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人物--------蔡元培
一
有人说,民国大师中最佩服蔡元培,接近于完美人格
--------------------------------------
我不认同,于是,又敲了很多字
完美说不上吧……有些男人适合远观,有些适合近看。我比较看中Balance,喜欢远看有成就,近看是居家好男人的那种。所以,蔡元培是伟大的,但对他无感。
对外来说,蔡元培是有相当高度,非常出色的男人,他也的确做成了很多事,都可以流芳百世的。
但做为一个丈夫,或者以一个女人的立场来看,蔡元培就很一般了。蔡很大男子主义的,要求太太对自己绝对的服从。虽然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这个脾气稍微改掉了点,但妻子在他眼里,还是不那么平等的。不要说时代局限,同样的时代,胡适对原配就好多了,梁思成对林徽因更不用说了,几乎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另一位学者,物理学家,后来的北大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对妻子也很好很好的------所以,完全不是时代的问题,只是人的问题。
蔡元培一生3次婚姻,原配是父母之命,结婚10年,原配死了;第二年续娶,过了20年,妻子又死了;2年后再娶,女方是蔡的学生,当时蔡是北大校长,55岁,女方33岁。最后一次婚姻持续了17年,以蔡元培1940年去世而结束。
蔡元培卸任北大校长后除了出国考察,到杭州办美术学校(如今中国美院的前身),任职中央研究院院长,基本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蔡去香港,年底把一家都接去了香港。之后一直留港,40年在港去世。
以上蔡元培的履历肯定没问题,但这份经历,心里最直接的反应,是没啥认同感的。虽然妻子死了不是他的错,但这样的婚姻经历,总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少了那份可以跨越时空的,打动一代代人的,“非你不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坚定和深情。
如果说原配是父母之命,没得挑,没办法。那第二任太太总是自己选的吧,也是出生大户大家,女方自己也蛮有才华的。一起生活20年,怎么说都是半辈子了,至今有留下什么夫妻间的感情佳话么?就算蔡元培很忙,他的学生朋友那么多,怎么也没有留下一字半句?
蔡元培才华显然是有的,学识也肯定是有的,能力也是很好的。也许,他的精力,能量,都用在了外面,所以,对内,对家庭,对妻子,他的表现实在过于庸常,“妻子”对他来说,可能真的只是一件衣服,旧了就换,没了就买,内心完全没有波澜起伏。
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说,那些都是不足道的小事,无损蔡的光辉。但这样光辉伟大的蔡元培,让人没办法由衷地钦佩赞赏-----我承认,自己是没救了,三观比较庸俗,总觉得再伟大的男人,要对自己身边的女人好,才是真的好~~轻拍
P.S.蔡元培是浙江人,和鲁迅是同乡。民国时的浙江,真是群星璀璨啊~~无论政坛,还是商界,还是学术
二
做为国民D元老的蔡元培,居然被人用“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来形容,还真是看不起D国啊。如果说蔡名下没有房产倒也算了,但是后面的什么“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BALABALA” 真的也是矫情了。
来看看事实是什么------------蔡元培40年3月在香港去世,葬在香港。2年后,他妻子周峻带着孩子回到上海,还是住在蔡37年离开上海前的房子里,不是一般的房子哦,是上海华山路上独栋的花园小洋房,光一楼客厅就将近60平米。周峻和孩子一直住在里面,直到周峻75年去世。然后呢,房子由蔡元培的小女儿继续接着住,一直住到现在。蔡的小女儿如今80多了,一直没结过婚,也一直住在这幢别墅里。
好了,只要有基本的常识,来看看蔡元培的身后事,至于引文中说得那么凄惨可怜么?蔡是没房产,但他妻子儿女哪里清贫了?华山路的detached house,算上海最顶级的地段之一了吧,从42年一直住到现在,70多年了,再加上蔡元培去香港前就入住的时间,远远不止70年吧。现在国内老百姓真金白银拿出来也才买了70年使用权,蔡家一分钱没花,就舒舒服服华山路上住了2代人的各自一辈子,还要怎么样啊?还不知足啊?
