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尼采作品的阶段性总结性
学习尼采作品的阶段性总结性,顺便谈谈尼采与上帝之死!
我们不妨看看尼采的“发迹”史,亦即他是如何让自己以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变成上帝的。
早年的尼采只是一个语言学方面的有天才的教授,他并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面发展。但他有一个特长,即是他天生地对音乐有强烈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他曾断言并根据他人的转述,如果他不是走上了哲学家这条路,他基本也不会是语言学家而是一个音乐家。
尼采人生的转变是从认识瓦格纳开始的。瓦格纳是他终生的教父,他到死都在批判他的教父,无非是想超越他,想代替他,想占有他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夫人---尼采曾跟瓦格纳夫人间有些暧昧。
尼采从瓦格纳那里学到了什么?如何让自己突出于人群并获得成功。但瓦格纳是靠勤奋的积累,而尼采学到的是反其道而行:背叛常规!于是《悲剧的诞生》诞生了。这是尼采借着其音乐天价与音乐题材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的第一乐章:这一乐章表现了其人生的主题,悲剧。这是一首序曲,但也是落幕,是一首安魂曲。这里不但诞生了悲剧,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悲剧诗人,第一个悲剧哲学家。
在与瓦格纳的交往中,他不断地学习并深化自己的悲剧哲学,从瓦格纳及其音乐那里汲取了相当多的养分。但这样的成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不合适宜的,如果表露出来,很可能在自己羽翼未丰时受到打压,断了奶。但自己内在生成的东西如果不经表露而压抑在心里实在是让尼采难受,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个性,也不符合他悲剧哲学的进程,于是他就以《不合适宜的思想》为名分部出版他的作品。这种不合适宜的东西终于露出了狐狸的尾巴。但前辈的“包容”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而且瓦格纳正是如日中天,根本不屑于与这样的不合适宜的东西进行论战。借着这样的缝隙,尼采把头露出在世界上。他看到了更多的超越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并没有促使他去尽快完善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而是从他自己的个性出发,他开始嘲笑敌人,认为敌人不过如此,既没有看出他的动机,也没有发觉他的破绽,反而让他宣泄了自己的意志,让众人都借着瓦格纳的光环照耀下庆贺天才哲学家的诞生。他窃喜!于是他得寸进尺,认为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自负地让信心膨胀。但还是有人对他说:“它们(指尼采的作品)全部都包含着捕捉粗心大意小鸟的陷阱与罗网,几乎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引导人们推翻习惯上的价值估价与受到珍视的习惯。”尼采不屑地冲着敌人说:“难道一切都只是----人性的,太人性的吗?在他看来,这些敌人还称不上是他的敌人,最多是瓦格纳的敌人!但《人性的,太人性的》出版了!
这是一本嘲笑对手当然也包括瓦格纳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欲望和野心的书。这也是一本宣战书。因为,敌人,太人性了。尼采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朝霞,看到了曙光!这不是他人的而是尼采自己的朝霞或曙光!是他悲剧哲学道路上的曙光。那一丝光照耀的一瞬间,他看到了原来在瓦格纳光环下看不到的东西。原来,他自己并不是自己。他看到了柏拉图洞中的火,那背后隐藏着的隐隐约约的有上帝的影子!
