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四十三:芳华亭
自诗:“饮雪啖霜忍素冬,裹枝藏叶隐葱茏。待为早莺报暖日,轻舒玉指弄春风。”
翠光亭虽然是为清代御码头之建筑,在设计建造时考虑到皇家礼制而在外观和形制上并不太符合西湖以及柳浪闻莺的整体氛围,但是其名“翠光”二字却十分传神与到位,因此处以“柳”为主要意象之景点,故以“翠”状之甚妥,因柳树常以“翠烟”代指,如《红楼梦》大观园中之“翠烟桥”,便是由于怡红院之后遍植翠柳而名。但反之,“翠”字却不一定仅指柳树。西湖以“翠”字为名的建筑、景点亦不少,如曲院“红绡翠盖”,明显此处翠指荷叶,“黄龙吐翠”则指竹叶。若为带有“翠”字的亭,如翠云亭、翠芳亭,亦指他意,不表。
柳浪闻莺以字面来看是以“柳”与“莺”两者为主要意象,但其最重要的为“闻”字,故列为西湖十景中之“近听”景,与“远听”之“南屏晚钟”并立,为“听觉之景”,具有十分特别的意境。因此景点内大多数建筑小景皆围绕与此作文章,如“万柳桥”、“闻莺馆”、“柳月优风亭”等,但也有一些似乎与柳、莺无关,比如与翠光亭隔径相对的“芳华亭”,虽然其楹联“湖镜映天湖有月,柳阴垂地柳藏莺”仍然包含柳莺二字,但其名“芳华”却独树一帜,似乎是在提醒人们柳浪闻莺终究还是一处春天的美景,在赏柳听莺的时候,还可以看一看四处盛开的繁花。不过,旧时柳浪闻莺除翠光亭外另有一亭称为“华光亭”,两亭互映。今已不见华光亭,故以“芳华亭”纪之,亦有可能。
芳华亭是一座四柱四角单檐仿木结构攒尖亭,亦同时起建于柳浪闻亭整体整改之时。芳华亭形制,与西湖绝大多数后建仿木亭相似,可以非常和谐地融入西湖与周围景致当中,这与“翠光亭”完全不同。但是因为翠光亭规格实在太高,光彩夺目,因此游人至此常常会忽略芳华亭。若非如此,芳华亭以其位置、形制、体量,大概可以成为柳浪闻莺之主亭。
如今的柳浪闻莺大概无法以“园林”名之,偶有旧时建筑遗迹,也只是星零散落。大凡西湖十景,其中有以意境为名如“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或者以较为具体、单一的意象为名者如“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皆大多有迹可循,且可以大致在心中形成相关画面,不会与真实情境有太大的出入;如以具体位置与地点为名如“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只要在合适的时节寻至曲院、花港、苏堤,大概也可以欣赏相应的景致。但十景之中,唯有柳浪闻莺例外:其命名十分类似“平湖秋月”,即以两个非具体方位的意象“柳”、“莺”为名,恰如“湖”、“月”。但是其问题在于,平湖秋月之初名,是以明确之大意境,即此景并无一处定所,而囊括整个湖山(个中缘由,又在《月波亭》一节中论及)。因此按其字面思考,柳浪闻莺亦当是一个“大意境”且“无定所”的景致,大概可以理解为仲春时节整个西湖处处莺啼处处柳之意。但是问题在于,柳浪闻莺自有名之始,却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而是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便是今日柳浪闻莺公园所在(旧时大约再包括钱王祠至柳洲一带);但是,它又不像“曲院风荷”这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位置点名(即如“曲院”是一个清晰确定的地点)。于是形成一个矛盾,使得公园中虽然遍植翠柳,但是人们仍然觉得此处风景与别处类似(因西湖处处植柳),而且所谓“闻莺”更由于是一个听觉概念而且如今野生黄莺大概数量亦十分有限,以至于游人们在此公园常有“恍然不知所终”之感,此园过于意象似无根基,使人在陶醉于无限春光的同时不免惆怅茫然。
其中必有缘故。回望柳浪闻莺名称之来,是因为此园旧为吴越宫苑时“多植柳树”。再看其迁变,虽历经沧桑,园中始终以“柳”为最主要的景观。而“莺”则是后来衍生的意象。而“柳”之为物,自古以来以其谐音“留”而多象征离别、牵挂、思乡、愁怨等,如《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白居易《忆杨柳》:“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等等,皆如是。于是自然可以想象吴越国当年宫中情绪:自钱鏐始,由于国小民弱,因此一直是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同时以“待中原明主,纳土归之”;时近百年,五代更迭,大统至宋,至太宗时,宋廷立足中原兼并天下大势已成。吴越国无论国主还是臣民,大概预感到“纳土归之”那一天日渐逼近,虽然有所心理准备,但是毕竟是拱手称臣,舍弃几代江山,个中滋味大约并不好受。今宝石山顶之保俶塔,是为如今西湖标志建筑之一,有传为吴越末主钱(弘)俶进宋都开封为质时,其舅吴延爽为保佑其平安所建。此虽为传说尚无确凿证据,但是至少可以表达出当时洋溢在吴越旧地的某种气氛,可见一斑。因此可见,如果当时钱俶在其宫苑内广植柳树,多少大概也有一些寄托愁情之意。又想,柳浪闻莺成名并非在北宋,而是在宋室南渡之后;而南宋种种,尽人皆知,因此柳浪闻莺此名想要回避的却又欲盖弥章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意会却难言传的情绪吧。
西湖南线诸园,大多基于沉重历史或者惆怅传说,使得这里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凝重的观感。幸有如“芳华亭”这样名称淡然雀跃、意象随意的小品,可以在这片凝重观感中体现出一些亮丽轻松的色彩,也如“雷峰夕照”或者“柳浪闻莺”这样令人心碎的景观拥有了至深永恒的浪漫。
