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人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他之三
一 47年12月,林徽因接受了大手术,手术挺成功,加上当时针对结核菌的特效药:链霉素已经投入临床应用,所以,手术后,林徽因的身体日益好转。 整个1948年,是现代史上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一年,无论是战争史,还是政治史。一个国家,两种命运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最后较量阶段。别的不说,就说梁林所在的清华园。因为外部形势的变化,校园内的气氛也日益紧张,各方声音都有,蒋介石已经下令要求整体搬迁重点高校去台湾。也许是故园难离,也许是对前途的不确定,也许更多是对国民D政府的失望,当年大部分的教授学者们最终都选择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48年,民国政府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评选了第一届院士,在各方推荐的各类人选中,经几轮投票,最终选出81位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当选院士。81位院士分属三个组:数理组,人文组,生物组。虽然说,任何评选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总体上说,这次的评选还是客观公正的,当选的各位学者,的确就是当时的知识精英。其中有很多后来被人们所熟知,如: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叶企孙,地址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工程学家茅以升,数学家苏步青,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哲学家冯友兰等等。当然,还有这个故事中的2位重要人物:梁思成,金岳霖。梁金2人共同当选人文组院士。另有个人也要提一下,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也同期当选院士,研究领域是考古学。 二 梁思永是梁启超第二位夫人生的长子,跟梁思成是同父异母,年轻时也在美国留学,回国后主持了数次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有许多重要发现。后来因为环境艰苦,加上野外作业过于操劳,也得了肺病,好像50年,年纪挺轻就去世了。梁思永娶的太太,是梁启超原配夫人,即梁思成妈妈的一个外甥女,也可能是侄女,反正就是那种旁系的亲戚关系。 扯开说一点8卦:梁启超与原配夫人感情很好,本来是不打算再娶2房的,但因为原配比他大3岁还是4岁,第一个儿子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后来生了个女儿,等到原配30岁才生了梁思成。而且梁思成出生时脚有点畸形,后来经过纠正才好,梁小时侯也蛮体弱多病。为了梁家子嗣香火,原配让梁启超纳妾为梁家开枝散叶。于是梁启超就纳了原配的陪嫁丫头为妾,这位丫头姓王,没记错的话叫王桂荃(也许记错了),为了方便叫她小王。 小王从小被卖入大户大家当丫头,但人很聪明。梁启超百日维新失败后带着家眷流亡日本,小王20岁还不到,与梁和原配相比,小王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所以,她很快学会了简单日语,一些日常对外交流,可以应付。 在梁启超纳小王为妾后,小王很快怀孕了。虽然梁家后人的说法,梁启超的纳妾是原配同意的,甚至是原配挑的人选,但根据原配后来的表现,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为小王怀孕后,原配的举动并不友好,妻妾之间关系并不和谐。如果当初原配答应并亲自挑人,后来不太可能是这种状态。因为2个女人纠纷不断,梁启超无奈之下,只好把小妾送走,远远送去澳门,等孩子出生后再才接回来。
