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象棋
前日,和老丈人下了一盘象棋。一局花了一个多小时,而不幸赢了老爷子。近年来,已经能够轻松赢下我爹,能够随便战胜我叔,而若干年前,则棋术尚在伯仲间矣。
中国象棋,古称象戏,似比围棋起源稍晚,大约乃是唐代初创,而宋代定型,明清盛行而棋谱众多,《梅花谱》、《橘中秘》等,纷纷出现,近代则有十大棋王,胡荣华、赵国荣、许银川等辈,纵横于楚河汉界,一时无限风光。
我之接触象棋,则记不得是小学哪年级了,彼时乡间电视尚不普及,而少年之间,多喜串门下棋。本家梓叔,辈分高我,而年纪相仿,大约就是他启蒙我而入奕道,他和他爹下,我在一旁观之,随后得以接受讲授象棋之规则,而开始学棋下棋了。小伙伴们放牛之际,带一副象棋,任牛们四处散漫于山间,而我们坐地下起棋来。那个时候,对象棋之规矩似懂非懂,蹩马腿一说,都不甚明了。下棋之际,讲究大砍大杀,少年气盛,往往非要把对手棋子吃光方才罢休,仅仅擒将捉帅,是非常不满足的。犹记得某一日午间,正在梓叔家下棋,冥思之际,梓叔突然全身僵硬,直挺挺的往后倒去,椅翻人仰,霎时吓傻。伏奶奶则赶紧的背起他,直奔村里的赤足医生家去,大约梓叔是类似于癫痫之类潜伏之病也。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棋艺平平,下棋的机会也不甚多。羞涩如我,并不善主动去找人下棋,对手也就除梓叔外,基本只有大表哥和黄家巷的几个同学。初中时候,则和彭小勇、邓适等同学下的比较多。有次一伙人围观教导主任陈中华先生和彭选平同学对战,给我印象颇深。到了高中,进入县城,我就找着了观棋的好去处了。县城蔡和森广场有一个小小公园,公园门口,则棋摊甚多。每到周末,我常常奔到那里,观看良久。棋摊边当然不缺观战者,而常见的摊主,有位大腹便便的老爷子,有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棋摊一字摆开,常有十余张棋桌的样子。对战双方,一般以一元为彩头。常去下棋的,也能见到好些。这个时候,慢慢的我就能看出些个人风格来了,也只是一直旁观而无实战的勇气和机会。高中同学之间,大约高二时候,班上开始流行起下棋和吹笛来。吹笛乃是刘蛟同学肇始,而大伙纷纷也去购笛,在宿舍里呜呜吹将起来。象棋热大约也是刘蛟引发,记得他于棋道,也是比较在行的。课间十分钟乃至课间操后的二十分钟,同学们纷纷捉对厮杀,而围观的也有了女同学。彼时好手,李臻、彭科、王曙光等等,还有一个高三转来的彭姓同学,名字倒是忘记了。我的水平依然差劲,杀不到十几二十回合,即往往败下阵来。而喜欢下棋之心,还是不改。这个时候,水平则已经基本胜过我爹,尚不能赢我叔。
到了大学,大一第一个学期,即在昌平园里组织了院系象棋赛,我也拉了几个同学(杨霞、岳崟等)组成队伍,初赛和法学院打了一场。这个时候,更知道天外有天了。大多数人的水平皆在我之上,不过我的那局,在占劣势的不利情况下,突发奇兵,抓住对手的漏洞,以一个单马而将死了他,至今依然记忆犹深——胜利在望不等于胜利在握,不到最后决不应轻易放弃。随后另一个系的队伍放水,我们系临时队伍的战斗也就止步并且解散了。大学时期,除了和张学广、李平等人于国庆假期大战于2号楼320室之外,下棋其实也少,偶尔去清华园找老兄弟彭科,在10号楼杀几盘,我当然还是下不过彭科。这个时期,开始有意识的打打谱,正经的研究起棋坛的历史和掌故了。整个大学期间,虽然大三时候(?记不确实)校园已经联网,然而我却不知道上联众和奕天,QQ游戏好像也还没有兴盛起来,于是网上以棋会友的快意也就没有体会到了。待得毕业之后西行,在内蒙古杭锦后旗时,也只在陕坝镇街头和几个老头经常杀上几盘。
打谱之后,方知道象棋之道,也应当进退有序,亦有类似围棋之基本定式,也才知道各种杀法和常见陷阱。铁门栓、海底捞月一类名词,方略懂其意。随后开始接触残局,因为大二时候,在株洲火车站前街被一个老头撮把子摆残局而输掉数十元,心有不甘。几大江湖残局,自己照谱拆解,倒也可以略有心得。在布吉之时,则可以识破丹凤朝阳、诸葛借风、大鹏展翅、炮打两狼关等常见局势,而跨海征东、七星聚会、大征西等繁复之局,不敢轻易破之。工作之后,有一段时候,泡在网上,跟五湖四海之人对弈,而无需谋面。棋力有所锻炼,只是难以突破,却能于对局之时,窥见对手棋路,而绰绰有余赢我叔矣。
近来几年,却是为生活所迫,不复网上对战,也难有再去公园观战之兴。偶尔在街头小巷,还能见到贩夫等人厮杀,倒也会驻足看上一会儿。只是江湖里,下棋的越发少了,一群人围在板车上打牌赌钱的,更是常见了,不免喟叹一番。
呜呼,碌碌生存之际,故人星散,棋友难求,我也就只是常在心里,自己跟自己下盲棋,“炮二平五”、“马2进3”……且待若干年后,我的女婿复来超越他的丈人罢。
