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立在天光之城的中央等你
一、
汽车在荒芜的公路上已停滞将近半个小时,司机师傅干脆熄了火等候。车上的人纷纷下车来缓解自己焦躁的情绪。
我也跟着下了车,天气阴沉,空气里浸润着潮湿的汽油味,两侧的青山遮挡住视线,城市与城市间有着难以想象的距离,时间一秒一秒显得极其漫长。
这是银盏通往溪泉的唯一一条公路,因最近道路施工,使这条本来就拥挤狭窄的公路更是水泄不通,我计算着火车从溪泉出发前往南明的时间,只剩不到一个小时,内心不禁焦急烦躁起来。道路拥堵,汽车,摩托车便见缝插针,路上摩擦不断,每个司机和乘客的脸上都流露着寂寞烦躁的神情,像是在集体抱怨着这场庞大的拥堵。前方不远处两名司机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激烈的争吵起来,致使所有的车辆都无法前行,我看了看时间,内心不禁担忧起来。
银盏没有火车站,只能先乘坐汽车到溪泉的火车站,再从溪泉转到南明。在这一次次的漫长往返间,我开始怕极了距离,距离可以使一切变得遥远而陌生,疏远生命中一切可能的美好。
我从背包里拿出吴小余很久之前写给我的长长的信笺读了起来。
四年前,吴小余坐了整整二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南明这座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调,而南明属于忧伤!这是她对这座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城的评价。
“在我第一次拎着行李箱走下火车踏上这座位于两千多米高原上的城市的时候,便清晰的感觉到了。或许是因为过于长久的车程给人一种时空的错觉,阳光赤裸却又轻柔的打在这片毫无遮拦的土地上,因为离天空更近,空气显得稀薄轻快,阳光从天而降光,那一刻我执着的坚信,这便是天光。”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天光这个词,她将南明城称之为天光之城。
正当我回想之际,司机师傅催促着上车,突然一阵冷风袭来,将我手中的信纸猝不及防的吹跑,飘荡在满是艾草的河谷上空,一股庞大的寂寞袭上心头,我忍不住低头哭了起来,大脑开始晕眩,想及生命为何总是这般的捉弄人。那一刻我想念极了吴小余。
我走上汽车,戴上耳机打开嘈杂的摇滚乐,试图用喧嚣来打破这份内心的落寞。看着时间一分分接近八点,内心不禁绝望起来,就在时间从7:59跳到8:00的那一刻,我彻底的断绝了一切念想,内心反倒变得平静起来。汽车仍颠簸在曲折的公路上,车站遥遥无期。公路对面城镇的灯火映照在车窗上,与窗外的山峦重叠,像极了一座伫立在山顶上的庞大繁华的海市蜃楼,虚幻却又美艳。
去年年底临近毕业,我被南明的一家建筑公司录用。但前期需要爱需要在遥远偏僻的银盏乡的施工基地实习三个月。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害怕极了。我清晰的预感到这个春天将是吴小余在这座西南小城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我害怕极了就在没有任何预兆的一天,她就那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吴小余说,南明城最让她留恋的便是春天,她坐着火车从遥远的北方赶来,一路上千山万水,繁花开遍。温厚的春日过后,便是整日的阴沉,心也跟着这多雨的天气,像是生了霉般,阴郁潮湿起来。
就像这短暂的明媚春日,她不相信什么天长地久,从来没有。
她只说她会离开这座城市,不过一定还会回来,而我始终没有问过她这个回来的真实含义。
年初3月份开始实习,我坐了很远的车从南明来到银盏,山路空旷蜿蜒,一路上我感觉自己像极了一个被流放的罪人,内心失落恐惧,像是永远无法归乡。
初到银盏的那一夜我彻夜未眠,但却没敢给吴小余打电话,怕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那夜窗外下着绵绵的细雨,宿舍楼前的稻田里回荡着孤单的蛙声,穿过密集的雨点断断续续的传到我宽敞空旷的房间里。
我打开一本墨绿色碎花封面的活页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了“明眸流转”四个字,我想,这是用来形容她所喜爱的春色的。在这无法携手相依的时间里,我决定把自己在这座名为银盏乡的小镇生活的片段记录献给她,以一种真实生活的笔调,让她也存在于银盏这寂静的夜晚里,让银盏这空寂的夜晚也容有她。以比她给我的那些信笺长一千倍的长度,而我想,三个月足以完成那看似荒诞的承诺。