根据当年信件显示,王小妾那次怀孕时,上咳血下出血,但梁启超还是把人送走了,可见对她的感情并不深,甚至几乎没有。 其实,梁对原配还是蛮尊重的,也有感情。就算后来小王又连续生了好多孩子,活下来的就有6个,4男2女。但梁启超29年去世,临终前要求和原配合葬,完全没提小王。文革中小王去世,80年代,原配生的孩子都不在了,小王的孩子们还活着,他们要求把妈妈的墓也迁到梁启超和原配的墓园中,但努力了很久都没成功。最后,他们只好在梁启超的夫妻合葬墓边种了一棵树,以表纪念。 梁启超29年去世,当时原配早已去世数年了,李原配1924年病逝的。梁启超死后,王小妾当家。作为嫡子的梁思成完全没拿父亲的遗产,非常不可思议。其实,当年梁启超的遗产数目还是蛮可观的,光房产,各地就有好多,另外的股票,现金,版权收入等等。梁思成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拿,非常不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林徽因也完全没有任何怨言,也非常不容易。 三 48年的某个夜晚,梁家悄悄地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中共北京地下党的代表。他们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共产党正在为攻城做准备。因为北京是古都,有很多重要建筑文物,而梁思成林徽因是当时声名最显赫的建筑专家,所以,他们请梁林在北京地图上标识重点建筑,重点文物的位置所在,以便需要攻城时尽量避开。 就是这番话,让梁林夫妇对陌生的政党好感顿生。在梁林心中,古建筑,或者说中国的古建筑,是他们的生命,也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所托。有人能对古建筑加以重视,有目的地想到保护,立即赢得了他们真诚的认同-----这件也许不算小事的小事,坚定了梁林留下的决心。 后来,梁林挑灯夜战,仔细详尽出色地完成了地下党交待的任务。虽然,最后因为北京和平解放,这份地图并没有用到。但解放后,有关部门再次找到梁林,让他们更大范围地做了一份图:全国范围的重点文物,重点建筑------这份图,就是后来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可以想象,当对祖国古建筑怀有深刻感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看到新政权对自己热爱事业的重视关切,内心当然是激动欣喜的。这番激动欣喜,激发了他们体内旺盛的热情,以一种非常投入忘我的姿态,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相对于梁思成,林徽因对新政权的好感还有个原因------当初46年他们回到清华组建建筑系,虽然林徽因出了大力,可以说居功至伟,但林徽因并不是系里正式编制的教授。因为民国政府有规定夫妻不能在同校任教。而49年新政权之后,林徽因不再作为“梁太太”而存在,而是独立的林徽因。这对于一直很有个体意识,有女性自觉的林徽因来说,是很欣慰,也很重要的。建国后,清华大学聘任林徽因为建筑系一级教授,另外,在一些事务性团体中,也有林徽因的名字,比如都市建设委员会委员。(梁思成是副主任,主任一般由行政领导兼职) 林徽因的儿子后来回忆说,建国后国家对林徽因的一些任命,让妈妈非常兴奋,很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终于可以以独立的女性的身份,好好地做一番事业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随即投入了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具体参与的项目是2个: 1,国徽的设计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四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很多很多,30,40个版本有的,但大都是作者想象中的林徽因。尤其那本畅销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想吐槽都找不到入口,因为已经吐血到虚脱了。林徽因的传记,看三个作家写的就够: 1,陈学勇的《莲灯诗梦》,《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陈书的特点,材料最详实,考据最严谨。陈书里说有的事,就是有,说没有的事,就是没有。 