不要说蔡元培的那些头衔,再怎么堂皇,也是前朝的事了。乔冠华是当朝正牌的外交部长,他死后,房子章含之接着住,但章死后,洪晃还想住,不是被外交部赶了出来?照顾遗孀到死已经算做得蛮到位了,蔡家是遗孀死了孩子接着住,还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啊
不了解这套房产的产权归属,但起码,42年他们回到上海,是日伪时期,这套房子他们住着;45年抗战胜利上海重归国民政府,这套房子他们也住着;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套房子他们还是住着。--------虽然蔡元培是没房产,但他们家没房产远胜其他人的有房产啊。蔡家这样的情况也要拿来哭穷,如果匿名放在天涯上,会被人拍死吧
说过很多次了,不能盲人摸象, 单纯文字的东西,做不得数,要看事实的。很多记者根本就是瞎来来,哭穷或者豁胖或者吹捧,老百姓有的毛病,文人更有,因为文人的影响力大,所以危害也更大。
蔡元培40年3月去世,70多岁。说起来也是个意外,人老了没站稳,滑了一跤,大概引起脑梗之类的,2天后去世。总体上说,属于意外,本来应该还可以多活几年的。
三
大概我对“完美”的要求比较高,不是跟你抬扛哦,蔡元培是伟大的,不容易的,难得的,但离“完美”,还是有距离的
既然说了蔡,那就再多说一点
蔡元培最简单的定语,是教育家,革命家。如今他的盛名,应该是来自“教育家”。但其实,“革命家”的头衔也是他很重要的身份,甚至,是他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从事的事业。而蔡元培之所以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首先是“革命家”。
蔡元培的国民D元老的身份,如今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大家不太提起。但事实上,正因为他是D国元老,当年可用之人不多,所以蔡算无心插柳,做了教育,然后做出了成绩------这么说不是对蔡元培有任何不敬,只是表示“时势造英雄”。
蔡元培年轻的时代,是近代中国最混乱的时代,整个中国,数十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中,要做一个革命者,可以想象要如何的长袖善舞,平衡各方关系利益---------这种职业能力,换个说法,叫“政客”。也许大家心目中,“政客”是个贬义词,其实是中性词,就是指以政治为事业的人。以蔡元培的履历来看,在国内的时间,他就是干革命为主啊。无论当校长还是当院长,他更多是主导思想的提出。
既然干革命,而且是那么混乱年代里的革命,党派相争就不可避免。蔡元培做为国民D元老,他和共D的关系很值得考察哦。在如今被定义为蒋彻底背叛革命的1927年4.12政变中,蔡元培的作用是什么?他的传记里有说吗?
4.12之前的3月份,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国民D的另一位元老吴稚晖提出“护党救国”运动,即后来蒋发动的4.12政变,另一个说法叫“清党”。到了今天,这个清党运动的责任几乎都算在了吴稚晖头上,蔡元培很微妙地避开了。实际上,蔡元培当年是拍板定案的主要人物啊
那个会议是蔡元培主持召开的,蔡算主席团主席吧,几天后,国民D中央监察委员会再次召开紧急全体会议,讨论清除中国共产D的行动,蔡元培也出席参加,坚决地站在蒋一边。后来,蔡元培更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一起联名发通电,严厉斥责联共政策的种种荒谬,姿态强硬地指责工农运动-----------这番举动意味着什么,不需要再多说明了吧。要不是他后来干了教育,要不是他40年就去世,蔡元培的身后名到不了如今的高度。
再后来,蔡元培与其他人一起起草了一份名单,即照着抓人的清党黑名单。27年的清党运动,即我们小时候历史书中说的蒋反革命政变,杀了很多很多人。连鲁迅都说,从来没见过杀人杀成这样的。柳亚子晚年说:蔡先生一生敦厚温和,但当年也是有火气的。那份名单,让我受到了很大影响。---------柳亚子蛮善良的,1927年,蔡元培59岁了,59岁还有那么大火气,不是年轻时的少不更事吧,蔡的立场何处,不证自明。
不是是非黑白个人评判,而是这本身就是历史事实,只是因为某种需要,后来的人有意回避,刻意淡化了。
国共2D在46年撕破脸之前,是合作中斗争着,斗争中合作着。而蔡元培,因为后来在教育界学术界的成就及威望,成了2党都希望拉拢的人。所以,40年蔡元培去世后,双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国民D这边不用说了,蔡本来就是D国的人,共D这边,毛和周各自发唁电
毛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如今最多被人引用的对蔡元培的评价
周的挽联是“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以周的聪明和超群的记忆力,他忘了蔡元培27年的举动了?不可能。但明明知道却还是送了那么副挽联,说明什么啦?-------我的理解,说明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既然如此,政治人物用“完美”来形容,不太合适吧。蔡元培的“包容”,也是有限的包容。看看他当年的清D通电,包容吗?怎么就容不下工农运动啊? 如果说蔡元培的27年可以既往不咎,那么吴稚晖呢?陈立夫呢?除了政见不同,他们的德行也没啥大亏,吴稚晖还一生不为官,更接地气,说吴稚晖出卖了陈独秀的儿子,蔡元培不也间接杀了那么多人么?吴稚晖还获得过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的称号,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政治精英们,哪会那么简单。。。。。无论蔡元培,还是胡适,都一样,只是时间沉淀了纷扰,他们的另一面凸显出来,幸好他们还有可以跨越时空的另一面。
四
前面看到有人用了个词“纯良”,我想说,MM你太纯良了~~
搞政治的人,你可以说他正直,可以说他睿智,可以说他勇猛……但就是没办法说他纯良。一个真正纯良的人是没办法应付政治江湖的种种险恶的。
搞学术的人可以说纯良,比如梁思成,正因为纯良,所以后来看不透别有用心的女人的小把戏。
只要是做社会工作的,治人者,都不太可能纯良,如果用来形容金岳霖,周培源,华罗庚,竺可桢,都不合适,更不要说D国元老蔡元培了。
一般人对蔡元培的印象,是比较高纯度的教育家,而不是平分秋色的革命家,教育家。但事实上,蔡元培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才是教育家。
用蔡先生喜欢的美术来做个比喻:蔡元培生命的基调是红,蓝2色,假设红是教育,蓝是革命,我们讨论的焦点在于:你认为他纯红,或者只带一点点蓝,但我认为他就是紫的,甚至,还是偏蓝的紫。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蔡元培,几乎是正红的?蓝色去了哪里?因为岁月沧桑,蓝色经不起时光打磨,消散褪色了,红色则历久弥新,光芒四射。------但是,现在大家常规思路中的蔡元培,并不是历史当年真实的蔡元培。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一些信息被隐藏了。
不要说蔡元培早期是革命家,是愤青。何为早期?蔡元培1868---1940,终年72岁。
人生3分的话,早期到1892,中期到1916,晚期到1940;
如果2分的话,早期到1904,后期到1940
那么我们来看,蔡元培1927年的火气,是在哪一期?如果按南方人的虚岁算,那年蔡60岁,还是早期?27年的金刚怒目,只是“愤青”?不单纯是拍桌子骂娘哦,是直接血淋淋的无数人头!
