去寻去找,在镜头前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真正意义意义上的“千与千寻”。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会如此地疯狂甚至是癫狂呢?一般观众恐怕只能窥其一不能知其二。一是父爱使然,这一点可以从他登寻人启事的内容看到。“别给孩子吃桃,孩子吃桃过敏。”第二个田文军作为一个单亲爸爸,家庭变节无疑会加重他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心理压力无形之中就赋予他更重的责任感。第三影片中有一幕是鲁小娟问田文军睡得好不好,随后还很自然地给了他安眠药。也就是说鲁小娟在某个程度其实还是爱着田文军的,他们两是真真切切地爱过的。而孩子作为他们的爱情结晶,这就更增强他要找到孩子的执念。
导演无声无息地在为下面更高一潮的剧情作铺垫, 整个电影毫无突兀之感,一切都是鱼贯而下。
这个阶段导演着重田文军一个人的寻子之路遭遇的种种荒唐和艰险的事情上。很多骗子打来忽悠电话,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孩子在哪里,就是抱着侥幸心理想骗点钱而已。在这里我想到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食人岛上那些狐鼬直视着自己的同类被老虎被理查德·帕克吃不作任何的反应和攻击的那个画面。田文军屡屡被骗,以致于后来田文君在寻子分享会上说,“我都不习惯没有人来骗我了,因为有人骗我,至少代表一星子的希望。”这多多少少有几分反讽先世的意义。有些人不会因为你跌倒谷底拉你来同情你,反而他们会为了利益会你把踹到更黑暗的深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人都渴望赚钱成功享受,人情温情这些代表人最原始最质朴的东西已经驾鹤西去。
最后田文军寻子失败告终。
接下来不得不提的是张毅饰演的韩德忠,如果要站派别,韩德忠非得是在田文军这边的。韩德忠组成“万里寻子团”,更是说在找到被拐的孩子之前绝对不能再生第二个孩子,否则就是背叛前一个孩子。寻子分享会上,形形色色的丢孩子父母,他们找孩子的过程和态度不尽相同,但脸上都写着两字绝望。甚至还有一个失孤的女人被迫加上了疯子的称号。这或许就是在亲情面前是没那么多的可以理喻的。这种集体的伤痛或者可以戳到更多观众心中的痛点。中国是个潮流社会,喜欢人跟人,演员在戏里脸部扭曲(其实这也是导演极力地渲染他们的心理活动),观众在戏外痛。田文军、韩德忠等人都是以社会真实故事为原型的,这就隐喻着导演的社会情怀了。政府机关、组织团体抑或极微小的个体,会不会这其中引发至少百分之十的人去思考这个问题去反思人性,孩子为什么会拐?拐了之后又该怎么办?被拐孩子在找回来之后他们的父母该怎么与之相处。能不能理解成导演在呼吁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的力量去关注这个问题。以电影中的小团队带动社会上的大群体。能不能搞个寻子基金会什么之类的。或许真的需要把伤口撕开来看。要痛,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悲剧的重演。
在那一场激烈的追赶中,那翻了一次又一次的田埂,很有我小时候生活之处的即视感。在我看来,这里也衬托出农村人的淳朴热情团结。这是城市人的悲哀,他们被钢筋水泥隔绝,即使是两邻也联系甚少,感情淡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习惯就是温柔感情的最大魔鬼。不过现在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化,农村人也渐渐被同化了。可能看了的人都会对那场戏印象很深,田文军坐在楼梯哭得那么悲怆哭得那么扭曲。黄渤完全没有偶像包袱,演得很真或者是哭得毫无形象。这个中年老人,他在这里哭得有多无助,那么他失子就有多绝望。
但我印象更深的是他连倒垃圾都要驮着他儿子。看了之后我觉得好笑,接着心里泛滥出层层的苦涩。孩子找到到底是救赎还是更大的悲剧。经年已隔,小孩子已经认人贩子的老婆为亲妈了,可能在他儿子田鹏的眼里,田文君夫妇就是导致他家庭悲剧就是让他跟妹妹两地分离的罪魁祸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这也是社会不和谐家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走不出原来的家庭环境,至少在这里,田鹏和杨吉芳是没有走出的。很孤独,看到他们两个小孩这么不合群又自闭时,我在想孩子或许是找回来了,但有谁关照过他们的心情呢。福利院时不时拿出媒体公众来说事,但有没有谁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鲁小娟倒是想领养杨吉芳,但也最终以他的现任丈夫反对而失败。田文军找到孩子依然被绝望笼罩着,孩子从未真正开心起来。而田文军找到了孩子,万里寻子团还有很多人没找到孩子。一浪高过一浪的绝望。田文君把鹏鹏带到街上搞活动,呼吁抵制儿童买卖,这个时候李红琴出现,于是乎现在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这个没有文化死了丈夫的农村妇女。
李红琴,她是谁?她是人贩子的老婆。其实她愿望很淳朴,跟自己的男人有个孩子,在乡下安安稳稳地过完这辈子。她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任何的宏图远志,只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后来,她一个人跑到陌生冰冷的城市,她同床共枕的丈夫一次有一次地诓她骗她,她甚至还为了把杨吉芳的抚养权拿过来失去自己的贞操。关于杨吉芳,她可能是工地的弃婴。这其实又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容易有的社会问题。深圳是个人口流动性特别高的城市。因为是发展轻工业居多,很多廉价劳动力涌入,而他们大多素质低下,意识大多薄落,很多年轻人对待爱情随随便便,更是没有家庭责任的意识,于是弃婴问题也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这都是城市化的毒瘤。好不容易找到被炒的小律师高夏帮她,但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即使挣扎也无奈,即使拼劲全力还是无力。再塑造这么一个弱势群体,这个故事就像个阴暗潮湿的隧道,怎么走都是黑暗,她该怎么办,就在听到护士说她怀孕的那一瞬间,她脸上复杂的表情,蹲下的哭泣,那么她到底是生不生这个孩子,生了这个孩子那么杨吉芳的抚养权要不要争取。这个时候影片戛然而止。很多人很不甘心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觉得这个故事才刚开始,但我却认为这个故事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不结尾应该很难演下去了。
万里寻子团,最后以韩德忠的老婆怀孕告终,一边是一直等待杳无音讯的孩子,一边是他信誓旦旦地说过要一直找那个被拐的孩子不然就等同于背叛,在电影中他所坚持的可以说是代表着一种信仰。很多观众都不明白为何电影尾声时韩德忠为什么要一边走一边流眼泪。这就是原因所在了,信仰和意念的破灭才是人性的悲哀。
这是两个弱势群体(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与纠结。田文军在听到李红琴说,“别给孩子吃桃,吃桃过敏。”他叫她赶紧走的复杂的心情。同为父母,他其实可以体会到李红琴可能是真的爱这个孩子,但是她又是人贩子的老婆,理智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她的。这个结越打越死,道德和法制天生的矛盾就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样。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人性的毁灭,到底该同情谁,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在社会上重演了。
最后,人人都有那么一个阶段,看得到黑暗,但永远向往隧道那头的光明,走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