2,费慰梅的《梁和林-----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夫妇》,原版是英文,如果语言能力够,看原版,里面引用很多当年林写给费的信件原文。这本是其实是梁林夫妻的合传。他们的一生,除了童年少年,其余都在一起,直到林去世。 3,张清平《林徽因传》,这本书总体不错,但有些情节是作者自己想象下加上去的,不够严谨。 梁思成的传记: 2006年,梁清华3为学生合写的《一代宗师梁思成》,态度最客观平实。关于林徽因去世后的梁,看这本书。不过,书中关于建筑专业内容较多,爱好8卦的人不一定有兴趣。 梁的传记还有很多,后妻写过,另外还有几位也写过,但其他几位的书中,都采用后妻的说法,有的直接是大段大段的照抄。不看也罢。梁思成55年之后的状况,直接的传记只有一本,如果要了解详细的,得看别的比较零散的资料,学生的回忆文章,后来研究者的追访,当年同事后来的回忆等等。 因为看过一些传记,感觉都不太好,也不可能每个人的传记都那么去鉴别,所以,对传记我不太信任。最值得信任的文字,是当事人的日记,或当年的书信-----即当初写下那些的时候,不为出版,不为发表,只是为了倾吐。 其次,直接接触的朋友的回忆,但朋友有各种程度,要结合其他资料来看;另外,一些正规渠道保存下来的记录,比如会议记录,政府公文等等。 再次,一些野史,小道消息。尽量找到来源,结合各种因素判断是可信还是不可信。 另有个资料来源也还可信的:重要人物的晚年回忆录。 不是梁思成后妻,徐悲鸿后妻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人哦,而是历史上见证过重要时刻的特殊人物,比如傅仪,张学良,顾维钧,费正清等人。虽然老年人记忆会有失误,但当年他们那批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而给张,顾做口述回忆录的唐德刚,治学态度很严谨,都另外求证核对过,基本可以保证信息准确。 傅仪这种,特赦后让他们当了文史馆员,也没别的事,就是写写回忆录。沈醉的回忆录也是同样背景下出台的。这类人的回忆录跟后妻们的回忆录不同,里面经常出现类似"我有罪",“共产D改造了我,让我重新做人”的言辞,特殊的时代烙印吧。撇开那些,还是基本可信的。 五 有位台湾学者说,梁思成当年离开东北回到北京,一般是认为他因为接受了营造学社的聘请,其实,更大的原因是当时的东北大学校长,花花大少张学良,瞄上了林徽因,张邀请林做他的英文教师,林当然没答应。梁思成觉得苗头不对,借养病为名把林送回了北京,后来,因为人际纷争,东北派和梁这样的外来户不和,刚好营造学社送来了橄榄枝,梁就回了北京。 这个说法没看到旁证,姑且一听。如果真有,梁的行为也蛮给力的,反应迅速。那后来梁接受金岳霖长期相邻而居,可见林和金的清白。有不清白的可能,梁立刻会把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丈夫的角色扮演得强势而机警,后来他的接受,应该就是源于信任了。 六 抗战胜利后,梁林夫妇到重庆,傅斯年去看他们。后来傅给妻子的信中说,梁林夫妇对他颇疏远。言语间很有点落寞无奈。是人的地方就有纠纷困扰,营造学社的各项事务也是笔烂帐,可能各方有点误会。傅斯年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林徽因在重庆检查身体后,当时大家都觉得她没几年好活了。傅斯年跟林有过一番长谈,关于营造学社,关于各自。事后,傅给妻子的信中记述了这次见面,说觉得林大概只有1,2年的时间了,感觉林因为病,也因为学社的事,比较消沉,梁林认为自己得罪的傅,傅极力澄清没有。然后傅让妻子有时间写信给林徽因,并告诉了林在昆明的地址。------从信中内容看,傅斯年对林徽因的误解很无奈,同时对林还是很关心。如今站在全知的视角看,傅怎么可能对梁林夫妇不好?相对傅的其他朋友,下属,傅对梁林,对林徽因,已经是非常非常好了。 梁启超的眼光很精准,当年,林徽因才10多岁,他就在那么多名门闺秀中,看中了她。梁启超动了通婚联姻的心思,才让儿子去见见林家小姑娘,希望他们能培养感情。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第一次见面,林徽因才14岁,梁17岁。第一次的见面,就是心动。梁思成很幸运,他不需要苦苦追索之后才募然回首,他一生的女神,还在14岁的时候,就被他眼光卓越的父亲,带到了他的面前。梁思成是很纯良的人,所以,他在精神上,需要一个强大的依靠,即凡事的主心骨。之前是他伟大的爸爸,后来则是他爱恋终生的妻子。