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生活
之前在微信看过一篇文章,令我沉思许久,全文如下: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了捷克,母亲还在担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
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政治争斗消逝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无论斗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生活这个“梨子”。
政治观点完全不同的人,可以谈谈某部电影拍得是好还是烂;电影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名人离婚该怪男方还是女方;离婚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豆腐脑是该放盐还是该放糖,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纽带。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生活脱水成政治本身,把人群按政治态度划分成几个阵营。阵营之间就像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只能听到对方那里传来让人厌恶的鸡鸣狗吠,却老死不相往来。
或许我的语文水平差,总觉得这里头是两篇文章,前两段表达的是一个中心,后两段阐述的是另一个中心。我可以理解为,前部分表达的是:不管政治斗争如何,人们始终要回归于生活,政治不能离开生活、更不可能高于生活,政治本身就是服务于生活;后部分表达的是:政见不同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可以沟通的纽带,政治只是其中的一种,没必要弄到老死不相往来。
我不知道此文是摘引自哪来,可能是原文,可能是摘引一部分,但却是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可谓短小而精悍。大概是与我个人情况有所相触,”政治与生活“这话题是我不曾思考的。
政治是虚无缥缈的,是一种口号,也是某一部分人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发展形成;生活是现实的,是个人为寻求或保护自身利益的。两者有点像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组织离不开个人,个人依附于组织。所谓的党派之争,无非是某部分人与某部分人之间的利益争斗,而这些人之外的个体或不参与争斗的组织就变成社会的细胞,共同为政治党服务,那么共产主义也就变成一句口号了。
所以,少谈点政治,还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政治。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了捷克,母亲还在担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
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政治争斗消逝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无论斗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生活这个“梨子”。
政治观点完全不同的人,可以谈谈某部电影拍得是好还是烂;电影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名人离婚该怪男方还是女方;离婚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豆腐脑是该放盐还是该放糖,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纽带。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生活脱水成政治本身,把人群按政治态度划分成几个阵营。阵营之间就像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只能听到对方那里传来让人厌恶的鸡鸣狗吠,却老死不相往来。
或许我的语文水平差,总觉得这里头是两篇文章,前两段表达的是一个中心,后两段阐述的是另一个中心。我可以理解为,前部分表达的是:不管政治斗争如何,人们始终要回归于生活,政治不能离开生活、更不可能高于生活,政治本身就是服务于生活;后部分表达的是:政见不同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可以沟通的纽带,政治只是其中的一种,没必要弄到老死不相往来。
我不知道此文是摘引自哪来,可能是原文,可能是摘引一部分,但却是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可谓短小而精悍。大概是与我个人情况有所相触,”政治与生活“这话题是我不曾思考的。
政治是虚无缥缈的,是一种口号,也是某一部分人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发展形成;生活是现实的,是个人为寻求或保护自身利益的。两者有点像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组织离不开个人,个人依附于组织。所谓的党派之争,无非是某部分人与某部分人之间的利益争斗,而这些人之外的个体或不参与争斗的组织就变成社会的细胞,共同为政治党服务,那么共产主义也就变成一句口号了。
所以,少谈点政治,还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