没能赶上8点的火车,便只能在溪泉暂住一晚。吴小余说她喜欢溪泉,外出旅游时曾从火车的车窗里看到窗外的溪泉一片庞大高耸的烟囱,像极了宫崎骏动漫里的世界。
旅馆的窗外又飘起了细雨,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她所谓的多雨的南明的忧伤。我伏在旅馆的桌子前,坚守着自己给自己的承诺,把这三个月的日记全部献给她,我把思恋她的思绪带到此地,在此留宿,让这份思恋也存在于此。我睡眼惺忪的写完当天的日记,已是次日的凌晨一点。这些日记不是告白,也不是情书,只是一日日情感的真是记录。谢谢她,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这般的充盈。
而在银盏远离吴小余的这三个月里我始终没能说服自己与她说再见。
是的,时间长了,便生长在一起了,我想起银盏宿舍楼前嫩绿的水稻。
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看着这片稻田一步步的从耕地,灌水,到插秧,再到一路成长,还有田边那头日夜陪伴着我的沉默忧伤的水牛和一座寂寞的坟头。这份陪伴和相守,时间久了便生出感情,如禾苗般扎根血液里,生长拔节,刺痛心房。而我终究是要离开的此地的,什么也带不走,甚至带不走关于她在此地的记忆。
银盏的日子每日过得极为平静,内心没有任何的波澜,平静到生出一种淡淡的寂寥来。银盏的夕阳是我见过的最为亲切的夕阳,悬挂在办公室西侧的山头上,似乎出手可及。我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望着夕阳一点一点的沉下山头,像是一张鲜活的生命沉入一口漆黑深邃的井,安详却又落寞。小镇的名字总是让我联想起静寂漆黑的夜晚中一盏独自燃着的烛灯,银色的烛台在昏黄的光晕下闪着金光,安静美好。
在银盏工地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带着头盔独自一人爬上锅炉房三层的楼顶,银盏工地每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台台设备和一段段楼梯像是新的生命拔地而起,更新着我对工作的记忆。极目俯看整个银盏,在夕阳暖黄色余晖的映照下,规则排列着的机械链条反射着余光,五彩斑斓的钢铁机械在这一刻也变得柔软起来,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工业的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不远处的河流向东北方延伸而去,我忽然意识到那是南明的方向,忽然无比的想念起小余来。脑海中盘旋起伍佰歌唱的《彩虹》的旋律:有时候我会想起你/想起你我的心颤抖不已/你现在好吗/没有我好吗……有时候我想忘了你/那必须将我自己一起抽离。是的,若想离开吴小余我必须将自己一起抽离。
6月,《恋爱的犀牛》话剧组要来南明举办演出,我得知消息后从网上预定了2张座次极为靠前的票。那是我们一直都想去看的话剧,赶在这临近毕业之际,像是特意要为我们举办的毕业演出。我没有提前告诉她,想给她一个惊喜。
二、
人在同一个城市待得时间久了,便会不自觉的认为继续留在此地是如此的理所当然。19岁的我一如既往的选择了留在这个我生活了19年的城市里读书。
在遇到吴小余之前,我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形单影只,像一只自我生长分裂的草履虫,从未试图去打扰别人或是北别人打扰。
学校老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方正八个角的附属楼,形象的被称为八角楼,那年我大一,同往日一样吃过晚饭便来八角楼上晚自习。
我走进八角楼的自习室,朝我早已占好座位的位置走去。
只见正巧一位男生抽开那张凳子,正准备坐下。此时吴小余慌张的一抬头。
没看到桌子上放着书吗?
有书怎么了?有书但没人,这是无理的圈地行为。
那个男生若无其事的继续抽着凳子准备坐下。
只见吴小余扯开嗓门大喊道,圈地怎么了,我愿意,你给我滚开。
安静的自习室,所有的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朝吴小余望去。吴小余竟然面不改色,瞪着大大的眼珠子死死的盯着那个男生。
那个男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作罢,说了句神经病,便灰溜溜的起身离开了。
当时我就在吴小余身后,我低头一看,桌子上不是我放着占地的书吗,怎么就成她的了呢?
我心惊胆战的试探性的朝那个凳子走去,拿起桌子上的说轻声朝吴小余说去,这里有人吗?我可以坐这吗?
