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工作室的倒掉
接到这个高大上的电话时,我正窝在床上看嬉皮笑脸的邓超跳钢管舞,电话那头的男人操着一口港台腔,后来才知道是原来是我国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欧巴,当他说出公司前两个字的时候,我顿时觉得逼格升了好几个段位——环球。这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环球啊,这公司得出多么高逼格的图书,《霍比特人》?《哈利波特8》?直至对方挂了电话,我还沉浸在遐想中不能自拔,幻想自己就 进驻这么国际化的公司,出高段位的国际图书,我就激动得抱着黑桃转了两圈,被我唾弃很久的小白猫显然受宠若惊,尖叫连连。
我迅速下床更衣,恨不得一步跨到这个国际化公司,但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的时候,我沐浴焚香的念头马上打消,短信上显示的是环球的地址,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住宅小区。但我很快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大隐隐于居民楼,好的作品是不问出处的,高端的写字楼也未必做得出好书。带着莫名的激动和忐忑,我像一个要去剧组试镜的N流演员,大步流星地走向公交站。
一路上,我都在心中默默准备台词,甚至翻开手机上的扇贝单词,临时抱佛脚地背单词,因为是去环球啊,国际化公司,不甩出几句英文,怎么凸显自己的国际范儿。公交顺利到达目的地,一向路痴的我竟然精准地找到小区,心中暗想,缘分啊,我注定要进入国际公司。恩,大公司就是不一样,虽然是住宅小区,但从外面看,还是很富丽堂皇的,门前还有会所,不赖,但一路走下去才发现,这个华丽的小区只是个门面,我心驰神往的大公司要穿过这个小区,在街对面,好吧,大隐隐于街对面。
一路打探,我从双位数的楼号走到个位数,终于到达国际化公司,深吸一口气,坐电梯上楼,我的国际红毯近在眼前,电梯门打开的瞬间,我没有看到公司的任何迹象,挨个房门打量,期间还敲错门,终于在楼梯门后找到这个大隐的国际公司。
打开门的一刻,屋里阴阴的,再向前走几步,看到几张明显不知道是几手的办公桌,两个戴着眼镜的男孩呆呆地看了我一眼,一位穿着高领毛衣,蓝色西装的大姐带我走向经理室,我打量着环球,作为一个图书公司,整个公司竟然没有书架,而我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两摞很旧的书,书名都是很久远的。如《成功必上的十堂励志课》,我随手拿起一本,书脊上还贴着图书馆借阅的标签。
蓝西服大姐进来后,直接背诵出我的简历,还自称认识我的旧东家,我还来不及寒暄,她已切入主题:会组稿么?我说,可以组稿,但您招的是?大姐说,组稿编辑。我略微尴尬地说:我是应征审稿编辑。大姐很惊讶:审稿?那不是出版社的活儿么?我恢复镇定后,说,但您的招聘启事上写着编校,审核,撰写宣传文案……大姐直接用那句神回复:我们招组稿编辑。
我试图暖一下场面: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外请组稿编辑,很少有这种专职组稿……又是话没说完就被心急的大姐打断:外面的稿子质量太差。此时,我低头看了看桌上那堆陈旧的书籍,心里全是叹息,起身说了一句:抱歉,打扰了。
就这样,我倒了两趟公交,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那个国际化的梦就被组稿编辑四个字击碎。
组稿编辑,我最初接触这个职业是在五年前,也就是2009年,我到北京没多久后的工作,我也是这样进入图书圈的。当时的图书圈版权意识还没有如今这么强烈,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则,大家都在攒稿子。那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做一本新书,我都要公交转地铁的坐近两个小时车程,去首都图书馆借书,90几斤的我,最多的时候要拿着二十几本书从首图回到通州土桥那边的工作室,扫描,筛选资料,最快的时候,一个月能攒大概30万字,这是我对图书最初的认识。
