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设计营讲座笔记
北京大晚上的真的很冷,但同理心是最近自己一直很想了解的,也有很多迷惑的东东,所以虽然讲座在798,虽然在晚上,虽然没有料想到回到学校居然要11点多,自己还是去了。现在想想还是很有收获的——
一共有5为讲者,但最后的北大心理博士李松蔚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带给我思考最多的一位。可能和他本身的职业也有关系,所以感觉干货最多。
人际交往中大家会在不知不觉中扮演各种角色,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种:
1.老师:提供建议型
2.警察:不断找问题型
3.记者:刨根究底型,不断地问为什么
4.管家:帮你解决问题型
5.敌人:批评指责型
6.居委会大妈:鸡汤温暖型
7.共情型
这7种类型中,除了7以外,另外6种人其实都有吐干货,有的是献计策,有点是找原因,有的是献爱心,唯有共情型是啥也没干,只是表达出你内心的情绪或者声音而已。但正是这种行为,你却觉得自己被了解,被接纳,与其他人有了connection。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这话真是一点没错。李松蔚老师提出的一点我觉得很有趣:很多人长大后之所以感觉很孤单是因为他从小就失去了这种connection。在回校的路上我就在不断的思考这句话,当你奉献的时候,你是自内而外的,所以大家愿意和你建立各种connection,但当你自私自利时,你是自外而内的,大家不愿意和你有任何交集,所以这种情况下你就成为了孤岛,当然就孤独了。
共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但是不是带有任何批评或者指责,或者想要改变别人的目的去提问,而是探寻别人内心的真正情绪,然后在表达出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到你真的懂他。举的一个例子感觉特别像自己。。。小朋友说这个好难啊,我现在会说你肯定可以的,我相信你!但这种回答潜意识里我忽略了他的感受,否定了他的情绪,这其实并没有做到共情。下次我想说,这题确实有点难度哦~~感觉好复杂呢~然后看看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退缩,我会带领他一起往前,如果他没有退缩,我再给予信任和鼓励。
自己之前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了除4和5以外的角色,但现在想想这样其实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自己的想法更正确,自己有能力改变别人。但今天有句话深入我心,我自己也有察觉,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你以为你能改变谁呢亲。。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你顶多是个引线而已。你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共情+信任。共情代表你理解别人,信任则给别人以力量。尤其在面对弱者和不同意见者时,一定不要摆出老师或者警察的架势,你并没有比谁更聪明,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阻碍共情的最大障碍是忘不了自己!!真的是这样,因为我们忘不了自己,所以总是拿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情绪,事情,给予我们认为别人所需要的或者欠缺的。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而并非像我们声称的那样我真的懂你。
想起小时候,老爹说他说什么我都不听,其实我已经记不得有哪些事了。但我猜测是不是老爹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其实从小老爹就给了我充分的时间讲话,总是会耐心的听我讲,但那并不意味着共情。我也不记得老爹的话了,但我觉得可能是老爹没能体察到我的情绪,所以我才对老爹的建议没有反应的说。以后我要是有了小朋友,我一定会让他说生活里的事情,然后共情他。除非他需要我的建议,我并不想倚老卖老,说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什么的。想起之前的一本书,如果他在表达情绪,那ok,你只要共情就ok;只有他自己处于理智模式下,想探寻原因并寻求帮忙时,这时你的建议才会被接纳和考虑。现在貌似有点点理解了~~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做产品的用户体验的讲者,其实用户体验不就是一个强调共情的职业吗?你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对方的需求,那你设计出来的产品怎么会满足需求呢?要么你自己成为用户,要不你也可以design with customer。成为用户,想象那个使用的场景,你作为用户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需要的是什么,或者现在最让你觉得不方便的是哪里。找到这个后,你就有了改进的方向了~~
产品设计出来后怎么判断用户的体验效果?有很多种,如:问卷,访谈,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眼动仪,数据分析,A/B test。。。其实自己也不怎么懂,下次可以找小龙童鞋问问,感觉这个很不错的样子~~
共情的方法,其实我还是不是很了解现在,但慢慢看书,慢慢尝试,这都是一个过程,享受这探索的旅程吧~~
不知不觉写完就第二天了,说好的早睡呢~~后天就要面试了,结果现在还没有准备,明天一天都排满了。。。这是要裸面的节奏吗??
