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我们这地方,“鸟不拉屎”的地方,白天同事齐聚,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滴答滴答的打字声不绝入耳。
这天下午,我就翻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阅读。
阅读怎么说呢?若是平时无事,就罢了。可是我专门是那临时抱佛脚的人,急得就像明天考试,还没有复习,这会子才翻书查资料。阅读,来不及了啊。
心情不同。却没想到还是被凌纯声的奇特著作吸引住了。
做学生的时候,常常厌恶为什么研究民族?翻开学科史,看到苗蛮、藏彝的字眼,就头痛。我那好似念了紧箍咒,对于这一学术传统敬而远之。所以那时候老师让看什么,我偏不看,老师不让看什么,我偏看。老师说东,我说西……往事不堪回首。我那防御系统非常强悍的知识系统,直到换作去教书时,才算总算打开了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户,映入眼帘的第一本前辈的民族志著作,就是《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经纬曾经到过那里,搜集鱼皮衣。他也做过关外的人参交易研究。我对他的足迹、学识,充满了矛盾。我可恨的是,刚刚从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那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淡淡地说:啊,我看过了。
就是这样一些插曲,我嘀咕着:不知道1929年的凌纯声他们做些什么调查呢?有没有民族国家的教化思想呢?翻开了作品。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天黑时分,读完了上册和下册的19个故事的第1个故事。于是,最应该做的是写一篇读书札记,以感谢凌先生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我们读书,总是用学术化的分析语言,以为把这本书分析好了,实际上,这样的读书办法是过于城府了。想想看,零意识地,在熟读了西方民族志经典之后,来看中国异文化的民族志,而且又是中央研究院那个时候博采众长的时代,沉浸在赫哲族的文化当中,是比分析还要重要的。
人类学研究异文化的意义是尝试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政治的,而是一种整体的存在方式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松花江》,作者以没有理论建构的方式,通过歌谣、舞蹈和宗教、故事,宣泄了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作者花大力气在前半部分论证通古斯人不是东胡,而是东夷。似乎就引出了赫哲人的实证研究。其次,作者对赫哲人的文化的认知与整理,是放在“土俗法”的意义上进行研究的。意思就是,凌纯声将赫哲人的风俗习惯、宗教行为看作是古人的遗风。例如骨卜,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当中的占卜是怎么回事。用民族学的可见的活着的风俗,来印证文献当中的说法,帮助理解文献,这也可以叫做二重证据法。所以,凌纯声对于风俗的上古文献源流,简直是信手拈来。作者很自信地说:“赫哲人对神的观念,和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一样”。p155这样的联系,处处可见。第三,作者花大力气记录赫哲人的歌谣、故事和宗教,艺术。这是这部著作为什么到今天还散发着光彩的人文风貌。这体现了作者忠实地融合了美国的历史具体学派和法国的民族学对待记录的民族志的做法。但是在理论讨论中,浑然不见任何这两大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影响,他只是采用讨论特殊民族的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用来佐证或者修正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说法。他说,“有一件事使我们惊奇的,他们的图案艺术特别发达。”p203他让赫哲人自己写生,画人画动物画植物,他发现:“缺乏画人面和人性的技能。动物较好。植物最佳。”在后面的附录中,果然有被评论的这三幅画。他们已经尝试让赫哲人自己绘画了。我们知道,写生的时候,是根据画画者的观察、经验和技法,以及后面的情感寄托而构成的。