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漫记(一)
昨天我和老马、陈星、峰哥、李玲、小奔、小易。我们七人去了旬邑王飞龙家里拜访。廉老师回家看孩子去了,老马就拉陈星来当司机。
长路漫漫
旬邑几乎靠近甘肃,我未曾去过,只是觉得路比较远,要坐4个小时的车,但是真正去了才知道什么叫黄土塬,一路上翻山越岭,但是去时却不知黄土塬的险要,以及那种“十八弯”的感觉,因为 我们在车里商量着怎么去做生意,赚钱,为益路人开拓经济来源。
老马和峰哥谋划着他的洗车生意,老马也在给我们分享很多有创意的赚钱案例,讲述别人的创意创业故事。而我和峰哥也在构想我们的考研自修中心的点子,也聆听者来自西外四季青年会的小奔和小易去外国当背包客的故事,二个大三的女孩,小奔去过东南亚诸国,小易去非洲大草原的旅行,小易还遭遇被老黑求婚,我们一行彼此在交流,分享着自己所想到的创业点子,分享着她们旅途的故事。
我们都未曾去过旬邑王哥家,这次自驾自然免不了走些冤枉路,但是也因此领略了不同的沿途风景。
上了黄土塬,公路两边的白杨树挺拔的站着,至于在别的作品里说像卫士守护者,我倒是没有那么感觉,但是脑子里闪现过《白杨礼赞》那篇文章的某些词句。和峰哥说着为什么民国那些教育家都重视美感教育,现在的人们哪有美感,美是发现所得,大家即便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也不妨停下去用眼睛去发现一些美的东西,给在这烦乱的奔波中,发现美,也放松一下。
到了旬邑的地界,很惊讶的发现不知何时这里已悄然下了一场雪,这时小奔打开了车窗户,说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她把手伸出去触摸这暖暖的阳光和凉风。我抬头望望天,看见天很蓝,没有云。我对峰哥说这就是大家去西藏的原因,天是那么的蓝,让我们这些就在雾霾生活下的人儿感觉的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去感受自然。
我还打趣的模仿那些优美散文的口吻给大家念叨:天空很蓝,很干净,没有一丝云彩,白雪覆盖着田地,一阵风过后,夹杂着雪花和泥土的的芬芳。。。。。。
乐游原
来到王哥家后,进了堂屋。只见堂屋的桌上早已摆好柿子、苹果、瓜籽。显然是王哥他家精心准备好的来招待我们。在桌子的旁边的老式柜子里放了很多书,武侠的、民俗的。桌子上方的墙壁上贴着几张王哥他爸,王伯参加过很多的民俗学会议照片,东西墙上各有王哥两个妹妹的结婚照,其中一个我经常见,就是公益前辈的婷姐。王哥还特意给我们指出他当年在安徽下乡蹲点时和于建嵘和温铁军老师的照片。
最后大家把桌子抬出屋外晒太阳,嗑瓜子和王哥聊着天,不久老马提议王哥带大家去村子转转。我们跟着老马去了几家做了简单的调研,了解了下这里大概的情况。
我来这里,从下车开始第一感觉,便是这里风很大。果不其然,我给崔涛发了短信,问他家在哪,我说我在土桥镇,他说土桥就是个风口。
王哥特地带大家去参观了旬邑的旧村改造新村示范村。
那个村子,整齐划一,房屋设计一模一样,全是规划好的,完全没有另类。这是当地一个“易地搬迁“项目。整个村子将原有的房屋推倒,宅基地复垦为农地,集体搬迁到、另一个由政府规划好的新的村庄,这是由政府出资补贴,村民也出部分钱的新居,这里整齐划一,村庄道路两旁的山墙上都统一作画,书法字很美观。只有一层,几乎没有二层,一位居民告诉我们这里不允许有二层,儿子分家那边有新的庄基地,你必须还得和这样式盖的一样。每排街道口竖着一个铁牌上面写着各户主的名字,显然方便客人的寻找。
初来这个村子时,感觉这个村子太整齐划一,一模一样,感觉有点过了,孔子讲“和而不同”,但是这清一色的样式,那么面让人反感,还不允许有二层,压抑个性,里面也没有树木,不像以前村庄的哪样房前屋后有几棵树,清晨起来听着鸟叫,尽管王哥说了这样做的这样改造的很多好处,但是我还是固执的强烈的认为这是面子工程,规划的地方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改变村民的原有居住习惯,再也不见乡村的气息,在那绿树掩映下的房屋,院前的鸡飞狗跳,却使得村庄和城市里的摸样一模一样,让我感到压抑,原来的田园村庄,却在权力的运作下变成了“水泥村庄”