至于说蔡家在华山路的别墅是否交租,根本不重要。就算他们交,交了多少?象征性的还是按市价?有没有特殊照顾的成分?我不相信他们是按市价交的,那是什么地段,蔡元培的女儿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普通员工,能承担得起那个房子的市价租金?既然享受了照顾,就太平点吧,何必拿出“家贫”之类的来说事?我喜欢务实,有条件就享受,正常的,没条件就认命,也没啥好不平衡。------蔡元培的身前身后事,跟经济不佳或家徒四壁没一毛钱关系,为了突出蔡元培的高风亮节特意避重就轻地拿出来说,真的挺没意思
说蔡元培的辞职,蔡又不是第一次辞职,当年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里,今天你辞明天我辞,热闹得很。正在看顾维钧的回忆录,完全一头乱。
有人统计过,蔡元培一生,共辞职了24次,从此对蔡的辞职举动无感了,狼来了的故事也不过3次,大家就不相信了,蔡是华丽剽悍的24次啊……要大家怎么说?边际效用几乎为零了。
再进一步想,他辞了那么多次,到底几分真心?几分假意?几分是以退为进的谋略?几分是拍案而起的冲动?全部排除之后,才能说是他刚正不阿吧。但是,辞了24次,可见他至少23次辞职后重新上岗了,那就又有问题了既然辞了,怎么又回去了?辞了是刚正不阿,回去算什么呢?-------所以说,政治就是一锅乱粥,神经不强大的人,IQ,EQ不够的人不要靠近,我光看看就晕了,蔡元培身处其间,还游刃有余地笑傲江湖数十载,他纯良?菩萨上帝真主要一起笑了
五
蔡元培本来就是政客,主业是干革命的。另一面说,蔡毕竟翰林出身,身上传统文人的习气很浓厚。
比如,喜欢写悼文。
他给第二任太太写了《祭亡妻黄仲玉》,有人想以此说明蔡对第二任太太的深情。但是,蔡元培的原配去世后,蔡也写过悼文哦,后来蔡的大女儿去世,蔡也写悼文------我的理解,蔡元培失去亲人,悲哀伤感是肯定的。但写悼文,与深情与否无关,更多是一种文化习惯上的举动。之前的文人,写悼文是传统,做为从小学八股文章考出功名的蔡元培,这一文化基因是深入骨髓的,后来他与第三任年轻妻子的做诗应和,都缘于此。
蔡元培给第二任太太的悼文中写道:“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婚以来,才二十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竟不能无限之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能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
很深情么?我是没觉得,大概这类文章看得太多,免疫了。而且,就这段文字看,蔡元培的文风是骈文的华丽而非痛彻心扉后的低调哀迴。蔡元培第二任婚姻,1902--1920,这期间,蔡是政府高官啊,活跃于政坛,就算有低谷,整体看,说得上“贫困”吗?最多也就没有挥金如土吧。蔡若贫困,老百姓要怎么办?地狱了都
最后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看到这类文字一次,我就鸡皮疙瘩一次,蔡元培给原配的悼文中也有类似的语句,这句话写完,不就转身再娶了,和下一位夫人照样开开心心生孩子,过日子,有啥好“呜呼”的啦?
所以昨天说,蔡元培的婚姻,不是缘于心灵的悸动,而是更多处于需要,如同衣服,没了就买,蔡悼文是写了,内心的起伏并不大。悼文,对蔡元培来说,是一道人情上的标准流程。
当初原配去世后,蔡列了几条征婚要求,后来看到一位女子的画,觉得不错,其他条件一看也合适,就叫人提亲去了,根本没见面------再一次说明蔡元培的婚姻选择是人生流程中的一个标准化环节,而非出于两情相悦。
“两情相悦”不是一定要才子佳人之间才有,最起码,要让人感觉到一点2人的互动吧,胡适跟江冬秀有互动的,陈寅恪也是婚前跟女方交往了一段时间,感觉不错才结婚的。但蔡的婚姻,前2次,没有呀。
说蔡元培没出轨,没娶妾,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没出轨没娶妾,但同时对太太嘘寒问暖关爱有加的多得是,蔡元培真的很一般。有人举的几个例子,什么给原配请佣人啊,带孩子看病啊,作者要材料多乏善可陈,才会把那些原本作为丈夫理应做到的事情,当成模范事例来宣讲。由此可见,蔡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做了些什么哦
六
我从来没说胡适是理想的LG人选,反而说过,胡适是远看很美,近看有问题的男人,无法给人安全感。
但是,说胡适对江东秀好,也是事实啊,起码跟蔡元培比,我觉得胡适更令人愉快。
要比较,就要尽量口径相同的比,对吧?那么,蔡元培第一次是包办婚姻,胡适也是,2位男主都是对婚姻不太情愿的。
蔡元培1889年结婚,1900年原配死。
胡适1917年结婚,1923年夏天出轨找了小三,27年回美国与旧恋人Edith Clifford Williams重逢.与陈衡哲的一段,个人觉得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算流水玩了点暧昧,也不好算看着锅里的,毕竟,胡博士喜欢的基本要素是美女,陈女士,总是欠缺了些的。
来看看结婚前5,6年两位先后的北大校长的做法
蔡元培对原配的不满现在找不到很多资料了,我见过一个版本:说王原配有洁癖,什么洁癖呢?王原配爱干净,要求脱了外衣再上床,外面回来,拿毛巾擦下头发------当初看到就很不以为然,这叫洁癖啊?是很正常的卫生习惯好不好!写那些话的当然不是蔡元培本人,肯定也不是蔡的后人。那位作者自己卫生习惯糟糕,居然说人家讲卫生的人洁癖?明明自己便秘,却要怪地心引力不够,切~~
王原配当年洗头不方便,要求擦下头发也很正常啊,蔡元培有啥好不满的?