吴小余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这便是我跟吴小余的第一次接触。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如此暴躁的女子会成为自己的女朋友。
当时我只知道这个一个妙笔生花的女子,一直以来,我与她对面自习,她看一会书便开始用铅笔画起画素描画来。这个女孩子真是有意思,我当时心想。那是我第一次遇见这么有才气的女子,寥寥几笔,便能勾画那么此生动的作品,而我也想象的出,只有像吴小余这样狂放不羁的女子才能画出这样自由的线条和色彩。
之前我一直沉默低调,喜欢独处,自从和吴小余在一起,吴小余便会经常带着我去参加一些她朋友的组织的活动。
那天,她带我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席间大家都喝得有点多了。一位男生貌似是她的老乡,醉醺醺的说我根本配不上吴小余,问我凭什么能跟吴小余在一起。我在一旁沉默不语,因为这也是我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吴小余为什么会选择我,就像宿舍哥们说的,你丫的,吴小余这么漂亮的女生,怎么让你这个小子给霸占了。
吴小余当时二话没说,一巴掌就朝那个男生的脸上打去,骂了一声混蛋,便拉起我的手夺门而出。当时我的内心感动极了。在我的记忆中,这已经不是吴小余第一次为我出手打人了。我与吴小余的感情从来就没有一个有始有终的充分理由,开始她选择了我,而后来我离不开了她。
我真正感觉到她不属于我是在那年的夏天。
我们共同参加了一个国家课题研究小组,指导教师是一名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教授,四十五岁左右,秃顶,离婚。教授的房子位于南明郊区的一座小山头上,房顶两层,从窗户望去,可以俯看整个南明城,阳台上放着一架高倍数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那也是我第一次如全面此细致的了解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一层房间的装饰富丽堂皇,二楼书房的装饰古朴典雅,我和吴小余甚是喜欢,时不时的跑到教授家查资料,写论文。教授将楼顶打理成一个空中花园,并建了一座赏景用的古风亭子,一张摇椅可以在亭子里一呆就是一下午。
那天,吴小余告诉我要去教授家修改论文,我有事没能去成,她便一个人去了。直到很晚,我一直在忙社团的活动,她的室友打电话给我,说宿舍要关门了,吴小余为什么还没回来,电话也打不通。我赶紧拨通吴小余的电话,仍没人接听,便发了个短信给她,让她及时回电话。那夜,我彻夜未眠,等待她的回复,而我预感到她仍在教授家。
那是吴小余后来亲口跟我承认的,她想过要跟教授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可以帮助她上去东京大学留学。但后来,教授发现吴小余答应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仍然每日跟待在一起,教授便觉得吴小余并非真心想跟他一起生活,断绝了与吴小余的联系。
我惊讶于吴小余竟然会如此直白的坦诚一切,甚至不会顾及我的感受。当时我并没有愤怒,只是内心悲痛至极,她牵起我的手,两人长久没有说话。
三
我从溪泉乘坐了晚上2点的火车,我明白自己是在急着告别。我想这份告别中更多的是与自我告别,与一份心情和情感的告别。
望着车窗外的天空一点点的泛白,我清晰的目睹了夜与昼的界限,火车到达南明已是早上六点,此时已天光大亮。南明城,让我有一种生命的归属感。
我打电话给她,她说她在凤凰,她想一个人出去走走。之后是电话那头长时间的沉默。
我内心暴躁至极,在电话一头责怪她为什么没有提前跟我打声招呼,责怪她自私无情,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对她说出如此冷酷的话,我听见她在电话那头啜泣。我挂掉电话,站在学校的大门口久久不敢踏进这个地方,没有了她的校园,便只剩往日的回忆和忧伤。四年了,我已离不开她,而我从未敢开口询问,她是否可以离得开我,因为我猜得到她会沉默不语。
与吴小余的上一次见面是在1个月前。
周末,我匆匆的乘火车从银盏赶回来看望她,她来火车站接我,说她所有关于南明最清晰的记忆仍是火车站。在她第一次踏上南明这片土地的那一刻。
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吃完饭,吴小余突然说想坐会火车,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我没有拒绝,只要能跟她呆在一起便以满足。于是我们买了最近一站的车票。火车上,她略显疲惫,躺在我的右腿上,眼神呆滞,我抚摸着她的额头,两个人沉默着自始至终没有说几句话。
