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电影《莫里斯》
我觉得,我要是不说出来,会被这部电影憋出内伤来的。它用两个半小时营造了克制的氛围,淡淡地,不急不缓地,讲着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的故事,没有道德理智和应不应该,一切都流畅得像乡野草原的景致,柔缓、起伏。他爱了,他回应了,他结婚了,他迷茫了,他留下了,他遗憾了。
诸多情感,小心翼翼地演绎,让看的人,不由得心力憔悴。
断背山式的隐忍,在《莫里斯》里更为极致,那是个不能说不能做也不能是同性恋的年代。莫里斯和克里夫的一眼万年,注定了只能在眼神中交换情感,连进一步的亲热都无能为力。压抑的情感,袒露在湿漉漉的乡村林荫里,更让人感觉露水重重,重得无法喘息。
看到昔日同学因为同性恋被判刑,怯懦的克里夫退缩了,选择结婚,演讲,走上政坛,仿佛不经意地离开了莫里斯的视线,只剩下了莫里斯一个人艰苦地爱着,看着克里夫和娇妻的婚礼,看着他们的生活,始终做一个旁观者。梦魇过后,无处诉说,只能推开窗户,让大雨浇淋,平复心魔。仆人斯库德的爱,温暖而及时,却被脆弱的莫里斯幻想为敲诈,整日的焦虑不能自已,他担心阶级的差别,担心文化的不通,徘徊犹豫,而又不肯完全舍弃。
在电影里,没有一种情感清澈地一望见底,更没有一种情感结束得彻头彻尾,绵绵地,悠长地,愣是全都撑到了结尾,让人五味杂陈,顾得了克里夫,顾不得莫里斯,顾得了莫里斯,又恐怠慢了斯库德,经营自己的感情尚且不暇,又在这虚幻里牵了数根红线,真是红尘滚滚,回头是岸。
幸好幸好,片尾的莫里斯悟得了斯库德的心,带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船坞,推开门,壁炉旁,正熟睡着他的情人。
二人圆满了,可是伫立窗前的克里夫,还是感觉内心有了缺失吧,不然怎么会在凝望时恍惚见到了剑桥时候的莫里斯呢,一头金发,满脸笑意,朝窗边的他呼唤,他应了,但听到回答的,只是他的娇妻。那个年少时的同性爱人,只能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永久的遗憾,而不是实质的什么。
还是初相识比较美好,年轻的休格兰特扮演的克里夫,坐在乱蓬蓬的乐谱中间,不止俘获了莫里斯的心,也让我大呼惊艳。二人的第一眼相识,就有什么在碰撞,所以莫里斯仓促离开,克里夫慌忙跟从,不自如的窘态,心底的小小波澜。从此,就是二人的世界,不知该称为友谊还是超越友谊的某种情感,让二人享受着在剑桥的岁月。
多希望,就停留在碧水小筏、地毯钢琴和青青草地旁,那些他们心心相通的时刻。
诸多情感,小心翼翼地演绎,让看的人,不由得心力憔悴。
断背山式的隐忍,在《莫里斯》里更为极致,那是个不能说不能做也不能是同性恋的年代。莫里斯和克里夫的一眼万年,注定了只能在眼神中交换情感,连进一步的亲热都无能为力。压抑的情感,袒露在湿漉漉的乡村林荫里,更让人感觉露水重重,重得无法喘息。
看到昔日同学因为同性恋被判刑,怯懦的克里夫退缩了,选择结婚,演讲,走上政坛,仿佛不经意地离开了莫里斯的视线,只剩下了莫里斯一个人艰苦地爱着,看着克里夫和娇妻的婚礼,看着他们的生活,始终做一个旁观者。梦魇过后,无处诉说,只能推开窗户,让大雨浇淋,平复心魔。仆人斯库德的爱,温暖而及时,却被脆弱的莫里斯幻想为敲诈,整日的焦虑不能自已,他担心阶级的差别,担心文化的不通,徘徊犹豫,而又不肯完全舍弃。
在电影里,没有一种情感清澈地一望见底,更没有一种情感结束得彻头彻尾,绵绵地,悠长地,愣是全都撑到了结尾,让人五味杂陈,顾得了克里夫,顾不得莫里斯,顾得了莫里斯,又恐怠慢了斯库德,经营自己的感情尚且不暇,又在这虚幻里牵了数根红线,真是红尘滚滚,回头是岸。
幸好幸好,片尾的莫里斯悟得了斯库德的心,带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船坞,推开门,壁炉旁,正熟睡着他的情人。
二人圆满了,可是伫立窗前的克里夫,还是感觉内心有了缺失吧,不然怎么会在凝望时恍惚见到了剑桥时候的莫里斯呢,一头金发,满脸笑意,朝窗边的他呼唤,他应了,但听到回答的,只是他的娇妻。那个年少时的同性爱人,只能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永久的遗憾,而不是实质的什么。
还是初相识比较美好,年轻的休格兰特扮演的克里夫,坐在乱蓬蓬的乐谱中间,不止俘获了莫里斯的心,也让我大呼惊艳。二人的第一眼相识,就有什么在碰撞,所以莫里斯仓促离开,克里夫慌忙跟从,不自如的窘态,心底的小小波澜。从此,就是二人的世界,不知该称为友谊还是超越友谊的某种情感,让二人享受着在剑桥的岁月。
多希望,就停留在碧水小筏、地毯钢琴和青青草地旁,那些他们心心相通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