当然,蔡元培对原配的不满不止这一条,现在能看到的理由是:王有洁癖,王是小脚,王是老派的思想,王很节约,不舍得花钱。
关于洁癖,上面说了,是蔡没道理,自己邋遢还嫌别人讲卫生。
关于小脚,蔡元培后来要求王放脚,王也同意应允了
关于王原配老派的思想,蔡元培要求王改正,王愿意改的呀,愿意配合蔡的要求的。但蔡元培有耐心吗?有象胡博士那样一次次鼓励自己的妻子吗?有给妻子一封封充满期待的,就算不是爱情,起码也是很诚恳的信函吗?--------反正我是没看到。
关于节约的问题,这个没有谁对谁错,但妻子节约,不是坏事吧。王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生平第一次出远门,有点不适应,本能的反应是节约,能省则省,没什么不对吧?蔡元培做为丈夫,应该打消妻子的顾虑,而不是武断地觉得与妻子性格不和吧?
资料上又说,后来蔡元培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制定了《夫妻公约》,然后2人感情变好,甚至于找到了恋爱的感觉云云。
对于这段话,我是存疑的。不是对蔡与王的感情存疑,而是对作者描述的这种转变存疑。大家都知道,感情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冰霜,也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那么蔡元培与原配的相处过程,之前那么多的不满困难,因为一个“夫妻公约”就全部消失了?不存在了?可能伐?我是觉得不可能。
最反感这种描述记录中的简单粗暴,其他高深的学问不懂,但感情的事,千百年来都可以从common sense推己及人的。有这么如同煤气灶点火般的控制自如的情感模式吗?如果有,是出于真情还是因为需要?
我的理解,蔡元培和原配一开始肯定没啥交流,原配对丈夫是想接近而不能,有自卑和渴望的双重压力,蔡元培么,革命者呀,忙外面的事,回到家后看到妻子肯定不太满意的,但也就这样吧(当时的人基本都一样)。后来孩子也有2个了,日久生情--------亲情,磨合期之后,2人的关系逐渐缓和。再后来,蔡元培看到了一些新观点,新学说,觉得可以用来调整夫妻关系,所以弄了个“公约”。其实,无论有没有这个公约,蔡和原配的生活轨道都将如此下去。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后来的作者,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为了描述蔡元培思想的变革,拿婚姻做个论据而已。主题先行的文章,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了,要有本能的警惕。
七
再来看胡适的。
胡适对原配的种种态度,资料就翔实多了。不管胡博士之前怎么不情不愿,但他有一点还是要肯定的:他决定奉母命与江冬秀结婚,做出决定后,在婚前他就有主动的改善双方关系的行动,换句话说,他努力了,努力去增加和江冬秀的相互了解,努力去缩小2人的差距,努力去发现江冬秀的优点-----这个姿态,难道不比蔡元培来得真挚诚恳?