在我想象的那些诗意的画面里,房前有几倾菜地,宽敞的院子,散养着几只鸡,院子里放养着一条狗,能发出豺狼般的犬吠。这才是我中意的村庄。可是这仅仅是我们这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儿构筑的图景,村民们会这样想吗?但我相信也有些村民和我I轩昂的一样。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村民还是愿意住新房,我瞬间感觉到我对这个村庄的批判,感觉到我的可笑,虽然如此,我还是相信总有几个村民想法和我一样。但又让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当地并没有把村民赶楼里。
参观完这个村庄,我们在回去的路上,老马在给我们介绍了王伯的故事,说他是一个民俗散文的民间学者,虽然年纪一大把了,还有自己的博客,经常还更新。我当时在想,这些散落在农村的民间学者文风一般都是土话比较多,但是又听说王伯搞民俗散文,记录陕西民俗,是一个忠实的民间文化的记录者,这也开了一种风气,经常写民俗散文,我就给老马提议说,乡土文学代表人孙犁被称为“荷花淀派”,赵树理被称为“山药蛋派”,王伯的乡土民俗散文也有特色,应以他的书名著作称为“乡韵醴尘”,老马说太文学,又不突出特色,应为“土桥塬派”。就这样虽是一时兴起,给王伯起了个派别,但是在回来途中的车上,我翻了翻他老人家送我们的2本书里的几篇文章,全篇不见一个方言,不是我想当然的里面土话一大片,反而和文学著作的文笔一样的优美,其中关于男人女人在集体劳动时的打闹场景,不仅活灵活现,而且也刻画出那些饥渴的男人在打闹趁机占女人的便宜的行为,跃然纸上。而里面关于庙会的考察又不失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正如他的书名《乡韵醴尘》让人回味无穷。
把酒话桑麻
回到家后王伯和婶一做好饭菜,拿了几瓶陈年西凤酒在家等我们吃饭,而我也早已期待和王伯这个文人喝上几盅,更像和大家把酒言欢,畅叙幽情,王伯和我给我们意味深长的讲述者人生的哲理,开场白也说的那么文雅,他说:(未完待续)
长路漫漫
旬邑几乎靠近甘肃,我未曾去过,只是觉得路比较远,要坐4个小时的车,但是真正去了才知道什么叫黄土塬,一路上翻山越岭,但是去时却不知黄土塬的险要,以及那种“十八弯”的感觉,因为 我们在车里商量着怎么去做生意,赚钱,为益路人开拓经济来源。
老马和峰哥谋划着他的洗车生意,老马也在给我们分享很多有创意的赚钱案例,讲述别人的创意创业故事。而我和峰哥也在构想我们的考研自修中心的点子,也聆听者来自西外四季青年会的小奔和小易去外国当背包客的故事,二个大三的女孩,小奔去过东南亚诸国,小易去非洲大草原的旅行,小易还遭遇被老黑求婚,我们一行彼此在交流,分享着自己所想到的创业点子,分享着她们旅途的故事。
我们都未曾去过旬邑王哥家,这次自驾自然免不了走些冤枉路,但是也因此领略了不同的沿途风景。
上了黄土塬,公路两边的白杨树挺拔的站着,至于在别的作品里说像卫士守护者,我倒是没有那么感觉,但是脑子里闪现过《白杨礼赞》那篇文章的某些词句。和峰哥说着为什么民国那些教育家都重视美感教育,现在的人们哪有美感,美是发现所得,大家即便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也不妨停下去用眼睛去发现一些美的东西,给在这烦乱的奔波中,发现美,也放松一下。
到了旬邑的地界,很惊讶的发现不知何时这里已悄然下了一场雪,这时小奔打开了车窗户,说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她把手伸出去触摸这暖暖的阳光和凉风。我抬头望望天,看见天很蓝,没有云。我对峰哥说这就是大家去西藏的原因,天是那么的蓝,让我们这些就在雾霾生活下的人儿感觉的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去感受自然。
我还打趣的模仿那些优美散文的口吻给大家念叨:天空很蓝,很干净,没有一丝云彩,白雪覆盖着田地,一阵风过后,夹杂着雪花和泥土的的芬芳。。。。。。
乐游原