http://www.douban.com/event/22874161/
一共有5为讲者,但最后的北大心理博士李松蔚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带给我思考最多的一位。可能和他本身的职业也有关系,所以感觉干货最多。
人际交往中大家会在不知不觉中扮演各种角色,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种:
1.老师:提供建议型
2.警察:不断找问题型
3.记者:刨根究底型,不断地问为什么
4.管家:帮你解决问题型
5.敌人:批评指责型
6.居委会大妈:鸡汤温暖型
7.共情型
这7种类型中,除了7以外,另外6种人其实都有吐干货,有的是献计策,有点是找原因,有的是献爱心,唯有共情型是啥也没干,只是表达出你内心的情绪或者声音而已。但正是这种行为,你却觉得自己被了解,被接纳,与其他人有了connection。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这话真是一点没错。李松蔚老师提出的一点我觉得很有趣:很多人长大后之所以感觉很孤单是因为他从小就失去了这种connection。在回校的路上我就在不断的思考这句话,当你奉献的时候,你是自内而外的,所以大家愿意和你建立各种connection,但当你自私自利时,你是自外而内的,大家不愿意和你有任何交集,所以这种情况下你就成为了孤岛,当然就孤独了。
共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但是不是带有任何批评或者指责,或者想要改变别人的目的去提问,而是探寻别人内心的真正情绪,然后在表达出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到你真的懂他。举的一个例子感觉特别像自己。。。小朋友说这个好难啊,我现在会说你肯定可以的,我相信你!但这种回答潜意识里我忽略了他的感受,否定了他的情绪,这其实并没有做到共情。下次我想说,这题确实有点难度哦~~感觉好复杂呢~然后看看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退缩,我会带领他一起往前,如果他没有退缩,我再给予信任和鼓励。
自己之前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了除4和5以外的角色,但现在想想这样其实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自己的想法更正确,自己有能力改变别人。但今天有句话深入我心,我自己也有察觉,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你以为你能改变谁呢亲。。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你顶多是个引线而已。你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共情+信任。共情代表你理解别人,信任则给别人以力量。尤其在面对弱者和不同意见者时,一定不要摆出老师或者警察的架势,你并没有比谁更聪明,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阻碍共情的最大障碍是忘不了自己!!真的是这样,因为我们忘不了自己,所以总是拿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情绪,事情,给予我们认为别人所需要的或者欠缺的。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而并非像我们声称的那样我真的懂你。
想起小时候,老爹说他说什么我都不听,其实我已经记不得有哪些事了。但我猜测是不是老爹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其实从小老爹就给了我充分的时间讲话,总是会耐心的听我讲,但那并不意味着共情。我也不记得老爹的话了,但我觉得可能是老爹没能体察到我的情绪,所以我才对老爹的建议没有反应的说。以后我要是有了小朋友,我一定会让他说生活里的事情,然后共情他。除非他需要我的建议,我并不想倚老卖老,说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什么的。想起之前的一本书,如果他在表达情绪,那ok,你只要共情就ok;只有他自己处于理智模式下,想探寻原因并寻求帮忙时,这时你的建议才会被接纳和考虑。现在貌似有点点理解了~~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做产品的用户体验的讲者,其实用户体验不就是一个强调共情的职业吗?你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对方的需求,那你设计出来的产品怎么会满足需求呢?要么你自己成为用户,要不你也可以design with customer。成为用户,想象那个使用的场景,你作为用户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需要的是什么,或者现在最让你觉得不方便的是哪里。找到这个后,你就有了改进的方向了~~
产品设计出来后怎么判断用户的体验效果?有很多种,如:问卷,访谈,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眼动仪,数据分析,A/B test。。。其实自己也不怎么懂,下次可以找小龙童鞋问问,感觉这个很不错的样子~~
共情的方法,其实我还是不是很了解现在,但慢慢看书,慢慢尝试,这都是一个过程,享受这探索的旅程吧~~
不知不觉写完就第二天了,说好的早睡呢~~后天就要面试了,结果现在还没有准备,明天一天都排满了。。。这是要裸面的节奏吗??
http://www.douban.com/event/2287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