胡适给江写了很多信(以前见过原文,现在不记得了),基本上都是很温和鼓励的,也很有耐心。他意识到江冬秀与他在学识上的差距,不是简单地对江厌倦,而是很有耐心的循循善诱,他让江给他写信,开始江不会,也不方便直接大胆地给恋人写信,而是找人代写。胡适看出来了,但也不挑明,反而说自己很高兴终于收到未婚妻的信了,希望今后多多益善云云------胡适后来能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性格中的温文尔雅不是装的,的确让人觉得很舒服啊
胡适和江冬秀完婚后,一开始日子蛮幸福,胡守寡多年的母亲也很满意。胡适的婚姻的开始几年,远比蔡元培来得恩爱和谐(有胡适的日记为证)------同样做为男人,同样是自己不满意的婚姻,但胡适有积极的举动去经营,对太太的态度也比蔡好得多。
江冬秀也不是如今几成定论的“母老虎”,她是个世俗同时大气,精明且非常幸运的女人,胡适中途是有几次花擦擦,江做为正室,维护了自己地位,没啥不对。再后来,因为时局,也因为年龄,胡博士差不多消停了,和江冬秀的关系很和谐。
有人说,民国大师中最佩服蔡元培,接近于完美人格
--------------------------------------
我不认同,于是,又敲了很多字
完美说不上吧……有些男人适合远观,有些适合近看。我比较看中Balance,喜欢远看有成就,近看是居家好男人的那种。所以,蔡元培是伟大的,但对他无感。
对外来说,蔡元培是有相当高度,非常出色的男人,他也的确做成了很多事,都可以流芳百世的。
但做为一个丈夫,或者以一个女人的立场来看,蔡元培就很一般了。蔡很大男子主义的,要求太太对自己绝对的服从。虽然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这个脾气稍微改掉了点,但妻子在他眼里,还是不那么平等的。不要说时代局限,同样的时代,胡适对原配就好多了,梁思成对林徽因更不用说了,几乎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另一位学者,物理学家,后来的北大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对妻子也很好很好的------所以,完全不是时代的问题,只是人的问题。
蔡元培一生3次婚姻,原配是父母之命,结婚10年,原配死了;第二年续娶,过了20年,妻子又死了;2年后再娶,女方是蔡的学生,当时蔡是北大校长,55岁,女方33岁。最后一次婚姻持续了17年,以蔡元培1940年去世而结束。
蔡元培卸任北大校长后除了出国考察,到杭州办美术学校(如今中国美院的前身),任职中央研究院院长,基本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蔡去香港,年底把一家都接去了香港。之后一直留港,40年在港去世。
以上蔡元培的履历肯定没问题,但这份经历,心里最直接的反应,是没啥认同感的。虽然妻子死了不是他的错,但这样的婚姻经历,总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少了那份可以跨越时空的,打动一代代人的,“非你不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坚定和深情。
如果说原配是父母之命,没得挑,没办法。那第二任太太总是自己选的吧,也是出生大户大家,女方自己也蛮有才华的。一起生活20年,怎么说都是半辈子了,至今有留下什么夫妻间的感情佳话么?就算蔡元培很忙,他的学生朋友那么多,怎么也没有留下一字半句?
蔡元培才华显然是有的,学识也肯定是有的,能力也是很好的。也许,他的精力,能量,都用在了外面,所以,对内,对家庭,对妻子,他的表现实在过于庸常,“妻子”对他来说,可能真的只是一件衣服,旧了就换,没了就买,内心完全没有波澜起伏。
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说,那些都是不足道的小事,无损蔡的光辉。但这样光辉伟大的蔡元培,让人没办法由衷地钦佩赞赏-----我承认,自己是没救了,三观比较庸俗,总觉得再伟大的男人,要对自己身边的女人好,才是真的好~~轻拍
P.S.蔡元培是浙江人,和鲁迅是同乡。民国时的浙江,真是群星璀璨啊~~无论政坛,还是商界,还是学术
二
做为国民D元老的蔡元培,居然被人用“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来形容,还真是看不起D国啊。如果说蔡名下没有房产倒也算了,但是后面的什么“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BALABALA” 真的也是矫情了。
来看看事实是什么------------蔡元培40年3月在香港去世,葬在香港。2年后,他妻子周峻带着孩子回到上海,还是住在蔡37年离开上海前的房子里,不是一般的房子哦,是上海华山路上独栋的花园小洋房,光一楼客厅就将近60平米。周峻和孩子一直住在里面,直到周峻75年去世。然后呢,房子由蔡元培的小女儿继续接着住,一直住到现在。蔡的小女儿如今80多了,一直没结过婚,也一直住在这幢别墅里。
好了,只要有基本的常识,来看看蔡元培的身后事,至于引文中说得那么凄惨可怜么?蔡是没房产,但他妻子儿女哪里清贫了?华山路的detached house,算上海最顶级的地段之一了吧,从42年一直住到现在,70多年了,再加上蔡元培去香港前就入住的时间,远远不止70年吧。现在国内老百姓真金白银拿出来也才买了70年使用权,蔡家一分钱没花,就舒舒服服华山路上住了2代人的各自一辈子,还要怎么样啊?还不知足啊?