朝霞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振奋的,开心的,快乐的。于是悲剧诗人就着手写出了《快乐的科学》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大转折点。在这点开始,他着手去杀死上帝,虽然还未能杀死,也可能永远不能杀死,但他已经行动,并宣告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上帝死了。这一欺骗行为正是导向其目标的必经之路,尼采深知,你必须宣布 上帝已死并让人相信这一事实,才有可能真正杀死上帝。因为他所知道的历史中的一切都是如此教导他的:欺骗就是真理。他甚至还责怪那些人不务正业,滥用了历史,顺便写了本《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于是乎,我们就来到了我前文所表述的现场,那杀死上帝之前的现场,也是杀死上帝的现场。在无神论或不信神者面前杀死上帝或宣布上帝已死有用吗?尼采仍然信心不足,仍然不满意,他下一步的工程,是要造出一个类上帝,伴随着上帝已经的欺骗性消息的传播一起,让人们在相信上帝已死的空隙与信仰断电的情况下与他的人造上帝能够接合上。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伟大的著作,圣经般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面世了。这是一本新教的圣经,超人的指南。上帝的代用品,婴儿的安慰奶嘴!我们就可以明白,何以超人的创造中与宣告中尼采为何要借古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这一形象了吧。用心良苦啊!宣布历史上其它一切宗教的无价值与无意义后,他并不真的想脱离宗教,他完全看到了宗教相对他个人欲望的价值,他仍然要借用宗教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的野心。从历史中挖掘出这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是相当困难的,但尼采成功了。
天书的出版,销量萎靡!尼采十分泄气,却仍然傲着头不肯屈服,想借一本书就代替古老的千年以上传统的圣经与基督教谈何容易?宗教对于人们来说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完全触碰不到人们的G点。尼采在表面硬朗的同时,也转换了手法,他开始采用宗教惯常的手法,开始描绘那完美神圣的彼岸,这完全是一种灵知主义策略了。《善恶的彼岸》悄悄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更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传播,也更易引起讨论和争论。这样,尼采达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不能实现的目的。这也无非是圣经旧约与福音书的区别。但福音书通俗平易,传播得很远,很远。欣喜!
再接再厉!尼采向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基础的东西进攻:道德,特别是西方千年来培养的宗教道德。他沷墨般写了诗一般的《道德的谱系》明显也无形地把自己的道德观融合进去了。“人们将会中毒更深,嘿嘿!”暗喜!他跨上了另一个台阶,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和瓦格纳平起平坐了。直起了腰板的尼采,按他的个性,从奴隶到俗人的第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攻击瓦格纳。这可是他从瓦格纳那里学来的看家本领,向最神圣的偶像攻击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同时受到他攻击的还是另一个神圣的偶像:上帝。于是他思如泉涌,写下了《瓦格纳事件》,《敌基督》《酒神颂》。
一切都太顺利,太完美,让他自己都开始相信他欺骗他人的灵知主义学说了。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尼采即将成为上帝了。狂喜之余,他准备为后人,为那些即将膜拜他的人们写点什么东西:耶稣在福音书中的传记是人们特别是普通的愚民最易接受最易被打动的东西。尼采虽然看不起耶稣不愿意模仿他,于是他就结合他的思想历程与作品写了思想与作品的自传《看哪,这个人》,而这句话是当年罗马总督看着耶稣走上十字架时说的嘲讽的话。多么巧合?!
这一切都结束了吗?尼采不太放心!他要真正地郑重地宣告上帝的死亡与他尼采作为新神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明确地指向了上帝作为偶像已如日落黄昏了!
尼采与各位一起期待着黑夜来临,黑夜之后,人们将重新面对尼采,一个新的上帝!
尼采是在《快乐的科学》首先提出上帝死了这一惊人宣告的(这一宣告其实早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提出过),后来这一宣告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主题与目标。
这句话现出在《快乐的科学》中间部分(第三卷125节),是本书最沉重的一段,也是本书的重心,每回读这段都让人感到十分压抑。尼采是如此设计的:
一个疯子白天提着灯笼到市场上去寻找上帝,并向一群不信神的人打听上帝的消息。然后在市场中宣布了上帝死亡的消息。
但上帝死了,并不是最惊人的,或者说对于那些不信神的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他们在日常的、随意的言谈中经常宣布这一消息,以戏虐般的口吻。惊人的关键是尼采借疯子之口说出了上帝是如何死的---被杀死的,以及是谁杀死了上帝。
读到这儿时,我有种熟悉的感觉:鲁迅《药》中革命者之死与人血馒头,以及《狂人日记》中每一段落。
除了表述了上帝已死---我们一起杀死了上帝:“我们全都是凶手”---外,尼采还借疯子之口表现出了与刚才坚定地宣布上帝之死之确证无疑相反的论调,他开始怀疑:这事是如何可能呢?之后的言辞涉及到了宗教的根基嘲讽,以及对宗教根基的批驳之可能性。
接着,他又表现出了毫无怀疑的坚定不移态度:上帝肯定死了。我们应该去讨论和设想在上帝死后我们会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比至今一切历史都更高尚的历史中!”难道是高尚的历史替代了上帝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但疯子的话语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反应,于是他自我总结--疯子似乎总是会自言自语:这消息还在路上!