作者的评论,从素描的技法来评价他们的绘画,但是这一实践,却给了读者从文本开放性解读的可能性,为什么不是生机勃勃的渔猎生活的热爱呢?他从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中发现,动物知识最为丰富,“鱼类辨别尤细”p215这一观察,可以与boas描述的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认知异常丰富相媲美。作者的观察和记录几乎是无所不详,事无巨细的。细节,细节,细节,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试问,今天有哪个人,能够在简陋的条件下,没有ipad,没有录音笔,语言不通,没有麦当劳的情况下,把这些繁琐的、纷杂的物质文化认认真真地描摹下来。计算一个勺子的长度,到了异常细致的微观世界。而且尤为惊讶的是,凌纯声是刘天华的学生,精通音乐。他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花五天时间记录赫哲人演唱的一首民歌。他说,我一共学了27曲。唱歌本是乐事,在这种情况下,乃是苦事。p162于是民族志当中就有大量的曲谱。这种做法,在西方民族志经典中,也是罕见的。这只能说,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虽然是人类学家,却不懂音乐(当然,大多数田野工作者都不懂)。这作者,就是一个苦干家,奋力记录,却不解释。一股脑地把当地人的文化记录下来,供人阅读。这便是民族志的“简陋”做法。然后,有意思的是,读者却可以从作者提供的大量的照片、歌谣和故事以及萨满的宗教信仰素材中,找到第二种分析的联系性。到底是苛责作者呢,还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做法。因为,在我看来,《松花江》最大的妙处就是以客位的文化还原来让文化素材本身迸发主位的情感、价值与强大的信仰力量。诗歌、舞蹈和故事呈现的同时就是文化的唤起。
重温这些民歌,情歌构成了民歌的主体。作者记录了大量的情歌,以它真挚的情感,情感就寄托在诗歌和舞蹈之中。
在这些情歌中,有情妇思念她的情人的爱人歌,也有爱人变心的怨妇歌,也有妻子思念丈夫的歌。这些歌曲,大多是《诗经》当中的两性之间的有距离的思念和恋爱痛苦。这是因为赫哲人的两性分工有着季节性,男人在四月到六月就去打猎去了,女人独守空房往往要很久。等到五月和七月的时候,天气热了,男人和女人就在夏日傍晚私自到江河之滨野合。p180赫哲人的居住分为两种,临时性和永久性的,依据他的迁徙性生产而定。寡妇如果再嫁,在出嫁的路途中,看到一棵树就要下来抱树,这颗树会死,然后才能到新的夫家。如果路上没有遇到树,到夫家后,就要抱房子外面的烟囱。也是一样的。我在后面附录的插画里真的看到了房子外面的烟囱。这说明,社会结构是和文本当中的观念、仪式相契合的。在这些思念的情歌里,情妇或妻子会经常这样唱:哥哥啊,你快回来吧。你回来的时候一定是收获满满的时候,背后插满了鹿茸,那个时候你该回来了吧。你回来的时候,别忘了给我买头巾子,银戒指,还有翡翠烟嘴儿。我送你多一程,你就给我买围裙带子,绸子毛巾。这些东西从哪里买呢?三姓街。三姓街是诗歌里常见的地方,这三姓街有繁华的集市,也有打猎的交易。诗歌里还唱到追情人追到临江州,情人变心了,在船上搂着一个新欢,从此撂开手,分了吧。临江州是哪里呢?是比三姓街还要高一级的县城,有学堂有衙门。诗歌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讯息呈现出来。因为长时间的分离,相思是最痛苦的,这些情人们就唱到:四只眼睛在一起,哭哭喊喊见了面。或者是说说笑笑见了面。这样的修辞生动强烈。男女在婚恋的时候,赫哲有一个风俗,就是用比武法招亲。比武的方法很多:如二人抱跤;穿踏板走山路;地箭比赛,比射箭;擒捉野兽及鱼等物。p228以男人比肘,以女人似膝,夫妻如手足之意。夫妻通过情歌希望长时间分离丈夫不要变心、不要把爱妻丢弃的幽怨情操。可是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赫哲族的男女,只要是德斗(小姐)容颜貌美,男子英俊健壮,言语伶俐,立刻就一见钟情、婚姻实现。生理的吸引远远大过其他封建礼教附加的婚姻结合之道。所以在赫哲族的故事里流传着一种英雄传说,英雄出征,打败无数敌人,赢得美人归。这些美人却并不是弱不禁风,而是矫健英武的能带兵打仗的德马。她们有神力,会变成阔里在空中飞翔,抓住丈夫的敌人,就会杀死对方。像一只阔里一样在空中翱翔,是多么瑰丽的赫哲女人啊。她们有神力,丈夫生病的时候,还会跳神,祛除病魔。她们是很厉害的萨满。可是一个男人娶五个夫人,没有妒意,这是赫哲族崇尚的家庭生活。这是赫哲族推崇的妻妾成群的大英雄冒险发迹。凌纯声说这种英雄故事是从土耳其来的。对此,我在想,是不是土耳其的男人和赫哲族的男人在英雄气概上有相似性呢?
