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演变
从小我就吃饭的时候就非常节俭,很少铺张浪费,因为家长和学校在不断教育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着盘中的米,我仿佛能看到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身影,又怎么忍心浪费呢?随着年纪的增长,学校又多了一门叫“政治”的课程,让我理解到了工人阶级同样非常伟大。那镰刀和锤子的经典logo在我脑海中印下了鲜红的印记,无法抹去。
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是一群用自己的双手在生产物品的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于这样的一双双手,因此他们是整个社会的根基,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人。而至于商人,那是一群从来亲自生产任何东西,只靠剥削剩余价值或者从买卖差价中获利,要么残酷,要么投机。
因此,对农民和工人的尊敬,对商人的莫名鄙视,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
而我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工人,更没有成为一个农民,但我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当我环顾四周的时候,我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了。一个事实是,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在急剧减少,而我们的生活(至少是物质生活)却越来越好,这让我不得不开始怀疑原本理解的世界的运行方式,开始关注那个曾经受到鄙视的商人阶级。
我们一直将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唯一原因。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以前的自己将“生产效率”这个概念理解得太过狭隘,“生产效率”将绝不应仅仅是“生产的效率”,还包含更多被我们忽视的领域。
如果你还在用苹果手机的硬件成本来核算它的售价,如果你还在用星巴克的咖啡豆单价来核算它的单杯售价,那么可能你和我之前一样,忽视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们一直说蒸汽机的发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开启了世界经济的腾飞之路,这话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跨度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的理解趋于片面。其一,蒸汽机的发明逐渐替代了原有的低效率劳动力,增加了农产品、工业用品的生产效率,导致整个社会的物资极大丰富,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这里就一笔带过了;其二,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前者解决了小范围内的物资流转问题,而后者与标准化的集装箱技术携手,真正开启了国家之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时代。从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后者的推动作用丝毫不弱于前者。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国家像是一个农户,大家都在生产不同的水果。当生产的水果足够多了以后,互惠的交换行为将是一个无可阻挡的趋势。但,运输是有成本的。隔壁的邻家,你可以背着水果去互换,可以隔壁村的、甚至更远地方的农户,你如何用自己的水果来换取他们的水果呢。在完全用劳力运输的时代里,运输的距离有个上线,超过上线将是无利可图的,所有尽管你家里水果堆积如山,也没有拿出去交换的理由。这就像今天假使天王星上全是金子,也不会有人开飞船到上面去采集再运输回来一样。
古代打仗行军,最忌长途征战,因为超过一定的距离之后,就无法再疏运粮食,因为运输粮食的劳工在途中所消耗的粮食,已经超出其运输量本身了。这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就地征粮来解决。即使在工业革命之后,二战时德国远征苏联,仍然因为物资供应等种种原因,导致不可避免的失败。如今,密如血管的公路网,大范围的铁路网、成熟的海运线,已经让全球范围内的运输成本越来越低,原本非常突出的矛盾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你只需一个电话,花费几块钱,就可以将一个东西从北京运到广州,而就在我爸爸小时候,为了拿到一个手表零件,还需要坐火车奔波几天几夜。
物流行业正在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它让原本那些不可能进行交换的商品来到你的面前,让原本非常昂贵的运输费用降到很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生产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种生产力在逐渐凸显出它的价值:数据。看过涂子沛的《大数据》和《数据之颠》之后,我环视着身边无所不在的数据流,越发地感觉到这将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其作用将比蒸汽机、铁路、公路、集装箱在过去100年的影响总和还要大。
大数据的好处千千万,涉及种种对未来的构想,这里只介绍些我能理解的小方面。
相比较传统小商铺,媳妇和我更喜欢去大型的超市、商场或者直接在网上购物。究其原因,其一,我们不会讲价;其二,我们压根也不想去学习讲价,因为讲价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我压根不想为了1块3还是1块5在菜市场浪费5分钟时间:如果将这些时间投资到其他地方,不是更好么?而且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在网上对比价格,拿到比现实商店里更便宜的价位。
这就是我首先想说的:透明化。讨价还价源于买家和卖家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博弈,最终得益的终究是商家。而未来的大数据将营造这样一种的环境:所有同类商品的售价可对比,其各类参数可对比,甚至其原料、采购地点、生产流程监控等等信息均可追溯,在这种条件下,卖家将不再拥有如此多的信息优势,而因此不再具有讨价还价的可能,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数据的透明化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如此,我想这还势必弱化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未来的商品,可能真的无需经过总销分销的层层盘剥后才能到消费者手里,既然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厂家直销的产品,且快递能够将商品送到任何地方,渠道的作用何在?而去处众多经销商的盘剥,剩余的利润自然回归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一种变相的生产力。
数据的发展还将让我们的生产活动更加合理。借助物流业的发展,丰田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引领了一波零库存生产的热潮,这得益于精确迅速的物流体系;而数据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更加高级的生产模式,像是小米和罗辑思维月饼一样的订购体系:让我们用消费者的钱,来定制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就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无库存了,而其成品也将无库存。这在数据时代到来之前这是难以想象的。再也不会有多生产却卖不出去的产品,这中对物资的充分利用难道不是生产力么。
生产力,应当包含从商品生产为始到消费者使用为终的全部流程。过去的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苦心钻研如果更快更好地生产产品,而在物质生产能力已经极大提高的今天,这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势必更多的精力将被投入到如何让商品更有效率、更合理地到达每一个需要的消费者手中,而这一切,要靠大数据和云的平台来实现。对于广大商家和消费着来说,最好的消息在于,这将是一个公共的平台,一个像互联网一样自发组织起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平台。一旦这样的平台逐步完备起来,企业将无需再被各种屏障、渠道、策划、营销等牵扯精力,而可以真正集中精力去做最物美价廉、感知度最好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只需用心体验那最美好的服务,因为,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好评,都将成为企业最为核心的数据竞争力。