话锋再转,表现出了宗教先知般的神圣性,向毫无反应的听众宣传对已经发生过的事的伟大预言:“总有一天会大功告成的”。在这样的转换中,宣布为过去时的事件---上帝已经被我们杀死---迅速地、无缝地变成了将来必将完成时。
镜头从疯子的话语中走开了,追逐着并展现了疯子的整体与表现:他在各个教堂中出没,领唱安魂曲:“教堂若非上帝的陵寝和墓碑,还算是什么玩意呢?”
完整的一出戏剧!
自此段文字的出现,尼采把自己充分地纳入到灵知主义的行列中去了。杀死上帝是古代灵知主义的伟大运动目标。尼采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了发端于权力欲的现代灵知主义同道中人。他们认为人类改造世界的计划是内在于人类的使命,随着上帝之死,人终将神化为超人----这是尼采后来在《查拉图斯特拉》中的主要工作。作为现代的灵知主义者,他永远地抛弃了古代灵知主义者的对彼岸的向往与追求,并宣称人类历史在水平前进的方向上的超验性代表着真理与真正的救赎。就象他借疯子之口宣布人类将生活在“比至今一切历史都要更高尚的历史中”一样,历史成了封闭的体系,是一个完全由革命的以尼采或查拉图斯特拉为代表的精英操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将随着历史走向完美。
为了展现高尚历史能够代替上帝创造新秩序,他们不但禁止别人追问根源,而且还要把这种历史性新秩序的源动力解释为完全在人的控制之下的东西,被试图切掉这个神圣的起源,砍去它的头:谋杀上帝。
就基督教来说,基督被钉上了十字架是一种伟大的救赎,在尼采的现代灵知主义眼中,成了他们的伟大功绩:他们终于联合杀死了上帝。借着杀死上帝,尼采构建了他自己的体系与教化方针,甚至是教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体系要求精神的辩证的发展必然杀死上帝。
谋杀上帝的人终于成为了上帝。
我们不妨看看尼采的“发迹”史,亦即他是如何让自己以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变成上帝的。
早年的尼采只是一个语言学方面的有天才的教授,他并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面发展。但他有一个特长,即是他天生地对音乐有强烈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他曾断言并根据他人的转述,如果他不是走上了哲学家这条路,他基本也不会是语言学家而是一个音乐家。
尼采人生的转变是从认识瓦格纳开始的。瓦格纳是他终生的教父,他到死都在批判他的教父,无非是想超越他,想代替他,想占有他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夫人---尼采曾跟瓦格纳夫人间有些暧昧。
尼采从瓦格纳那里学到了什么?如何让自己突出于人群并获得成功。但瓦格纳是靠勤奋的积累,而尼采学到的是反其道而行:背叛常规!于是《悲剧的诞生》诞生了。这是尼采借着其音乐天价与音乐题材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的第一乐章:这一乐章表现了其人生的主题,悲剧。这是一首序曲,但也是落幕,是一首安魂曲。这里不但诞生了悲剧,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悲剧诗人,第一个悲剧哲学家。
在与瓦格纳的交往中,他不断地学习并深化自己的悲剧哲学,从瓦格纳及其音乐那里汲取了相当多的养分。但这样的成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不合适宜的,如果表露出来,很可能在自己羽翼未丰时受到打压,断了奶。但自己内在生成的东西如果不经表露而压抑在心里实在是让尼采难受,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个性,也不符合他悲剧哲学的进程,于是他就以《不合适宜的思想》为名分部出版他的作品。这种不合适宜的东西终于露出了狐狸的尾巴。但前辈的“包容”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而且瓦格纳正是如日中天,根本不屑于与这样的不合适宜的东西进行论战。借着这样的缝隙,尼采把头露出在世界上。他看到了更多的超越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并没有促使他去尽快完善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而是从他自己的个性出发,他开始嘲笑敌人,认为敌人不过如此,既没有看出他的动机,也没有发觉他的破绽,反而让他宣泄了自己的意志,让众人都借着瓦格纳的光环照耀下庆贺天才哲学家的诞生。他窃喜!于是他得寸进尺,认为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自负地让信心膨胀。但还是有人对他说:“它们(指尼采的作品)全部都包含着捕捉粗心大意小鸟的陷阱与罗网,几乎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引导人们推翻习惯上的价值估价与受到珍视的习惯。”尼采不屑地冲着敌人说:“难道一切都只是----人性的,太人性的吗?在他看来,这些敌人还称不上是他的敌人,最多是瓦格纳的敌人!但《人性的,太人性的》出版了!