四年前冬天的寒假,那是我们刚在一起的那段时间,那夜,我乘了很久的火车送她回家,我给她讲了一路的故事,足足有一火车打么多。深夜,所有的乘客都沉沉的睡去了,只有我们在忘情的交谈,像是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她说他喜欢我的故事。
我给她讲我儿时在火车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火车上一整夜牵手入睡的盲人夫妇,稀奇古怪的中年僧人,小偷、农民工、老板,以及在车厢接头处公然拥吻的恋人。当她听到此处时,眼神深情的凝望着我,随即拉起我的手,走到车厢与车厢对接出的夹厢里,深情的朝我吻了下来。那个吻以一种无法磨灭的形式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地球漂浮在茫茫夜空,火车驰骋在漆黑的大地上,我们封闭于狭小的车厢里,她亲吻了我,在众星闪烁的夜晚。
我回忆着当初的那个吻,心中愈发沉重,我知道她曾经给我的那些,都将以某种形式全部失去。而我如今整日生活在这份失去的恐惧和忧伤之中。
我清楚的知道每一次相见的难得。为了这短暂的欢愉,我似乎耗尽生命似的去等待。
6月,学校开始变得空荡起来,各个角落充斥着离别的身影。我整日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闲逛,等待着吴小余的归来。
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办理借阅手续时,才发现临近毕业,图书卡已经被停用,这是我才意识到,我们已经渐渐的不再属于这个地方了。以一种边缘人的身份存在于此,不被排斥也不被接纳。
我手里一直握着送给她的厚厚的日记,日记里夹着她送我的一张她的照片,照片背后是一片盛放的忧郁的蓝紫色马缨丹花朵,照片上的吴小余嘴角含笑,羞涩天真。这是我至今写过的最用心的日记,然而想对她说的话还有很多,想听她说的话也还有太多,那多的事她一直守口如瓶。大学四年,总感觉唯一一个没有来得及好好了解的便是她。千言万语还未说尽的人怎能如此般连个再见都来不及诉说就要分离。
傍晚,我独自一人来到图书馆旁边的八角楼,站在八角楼外悬空的走廊上,望着楼前平静的荷花池,头顶昏黄的吊灯恰如其分的照亮狭窄的走廊,我想起那么多个夜晚,恍如昨日。
讲个故事吧,吴小余说。
水彩画一张,我随口说道。
好,成交,吴小余一点都不含糊。
我是用笔写故事的人,吴小余是用笔画画的人。
我曾经问吴小余问什么会选择我,吴小余回答说是为了寻找她要寻找的东西。
我问她,然后呢,那你寻找到了吗?
她点了点头。
我没有细问,只是想慢慢揣摩其中的含义。
直到话剧演出的那天吴小余仍然没有回来。那晚我拿着两张门票独自一人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恋爱的犀牛》,旁边的座位空荡着,剧终的角色表情狰狞,行为夸张,在爱情的挣扎中自我自说自话。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能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时候发生了。”
这是她时常脱口而出的话剧中的台词。
那夜回去,我学着剧终的马路用无数层报纸和胶带将将那本笔记本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企图以此紧紧地束缚起这份感情,而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愚蠢的自欺欺人,情感的脆弱如同这被胶带黏着的报纸,在撕开之时,便已体无完肤。
吴小余的存在可以给自己带来某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她的身上有一种双重人格,或轻柔或无情,或深爱或轻欢,一切都让人如此揪心,她给的伤口时不时的轻轻疼着。
而我至今也不能相信陪她坐火车的那晚竟是我与她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与吴小余从火车站出来已是深夜两点,她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我。那是我很久之前向她索要的一本荷兰作家的小说,名叫《陪你到最后》。后来我发现书里夹着一个木质书签,上面刻着“顾盼生辉”四个字。那是用来形容她所喜欢的春日的。
最后,她还是不属于我,正如她所说,总有一天她会离开这座城市。
对于吴小余的离开,我仍以我惯常的思维来对待。在她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另一个自我的方式观望着悲伤的自己,像观望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生活有时嘲笑,有时可怜,有时也对自己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如杨乃文唱的那样,我离开我自己。每一个字句都不足以表达这种平静的绝望。