最后,引出凌纯声对赫哲“乱交”风俗的解释。他说男人在外面打猎,一走走好久,女人和留下来的富贵男子同居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让丈夫知道就可以了。不过,淫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尝试找到一个地方性的原因。赫哲家庭男女杂处,不设屏障,共同睡在一个炕上。“炕热了,肉体受了强度的暖气,易起性的冲动。”凌纯声认为,关防不严密的情形下,赫哲人会发生性的问题,现代人也会发生性的问题。也许是作者在文化客位法的背后露出来的现代人观念的马脚吧。
最后,还是要提及一句,凌纯声一代开创了学术严谨的民族志调查和写作风气。治学的功力远非后人能及的。单说每一个脚注都有页码而言,就可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这天下午,我就翻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阅读。
阅读怎么说呢?若是平时无事,就罢了。可是我专门是那临时抱佛脚的人,急得就像明天考试,还没有复习,这会子才翻书查资料。阅读,来不及了啊。
心情不同。却没想到还是被凌纯声的奇特著作吸引住了。
做学生的时候,常常厌恶为什么研究民族?翻开学科史,看到苗蛮、藏彝的字眼,就头痛。我那好似念了紧箍咒,对于这一学术传统敬而远之。所以那时候老师让看什么,我偏不看,老师不让看什么,我偏看。老师说东,我说西……往事不堪回首。我那防御系统非常强悍的知识系统,直到换作去教书时,才算总算打开了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户,映入眼帘的第一本前辈的民族志著作,就是《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经纬曾经到过那里,搜集鱼皮衣。他也做过关外的人参交易研究。我对他的足迹、学识,充满了矛盾。我可恨的是,刚刚从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那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淡淡地说:啊,我看过了。
就是这样一些插曲,我嘀咕着:不知道1929年的凌纯声他们做些什么调查呢?有没有民族国家的教化思想呢?翻开了作品。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天黑时分,读完了上册和下册的19个故事的第1个故事。于是,最应该做的是写一篇读书札记,以感谢凌先生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我们读书,总是用学术化的分析语言,以为把这本书分析好了,实际上,这样的读书办法是过于城府了。想想看,零意识地,在熟读了西方民族志经典之后,来看中国异文化的民族志,而且又是中央研究院那个时候博采众长的时代,沉浸在赫哲族的文化当中,是比分析还要重要的。
人类学研究异文化的意义是尝试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政治的,而是一种整体的存在方式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松花江》,作者以没有理论建构的方式,通过歌谣、舞蹈和宗教、故事,宣泄了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作者花大力气在前半部分论证通古斯人不是东胡,而是东夷。似乎就引出了赫哲人的实证研究。其次,作者对赫哲人的文化的认知与整理,是放在“土俗法”的意义上进行研究的。意思就是,凌纯声将赫哲人的风俗习惯、宗教行为看作是古人的遗风。例如骨卜,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当中的占卜是怎么回事。用民族学的可见的活着的风俗,来印证文献当中的说法,帮助理解文献,这也可以叫做二重证据法。所以,凌纯声对于风俗的上古文献源流,简直是信手拈来。作者很自信地说:“赫哲人对神的观念,和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一样”。p155这样的联系,处处可见。第三,作者花大力气记录赫哲人的歌谣、故事和宗教,艺术。这是这部著作为什么到今天还散发着光彩的人文风貌。这体现了作者忠实地融合了美国的历史具体学派和法国的民族学对待记录的民族志的做法。但是在理论讨论中,浑然不见任何这两大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影响,他只是采用讨论特殊民族的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用来佐证或者修正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说法。他说,“有一件事使我们惊奇的,他们的图案艺术特别发达。”p203他让赫哲人自己写生,画人画动物画植物,他发现:“缺乏画人面和人性的技能。动物较好。植物最佳。”在后面的附录中,果然有被评论的这三幅画。他们已经尝试让赫哲人自己绘画了。我们知道,写生的时候,是根据画画者的观察、经验和技法,以及后面的情感寄托而构成的。作者的评论,从素描的技法来评价他们的绘画,但是这一实践,却给了读者从文本开放性解读的可能性,为什么不是生机勃勃的渔猎生活的热爱呢?