慢慢地,版权意识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增强,即便攒稿子,也不能简单拼凑,十几个字就要改一下,我的攒稿效率也从每日一万字降低到七八千。2011年,我告别了组稿编辑这个身份,开始实实在在地接触图书,审稿,校对,核红,写封面文案,参与封面设计,参与发行部的图书宣传方案、即便告别这个身份这么久,我也深知还有很多姑娘跟我当年一样,埋首在电脑前,从几百篇文章中摘出一句句可用的话,最终成书,很多时候,我在审稿的时候,都能一眼辨别出那些摘抄自别人书籍的语句,即便这样,我也没有丝毫瞧不起这个职业,因为我深知当下的图书圈,攒稿也并非易事,但我想说的是,即便攒稿,也请认真一些,也请有一点职业素养。
不可否认,现在还存在很多专业的组稿工作室,甚至是公司,他们向民营图书公司,出版社供稿,也不乏一些畅销书,但我无法忍受的是那些陈旧落后,根本不屑于将工作室装点成图书公司的样子,就如我今天见到的工作室。我曾和一家组稿工作室合作,他们的办公地址也在一个小区中,是一个宽敞的loft,楼底是宽敞明亮的办公区,一进门便是一个高大的书架,上面都是近期出版的畅销书,青春小说,办公区是整齐的桌椅,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老板的办公室并不大,办公桌是宜家简单的白色桌子,小小的空间中,有沙发,茶几,舒服的鸡蛋椅子,组装的苹果绿书架上整齐地摆着最新的书籍,有一次我去拷文件,因为源文件太大,我只能等着,我站在办公区的书架上,翻阅一本我很喜欢但没有买的小说,时间过去半个小时,文件才拷了一半,但我丝毫不焦灼,因为我正沉浸在小说中。试想,如果是个脏乱差的公司,恐怕我连一分钟都难以忍受。
在图书圈大变天的时候,每天都有工作室倒闭的消息传来,但这家窗净几明的工作室依然在运作,公司员工虽不多,但很稳定,与合作方也保持着友好关系,单凭他们对办公环境的精细打磨,他们的出品就不会差,如今,他们也在尝试转型,以求度过图书业的冬天。
图书工作室倒闭,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而是自身的态度在作祟,如今,很多图书公司已经在原创,在挖掘草根作品,在用豆瓣,微信,微店营销自己,而那些还在用五年前的方法做书,止步不前的亲,即便不倒闭,也只是苟且度日。我跟一个行外的朋友讲起,她说不太懂我的意思,我给她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你见过街边那些破旧的发廊吧,他们做头发的水平还停留在洗剪吹,用锡纸做烟花烫,既没有高档美发店的前卫,也没有街边理发大爷的精细。
就是这样,做书也是一个手艺活,要么精细,要么创意,才能做好书匠,打磨出好作品,混沌地拼凑,思维滞留,你不倒闭,谁倒闭?
我迅速下床更衣,恨不得一步跨到这个国际化公司,但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的时候,我沐浴焚香的念头马上打消,短信上显示的是环球的地址,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住宅小区。但我很快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大隐隐于居民楼,好的作品是不问出处的,高端的写字楼也未必做得出好书。带着莫名的激动和忐忑,我像一个要去剧组试镜的N流演员,大步流星地走向公交站。
一路上,我都在心中默默准备台词,甚至翻开手机上的扇贝单词,临时抱佛脚地背单词,因为是去环球啊,国际化公司,不甩出几句英文,怎么凸显自己的国际范儿。公交顺利到达目的地,一向路痴的我竟然精准地找到小区,心中暗想,缘分啊,我注定要进入国际公司。恩,大公司就是不一样,虽然是住宅小区,但从外面看,还是很富丽堂皇的,门前还有会所,不赖,但一路走下去才发现,这个华丽的小区只是个门面,我心驰神往的大公司要穿过这个小区,在街对面,好吧,大隐隐于街对面。
一路打探,我从双位数的楼号走到个位数,终于到达国际化公司,深吸一口气,坐电梯上楼,我的国际红毯近在眼前,电梯门打开的瞬间,我没有看到公司的任何迹象,挨个房门打量,期间还敲错门,终于在楼梯门后找到这个大隐的国际公司。
打开门的一刻,屋里阴阴的,再向前走几步,看到几张明显不知道是几手的办公桌,两个戴着眼镜的男孩呆呆地看了我一眼,一位穿着高领毛衣,蓝色西装的大姐带我走向经理室,我打量着环球,作为一个图书公司,整个公司竟然没有书架,而我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两摞很旧的书,书名都是很久远的。如《成功必上的十堂励志课》,我随手拿起一本,书脊上还贴着图书馆借阅的标签。