这是一本嘲笑对手当然也包括瓦格纳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欲望和野心的书。这也是一本宣战书。因为,敌人,太人性了。尼采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朝霞,看到了曙光!这不是他人的而是尼采自己的朝霞或曙光!是他悲剧哲学道路上的曙光。那一丝光照耀的一瞬间,他看到了原来在瓦格纳光环下看不到的东西。原来,他自己并不是自己。他看到了柏拉图洞中的火,那背后隐藏着的隐隐约约的有上帝的影子!
朝霞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振奋的,开心的,快乐的。于是悲剧诗人就着手写出了《快乐的科学》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大转折点。在这点开始,他着手去杀死上帝,虽然还未能杀死,也可能永远不能杀死,但他已经行动,并宣告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上帝死了。这一欺骗行为正是导向其目标的必经之路,尼采深知,你必须宣布 上帝已死并让人相信这一事实,才有可能真正杀死上帝。因为他所知道的历史中的一切都是如此教导他的:欺骗就是真理。他甚至还责怪那些人不务正业,滥用了历史,顺便写了本《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于是乎,我们就来到了我前文所表述的现场,那杀死上帝之前的现场,也是杀死上帝的现场。在无神论或不信神者面前杀死上帝或宣布上帝已死有用吗?尼采仍然信心不足,仍然不满意,他下一步的工程,是要造出一个类上帝,伴随着上帝已经的欺骗性消息的传播一起,让人们在相信上帝已死的空隙与信仰断电的情况下与他的人造上帝能够接合上。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伟大的著作,圣经般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面世了。这是一本新教的圣经,超人的指南。上帝的代用品,婴儿的安慰奶嘴!我们就可以明白,何以超人的创造中与宣告中尼采为何要借古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这一形象了吧。用心良苦啊!宣布历史上其它一切宗教的无价值与无意义后,他并不真的想脱离宗教,他完全看到了宗教相对他个人欲望的价值,他仍然要借用宗教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的野心。从历史中挖掘出这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是相当困难的,但尼采成功了。
天书的出版,销量萎靡!尼采十分泄气,却仍然傲着头不肯屈服,想借一本书就代替古老的千年以上传统的圣经与基督教谈何容易?宗教对于人们来说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完全触碰不到人们的G点。尼采在表面硬朗的同时,也转换了手法,他开始采用宗教惯常的手法,开始描绘那完美神圣的彼岸,这完全是一种灵知主义策略了。《善恶的彼岸》悄悄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更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传播,也更易引起讨论和争论。这样,尼采达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不能实现的目的。这也无非是圣经旧约与福音书的区别。但福音书通俗平易,传播得很远,很远。欣喜!
再接再厉!尼采向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基础的东西进攻:道德,特别是西方千年来培养的宗教道德。他沷墨般写了诗一般的《道德的谱系》明显也无形地把自己的道德观融合进去了。“人们将会中毒更深,嘿嘿!”暗喜!他跨上了另一个台阶,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和瓦格纳平起平坐了。直起了腰板的尼采,按他的个性,从奴隶到俗人的第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攻击瓦格纳。这可是他从瓦格纳那里学来的看家本领,向最神圣的偶像攻击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同时受到他攻击的还是另一个神圣的偶像:上帝。于是他思如泉涌,写下了《瓦格纳事件》,《敌基督》《酒神颂》。
一切都太顺利,太完美,让他自己都开始相信他欺骗他人的灵知主义学说了。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尼采即将成为上帝了。狂喜之余,他准备为后人,为那些即将膜拜他的人们写点什么东西:耶稣在福音书中的传记是人们特别是普通的愚民最易接受最易被打动的东西。尼采虽然看不起耶稣不愿意模仿他,于是他就结合他的思想历程与作品写了思想与作品的自传《看哪,这个人》,而这句话是当年罗马总督看着耶稣走上十字架时说的嘲讽的话。多么巧合?!