不要说蔡元培的那些头衔,再怎么堂皇,也是前朝的事了。乔冠华是当朝正牌的外交部长,他死后,房子章含之接着住,但章死后,洪晃还想住,不是被外交部赶了出来?照顾遗孀到死已经算做得蛮到位了,蔡家是遗孀死了孩子接着住,还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啊
不了解这套房产的产权归属,但起码,42年他们回到上海,是日伪时期,这套房子他们住着;45年抗战胜利上海重归国民政府,这套房子他们也住着;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套房子他们还是住着。--------虽然蔡元培是没房产,但他们家没房产远胜其他人的有房产啊。蔡家这样的情况也要拿来哭穷,如果匿名放在天涯上,会被人拍死吧
说过很多次了,不能盲人摸象, 单纯文字的东西,做不得数,要看事实的。很多记者根本就是瞎来来,哭穷或者豁胖或者吹捧,老百姓有的毛病,文人更有,因为文人的影响力大,所以危害也更大。
蔡元培40年3月去世,70多岁。说起来也是个意外,人老了没站稳,滑了一跤,大概引起脑梗之类的,2天后去世。总体上说,属于意外,本来应该还可以多活几年的。
三
大概我对“完美”的要求比较高,不是跟你抬扛哦,蔡元培是伟大的,不容易的,难得的,但离“完美”,还是有距离的
既然说了蔡,那就再多说一点
蔡元培最简单的定语,是教育家,革命家。如今他的盛名,应该是来自“教育家”。但其实,“革命家”的头衔也是他很重要的身份,甚至,是他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从事的事业。而蔡元培之所以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首先是“革命家”。
蔡元培的国民D元老的身份,如今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大家不太提起。但事实上,正因为他是D国元老,当年可用之人不多,所以蔡算无心插柳,做了教育,然后做出了成绩------这么说不是对蔡元培有任何不敬,只是表示“时势造英雄”。
蔡元培年轻的时代,是近代中国最混乱的时代,整个中国,数十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中,要做一个革命者,可以想象要如何的长袖善舞,平衡各方关系利益---------这种职业能力,换个说法,叫“政客”。也许大家心目中,“政客”是个贬义词,其实是中性词,就是指以政治为事业的人。以蔡元培的履历来看,在国内的时间,他就是干革命为主啊。无论当校长还是当院长,他更多是主导思想的提出。
既然干革命,而且是那么混乱年代里的革命,党派相争就不可避免。蔡元培做为国民D元老,他和共D的关系很值得考察哦。在如今被定义为蒋彻底背叛革命的1927年4.12政变中,蔡元培的作用是什么?他的传记里有说吗?
4.12之前的3月份,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国民D的另一位元老吴稚晖提出“护党救国”运动,即后来蒋发动的4.12政变,另一个说法叫“清党”。到了今天,这个清党运动的责任几乎都算在了吴稚晖头上,蔡元培很微妙地避开了。实际上,蔡元培当年是拍板定案的主要人物啊
那个会议是蔡元培主持召开的,蔡算主席团主席吧,几天后,国民D中央监察委员会再次召开紧急全体会议,讨论清除中国共产D的行动,蔡元培也出席参加,坚决地站在蒋一边。后来,蔡元培更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一起联名发通电,严厉斥责联共政策的种种荒谬,姿态强硬地指责工农运动-----------这番举动意味着什么,不需要再多说明了吧。要不是他后来干了教育,要不是他40年就去世,蔡元培的身后名到不了如今的高度。
再后来,蔡元培与其他人一起起草了一份名单,即照着抓人的清党黑名单。27年的清党运动,即我们小时候历史书中说的蒋反革命政变,杀了很多很多人。连鲁迅都说,从来没见过杀人杀成这样的。柳亚子晚年说:蔡先生一生敦厚温和,但当年也是有火气的。那份名单,让我受到了很大影响。---------柳亚子蛮善良的,1927年,蔡元培59岁了,59岁还有那么大火气,不是年轻时的少不更事吧,蔡的立场何处,不证自明。
不是是非黑白个人评判,而是这本身就是历史事实,只是因为某种需要,后来的人有意回避,刻意淡化了。
国共2D在46年撕破脸之前,是合作中斗争着,斗争中合作着。而蔡元培,因为后来在教育界学术界的成就及威望,成了2党都希望拉拢的人。所以,40年蔡元培去世后,双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国民D这边不用说了,蔡本来就是D国的人,共D这边,毛和周各自发唁电
毛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如今最多被人引用的对蔡元培的评价
周的挽联是“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以周的聪明和超群的记忆力,他忘了蔡元培27年的举动了?不可能。但明明知道却还是送了那么副挽联,说明什么啦?-------我的理解,说明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既然如此,政治人物用“完美”来形容,不太合适吧。蔡元培的“包容”,也是有限的包容。看看他当年的清D通电,包容吗?怎么就容不下工农运动啊? 如果说蔡元培的27年可以既往不咎,那么吴稚晖呢?陈立夫呢?除了政见不同,他们的德行也没啥大亏,吴稚晖还一生不为官,更接地气,说吴稚晖出卖了陈独秀的儿子,蔡元培不也间接杀了那么多人么?吴稚晖还获得过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的称号,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政治精英们,哪会那么简单。。。。。无论蔡元培,还是胡适,都一样,只是时间沉淀了纷扰,他们的另一面凸显出来,幸好他们还有可以跨越时空的另一面。
四
前面看到有人用了个词“纯良”,我想说,MM你太纯良了~~
搞政治的人,你可以说他正直,可以说他睿智,可以说他勇猛……但就是没办法说他纯良。一个真正纯良的人是没办法应付政治江湖的种种险恶的。
搞学术的人可以说纯良,比如梁思成,正因为纯良,所以后来看不透别有用心的女人的小把戏。
只要是做社会工作的,治人者,都不太可能纯良,如果用来形容金岳霖,周培源,华罗庚,竺可桢,都不合适,更不要说D国元老蔡元培了。
一般人对蔡元培的印象,是比较高纯度的教育家,而不是平分秋色的革命家,教育家。但事实上,蔡元培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才是教育家。
用蔡先生喜欢的美术来做个比喻:蔡元培生命的基调是红,蓝2色,假设红是教育,蓝是革命,我们讨论的焦点在于:你认为他纯红,或者只带一点点蓝,但我认为他就是紫的,甚至,还是偏蓝的紫。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蔡元培,几乎是正红的?蓝色去了哪里?因为岁月沧桑,蓝色经不起时光打磨,消散褪色了,红色则历久弥新,光芒四射。------但是,现在大家常规思路中的蔡元培,并不是历史当年真实的蔡元培。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一些信息被隐藏了。
不要说蔡元培早期是革命家,是愤青。何为早期?蔡元培1868---1940,终年72岁。
人生3分的话,早期到1892,中期到1916,晚期到1940;
如果2分的话,早期到1904,后期到1940
那么我们来看,蔡元培1927年的火气,是在哪一期?如果按南方人的虚岁算,那年蔡60岁,还是早期?27年的金刚怒目,只是“愤青”?不单纯是拍桌子骂娘哦,是直接血淋淋的无数人头!
