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四十:集贤亭
自诗:“暖风千古醉,夕阳万里晖。依水迎四方,争贤世人追。彩衣影瞳瞳,华裳霓霏霏。问君曾记否,昔年一梦摧?拂土逆金池,倾覆无可悲。绕木几匝过,比笑鸦南飞。惶惶洗残墟,匆匆复云巍。雨过无故迹,安辨我似谁。”
湖滨公园在当代习惯中分为六个部分,由南至北为一公园至六公园,合为一沿湖带状绿地。与北端六公园类似,其南端与南山路相接处的一公园亦是比较大块的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便已有不少建筑景点,如“晚香亭”等。十多年前湖滨公园整改时,将一公园按其旧时风貌予以一定程度恢复了“亭湾骑射”的景观,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此处建一低坝步道伸入湖中,并在末端平台上重建“集贤亭”。集贤亭为一六角重檐攒尖大亭,飞檐翼然,英姿飒爽,已经成为湖滨路、南山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到了傍晚此亭华灯初上,遥对宝石流霞,成为游人争相拍照留念的重要风景。
关于历代西湖题名景观,前已有略述。西湖十景十分经典,元代时当局为表现文化,亦模仿十景另取“钱塘十景”,明显逊色,就连其中完全相同的景致照猫画虎取名也“反类犬”矣,因此流传度有限。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水平相比元代大为进步,因此反而清十八景、二十四景等流传较广,并且产生深远影响,以至于当代“再评”、“三评”西湖十景时,亦广泛借鉴了当时题名。此类题名中大部分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文。如以人文为重,也大多起名依附实景如“天竺香市”、“湖山春社”等。而其中有例外者,名称基本与自然本色无关,最著名的大概便是“亭湾骑射”。虽有“湾”字,也是因为当时有“聚贤亭”在先而与湖面围成人工水湾(即亭子湾),而非自然形成。而亭湾骑射之由来,只是因为湖滨一带在清初乃是驻八旗军之“旗下营”之侧,由于此岸“倚城面湖,延缘数百步,平沙浅草,可容骑射”(旧《西湖志》),故由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在雍正年间于此重建“较射亭”即“聚贤亭”(今集贤亭),以供当时旗下营的八旗兵练习骑射,以及皇帝南巡此地时阅兵之用;由此而形成景名“亭湾骑射”。
很显然亭湾骑射乃是当时政府军队之官方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大概寻常百姓与游人并不能够方便地靠近观摩或者欣赏。若是皇帝阅兵,则百姓更应是退避三舍,不可直视。因此,我实在不认为这也能够形成一道与西湖风格有关的景点。清代一朝,江南成为经济重心,物资与税供皆以槽运送至北方政治中心。但是清初旗兵入关后,偏偏是在江南遭到民众最为顽强的抵抗,因此前几位帝王皆苦心经营江南,文化怀柔与军事镇压并重。而当时官吏以承合圣心,在西湖边将此完全与西湖历史人文、自然风月毫无关系的军事行为包装成为一处题名景观,也是在情理之中。到了乾隆后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又兼江南向来都是“温柔乡”,而清庭规定旗人不得离开辖地,亦不允许从事其他待业,因此驻杭旗兵依靠朝庭份钱懒散过活,日渐腐化堕落。越到后来,由于旗人人口剧增形成阶层分化,有限的兵饷甚至不能满足将官贪污之用,而较射诸事,也渐渐荒废,亭湾骑射便成空谈。清末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旗兵虽予抵抗,但仍无济无事。城破,旗兵及眷属被太平军屠杀殆尽,“亭湾骑射”被踏为平地。时过境迁,如今此处重建集贤亭,在某种程度上再次恢复了这一景观。只是,当代所“再评”、“三评”西湖十景时,均有一潜规则,即不能与旧代题名重复,即使所指为同一事物,也要更改一两字。大概是因为亭湾骑射之名实在深入人心几乎不能更改,而此景实际上与西湖本身几无相关与贡献,故未曾列入;唯有集贤亭,仍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休憩。
不过,凡略了解当代西湖变迁故事的人们,对于集贤亭的最主要的记忆,大概是2012年9月台风袭击杭州时,重建不到十年的集贤亭轰然坍塌,成为一片废墟。当然坍塌自有其本身的原因,但回想起其前世今生的大起大落,仍有一种幽幽宿命之感令人唏嘘不已。半年后,集贤亭再次重修并予以加固,即今日所见。不管怎么说,还是期待它能够如其名字所祝,让此城此景终有所属吧。
