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哲学》及续
读一本书,是否有必要将所有的感想倾吐而尽?一种未明的倾吐是否要成为“为说话而说话”:你自以为有所得,实际却没有。但为了说话,于是便讲假话?如果这样,你扼杀了书的本质,书也欺骗了你的诚实!
我的小小惧惮缘起于读法国文艺作家丹纳的《艺术哲学》。
上次写着《读<艺术哲学>》未果,心有愧意,于是接着写,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艺术哲学》在我看来是一本既好读又难读的大书:它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艺术史上若干个熠熠生辉的章节娓娓道来,道得那般从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尼德兰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另,又在书首和书尾分别介绍了作者著书的原则和阐述了作者理想中的艺术。通篇写下,全然没有学院式的学究架子。这是一方面。又一方面,丹纳贵在抛开了传统研究角度而另辟蹊径,以哲学为角度,解析艺术,写出了高见妙论。于这两层次,《艺术哲学》是一本好读的书。
但为什么又“难读”呢?
其实光看书名就够我头痛的了!
既有“艺术”,又是“哲学”。都是让人敬而生畏的话语!
艺术和哲学的正统定义我没查过,所以只能就我的个人理解谈谈。
艺术和哲学隶属高层次社会意识的范畴,分别代表着人的情感和理智的高峰:我们的情感漂泊无所时,我们诉诸艺术,陶冶情操,达到心灵的宁静;我们的理智混乱不堪时,我们寻求哲学,沉思默想,促成思想的觉醒。
这只是我在理论上的理解,在现实中我不得不这般理解:
艺术和哲学看似超脱,实际常常受了世俗功利的奴役:艺术成了一种技巧,是手的技巧而非心的;被看作是一种筹码,徒劳增添所有者的价格。而哲学呢?情况更糟:用林语堂的话说,“哲学家在如今已成单纯的恭维”。总之:艺术和哲学在日渐功利的世界中日渐萎靡,甚至奄奄一息。
但实际情况本不应如此,艺术和哲学不应冷冰冰示人,不再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
谈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有幸认识的一个女孩,弹得一手好琵琶,本可顺利研读专业,路走得好前途无量。但她不按常理走,在初次高考失利竟然选择复读。现在我知道,她已去了天津的一所大学,应该有一个如意的专业。
我心中暗暗惊叹:好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有些跑题,言归正传。
与其被强迫学习艺术与哲学而兴趣全无,不妨将二者作为爱好。
我以为阅读《艺术哲学》一书的难度在我们内心,源自我们内心的浮躁。它在这个时代显得有些寂寞,它代表着一些太纯粹东西,一些看似若有若无的东西,却又是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
写到这,我不知道心中更多的欣悦还是忧伤,既然说不清,只有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