至于说蔡家在华山路的别墅是否交租,根本不重要。就算他们交,交了多少?象征性的还是按市价?有没有特殊照顾的成分?我不相信他们是按市价交的,那是什么地段,蔡元培的女儿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普通员工,能承担得起那个房子的市价租金?既然享受了照顾,就太平点吧,何必拿出“家贫”之类的来说事?我喜欢务实,有条件就享受,正常的,没条件就认命,也没啥好不平衡。------蔡元培的身前身后事,跟经济不佳或家徒四壁没一毛钱关系,为了突出蔡元培的高风亮节特意避重就轻地拿出来说,真的挺没意思
说蔡元培的辞职,蔡又不是第一次辞职,当年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里,今天你辞明天我辞,热闹得很。正在看顾维钧的回忆录,完全一头乱。
有人统计过,蔡元培一生,共辞职了24次,从此对蔡的辞职举动无感了,狼来了的故事也不过3次,大家就不相信了,蔡是华丽剽悍的24次啊……要大家怎么说?边际效用几乎为零了。
再进一步想,他辞了那么多次,到底几分真心?几分假意?几分是以退为进的谋略?几分是拍案而起的冲动?全部排除之后,才能说是他刚正不阿吧。但是,辞了24次,可见他至少23次辞职后重新上岗了,那就又有问题了既然辞了,怎么又回去了?辞了是刚正不阿,回去算什么呢?-------所以说,政治就是一锅乱粥,神经不强大的人,IQ,EQ不够的人不要靠近,我光看看就晕了,蔡元培身处其间,还游刃有余地笑傲江湖数十载,他纯良?菩萨上帝真主要一起笑了
五
蔡元培本来就是政客,主业是干革命的。另一面说,蔡毕竟翰林出身,身上传统文人的习气很浓厚。
比如,喜欢写悼文。
他给第二任太太写了《祭亡妻黄仲玉》,有人想以此说明蔡对第二任太太的深情。但是,蔡元培的原配去世后,蔡也写过悼文哦,后来蔡的大女儿去世,蔡也写悼文------我的理解,蔡元培失去亲人,悲哀伤感是肯定的。但写悼文,与深情与否无关,更多是一种文化习惯上的举动。之前的文人,写悼文是传统,做为从小学八股文章考出功名的蔡元培,这一文化基因是深入骨髓的,后来他与第三任年轻妻子的做诗应和,都缘于此。
蔡元培给第二任太太的悼文中写道:“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婚以来,才二十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竟不能无限之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能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
很深情么?我是没觉得,大概这类文章看得太多,免疫了。而且,就这段文字看,蔡元培的文风是骈文的华丽而非痛彻心扉后的低调哀迴。蔡元培第二任婚姻,1902--1920,这期间,蔡是政府高官啊,活跃于政坛,就算有低谷,整体看,说得上“贫困”吗?最多也就没有挥金如土吧。蔡若贫困,老百姓要怎么办?地狱了都
最后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看到这类文字一次,我就鸡皮疙瘩一次,蔡元培给原配的悼文中也有类似的语句,这句话写完,不就转身再娶了,和下一位夫人照样开开心心生孩子,过日子,有啥好“呜呼”的啦?
所以昨天说,蔡元培的婚姻,不是缘于心灵的悸动,而是更多处于需要,如同衣服,没了就买,蔡悼文是写了,内心的起伏并不大。悼文,对蔡元培来说,是一道人情上的标准流程。
当初原配去世后,蔡列了几条征婚要求,后来看到一位女子的画,觉得不错,其他条件一看也合适,就叫人提亲去了,根本没见面------再一次说明蔡元培的婚姻选择是人生流程中的一个标准化环节,而非出于两情相悦。
“两情相悦”不是一定要才子佳人之间才有,最起码,要让人感觉到一点2人的互动吧,胡适跟江冬秀有互动的,陈寅恪也是婚前跟女方交往了一段时间,感觉不错才结婚的。但蔡的婚姻,前2次,没有呀。
说蔡元培没出轨,没娶妾,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没出轨没娶妾,但同时对太太嘘寒问暖关爱有加的多得是,蔡元培真的很一般。有人举的几个例子,什么给原配请佣人啊,带孩子看病啊,作者要材料多乏善可陈,才会把那些原本作为丈夫理应做到的事情,当成模范事例来宣讲。由此可见,蔡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做了些什么哦
六
我从来没说胡适是理想的LG人选,反而说过,胡适是远看很美,近看有问题的男人,无法给人安全感。
但是,说胡适对江东秀好,也是事实啊,起码跟蔡元培比,我觉得胡适更令人愉快。
要比较,就要尽量口径相同的比,对吧?那么,蔡元培第一次是包办婚姻,胡适也是,2位男主都是对婚姻不太情愿的。
蔡元培1889年结婚,1900年原配死。
胡适1917年结婚,1923年夏天出轨找了小三,27年回美国与旧恋人Edith Clifford Williams重逢.与陈衡哲的一段,个人觉得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算流水玩了点暧昧,也不好算看着锅里的,毕竟,胡博士喜欢的基本要素是美女,陈女士,总是欠缺了些的。
来看看结婚前5,6年两位先后的北大校长的做法
蔡元培对原配的不满现在找不到很多资料了,我见过一个版本:说王原配有洁癖,什么洁癖呢?王原配爱干净,要求脱了外衣再上床,外面回来,拿毛巾擦下头发------当初看到就很不以为然,这叫洁癖啊?是很正常的卫生习惯好不好!写那些话的当然不是蔡元培本人,肯定也不是蔡的后人。那位作者自己卫生习惯糟糕,居然说人家讲卫生的人洁癖?明明自己便秘,却要怪地心引力不够,切~~
王原配当年洗头不方便,要求擦下头发也很正常啊,蔡元培有啥好不满的?