有暇多耍诗书棋,无心贪玩烟酒牌。
中国象棋,古称象戏,似比围棋起源稍晚,大约乃是唐代初创,而宋代定型,明清盛行而棋谱众多,《梅花谱》、《橘中秘》等,纷纷出现,近代则有十大棋王,胡荣华、赵国荣、许银川等辈,纵横于楚河汉界,一时无限风光。
我之接触象棋,则记不得是小学哪年级了,彼时乡间电视尚不普及,而少年之间,多喜串门下棋。本家梓叔,辈分高我,而年纪相仿,大约就是他启蒙我而入奕道,他和他爹下,我在一旁观之,随后得以接受讲授象棋之规则,而开始学棋下棋了。小伙伴们放牛之际,带一副象棋,任牛们四处散漫于山间,而我们坐地下起棋来。那个时候,对象棋之规矩似懂非懂,蹩马腿一说,都不甚明了。下棋之际,讲究大砍大杀,少年气盛,往往非要把对手棋子吃光方才罢休,仅仅擒将捉帅,是非常不满足的。犹记得某一日午间,正在梓叔家下棋,冥思之际,梓叔突然全身僵硬,直挺挺的往后倒去,椅翻人仰,霎时吓傻。伏奶奶则赶紧的背起他,直奔村里的赤足医生家去,大约梓叔是类似于癫痫之类潜伏之病也。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棋艺平平,下棋的机会也不甚多。羞涩如我,并不善主动去找人下棋,对手也就除梓叔外,基本只有大表哥和黄家巷的几个同学。初中时候,则和彭小勇、邓适等同学下的比较多。有次一伙人围观教导主任陈中华先生和彭选平同学对战,给我印象颇深。到了高中,进入县城,我就找着了观棋的好去处了。县城蔡和森广场有一个小小公园,公园门口,则棋摊甚多。每到周末,我常常奔到那里,观看良久。棋摊边当然不缺观战者,而常见的摊主,有位大腹便便的老爷子,有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棋摊一字摆开,常有十余张棋桌的样子。对战双方,一般以一元为彩头。常去下棋的,也能见到好些。这个时候,慢慢的我就能看出些个人风格来了,也只是一直旁观而无实战的勇气和机会。高中同学之间,大约高二时候,班上开始流行起下棋和吹笛来。吹笛乃是刘蛟同学肇始,而大伙纷纷也去购笛,在宿舍里呜呜吹将起来。象棋热大约也是刘蛟引发,记得他于棋道,也是比较在行的。课间十分钟乃至课间操后的二十分钟,同学们纷纷捉对厮杀,而围观的也有了女同学。彼时好手,李臻、彭科、王曙光等等,还有一个高三转来的彭姓同学,名字倒是忘记了。我的水平依然差劲,杀不到十几二十回合,即往往败下阵来。而喜欢下棋之心,还是不改。这个时候,水平则已经基本胜过我爹,尚不能赢我叔。
到了大学,大一第一个学期,即在昌平园里组织了院系象棋赛,我也拉了几个同学(杨霞、岳崟等)组成队伍,初赛和法学院打了一场。这个时候,更知道天外有天了。大多数人的水平皆在我之上,不过我的那局,在占劣势的不利情况下,突发奇兵,抓住对手的漏洞,以一个单马而将死了他,至今依然记忆犹深——胜利在望不等于胜利在握,不到最后决不应轻易放弃。随后另一个系的队伍放水,我们系临时队伍的战斗也就止步并且解散了。大学时期,除了和张学广、李平等人于国庆假期大战于2号楼320室之外,下棋其实也少,偶尔去清华园找老兄弟彭科,在10号楼杀几盘,我当然还是下不过彭科。这个时期,开始有意识的打打谱,正经的研究起棋坛的历史和掌故了。整个大学期间,虽然大三时候(?记不确实)校园已经联网,然而我却不知道上联众和奕天,QQ游戏好像也还没有兴盛起来,于是网上以棋会友的快意也就没有体会到了。待得毕业之后西行,在内蒙古杭锦后旗时,也只在陕坝镇街头和几个老头经常杀上几盘。
打谱之后,方知道象棋之道,也应当进退有序,亦有类似围棋之基本定式,也才知道各种杀法和常见陷阱。铁门栓、海底捞月一类名词,方略懂其意。随后开始接触残局,因为大二时候,在株洲火车站前街被一个老头撮把子摆残局而输掉数十元,心有不甘。几大江湖残局,自己照谱拆解,倒也可以略有心得。在布吉之时,则可以识破丹凤朝阳、诸葛借风、大鹏展翅、炮打两狼关等常见局势,而跨海征东、七星聚会、大征西等繁复之局,不敢轻易破之。工作之后,有一段时候,泡在网上,跟五湖四海之人对弈,而无需谋面。棋力有所锻炼,只是难以突破,却能于对局之时,窥见对手棋路,而绰绰有余赢我叔矣。
近来几年,却是为生活所迫,不复网上对战,也难有再去公园观战之兴。偶尔在街头小巷,还能见到贩夫等人厮杀,倒也会驻足看上一会儿。只是江湖里,下棋的越发少了,一群人围在板车上打牌赌钱的,更是常见了,不免喟叹一番。
呜呼,碌碌生存之际,故人星散,棋友难求,我也就只是常在心里,自己跟自己下盲棋,“炮二平五”、“马2进3”……且待若干年后,我的女婿复来超越他的丈人罢。
有暇多耍诗书棋,无心贪玩烟酒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