湖滨公园在当代习惯中分为六个部分,由南至北为一公园至六公园,合为一沿湖带状绿地。与北端六公园类似,其南端与南山路相接处的一公园亦是比较大块的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便已有不少建筑景点,如“晚香亭”等。十多年前湖滨公园整改时,将一公园按其旧时风貌予以一定程度恢复了“亭湾骑射”的景观,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此处建一低坝步道伸入湖中,并在末端平台上重建“集贤亭”。集贤亭为一六角重檐攒尖大亭,飞檐翼然,英姿飒爽,已经成为湖滨路、南山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到了傍晚此亭华灯初上,遥对宝石流霞,成为游人争相拍照留念的重要风景。
关于历代西湖题名景观,前已有略述。西湖十景十分经典,元代时当局为表现文化,亦模仿十景另取“钱塘十景”,明显逊色,就连其中完全相同的景致照猫画虎取名也“反类犬”矣,因此流传度有限。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水平相比元代大为进步,因此反而清十八景、二十四景等流传较广,并且产生深远影响,以至于当代“再评”、“三评”西湖十景时,亦广泛借鉴了当时题名。此类题名中大部分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文。如以人文为重,也大多起名依附实景如“天竺香市”、“湖山春社”等。而其中有例外者,名称基本与自然本色无关,最著名的大概便是“亭湾骑射”。虽有“湾”字,也是因为当时有“聚贤亭”在先而与湖面围成人工水湾(即亭子湾),而非自然形成。而亭湾骑射之由来,只是因为湖滨一带在清初乃是驻八旗军之“旗下营”之侧,由于此岸“倚城面湖,延缘数百步,平沙浅草,可容骑射”(旧《西湖志》),故由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在雍正年间于此重建“较射亭”即“聚贤亭”(今集贤亭),以供当时旗下营的八旗兵练习骑射,以及皇帝南巡此地时阅兵之用;由此而形成景名“亭湾骑射”。
很显然亭湾骑射乃是当时政府军队之官方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大概寻常百姓与游人并不能够方便地靠近观摩或者欣赏。若是皇帝阅兵,则百姓更应是退避三舍,不可直视。因此,我实在不认为这也能够形成一道与西湖风格有关的景点。清代一朝,江南成为经济重心,物资与税供皆以槽运送至北方政治中心。但是清初旗兵入关后,偏偏是在江南遭到民众最为顽强的抵抗,因此前几位帝王皆苦心经营江南,文化怀柔与军事镇压并重。而当时官吏以承合圣心,在西湖边将此完全与西湖历史人文、自然风月毫无关系的军事行为包装成为一处题名景观,也是在情理之中。到了乾隆后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又兼江南向来都是“温柔乡”,而清庭规定旗人不得离开辖地,亦不允许从事其他待业,因此驻杭旗兵依靠朝庭份钱懒散过活,日渐腐化堕落。越到后来,由于旗人人口剧增形成阶层分化,有限的兵饷甚至不能满足将官贪污之用,而较射诸事,也渐渐荒废,亭湾骑射便成空谈。清末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旗兵虽予抵抗,但仍无济无事。城破,旗兵及眷属被太平军屠杀殆尽,“亭湾骑射”被踏为平地。时过境迁,如今此处重建集贤亭,在某种程度上再次恢复了这一景观。只是,当代所“再评”、“三评”西湖十景时,均有一潜规则,即不能与旧代题名重复,即使所指为同一事物,也要更改一两字。大概是因为亭湾骑射之名实在深入人心几乎不能更改,而此景实际上与西湖本身几无相关与贡献,故未曾列入;唯有集贤亭,仍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休憩。
不过,凡略了解当代西湖变迁故事的人们,对于集贤亭的最主要的记忆,大概是2012年9月台风袭击杭州时,重建不到十年的集贤亭轰然坍塌,成为一片废墟。当然坍塌自有其本身的原因,但回想起其前世今生的大起大落,仍有一种幽幽宿命之感令人唏嘘不已。半年后,集贤亭再次重修并予以加固,即今日所见。不管怎么说,还是期待它能够如其名字所祝,让此城此景终有所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