每当想到吴小余,内心便总是唏嘘不已,我试图努力的忘记她,尝试不去想念她的生活。我想我曾经是拥有她的,以我自己的方式。
而如今,我仍然留着那本日记,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着:我手持一盏银色的油灯,可我从来不舍得把它点燃。我在天光之城的中央等她归来,亲手点燃。
2012年7月
汽车在荒芜的公路上已停滞将近半个小时,司机师傅干脆熄了火等候。车上的人纷纷下车来缓解自己焦躁的情绪。
我也跟着下了车,天气阴沉,空气里浸润着潮湿的汽油味,两侧的青山遮挡住视线,城市与城市间有着难以想象的距离,时间一秒一秒显得极其漫长。
这是银盏通往溪泉的唯一一条公路,因最近道路施工,使这条本来就拥挤狭窄的公路更是水泄不通,我计算着火车从溪泉出发前往南明的时间,只剩不到一个小时,内心不禁焦急烦躁起来。道路拥堵,汽车,摩托车便见缝插针,路上摩擦不断,每个司机和乘客的脸上都流露着寂寞烦躁的神情,像是在集体抱怨着这场庞大的拥堵。前方不远处两名司机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激烈的争吵起来,致使所有的车辆都无法前行,我看了看时间,内心不禁担忧起来。
银盏没有火车站,只能先乘坐汽车到溪泉的火车站,再从溪泉转到南明。在这一次次的漫长往返间,我开始怕极了距离,距离可以使一切变得遥远而陌生,疏远生命中一切可能的美好。
我从背包里拿出吴小余很久之前写给我的长长的信笺读了起来。
四年前,吴小余坐了整整二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南明这座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调,而南明属于忧伤!这是她对这座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城的评价。
“在我第一次拎着行李箱走下火车踏上这座位于两千多米高原上的城市的时候,便清晰的感觉到了。或许是因为过于长久的车程给人一种时空的错觉,阳光赤裸却又轻柔的打在这片毫无遮拦的土地上,因为离天空更近,空气显得稀薄轻快,阳光从天而降光,那一刻我执着的坚信,这便是天光。”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天光这个词,她将南明城称之为天光之城。
正当我回想之际,司机师傅催促着上车,突然一阵冷风袭来,将我手中的信纸猝不及防的吹跑,飘荡在满是艾草的河谷上空,一股庞大的寂寞袭上心头,我忍不住低头哭了起来,大脑开始晕眩,想及生命为何总是这般的捉弄人。那一刻我想念极了吴小余。
我走上汽车,戴上耳机打开嘈杂的摇滚乐,试图用喧嚣来打破这份内心的落寞。看着时间一分分接近八点,内心不禁绝望起来,就在时间从7:59跳到8:00的那一刻,我彻底的断绝了一切念想,内心反倒变得平静起来。汽车仍颠簸在曲折的公路上,车站遥遥无期。公路对面城镇的灯火映照在车窗上,与窗外的山峦重叠,像极了一座伫立在山顶上的庞大繁华的海市蜃楼,虚幻却又美艳。
去年年底临近毕业,我被南明的一家建筑公司录用。但前期需要爱需要在遥远偏僻的银盏乡的施工基地实习三个月。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害怕极了。我清晰的预感到这个春天将是吴小余在这座西南小城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我害怕极了就在没有任何预兆的一天,她就那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吴小余说,南明城最让她留恋的便是春天,她坐着火车从遥远的北方赶来,一路上千山万水,繁花开遍。温厚的春日过后,便是整日的阴沉,心也跟着这多雨的天气,像是生了霉般,阴郁潮湿起来。
就像这短暂的明媚春日,她不相信什么天长地久,从来没有。
她只说她会离开这座城市,不过一定还会回来,而我始终没有问过她这个回来的真实含义。
年初3月份开始实习,我坐了很远的车从南明来到银盏,山路空旷蜿蜒,一路上我感觉自己像极了一个被流放的罪人,内心失落恐惧,像是永远无法归乡。
初到银盏的那一夜我彻夜未眠,但却没敢给吴小余打电话,怕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那夜窗外下着绵绵的细雨,宿舍楼前的稻田里回荡着孤单的蛙声,穿过密集的雨点断断续续的传到我宽敞空旷的房间里。
我打开一本墨绿色碎花封面的活页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了“明眸流转”四个字,我想,这是用来形容她所喜爱的春色的。在这无法携手相依的时间里,我决定把自己在这座名为银盏乡的小镇生活的片段记录献给她,以一种真实生活的笔调,让她也存在于银盏这寂静的夜晚里,让银盏这空寂的夜晚也容有她。以比她给我的那些信笺长一千倍的长度,而我想,三个月足以完成那看似荒诞的承诺。