蓝西服大姐进来后,直接背诵出我的简历,还自称认识我的旧东家,我还来不及寒暄,她已切入主题:会组稿么?我说,可以组稿,但您招的是?大姐说,组稿编辑。我略微尴尬地说:我是应征审稿编辑。大姐很惊讶:审稿?那不是出版社的活儿么?我恢复镇定后,说,但您的招聘启事上写着编校,审核,撰写宣传文案……大姐直接用那句神回复:我们招组稿编辑。
我试图暖一下场面: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外请组稿编辑,很少有这种专职组稿……又是话没说完就被心急的大姐打断:外面的稿子质量太差。此时,我低头看了看桌上那堆陈旧的书籍,心里全是叹息,起身说了一句:抱歉,打扰了。
就这样,我倒了两趟公交,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那个国际化的梦就被组稿编辑四个字击碎。
组稿编辑,我最初接触这个职业是在五年前,也就是2009年,我到北京没多久后的工作,我也是这样进入图书圈的。当时的图书圈版权意识还没有如今这么强烈,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则,大家都在攒稿子。那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做一本新书,我都要公交转地铁的坐近两个小时车程,去首都图书馆借书,90几斤的我,最多的时候要拿着二十几本书从首图回到通州土桥那边的工作室,扫描,筛选资料,最快的时候,一个月能攒大概30万字,这是我对图书最初的认识。
慢慢地,版权意识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增强,即便攒稿子,也不能简单拼凑,十几个字就要改一下,我的攒稿效率也从每日一万字降低到七八千。2011年,我告别了组稿编辑这个身份,开始实实在在地接触图书,审稿,校对,核红,写封面文案,参与封面设计,参与发行部的图书宣传方案、即便告别这个身份这么久,我也深知还有很多姑娘跟我当年一样,埋首在电脑前,从几百篇文章中摘出一句句可用的话,最终成书,很多时候,我在审稿的时候,都能一眼辨别出那些摘抄自别人书籍的语句,即便这样,我也没有丝毫瞧不起这个职业,因为我深知当下的图书圈,攒稿也并非易事,但我想说的是,即便攒稿,也请认真一些,也请有一点职业素养。
不可否认,现在还存在很多专业的组稿工作室,甚至是公司,他们向民营图书公司,出版社供稿,也不乏一些畅销书,但我无法忍受的是那些陈旧落后,根本不屑于将工作室装点成图书公司的样子,就如我今天见到的工作室。我曾和一家组稿工作室合作,他们的办公地址也在一个小区中,是一个宽敞的loft,楼底是宽敞明亮的办公区,一进门便是一个高大的书架,上面都是近期出版的畅销书,青春小说,办公区是整齐的桌椅,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老板的办公室并不大,办公桌是宜家简单的白色桌子,小小的空间中,有沙发,茶几,舒服的鸡蛋椅子,组装的苹果绿书架上整齐地摆着最新的书籍,有一次我去拷文件,因为源文件太大,我只能等着,我站在办公区的书架上,翻阅一本我很喜欢但没有买的小说,时间过去半个小时,文件才拷了一半,但我丝毫不焦灼,因为我正沉浸在小说中。试想,如果是个脏乱差的公司,恐怕我连一分钟都难以忍受。
在图书圈大变天的时候,每天都有工作室倒闭的消息传来,但这家窗净几明的工作室依然在运作,公司员工虽不多,但很稳定,与合作方也保持着友好关系,单凭他们对办公环境的精细打磨,他们的出品就不会差,如今,他们也在尝试转型,以求度过图书业的冬天。
图书工作室倒闭,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而是自身的态度在作祟,如今,很多图书公司已经在原创,在挖掘草根作品,在用豆瓣,微信,微店营销自己,而那些还在用五年前的方法做书,止步不前的亲,即便不倒闭,也只是苟且度日。我跟一个行外的朋友讲起,她说不太懂我的意思,我给她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你见过街边那些破旧的发廊吧,他们做头发的水平还停留在洗剪吹,用锡纸做烟花烫,既没有高档美发店的前卫,也没有街边理发大爷的精细。
就是这样,做书也是一个手艺活,要么精细,要么创意,才能做好书匠,打磨出好作品,混沌地拼凑,思维滞留,你不倒闭,谁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