这一切都结束了吗?尼采不太放心!他要真正地郑重地宣告上帝的死亡与他尼采作为新神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明确地指向了上帝作为偶像已如日落黄昏了!
尼采与各位一起期待着黑夜来临,黑夜之后,人们将重新面对尼采,一个新的上帝!
尼采是在《快乐的科学》首先提出上帝死了这一惊人宣告的(这一宣告其实早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提出过),后来这一宣告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主题与目标。
这句话现出在《快乐的科学》中间部分(第三卷125节),是本书最沉重的一段,也是本书的重心,每回读这段都让人感到十分压抑。尼采是如此设计的:
一个疯子白天提着灯笼到市场上去寻找上帝,并向一群不信神的人打听上帝的消息。然后在市场中宣布了上帝死亡的消息。
但上帝死了,并不是最惊人的,或者说对于那些不信神的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他们在日常的、随意的言谈中经常宣布这一消息,以戏虐般的口吻。惊人的关键是尼采借疯子之口说出了上帝是如何死的---被杀死的,以及是谁杀死了上帝。
读到这儿时,我有种熟悉的感觉:鲁迅《药》中革命者之死与人血馒头,以及《狂人日记》中每一段落。
除了表述了上帝已死---我们一起杀死了上帝:“我们全都是凶手”---外,尼采还借疯子之口表现出了与刚才坚定地宣布上帝之死之确证无疑相反的论调,他开始怀疑:这事是如何可能呢?之后的言辞涉及到了宗教的根基嘲讽,以及对宗教根基的批驳之可能性。
接着,他又表现出了毫无怀疑的坚定不移态度:上帝肯定死了。我们应该去讨论和设想在上帝死后我们会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比至今一切历史都更高尚的历史中!”难道是高尚的历史替代了上帝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但疯子的话语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反应,于是他自我总结--疯子似乎总是会自言自语:这消息还在路上!
话锋再转,表现出了宗教先知般的神圣性,向毫无反应的听众宣传对已经发生过的事的伟大预言:“总有一天会大功告成的”。在这样的转换中,宣布为过去时的事件---上帝已经被我们杀死---迅速地、无缝地变成了将来必将完成时。
镜头从疯子的话语中走开了,追逐着并展现了疯子的整体与表现:他在各个教堂中出没,领唱安魂曲:“教堂若非上帝的陵寝和墓碑,还算是什么玩意呢?”
完整的一出戏剧!
自此段文字的出现,尼采把自己充分地纳入到灵知主义的行列中去了。杀死上帝是古代灵知主义的伟大运动目标。尼采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了发端于权力欲的现代灵知主义同道中人。他们认为人类改造世界的计划是内在于人类的使命,随着上帝之死,人终将神化为超人----这是尼采后来在《查拉图斯特拉》中的主要工作。作为现代的灵知主义者,他永远地抛弃了古代灵知主义者的对彼岸的向往与追求,并宣称人类历史在水平前进的方向上的超验性代表着真理与真正的救赎。就象他借疯子之口宣布人类将生活在“比至今一切历史都要更高尚的历史中”一样,历史成了封闭的体系,是一个完全由革命的以尼采或查拉图斯特拉为代表的精英操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将随着历史走向完美。
为了展现高尚历史能够代替上帝创造新秩序,他们不但禁止别人追问根源,而且还要把这种历史性新秩序的源动力解释为完全在人的控制之下的东西,被试图切掉这个神圣的起源,砍去它的头:谋杀上帝。
就基督教来说,基督被钉上了十字架是一种伟大的救赎,在尼采的现代灵知主义眼中,成了他们的伟大功绩:他们终于联合杀死了上帝。借着杀死上帝,尼采构建了他自己的体系与教化方针,甚至是教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体系要求精神的辩证的发展必然杀死上帝。
谋杀上帝的人终于成为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