没能赶上8点的火车,便只能在溪泉暂住一晚。吴小余说她喜欢溪泉,外出旅游时曾从火车的车窗里看到窗外的溪泉一片庞大高耸的烟囱,像极了宫崎骏动漫里的世界。
旅馆的窗外又飘起了细雨,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她所谓的多雨的南明的忧伤。我伏在旅馆的桌子前,坚守着自己给自己的承诺,把这三个月的日记全部献给她,我把思恋她的思绪带到此地,在此留宿,让这份思恋也存在于此。我睡眼惺忪的写完当天的日记,已是次日的凌晨一点。这些日记不是告白,也不是情书,只是一日日情感的真是记录。谢谢她,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这般的充盈。
而在银盏远离吴小余的这三个月里我始终没能说服自己与她说再见。
是的,时间长了,便生长在一起了,我想起银盏宿舍楼前嫩绿的水稻。
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看着这片稻田一步步的从耕地,灌水,到插秧,再到一路成长,还有田边那头日夜陪伴着我的沉默忧伤的水牛和一座寂寞的坟头。这份陪伴和相守,时间久了便生出感情,如禾苗般扎根血液里,生长拔节,刺痛心房。而我终究是要离开的此地的,什么也带不走,甚至带不走关于她在此地的记忆。
银盏的日子每日过得极为平静,内心没有任何的波澜,平静到生出一种淡淡的寂寥来。银盏的夕阳是我见过的最为亲切的夕阳,悬挂在办公室西侧的山头上,似乎出手可及。我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望着夕阳一点一点的沉下山头,像是一张鲜活的生命沉入一口漆黑深邃的井,安详却又落寞。小镇的名字总是让我联想起静寂漆黑的夜晚中一盏独自燃着的烛灯,银色的烛台在昏黄的光晕下闪着金光,安静美好。
在银盏工地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带着头盔独自一人爬上锅炉房三层的楼顶,银盏工地每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台台设备和一段段楼梯像是新的生命拔地而起,更新着我对工作的记忆。极目俯看整个银盏,在夕阳暖黄色余晖的映照下,规则排列着的机械链条反射着余光,五彩斑斓的钢铁机械在这一刻也变得柔软起来,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工业的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不远处的河流向东北方延伸而去,我忽然意识到那是南明的方向,忽然无比的想念起小余来。脑海中盘旋起伍佰歌唱的《彩虹》的旋律:有时候我会想起你/想起你我的心颤抖不已/你现在好吗/没有我好吗……有时候我想忘了你/那必须将我自己一起抽离。是的,若想离开吴小余我必须将自己一起抽离。
6月,《恋爱的犀牛》话剧组要来南明举办演出,我得知消息后从网上预定了2张座次极为靠前的票。那是我们一直都想去看的话剧,赶在这临近毕业之际,像是特意要为我们举办的毕业演出。我没有提前告诉她,想给她一个惊喜。
二、
人在同一个城市待得时间久了,便会不自觉的认为继续留在此地是如此的理所当然。19岁的我一如既往的选择了留在这个我生活了19年的城市里读书。
在遇到吴小余之前,我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形单影只,像一只自我生长分裂的草履虫,从未试图去打扰别人或是北别人打扰。
学校老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方正八个角的附属楼,形象的被称为八角楼,那年我大一,同往日一样吃过晚饭便来八角楼上晚自习。
我走进八角楼的自习室,朝我早已占好座位的位置走去。
只见正巧一位男生抽开那张凳子,正准备坐下。此时吴小余慌张的一抬头。
没看到桌子上放着书吗?
有书怎么了?有书但没人,这是无理的圈地行为。
那个男生若无其事的继续抽着凳子准备坐下。
只见吴小余扯开嗓门大喊道,圈地怎么了,我愿意,你给我滚开。
安静的自习室,所有的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朝吴小余望去。吴小余竟然面不改色,瞪着大大的眼珠子死死的盯着那个男生。
那个男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作罢,说了句神经病,便灰溜溜的起身离开了。
当时我就在吴小余身后,我低头一看,桌子上不是我放着占地的书吗,怎么就成她的了呢?
我心惊胆战的试探性的朝那个凳子走去,拿起桌子上的说轻声朝吴小余说去,这里有人吗?我可以坐这吗?