当然,蔡元培对原配的不满不止这一条,现在能看到的理由是:王有洁癖,王是小脚,王是老派的思想,王很节约,不舍得花钱。
关于洁癖,上面说了,是蔡没道理,自己邋遢还嫌别人讲卫生。
关于小脚,蔡元培后来要求王放脚,王也同意应允了
关于王原配老派的思想,蔡元培要求王改正,王愿意改的呀,愿意配合蔡的要求的。但蔡元培有耐心吗?有象胡博士那样一次次鼓励自己的妻子吗?有给妻子一封封充满期待的,就算不是爱情,起码也是很诚恳的信函吗?--------反正我是没看到。
关于节约的问题,这个没有谁对谁错,但妻子节约,不是坏事吧。王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生平第一次出远门,有点不适应,本能的反应是节约,能省则省,没什么不对吧?蔡元培做为丈夫,应该打消妻子的顾虑,而不是武断地觉得与妻子性格不和吧?
资料上又说,后来蔡元培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制定了《夫妻公约》,然后2人感情变好,甚至于找到了恋爱的感觉云云。
对于这段话,我是存疑的。不是对蔡与王的感情存疑,而是对作者描述的这种转变存疑。大家都知道,感情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冰霜,也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那么蔡元培与原配的相处过程,之前那么多的不满困难,因为一个“夫妻公约”就全部消失了?不存在了?可能伐?我是觉得不可能。
最反感这种描述记录中的简单粗暴,其他高深的学问不懂,但感情的事,千百年来都可以从common sense推己及人的。有这么如同煤气灶点火般的控制自如的情感模式吗?如果有,是出于真情还是因为需要?
我的理解,蔡元培和原配一开始肯定没啥交流,原配对丈夫是想接近而不能,有自卑和渴望的双重压力,蔡元培么,革命者呀,忙外面的事,回到家后看到妻子肯定不太满意的,但也就这样吧(当时的人基本都一样)。后来孩子也有2个了,日久生情--------亲情,磨合期之后,2人的关系逐渐缓和。再后来,蔡元培看到了一些新观点,新学说,觉得可以用来调整夫妻关系,所以弄了个“公约”。其实,无论有没有这个公约,蔡和原配的生活轨道都将如此下去。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后来的作者,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为了描述蔡元培思想的变革,拿婚姻做个论据而已。主题先行的文章,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了,要有本能的警惕。
七
再来看胡适的。
胡适对原配的种种态度,资料就翔实多了。不管胡博士之前怎么不情不愿,但他有一点还是要肯定的:他决定奉母命与江冬秀结婚,做出决定后,在婚前他就有主动的改善双方关系的行动,换句话说,他努力了,努力去增加和江冬秀的相互了解,努力去缩小2人的差距,努力去发现江冬秀的优点-----这个姿态,难道不比蔡元培来得真挚诚恳?
胡适给江写了很多信(以前见过原文,现在不记得了),基本上都是很温和鼓励的,也很有耐心。他意识到江冬秀与他在学识上的差距,不是简单地对江厌倦,而是很有耐心的循循善诱,他让江给他写信,开始江不会,也不方便直接大胆地给恋人写信,而是找人代写。胡适看出来了,但也不挑明,反而说自己很高兴终于收到未婚妻的信了,希望今后多多益善云云------胡适后来能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性格中的温文尔雅不是装的,的确让人觉得很舒服啊
胡适和江冬秀完婚后,一开始日子蛮幸福,胡守寡多年的母亲也很满意。胡适的婚姻的开始几年,远比蔡元培来得恩爱和谐(有胡适的日记为证)------同样做为男人,同样是自己不满意的婚姻,但胡适有积极的举动去经营,对太太的态度也比蔡好得多。
江冬秀也不是如今几成定论的“母老虎”,她是个世俗同时大气,精明且非常幸运的女人,胡适中途是有几次花擦擦,江做为正室,维护了自己地位,没啥不对。再后来,因为时局,也因为年龄,胡博士差不多消停了,和江冬秀的关系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