-------非常美好&难得的际遇,只能想到一句话: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 P.S. 关于梁林的初遇时间,一说是林徽因从英国回来后-----这是梁后妻书里的说法。正因为这个说法,衍生出很多推论,什么林因为认识了梁,所以抛弃了徐。 另一种说法是(梁林女儿在回忆文章里写的):在梁17岁的时候,即1918年,遵父命,梁思成第一次去拜访了林叔叔,见到了林徽因。梁思成完全明白父亲的联姻之意,但去之前,他对恋爱婚姻没啥想法,觉得自己还不大,不急。但见面之后,林小姐那个翩然转身,清逸飘然如小仙子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梁家长公子的心中刹那花开,那是爱的声音 一直坚定地认为,所谓爱情,基本的要素之一,要有刹那的心动,不管这种心动是初相见,还是经久岁月后的募然回首,但肯定得有那么一刹那。不是滚床单非常HIGH的那一刹那哦,那是动物性,既然是人,总要有点超越动物层面的东西,要不然,几千万年的进化不是白费了 七 营造学社原本就是个民间团体,发起人朱启衿是清朝官员,出于兴趣,拿自己的钱找了些人才研究中国古建筑。到37年抗战爆发,朱大人的家财几乎耗尽,加上国难当头,人员四散,营造学社其实已经解散了,至少,朱已经没钱再支持研究工作了。 而梁思成对营造学社感情很深,社里几个主要骨干也是从一开始就跟着他的,比如有几个是梁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学生,毕业后到北京投奔老师,后来一路跟随,直到最后跟到清华。当梁家辗转搬迁到长沙,昆明,李庄后,梁思成不愿意看到学社关门,于是他四处奔走,谋求经费,以维持基本的运作。后来,梁家之所以要跟着史语所到李庄,也是因为民国政府把营造学社挂靠在史语所下面,算松散的外围机构,不由傅斯年直接领导,但某种意义上,傅又是学社的领导。 抗战期间,因为条件艰难,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离开李庄去谋求更好的出路,比如学社的当年在业务上几乎可以跟梁思成平分秋色的刘敦桢,就离开李庄去中央大学任教了。但梁林一直在坚持,正因为有这份坚持,梁思成42-43年在李庄的煤油灯下写出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建筑史》。 抗战胜利后,关于梁思成的去向,上层原本是有些想法的,比如想让他去做博物馆,研究艺术史,甚至直接做行政等等,但梁林还是对建筑情有独钟。而当时,营造学社的去留问题更凸显出来,因为这类基金会赞助形式的团体要么有外资支持,要么就是并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加上社内人员的各种想法,梁林面对的局面蛮纠结的。 他们跟傅斯年的私人关系基本没受这些困扰的影响,后来傅和梁林的见面,梁家夫妇送他啤酒,当年也是难得的东西。傅斯年在给妻子的信中说,“这是徽因送我的,梁二不同意。”------梁思成上面还有个夭折的男孩,所以家人朋友中,都以排行第二称他,二哥二舅二叔等。傅斯年的话显然透着随意和捻熟。 八 回到建国前后的林徽因。 因为攻打北京之前地下党找到梁林夫妇,让他们画图标出重要的古建筑。这一举动让他们对新政权好感顿生。虽然,现在回头看,他们的好感有知识分子的单纯和天真,但也正是这种难得的对自己学术的纯真热情,让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超越了很多当年的达官显贵,风云人物,今天仍然被人们关注,喜爱,传颂,而且,会一直被传颂下去。 48年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很对学者的基本心态是:对国民D政府的失望,对即将迁去的小岛的犹疑,另外,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算经历过最痛苦不堪的局面了,如今战争已经结束,无论谁当政,情况总不至于更糟。-------所以,大部分蒋要求抢救的学者,最后都留了下来。------这批知识精英的留下,是很给新政权面子的事情,高层当然非常欢迎,所以,最初几年,可以说是双方的蜜月期,关系很和谐。 清华校长梅贻琦是去台的。梅贻琦的日记里虽然涉及林徽因不多,但如果涉及,语气都是很怜惜的,可见对梁林的好感。梁思成后来在清华创办建筑系,也是梅贻琦点的头。