吴小余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这便是我跟吴小余的第一次接触。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如此暴躁的女子会成为自己的女朋友。
当时我只知道这个一个妙笔生花的女子,一直以来,我与她对面自习,她看一会书便开始用铅笔画起画素描画来。这个女孩子真是有意思,我当时心想。那是我第一次遇见这么有才气的女子,寥寥几笔,便能勾画那么此生动的作品,而我也想象的出,只有像吴小余这样狂放不羁的女子才能画出这样自由的线条和色彩。
之前我一直沉默低调,喜欢独处,自从和吴小余在一起,吴小余便会经常带着我去参加一些她朋友的组织的活动。
那天,她带我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席间大家都喝得有点多了。一位男生貌似是她的老乡,醉醺醺的说我根本配不上吴小余,问我凭什么能跟吴小余在一起。我在一旁沉默不语,因为这也是我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吴小余为什么会选择我,就像宿舍哥们说的,你丫的,吴小余这么漂亮的女生,怎么让你这个小子给霸占了。
吴小余当时二话没说,一巴掌就朝那个男生的脸上打去,骂了一声混蛋,便拉起我的手夺门而出。当时我的内心感动极了。在我的记忆中,这已经不是吴小余第一次为我出手打人了。我与吴小余的感情从来就没有一个有始有终的充分理由,开始她选择了我,而后来我离不开了她。
我真正感觉到她不属于我是在那年的夏天。
我们共同参加了一个国家课题研究小组,指导教师是一名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教授,四十五岁左右,秃顶,离婚。教授的房子位于南明郊区的一座小山头上,房顶两层,从窗户望去,可以俯看整个南明城,阳台上放着一架高倍数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那也是我第一次如全面此细致的了解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一层房间的装饰富丽堂皇,二楼书房的装饰古朴典雅,我和吴小余甚是喜欢,时不时的跑到教授家查资料,写论文。教授将楼顶打理成一个空中花园,并建了一座赏景用的古风亭子,一张摇椅可以在亭子里一呆就是一下午。
那天,吴小余告诉我要去教授家修改论文,我有事没能去成,她便一个人去了。直到很晚,我一直在忙社团的活动,她的室友打电话给我,说宿舍要关门了,吴小余为什么还没回来,电话也打不通。我赶紧拨通吴小余的电话,仍没人接听,便发了个短信给她,让她及时回电话。那夜,我彻夜未眠,等待她的回复,而我预感到她仍在教授家。
那是吴小余后来亲口跟我承认的,她想过要跟教授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可以帮助她上去东京大学留学。但后来,教授发现吴小余答应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仍然每日跟待在一起,教授便觉得吴小余并非真心想跟他一起生活,断绝了与吴小余的联系。
我惊讶于吴小余竟然会如此直白的坦诚一切,甚至不会顾及我的感受。当时我并没有愤怒,只是内心悲痛至极,她牵起我的手,两人长久没有说话。
三
我从溪泉乘坐了晚上2点的火车,我明白自己是在急着告别。我想这份告别中更多的是与自我告别,与一份心情和情感的告别。
望着车窗外的天空一点点的泛白,我清晰的目睹了夜与昼的界限,火车到达南明已是早上六点,此时已天光大亮。南明城,让我有一种生命的归属感。
我打电话给她,她说她在凤凰,她想一个人出去走走。之后是电话那头长时间的沉默。
我内心暴躁至极,在电话一头责怪她为什么没有提前跟我打声招呼,责怪她自私无情,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对她说出如此冷酷的话,我听见她在电话那头啜泣。我挂掉电话,站在学校的大门口久久不敢踏进这个地方,没有了她的校园,便只剩往日的回忆和忧伤。四年了,我已离不开她,而我从未敢开口询问,她是否可以离得开我,因为我猜得到她会沉默不语。
与吴小余的上一次见面是在1个月前。
周末,我匆匆的乘火车从银盏赶回来看望她,她来火车站接我,说她所有关于南明最清晰的记忆仍是火车站。在她第一次踏上南明这片土地的那一刻。
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吃完饭,吴小余突然说想坐会火车,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我没有拒绝,只要能跟她呆在一起便以满足。于是我们买了最近一站的车票。火车上,她略显疲惫,躺在我的右腿上,眼神呆滞,我抚摸着她的额头,两个人沉默着自始至终没有说几句话。
四年前冬天的寒假,那是我们刚在一起的那段时间,那夜,我乘了很久的火车送她回家,我给她讲了一路的故事,足足有一火车打么多。深夜,所有的乘客都沉沉的睡去了,只有我们在忘情的交谈,像是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她说他喜欢我的故事。