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是一群用自己的双手在生产物品的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于这样的一双双手,因此他们是整个社会的根基,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人。而至于商人,那是一群从来亲自生产任何东西,只靠剥削剩余价值或者从买卖差价中获利,要么残酷,要么投机。
因此,对农民和工人的尊敬,对商人的莫名鄙视,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
而我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工人,更没有成为一个农民,但我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当我环顾四周的时候,我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了。一个事实是,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在急剧减少,而我们的生活(至少是物质生活)却越来越好,这让我不得不开始怀疑原本理解的世界的运行方式,开始关注那个曾经受到鄙视的商人阶级。
我们一直将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唯一原因。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以前的自己将“生产效率”这个概念理解得太过狭隘,“生产效率”将绝不应仅仅是“生产的效率”,还包含更多被我们忽视的领域。
如果你还在用苹果手机的硬件成本来核算它的售价,如果你还在用星巴克的咖啡豆单价来核算它的单杯售价,那么可能你和我之前一样,忽视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们一直说蒸汽机的发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开启了世界经济的腾飞之路,这话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跨度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的理解趋于片面。其一,蒸汽机的发明逐渐替代了原有的低效率劳动力,增加了农产品、工业用品的生产效率,导致整个社会的物资极大丰富,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这里就一笔带过了;其二,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前者解决了小范围内的物资流转问题,而后者与标准化的集装箱技术携手,真正开启了国家之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时代。从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后者的推动作用丝毫不弱于前者。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国家像是一个农户,大家都在生产不同的水果。当生产的水果足够多了以后,互惠的交换行为将是一个无可阻挡的趋势。但,运输是有成本的。隔壁的邻家,你可以背着水果去互换,可以隔壁村的、甚至更远地方的农户,你如何用自己的水果来换取他们的水果呢。在完全用劳力运输的时代里,运输的距离有个上线,超过上线将是无利可图的,所有尽管你家里水果堆积如山,也没有拿出去交换的理由。这就像今天假使天王星上全是金子,也不会有人开飞船到上面去采集再运输回来一样。
古代打仗行军,最忌长途征战,因为超过一定的距离之后,就无法再疏运粮食,因为运输粮食的劳工在途中所消耗的粮食,已经超出其运输量本身了。这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就地征粮来解决。即使在工业革命之后,二战时德国远征苏联,仍然因为物资供应等种种原因,导致不可避免的失败。如今,密如血管的公路网,大范围的铁路网、成熟的海运线,已经让全球范围内的运输成本越来越低,原本非常突出的矛盾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你只需一个电话,花费几块钱,就可以将一个东西从北京运到广州,而就在我爸爸小时候,为了拿到一个手表零件,还需要坐火车奔波几天几夜。
物流行业正在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它让原本那些不可能进行交换的商品来到你的面前,让原本非常昂贵的运输费用降到很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生产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种生产力在逐渐凸显出它的价值:数据。看过涂子沛的《大数据》和《数据之颠》之后,我环视着身边无所不在的数据流,越发地感觉到这将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其作用将比蒸汽机、铁路、公路、集装箱在过去100年的影响总和还要大。
大数据的好处千千万,涉及种种对未来的构想,这里只介绍些我能理解的小方面。
相比较传统小商铺,媳妇和我更喜欢去大型的超市、商场或者直接在网上购物。究其原因,其一,我们不会讲价;其二,我们压根也不想去学习讲价,因为讲价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我压根不想为了1块3还是1块5在菜市场浪费5分钟时间:如果将这些时间投资到其他地方,不是更好么?而且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在网上对比价格,拿到比现实商店里更便宜的价位。
这就是我首先想说的:透明化。讨价还价源于买家和卖家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博弈,最终得益的终究是商家。而未来的大数据将营造这样一种的环境:所有同类商品的售价可对比,其各类参数可对比,甚至其原料、采购地点、生产流程监控等等信息均可追溯,在这种条件下,卖家将不再拥有如此多的信息优势,而因此不再具有讨价还价的可能,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数据的透明化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如此,我想这还势必弱化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未来的商品,可能真的无需经过总销分销的层层盘剥后才能到消费者手里,既然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厂家直销的产品,且快递能够将商品送到任何地方,渠道的作用何在?而去处众多经销商的盘剥,剩余的利润自然回归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一种变相的生产力。
数据的发展还将让我们的生产活动更加合理。借助物流业的发展,丰田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引领了一波零库存生产的热潮,这得益于精确迅速的物流体系;而数据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更加高级的生产模式,像是小米和罗辑思维月饼一样的订购体系:让我们用消费者的钱,来定制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就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无库存了,而其成品也将无库存。这在数据时代到来之前这是难以想象的。再也不会有多生产却卖不出去的产品,这中对物资的充分利用难道不是生产力么。
生产力,应当包含从商品生产为始到消费者使用为终的全部流程。过去的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苦心钻研如果更快更好地生产产品,而在物质生产能力已经极大提高的今天,这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势必更多的精力将被投入到如何让商品更有效率、更合理地到达每一个需要的消费者手中,而这一切,要靠大数据和云的平台来实现。对于广大商家和消费着来说,最好的消息在于,这将是一个公共的平台,一个像互联网一样自发组织起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平台。一旦这样的平台逐步完备起来,企业将无需再被各种屏障、渠道、策划、营销等牵扯精力,而可以真正集中精力去做最物美价廉、感知度最好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只需用心体验那最美好的服务,因为,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好评,都将成为企业最为核心的数据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