在离开前,梅单独在家里请梁家的2个孩子,再冰和从诫吃了顿饭,当年,再冰19岁,从诫16岁,那顿饭上没说什么,大概仅是家常。有评论者说,梅这是以特殊的方式向梁林夫妇告别。 带领清华走过抗战的校长梅贻琦登上飞机,去了对岸。梁林夫妇留在大陆,投入了新政权的各项建设工作。 具体工作项目比较枯燥,没8卦好玩有趣,列个大致的清单,看得省力点: 1,1949年,林徽因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徽的设计。 2,1951年,林徽因参与了北京特种工艺品景泰蓝的改革与设计。 3,1952年,梁林为清华大学同方部设计学生活动场所。 4,同年,梁林负责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 5,1953年,梁林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主要负责基座花纹浮雕的设计。 九 第一项,关于国徽的设计,众说纷扰。因为涉及到林徽因,一下子原本很高端冷门的话题,变成了大众的喜闻乐见,饭后茶余。 林徽因的一些粉丝说,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国徽;林徽因的一些解构者说,国徽的图案和清华最初设计的那个相差很远,与中央美院张仃组的设计稿更接近。 事实是什么呢?我的个人总结是:国徽设计,显然是个集体项目。是由中央牵头的集体合作项目。哪怕是张仃,他代表的也是背后的中央美院设计组。而清华营建系的设计小组梁思成挂名,其实是由林徽因实际领导,因为梁的事情很多,实在太忙了。(清华建筑系一开始叫营建系) 双方第一次交的初稿,中央都不满意,全部打回要求重新设计。 在第一稿中,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国徽中是否该有天安门。------张仃做为经过延安思想洗礼的民间设计师,觉得应该有,是中国辉煌的,胜利的象征;梁思成则坚决反对国徽里有天安门,他认为是封建王朝的象征,而且,国徽不是商标。 当然,他们陈述的理由都是上千字的论文,不象我这么简单的。于是,事情僵住了。。。。。当时中央的意思,是倾向有天安门,但是,张仃的设计稿,其他部分他们也不满意。这时,高层的领导艺术就发挥作用了:周特意找了梁好几回,跟梁谈,极力说服梁接受天安门。具体怎么说是没留下记载,但结果我们看到了------最终,也许是周的个人威望,也许是周的语言魅力,也许是梁思想转变,反正最后,梁同意了图案中有天安门,但比例问题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上层在谈了修改意见后,让2组人马各自重新设计。 下一次,大家交出的,就是后来的2版待选稿。最后投票表决时,美院的设计图挂左边,清华的挂右边,10几个人参与评选。成员表决结果是清华的方案胜。但周注意到李四光没说话,特意去问李,李沉思之后也是选择了清华的。 最后,周拍板,选了清华的方案。因为清华的方案用色庄严肃穆,美院的更偏重图案美,色彩较多,漂亮有余庄重不足。 周的选择等于就是最高层的选择。后来的大会表决什么都是走形式过场了。方案选定后,周指派清华营建系承担国徽的详细绘图,制作工作。 综上,在国徽的设计过程中,清华组肯定比美院组做的工作更多,也更受到重视。而清华设计组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林徽因的具体带领下的。等到最后事件尘埃落定,小组成员兴奋地拿着数张草图在梁林家院子前合影留念时,最重要的2为主角却缺席了------梁林双双病倒,住进了医院。 在国徽的设计过程中,林徽因的功劳是肯定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杀消解。林徽因去世后能进入八宝山,在国徽设计中出过大力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十 当然,林徽因的迷人之处在于,她总能激起上层对她的呵护保护维护,之前傅斯年对林的特殊关照说过了,建国后的高层,对林也很好。54年林徽因生病,为了她方便治疗,特意拨了个城内的装修好的通暖气的四合院给林住(清华在城外,来往医院不方便)。这在当年是很高级的待遇了,后来林徽因住院,再后来去世。这个四合院分给了傅作义,傅是水利部部长的级别哦,可见,对林徽因的关照实在不一般。 林徽因去世后,林的妈妈继续跟梁思成生活,17年后,梁思成也去世了。林徽因妈妈还活着,一些人说,梁的后妻贤惠啊,继续带着林妈妈。