我给她讲我儿时在火车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火车上一整夜牵手入睡的盲人夫妇,稀奇古怪的中年僧人,小偷、农民工、老板,以及在车厢接头处公然拥吻的恋人。当她听到此处时,眼神深情的凝望着我,随即拉起我的手,走到车厢与车厢对接出的夹厢里,深情的朝我吻了下来。那个吻以一种无法磨灭的形式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地球漂浮在茫茫夜空,火车驰骋在漆黑的大地上,我们封闭于狭小的车厢里,她亲吻了我,在众星闪烁的夜晚。
我回忆着当初的那个吻,心中愈发沉重,我知道她曾经给我的那些,都将以某种形式全部失去。而我如今整日生活在这份失去的恐惧和忧伤之中。
我清楚的知道每一次相见的难得。为了这短暂的欢愉,我似乎耗尽生命似的去等待。
6月,学校开始变得空荡起来,各个角落充斥着离别的身影。我整日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闲逛,等待着吴小余的归来。
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办理借阅手续时,才发现临近毕业,图书卡已经被停用,这是我才意识到,我们已经渐渐的不再属于这个地方了。以一种边缘人的身份存在于此,不被排斥也不被接纳。
我手里一直握着送给她的厚厚的日记,日记里夹着她送我的一张她的照片,照片背后是一片盛放的忧郁的蓝紫色马缨丹花朵,照片上的吴小余嘴角含笑,羞涩天真。这是我至今写过的最用心的日记,然而想对她说的话还有很多,想听她说的话也还有太多,那多的事她一直守口如瓶。大学四年,总感觉唯一一个没有来得及好好了解的便是她。千言万语还未说尽的人怎能如此般连个再见都来不及诉说就要分离。
傍晚,我独自一人来到图书馆旁边的八角楼,站在八角楼外悬空的走廊上,望着楼前平静的荷花池,头顶昏黄的吊灯恰如其分的照亮狭窄的走廊,我想起那么多个夜晚,恍如昨日。
讲个故事吧,吴小余说。
水彩画一张,我随口说道。
好,成交,吴小余一点都不含糊。
我是用笔写故事的人,吴小余是用笔画画的人。
我曾经问吴小余问什么会选择我,吴小余回答说是为了寻找她要寻找的东西。
我问她,然后呢,那你寻找到了吗?
她点了点头。
我没有细问,只是想慢慢揣摩其中的含义。
直到话剧演出的那天吴小余仍然没有回来。那晚我拿着两张门票独自一人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恋爱的犀牛》,旁边的座位空荡着,剧终的角色表情狰狞,行为夸张,在爱情的挣扎中自我自说自话。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能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时候发生了。”
这是她时常脱口而出的话剧中的台词。
那夜回去,我学着剧终的马路用无数层报纸和胶带将将那本笔记本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企图以此紧紧地束缚起这份感情,而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愚蠢的自欺欺人,情感的脆弱如同这被胶带黏着的报纸,在撕开之时,便已体无完肤。
吴小余的存在可以给自己带来某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她的身上有一种双重人格,或轻柔或无情,或深爱或轻欢,一切都让人如此揪心,她给的伤口时不时的轻轻疼着。
而我至今也不能相信陪她坐火车的那晚竟是我与她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与吴小余从火车站出来已是深夜两点,她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我。那是我很久之前向她索要的一本荷兰作家的小说,名叫《陪你到最后》。后来我发现书里夹着一个木质书签,上面刻着“顾盼生辉”四个字。那是用来形容她所喜欢的春日的。
最后,她还是不属于我,正如她所说,总有一天她会离开这座城市。
对于吴小余的离开,我仍以我惯常的思维来对待。在她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另一个自我的方式观望着悲伤的自己,像观望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生活有时嘲笑,有时可怜,有时也对自己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如杨乃文唱的那样,我离开我自己。每一个字句都不足以表达这种平静的绝望。
每当想到吴小余,内心便总是唏嘘不已,我试图努力的忘记她,尝试不去想念她的生活。我想我曾经是拥有她的,以我自己的方式。
而如今,我仍然留着那本日记,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着:我手持一盏银色的油灯,可我从来不舍得把它点燃。我在天光之城的中央等她归来,亲手点燃。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