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出废博客旧文 谈景言情,论虚说实--读陈从周先生的『桥乡醉乡』一文感
过去读书的时候,最崇拜的教授并非自己求学所在学校的那些名望瀑瀑的老先生们,而是隔壁同济大学的古园林建筑专家的陈从周先生。陈先生于园林、诗画之造诣,海内外无人能望其项背,记得过去读到过一篇介绍陈从周先生的文章,称先生的古文底子之雄厚,在其弱冠之年就极富盛名,陈从周先生年轻时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连晚清的遗老们也觉得他一定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宿儒老先生,相见之下,方知是位年仅十八的青年精英。这种传奇般的经历,总是让我仰慕不已!
老屋的书橱里翻出一些陈从周先生的著作,发现了大开本黄护套的『说园』,还有他的几册散文集,比如『帘清集』等等。天寒地冻,昨晚早早钻进热被,斜靠在床上读书,首先想到的,便是抽出陈先生的散文集,信手打开,读了一篇有关桥的文章—『桥乡醉乡』。陈从周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对于故乡水美舟便的描写,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把我们引领进处处透着酒香的绍兴,沉醉于酒风之下。“玉带垂虹看出水,酒旗招展舞斜阳,人生只合越州乐,那得桥乡兼醉乡”。陈从周先生的笔触之处,总令人感受先生文笔的清丽、隽永,没有造做,却是以情感人,读来涓涓,久久不能释卷。
陈从周先生最惊人的创举也许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的网师园以明轩的名字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的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问题是,高头大马的洋人面对中国的园林艺术,他们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理解和解读东方园林艺术的那种虚实相间,动静和谐的韵律吧?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美在意会,美在朦胧,这和西方的直白和开门见山有很大的区别。记得陈从周先生过去散见在上海报章上的散文,有游玩山东梁山后的赋诗,那份意兴,给人以深厚的古文学的功底之感,似信手拈来,却又情景交融,非常耐读。还记得他写过的一篇文章,谈起当时的年轻人来看他时捎来的流行饮料雀巢咖啡,引发了他有关咖啡和茶的议论,十分有趣又很是在理,在当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绘画拍曲,旧式文人的一切才能都能在陈从周先生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书画功底的深厚自然对园林的美有独到的见解,喜欢昆曲的陈从周先生还在上海的豫园重新修建时,建造了专门可以唱戏的古戏台,为弘扬昆曲做了件非常好的事情,后来在全国各地的园林建修时都仿照上海的豫园,让昆曲这个古老的曲种,在最适合她拍曲的地方得以成功演出,比如昆明的楠园、宁波的天一阁东园、西湖郭庄,等等。
陈从周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座宝藏,我们可以经常徜徉其间,汲取古典文化的营养,充实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修养。
2006/01/25
老屋的书橱里翻出一些陈从周先生的著作,发现了大开本黄护套的『说园』,还有他的几册散文集,比如『帘清集』等等。天寒地冻,昨晚早早钻进热被,斜靠在床上读书,首先想到的,便是抽出陈先生的散文集,信手打开,读了一篇有关桥的文章—『桥乡醉乡』。陈从周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对于故乡水美舟便的描写,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把我们引领进处处透着酒香的绍兴,沉醉于酒风之下。“玉带垂虹看出水,酒旗招展舞斜阳,人生只合越州乐,那得桥乡兼醉乡”。陈从周先生的笔触之处,总令人感受先生文笔的清丽、隽永,没有造做,却是以情感人,读来涓涓,久久不能释卷。
陈从周先生最惊人的创举也许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的网师园以明轩的名字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的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问题是,高头大马的洋人面对中国的园林艺术,他们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理解和解读东方园林艺术的那种虚实相间,动静和谐的韵律吧?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美在意会,美在朦胧,这和西方的直白和开门见山有很大的区别。记得陈从周先生过去散见在上海报章上的散文,有游玩山东梁山后的赋诗,那份意兴,给人以深厚的古文学的功底之感,似信手拈来,却又情景交融,非常耐读。还记得他写过的一篇文章,谈起当时的年轻人来看他时捎来的流行饮料雀巢咖啡,引发了他有关咖啡和茶的议论,十分有趣又很是在理,在当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绘画拍曲,旧式文人的一切才能都能在陈从周先生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书画功底的深厚自然对园林的美有独到的见解,喜欢昆曲的陈从周先生还在上海的豫园重新修建时,建造了专门可以唱戏的古戏台,为弘扬昆曲做了件非常好的事情,后来在全国各地的园林建修时都仿照上海的豫园,让昆曲这个古老的曲种,在最适合她拍曲的地方得以成功演出,比如昆明的楠园、宁波的天一阁东园、西湖郭庄,等等。
陈从周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座宝藏,我们可以经常徜徉其间,汲取古典文化的营养,充实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修养。
200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