他从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中发现,动物知识最为丰富,“鱼类辨别尤细”p215这一观察,可以与boas描述的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认知异常丰富相媲美。作者的观察和记录几乎是无所不详,事无巨细的。细节,细节,细节,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试问,今天有哪个人,能够在简陋的条件下,没有ipad,没有录音笔,语言不通,没有麦当劳的情况下,把这些繁琐的、纷杂的物质文化认认真真地描摹下来。计算一个勺子的长度,到了异常细致的微观世界。而且尤为惊讶的是,凌纯声是刘天华的学生,精通音乐。他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花五天时间记录赫哲人演唱的一首民歌。他说,我一共学了27曲。唱歌本是乐事,在这种情况下,乃是苦事。p162于是民族志当中就有大量的曲谱。这种做法,在西方民族志经典中,也是罕见的。这只能说,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虽然是人类学家,却不懂音乐(当然,大多数田野工作者都不懂)。这作者,就是一个苦干家,奋力记录,却不解释。一股脑地把当地人的文化记录下来,供人阅读。这便是民族志的“简陋”做法。然后,有意思的是,读者却可以从作者提供的大量的照片、歌谣和故事以及萨满的宗教信仰素材中,找到第二种分析的联系性。到底是苛责作者呢,还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做法。因为,在我看来,《松花江》最大的妙处就是以客位的文化还原来让文化素材本身迸发主位的情感、价值与强大的信仰力量。诗歌、舞蹈和故事呈现的同时就是文化的唤起。
重温这些民歌,情歌构成了民歌的主体。作者记录了大量的情歌,以它真挚的情感,情感就寄托在诗歌和舞蹈之中。
在这些情歌中,有情妇思念她的情人的爱人歌,也有爱人变心的怨妇歌,也有妻子思念丈夫的歌。这些歌曲,大多是《诗经》当中的两性之间的有距离的思念和恋爱痛苦。这是因为赫哲人的两性分工有着季节性,男人在四月到六月就去打猎去了,女人独守空房往往要很久。等到五月和七月的时候,天气热了,男人和女人就在夏日傍晚私自到江河之滨野合。p180赫哲人的居住分为两种,临时性和永久性的,依据他的迁徙性生产而定。寡妇如果再嫁,在出嫁的路途中,看到一棵树就要下来抱树,这颗树会死,然后才能到新的夫家。如果路上没有遇到树,到夫家后,就要抱房子外面的烟囱。也是一样的。我在后面附录的插画里真的看到了房子外面的烟囱。这说明,社会结构是和文本当中的观念、仪式相契合的。在这些思念的情歌里,情妇或妻子会经常这样唱:哥哥啊,你快回来吧。你回来的时候一定是收获满满的时候,背后插满了鹿茸,那个时候你该回来了吧。你回来的时候,别忘了给我买头巾子,银戒指,还有翡翠烟嘴儿。我送你多一程,你就给我买围裙带子,绸子毛巾。这些东西从哪里买呢?三姓街。三姓街是诗歌里常见的地方,这三姓街有繁华的集市,也有打猎的交易。诗歌里还唱到追情人追到临江州,情人变心了,在船上搂着一个新欢,从此撂开手,分了吧。临江州是哪里呢?是比三姓街还要高一级的县城,有学堂有衙门。诗歌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讯息呈现出来。因为长时间的分离,相思是最痛苦的,这些情人们就唱到:四只眼睛在一起,哭哭喊喊见了面。或者是说说笑笑见了面。这样的修辞生动强烈。男女在婚恋的时候,赫哲有一个风俗,就是用比武法招亲。比武的方法很多:如二人抱跤;穿踏板走山路;地箭比赛,比射箭;擒捉野兽及鱼等物。p228以男人比肘,以女人似膝,夫妻如手足之意。夫妻通过情歌希望长时间分离丈夫不要变心、不要把爱妻丢弃的幽怨情操。可是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赫哲族的男女,只要是德斗(小姐)容颜貌美,男子英俊健壮,言语伶俐,立刻就一见钟情、婚姻实现。生理的吸引远远大过其他封建礼教附加的婚姻结合之道。所以在赫哲族的故事里流传着一种英雄传说,英雄出征,打败无数敌人,赢得美人归。这些美人却并不是弱不禁风,而是矫健英武的能带兵打仗的德马。她们有神力,会变成阔里在空中飞翔,抓住丈夫的敌人,就会杀死对方。像一只阔里一样在空中翱翔,是多么瑰丽的赫哲女人啊。她们有神力,丈夫生病的时候,还会跳神,祛除病魔。她们是很厉害的萨满。可是一个男人娶五个夫人,没有妒意,这是赫哲族崇尚的家庭生活。这是赫哲族推崇的妻妾成群的大英雄冒险发迹。凌纯声说这种英雄故事是从土耳其来的。对此,我在想,是不是土耳其的男人和赫哲族的男人在英雄气概上有相似性呢?
最后,引出凌纯声对赫哲“乱交”风俗的解释。他说男人在外面打猎,一走走好久,女人和留下来的富贵男子同居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让丈夫知道就可以了。不过,淫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尝试找到一个地方性的原因。赫哲家庭男女杂处,不设屏障,共同睡在一个炕上。“炕热了,肉体受了强度的暖气,易起性的冲动。”凌纯声认为,关防不严密的情形下,赫哲人会发生性的问题,现代人也会发生性的问题。也许是作者在文化客位法的背后露出来的现代人观念的马脚吧。
最后,还是要提及一句,凌纯声一代开创了学术严谨的民族志调查和写作风气。治学的功力远非后人能及的。单说每一个脚注都有页码而言,就可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