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吃-成都篇
在成都窝了一年半,慢慢熟悉了。对一个城市的感情于我,很大程度受味蕾决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三两朋友,能给安慰的,不外乎一顿饭菜,或刺激或温和,总能暖胃暖心。人也是奇怪,前一秒还难受,食物一旦经由食道进入胃里时,好像纡结的失意也就顺着热气在嘴的一张一合中,轻飘飘地走了。所以,吃于我,太过重要。
平心而论,作为四川人,味道还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可以设计,服务可以提升,但菜品带给食客的体验,却不是能随便对付的。卖相是脸,得入眼。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连菜也不能幸免。然后是味,入口,这是最核心的。一盘打动味蕾的菜,一定能带来饱满的味觉享受,得有层次,有辣,有麻,有咸,有甜。甜不是川菜里常用的味儿,但甜度如果拿捏得当,会中和太过犀利的麻辣,但也能补上一份圆润。各种味道汇集于一道菜里,在进入到嘴里时,不急不慢,按着味蕾的敏感度,一点点释放自己,这时的食客会放慢速度,琢磨舌上味觉荡开的点滴。
一个地方的食物是多重角色的融合,有这个地方的身份,有这个地方的性格。成都是四川的省会,也是政府口中的都市。省会也好,都市也罢,核心都是包容。如果细分的化,这两层身份,在范围上略有差异。作为省会的成都汇集了来自四川各地的特色食物,比如自贡盐帮菜(的确是广告植入),简阳羊肉汤,绵阳米粉,西昌火盆烧烤,乐山翘脚牛肉。但凡四川周边城市拿得出手的菜品,都能在成都大大小小的巷子里大街上,透过或红或绿的霓虹灯管,昭告天下。很遗憾,大多看上去很美,味道多少都差了几分。南橘北枳,食客也都明白,只是每一个在外的人,看到熟悉的名字多少都有期待,可往往,听得最多的还是那句,“没得我们那儿的好吃。”味觉最底下的是怀念,这是无法逾越的,但菜品确实不够出色才是最核心的原因。而所谓都市,在食物上最直接的体现,自然是全国各地乃至各国食物:港式餐厅,江浙菜,泰国海鲜火锅,韩国料理,日本料理,印度菜,意面等等。北方菜系在成都似乎不常见,而在其他地方盛行的湘菜在四川也不多,湘军再猛,终究是他乡过客,何况是在同样以辣风行的川菜地界上。异域风情的融入自然丰富了食客的选择,地道与否,或许没那么重要,关键看是否顺口,是否能降服挑剔的味蕾,泰国菜离不开柠檬,韩国料理酱得厚重(日本料理不爱,凉的,印度菜一直没找到好评的,这两个不作评价)酸和酱跟四川这边的口味接近,能做下去。
省会和都市的双重身份让成都的餐馆也出现出蹩脚的统一。四川这边的饮食重味,不重环境,不重卫生,尤以苍蝇馆子出名。这些店自有拿得出手的头牌,店里的标配通常是一个油头满面的老板,一个永远没表情的牙尖老板娘,同样没表情的服务员,以及一张张油腻腻的桌面,另外,店里永远开不了发票。但通常这些小店生意爆棚,去晚了还要坐在小板凳上嗑着瓜子刷朋友圈等着被叫。味道就是王道,生意这样好,老板自然不愿再投入整修店面,改善服务。用餐环境不是川菜里注重的。某次去家颇有名的店里吃饭,店的消费远高于苍蝇馆子水准,但走进去,店内的环境毫无特色可言,不过比苍蝇馆子大了些,木桌换成了玻璃桌,桌面还是同样的油腻。虽然菜也还不错,但环境并没有加分。
而相对的,都市这个身份在另一些店的装潢和服务上有体现,这些店通常设在写字楼或者商城里。前一阵去了一家店,店内装饰非常美,如果不是一张张圆桌和一排排碗筷,会让人误以为错入某个收藏家的阁楼。店里以古风为底色,店内布局颇有传统的隔断和留白,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尽。而通道两边摆着各式瓷器,干花,书籍。靠窗的桌椅是简单木质材料,窗帘颜色偏深,但也能透过淡淡的光。靠里的桌椅就有意思了,有木质框架和棉麻窗帘的小单间,也有珠帘分隔的摇椅。虽然午餐时间还是人声鼎沸,但每个小桌的私密性还是能保全。未上菜,心里就开始痒痒了。菜一一上桌,赶紧尝鲜,结果大失所望。这水准,平平如家常,没有半点惊艳。我哀怨地瞟了一眼说话如打鸡血般地满面堆笑的服务员,吐不出一句话来。
苍蝇馆子和精致餐厅的关系多少像卧室和客厅。亲近的人彼此熟知,出入苍蝇馆子是彼此卸下面具,坦诚相待的见证。能进到卧室的情谊,自然无需过多解释。但我们的社交圈除了至亲好友外,还有熟人朋友,这些人又怎么能带到卧室呢?一来担心别人误会,二来害怕别人评论。所以客厅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道理虽如此,但因食客愈发挑剔的嘴和眼,店家也多少要注意里和外的协调。装饰不一定极尽奢华,但要能体现店家的不一样的志趣,如《陋室铭》里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苍蝇馆子我会继续去,但也会抱着期望,搜寻有颜有料的小店。