翠光亭虽然是为清代御码头之建筑,在设计建造时考虑到皇家礼制而在外观和形制上并不太符合西湖以及柳浪闻莺的整体氛围,但是其名“翠光”二字却十分传神与到位,因此处以“柳”为主要意象之景点,故以“翠”状之甚妥,因柳树常以“翠烟”代指,如《红楼梦》大观园中之“翠烟桥”,便是由于怡红院之后遍植翠柳而名。但反之,“翠”字却不一定仅指柳树。西湖以“翠”字为名的建筑、景点亦不少,如曲院“红绡翠盖”,明显此处翠指荷叶,“黄龙吐翠”则指竹叶。若为带有“翠”字的亭,如翠云亭、翠芳亭,亦指他意,不表。
柳浪闻莺以字面来看是以“柳”与“莺”两者为主要意象,但其最重要的为“闻”字,故列为西湖十景中之“近听”景,与“远听”之“南屏晚钟”并立,为“听觉之景”,具有十分特别的意境。因此景点内大多数建筑小景皆围绕与此作文章,如“万柳桥”、“闻莺馆”、“柳月优风亭”等,但也有一些似乎与柳、莺无关,比如与翠光亭隔径相对的“芳华亭”,虽然其楹联“湖镜映天湖有月,柳阴垂地柳藏莺”仍然包含柳莺二字,但其名“芳华”却独树一帜,似乎是在提醒人们柳浪闻莺终究还是一处春天的美景,在赏柳听莺的时候,还可以看一看四处盛开的繁花。不过,旧时柳浪闻莺除翠光亭外另有一亭称为“华光亭”,两亭互映。今已不见华光亭,故以“芳华亭”纪之,亦有可能。
芳华亭是一座四柱四角单檐仿木结构攒尖亭,亦同时起建于柳浪闻亭整体整改之时。芳华亭形制,与西湖绝大多数后建仿木亭相似,可以非常和谐地融入西湖与周围景致当中,这与“翠光亭”完全不同。但是因为翠光亭规格实在太高,光彩夺目,因此游人至此常常会忽略芳华亭。若非如此,芳华亭以其位置、形制、体量,大概可以成为柳浪闻莺之主亭。
如今的柳浪闻莺大概无法以“园林”名之,偶有旧时建筑遗迹,也只是星零散落。大凡西湖十景,其中有以意境为名如“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或者以较为具体、单一的意象为名者如“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皆大多有迹可循,且可以大致在心中形成相关画面,不会与真实情境有太大的出入;如以具体位置与地点为名如“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只要在合适的时节寻至曲院、花港、苏堤,大概也可以欣赏相应的景致。但十景之中,唯有柳浪闻莺例外:其命名十分类似“平湖秋月”,即以两个非具体方位的意象“柳”、“莺”为名,恰如“湖”、“月”。但是其问题在于,平湖秋月之初名,是以明确之大意境,即此景并无一处定所,而囊括整个湖山(个中缘由,又在《月波亭》一节中论及)。因此按其字面思考,柳浪闻莺亦当是一个“大意境”且“无定所”的景致,大概可以理解为仲春时节整个西湖处处莺啼处处柳之意。但是问题在于,柳浪闻莺自有名之始,却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而是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便是今日柳浪闻莺公园所在(旧时大约再包括钱王祠至柳洲一带);但是,它又不像“曲院风荷”这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位置点名(即如“曲院”是一个清晰确定的地点)。于是形成一个矛盾,使得公园中虽然遍植翠柳,但是人们仍然觉得此处风景与别处类似(因西湖处处植柳),而且所谓“闻莺”更由于是一个听觉概念而且如今野生黄莺大概数量亦十分有限,以至于游人们在此公园常有“恍然不知所终”之感,此园过于意象似无根基,使人在陶醉于无限春光的同时不免惆怅茫然。
其中必有缘故。回望柳浪闻莺名称之来,是因为此园旧为吴越宫苑时“多植柳树”。再看其迁变,虽历经沧桑,园中始终以“柳”为最主要的景观。而“莺”则是后来衍生的意象。而“柳”之为物,自古以来以其谐音“留”而多象征离别、牵挂、思乡、愁怨等,如《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白居易《忆杨柳》:“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等等,皆如是。于是自然可以想象吴越国当年宫中情绪:自钱鏐始,由于国小民弱,因此一直是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同时以“待中原明主,纳土归之”;时近百年,五代更迭,大统至宋,至太宗时,宋廷立足中原兼并天下大势已成。吴越国无论国主还是臣民,大概预感到“纳土归之”那一天日渐逼近,虽然有所心理准备,但是毕竟是拱手称臣,舍弃几代江山,个中滋味大约并不好受。今宝石山顶之保俶塔,是为如今西湖标志建筑之一,有传为吴越末主钱(弘)俶进宋都开封为质时,其舅吴延爽为保佑其平安所建。此虽为传说尚无确凿证据,但是至少可以表达出当时洋溢在吴越旧地的某种气氛,可见一斑。因此可见,如果当时钱俶在其宫苑内广植柳树,多少大概也有一些寄托愁情之意。又想,柳浪闻莺成名并非在北宋,而是在宋室南渡之后;而南宋种种,尽人皆知,因此柳浪闻莺此名想要回避的却又欲盖弥章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意会却难言传的情绪吧。
西湖南线诸园,大多基于沉重历史或者惆怅传说,使得这里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凝重的观感。幸有如“芳华亭”这样名称淡然雀跃、意象随意的小品,可以在这片凝重观感中体现出一些亮丽轻松的色彩,也如“雷峰夕照”或者“柳浪闻莺”这样令人心碎的景观拥有了至深永恒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