但是,请注意2个事实: 1,梁在去世前,脑子没糊涂的,明确表示自己走了之后,要林妈妈不跟后妻住,打算让林妈妈去跟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活。而且,梁之前的书信中,有说让后妻不要跟老太太多计较。-----结合论坛上众多的家长里短,大家自行想象梁思成为什么那么说。 2,梁思成去世后,周得知林徽因妈妈还活着,指示特别拨款,每月50元,做为林妈妈的生活费。------当年的50元啊,林老太自己用得掉吗? 梁的后妻全职上班,每月才62元,要自己,自己的妈,2个孩子,4人开销。林徽因妈妈一个人就50元哦,她用不掉的部分最后去哪儿了? 梁思成去世半年后,林徽因的妈妈也去世,80几岁,也算长寿了。她的一生,应该说跟同龄人相比,算幸福了。虽然丈夫早逝,但丈夫不喜欢她,有没有也差不多。女儿结婚后一直带着她,虽然中途有困境,但起码她不孤单,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女婿对她也非常好。在当年的时代,是很难得的。 P.S.关于上层特别拨款给生活费这个,其他人的家属我都没看到过,谁看到的话说一下。 十一 梁启超是个十足的好爸爸,按乾隆皇帝”十全老人“的说法,梁启超可以算”十全爸爸“~~其中一个好,就是他够开明,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梁思成关于留学所学专业,一开始想学政治学,大概从小耳闻目染父亲的种种恢宏政论,男孩子最初下意识想模仿的对象往往是父亲。但林徽因要去学建筑,之后经过前面说的那些过程。。。。。最后,梁也选择了建筑。 孩子们的选择梁启超没有异议,并且很支持。所以,当梁林在美国留学时,梁启超偶然机会,得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方面的书籍《营造法式》,就 给儿子及未来儿媳寄了过去,并附信一封,信中写“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营造法式》这本书影响了梁思成林徽因终身。 梁林1928年3月21日结婚,之所以选3月21日,是因为《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的墓碑上有这个日期。 梁林的儿子,取名“从诫”,意为“师从李诫”。 在中国以前,是没有”建筑“这个说法的,而是叫”营造“,中国古代汉语里一切土木工程都叫“营造”,《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法典式的建筑手册,成书于北宋,正是经唐之后的建筑巅峰。 十二 如今都说:跟对老板很重要。的确很重要。但好的老板是稀缺资源,如果运气好,跟到了,一定要好好跟,人生的境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个LEVEL了。你看,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期,因为人员坚持留下来的不多,只好在当地招了个学徒,做些描图打杂的工作。这个幸运的小学徒,为人勤奋好学,半个世纪后,成了国内著名的文物专家,即:罗哲文。 罗哲文进营造学社的时候才16岁,比梁林的儿子大不了几岁,经常带着梁从诫爬树下河。林徽因对罗多有照顾,特别是回到清华后,以罗哲文的完全没学历,没有梁林的提携,到北京根本是不可能的。梁思成事情很忙,那些细节的安排都是林徽因在考虑,林徽因是真的把罗哲文当成自己的孩子在规划打算的。在高校没学历肯定吃不开,所以林让他一边做行政工作,一边在清华听课-----等于是拿着工资上学,还不需要考试------这个做法肯定不合规范,但因为林徽因提出,梁思成么肯定没意见的,即梁思成以系主任的身份做了背书,加上罗哲文为人不错,大家也就默认了。这番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罗哲文很珍惜,罗哲文也很争气,最终没有辜负林徽因的一片苦心。 罗哲文的晚年,林徽因大热后,很多记者问他关于梁林的事,罗的回答都是平实中肯又饱含感情,不做作,也不浮夸。在罗哲文的心中,林徽因混合着母亲+恩师+益友等多重身份。他的尊敬,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甚至,在梁林之中,感情的本能上,还更偏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