平心而论,作为四川人,味道还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可以设计,服务可以提升,但菜品带给食客的体验,却不是能随便对付的。卖相是脸,得入眼。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连菜也不能幸免。然后是味,入口,这是最核心的。一盘打动味蕾的菜,一定能带来饱满的味觉享受,得有层次,有辣,有麻,有咸,有甜。甜不是川菜里常用的味儿,但甜度如果拿捏得当,会中和太过犀利的麻辣,但也能补上一份圆润。各种味道汇集于一道菜里,在进入到嘴里时,不急不慢,按着味蕾的敏感度,一点点释放自己,这时的食客会放慢速度,琢磨舌上味觉荡开的点滴。
一个地方的食物是多重角色的融合,有这个地方的身份,有这个地方的性格。成都是四川的省会,也是政府口中的都市。省会也好,都市也罢,核心都是包容。如果细分的化,这两层身份,在范围上略有差异。作为省会的成都汇集了来自四川各地的特色食物,比如自贡盐帮菜(的确是广告植入),简阳羊肉汤,绵阳米粉,西昌火盆烧烤,乐山翘脚牛肉。但凡四川周边城市拿得出手的菜品,都能在成都大大小小的巷子里大街上,透过或红或绿的霓虹灯管,昭告天下。很遗憾,大多看上去很美,味道多少都差了几分。南橘北枳,食客也都明白,只是每一个在外的人,看到熟悉的名字多少都有期待,可往往,听得最多的还是那句,“没得我们那儿的好吃。”味觉最底下的是怀念,这是无法逾越的,但菜品确实不够出色才是最核心的原因。而所谓都市,在食物上最直接的体现,自然是全国各地乃至各国食物:港式餐厅,江浙菜,泰国海鲜火锅,韩国料理,日本料理,印度菜,意面等等。北方菜系在成都似乎不常见,而在其他地方盛行的湘菜在四川也不多,湘军再猛,终究是他乡过客,何况是在同样以辣风行的川菜地界上。异域风情的融入自然丰富了食客的选择,地道与否,或许没那么重要,关键看是否顺口,是否能降服挑剔的味蕾,泰国菜离不开柠檬,韩国料理酱得厚重(日本料理不爱,凉的,印度菜一直没找到好评的,这两个不作评价)酸和酱跟四川这边的口味接近,能做下去。
省会和都市的双重身份让成都的餐馆也出现出蹩脚的统一。四川这边的饮食重味,不重环境,不重卫生,尤以苍蝇馆子出名。这些店自有拿得出手的头牌,店里的标配通常是一个油头满面的老板,一个永远没表情的牙尖老板娘,同样没表情的服务员,以及一张张油腻腻的桌面,另外,店里永远开不了发票。但通常这些小店生意爆棚,去晚了还要坐在小板凳上嗑着瓜子刷朋友圈等着被叫。味道就是王道,生意这样好,老板自然不愿再投入整修店面,改善服务。用餐环境不是川菜里注重的。某次去家颇有名的店里吃饭,店的消费远高于苍蝇馆子水准,但走进去,店内的环境毫无特色可言,不过比苍蝇馆子大了些,木桌换成了玻璃桌,桌面还是同样的油腻。虽然菜也还不错,但环境并没有加分。
而相对的,都市这个身份在另一些店的装潢和服务上有体现,这些店通常设在写字楼或者商城里。前一阵去了一家店,店内装饰非常美,如果不是一张张圆桌和一排排碗筷,会让人误以为错入某个收藏家的阁楼。店里以古风为底色,店内布局颇有传统的隔断和留白,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尽。而通道两边摆着各式瓷器,干花,书籍。靠窗的桌椅是简单木质材料,窗帘颜色偏深,但也能透过淡淡的光。靠里的桌椅就有意思了,有木质框架和棉麻窗帘的小单间,也有珠帘分隔的摇椅。虽然午餐时间还是人声鼎沸,但每个小桌的私密性还是能保全。未上菜,心里就开始痒痒了。菜一一上桌,赶紧尝鲜,结果大失所望。这水准,平平如家常,没有半点惊艳。我哀怨地瞟了一眼说话如打鸡血般地满面堆笑的服务员,吐不出一句话来。
苍蝇馆子和精致餐厅的关系多少像卧室和客厅。亲近的人彼此熟知,出入苍蝇馆子是彼此卸下面具,坦诚相待的见证。能进到卧室的情谊,自然无需过多解释。但我们的社交圈除了至亲好友外,还有熟人朋友,这些人又怎么能带到卧室呢?一来担心别人误会,二来害怕别人评论。所以客厅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道理虽如此,但因食客愈发挑剔的嘴和眼,店家也多少要注意里和外的协调。装饰不一定极尽奢华,但要能体现店家的不一样的志趣,如《陋室铭》里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苍蝇馆子我会继续去,但也会抱着期望,搜寻有颜有料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