来到王哥家后,进了堂屋。只见堂屋的桌上早已摆好柿子、苹果、瓜籽。显然是王哥他家精心准备好的来招待我们。在桌子的旁边的老式柜子里放了很多书,武侠的、民俗的。桌子上方的墙壁上贴着几张王哥他爸,王伯参加过很多的民俗学会议照片,东西墙上各有王哥两个妹妹的结婚照,其中一个我经常见,就是公益前辈的婷姐。王哥还特意给我们指出他当年在安徽下乡蹲点时和于建嵘和温铁军老师的照片。
最后大家把桌子抬出屋外晒太阳,嗑瓜子和王哥聊着天,不久老马提议王哥带大家去村子转转。我们跟着老马去了几家做了简单的调研,了解了下这里大概的情况。
我来这里,从下车开始第一感觉,便是这里风很大。果不其然,我给崔涛发了短信,问他家在哪,我说我在土桥镇,他说土桥就是个风口。
王哥特地带大家去参观了旬邑的旧村改造新村示范村。
那个村子,整齐划一,房屋设计一模一样,全是规划好的,完全没有另类。这是当地一个“易地搬迁“项目。整个村子将原有的房屋推倒,宅基地复垦为农地,集体搬迁到、另一个由政府规划好的新的村庄,这是由政府出资补贴,村民也出部分钱的新居,这里整齐划一,村庄道路两旁的山墙上都统一作画,书法字很美观。只有一层,几乎没有二层,一位居民告诉我们这里不允许有二层,儿子分家那边有新的庄基地,你必须还得和这样式盖的一样。每排街道口竖着一个铁牌上面写着各户主的名字,显然方便客人的寻找。
初来这个村子时,感觉这个村子太整齐划一,一模一样,感觉有点过了,孔子讲“和而不同”,但是这清一色的样式,那么面让人反感,还不允许有二层,压抑个性,里面也没有树木,不像以前村庄的哪样房前屋后有几棵树,清晨起来听着鸟叫,尽管王哥说了这样做的这样改造的很多好处,但是我还是固执的强烈的认为这是面子工程,规划的地方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改变村民的原有居住习惯,再也不见乡村的气息,在那绿树掩映下的房屋,院前的鸡飞狗跳,却使得村庄和城市里的摸样一模一样,让我感到压抑,原来的田园村庄,却在权力的运作下变成了“水泥村庄”
在我想象的那些诗意的画面里,房前有几倾菜地,宽敞的院子,散养着几只鸡,院子里放养着一条狗,能发出豺狼般的犬吠。这才是我中意的村庄。可是这仅仅是我们这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儿构筑的图景,村民们会这样想吗?但我相信也有些村民和我I轩昂的一样。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村民还是愿意住新房,我瞬间感觉到我对这个村庄的批判,感觉到我的可笑,虽然如此,我还是相信总有几个村民想法和我一样。但又让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当地并没有把村民赶楼里。
参观完这个村庄,我们在回去的路上,老马在给我们介绍了王伯的故事,说他是一个民俗散文的民间学者,虽然年纪一大把了,还有自己的博客,经常还更新。我当时在想,这些散落在农村的民间学者文风一般都是土话比较多,但是又听说王伯搞民俗散文,记录陕西民俗,是一个忠实的民间文化的记录者,这也开了一种风气,经常写民俗散文,我就给老马提议说,乡土文学代表人孙犁被称为“荷花淀派”,赵树理被称为“山药蛋派”,王伯的乡土民俗散文也有特色,应以他的书名著作称为“乡韵醴尘”,老马说太文学,又不突出特色,应为“土桥塬派”。就这样虽是一时兴起,给王伯起了个派别,但是在回来途中的车上,我翻了翻他老人家送我们的2本书里的几篇文章,全篇不见一个方言,不是我想当然的里面土话一大片,反而和文学著作的文笔一样的优美,其中关于男人女人在集体劳动时的打闹场景,不仅活灵活现,而且也刻画出那些饥渴的男人在打闹趁机占女人的便宜的行为,跃然纸上。而里面关于庙会的考察又不失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正如他的书名《乡韵醴尘》让人回味无穷。
把酒话桑麻
回到家后王伯和婶一做好饭菜,拿了几瓶陈年西凤酒在家等我们吃饭,而我也早已期待和王伯这个文人喝上几盅,更像和大家把酒言欢,畅叙幽情,王伯和我给我们意味深长的讲述者人生的哲理,开场白也说的那么文雅,他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