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四皓·蕙兰·枯树赋——《师友风谊》中的林庚先生轶事
前不久,偶尔在周文的博客里看到他悼念林庚先生的文章:“今日之诗坛乃如过眼云烟”——林庚仙逝祭,文下网友刘徙留言曰:“和你一起悼念林庚先生,但是你没有提及,在文革后期,尤其是批林批孔时,林先生进入梁效创作组,担任顾问。舒芜曾有《四皓新咏》讽之,许多人也因此对先生有不敬之词。虽然我们不清楚林先生在其中到底做了些什么,但终究是先生永远的痛,也是我们永远的遗憾。”博主回复道:
那就为这段往事补上一段:“文革”后期,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周一良四位名教授进江青组织的“梁效”写作班子。“文革”结束后,当年以揭发“胡风反革命集团”立了奇功而被毛泽东赏识的舒芜作《四皓新咏》讽刺四教授:“一、……四、进讲唐诗侍黛螺,北京重唱老情歌,义山未脱挦扯厄,拉入申韩更奈何!”(第四首指林庚)——《四皓新咏》用汉代“商山四皓”的典故讽四人,传诵一时,且颇多唱和者。
林庚先生是著名诗人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我的业师,2006年10月4日以97岁高龄仙逝。写过林庚先生访谈录的张鸣师兄对我说:他曾向林先生询及在“梁效”的情况,先生笑而不答,只说:“那段历史让后人去写好了。”也许正因为有痛,师兄还是很想请先生留下最直接的口述历史,先生说:“那段历史越说越说不清楚。”先生坦然地把历史交给了时间。
然而在先生身后,却有知情人对那段历史做了非常客观真实的披露,那就是林东海先生所撰《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中《诗意人生——记林庚先生》一文。
林东海“文革”后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到“国务院文化组创作办公室评论组”,在那里与从北大抽调去的林庚先生结缘。当年奉命同到大寨,又同在一个劳动小组里与谢静宜一起打过核桃。当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毛泽东主席喜欢的古典诗词做注释。文中披露:
(1975年)9月15日下午,文化组注释人员讨论庾信《枯树赋》。毛泽东主席喜欢诗词,也喜欢六朝小赋,诸如谢庄《月赋》,江淹《别赋》,谢惠连《雪赋》,庾信《枯树赋》,都是他所爱读的名篇。这些名篇曾布置北大注释人员作注,文化组注释人员主要注释诗词,未曾参与小赋的注释,但有时参与讨论。这次讨论《枯树赋》,就是推敲北大的注释稿。9月20日下午,在回京的专列上,江青召集注释人员会议,讨论毛主席8月14日关于《枯树赋》注释的批示。到会的共十五人,林先生、谢静宜以及老友沙予和我,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江青最后到,坐在主持人位置,手里拿着一枝花:
“你们说这是什么花?”问罢,把花枝晃了晃。
“兰花。”不知是谁应了一声。
“不对。”她摇了摇头,“再猜。”
“蕙。”沙予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说是蕙?”她向左边的沙予侧过耳朵。
“春兰秋蕙。”
“对是对,不全对。一枝一朵的是兰,一枝几朵的是蕙。”
江青举着花,回头向右边的林庚先生:
“林先生,这枝花送给你爱人。”正要把花递过去,又把手缩回来,“对不起,先生的爱人……”
“健在,健在。”林先生反应很敏捷。
“那就托你把这枝花送给她。”
“谢谢。”
林先生伸手接过花枝,神情自若,并没喜出望外,更不会感激涕零,依然正襟危坐。
花絮结束,给每人发下一份打印稿,是毛泽东主席关于《枯树赋》注释的批语,四号字占十六开纸的三分之二多,大约五六百字,大家读了一遍,立即收回,钝根似我,是不能过目不忘的,所以记不得许多。大概是关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三河徙植,九畹移根”的解释,北大的注释对倪璠《庾子山集注》有所突破,受到毛的肯定和赞扬。葛晓音教授说:“林先生对庾信《枯树赋》的解释,曾受到过毛泽东同志的称赞。”(见《诗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林庚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说的当是林先生指导的这个注释稿。毛为什么对《枯树赋》特别感兴趣,当时我也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听说五十年代初,毛岸英在朝鲜战场殉难,毛主席悲痛万分,曾吟哦《枯树赋》结尾:“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他内心的凄怆之情和摇落之悲。暮年重读此赋,当是别有怀抱,也许是对开篇殷仲文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引发异代的共鸣。他是政治家,又是诗人,借古人的词句,抒发自己的情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那种场合,关于毛何以对《枯树赋》感兴趣以及对这篇赋的看法,谁也不便多说话,所以讨论并不热烈。专列从阳泉出发开始讨论,列车到达大郭庄停车结束,会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江青赠送一枝蕙给林先生夫人王希庆教授,想必是对林先生于《枯树赋》注释有功的一种奖赏;但林先生却淡然处之,并不当一回事,更不去张扬,而是听任花枝枯萎。马嘶在《林庚先生的诗化人生》一文中说:“一次,江青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们时,送给了林先生一束花。散会后,刚走出人民大会堂上了汽车,林先生就把这束花扔了出去。”说的当是专列上送给林先生夫人的那一枝蕙,但在传说中全走了样,虽然意在说明林先生如何“宠辱不惊”,却有些出格,按林先生的为人,是不至于在汽车上乱扔东西的。不过,这枝花的处置,确实很能说明林先生淡泊以明志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他那诗人的品性。(183-185)
“江天”、“洪途”、“梁效”,的确因与“四人帮”沾边而臭名昭著,然而看过上面一段内幕,便会明白林庚先生要把历史交给时间的坦白与睿智。林东海先生在同文中还说:
“你不过问政治,政治会过问你。”在那一切都政治化的年代,这话是耳熟能详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谁都离不开政治,想脱离政治,真如鲁迅所说的,犹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根本不可能。政治是政治家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也是野心家孤注一掷的赌场,又是大众航行的河流。河流翻滚,泥沙俱下,每个人都在波涛中经受考验,能够皭然泥而不滓者,才显出因难能而可贵。当被浪头推起,几乎“上与浮云齐”,却无平步青云之想,而能保持本色,保持平常心态,这无疑更加难能可贵。谁能为此者?林庚先生。林先生曾经受到猜疑,遭到讥讽,乃至形诸歌咏,进行人身攻击,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他出污泥而不染,没有带出两腿泥,依然保持诗人本色,依然那样晶莹透亮,唯其如此,我才更加尊崇先生的为人。(181)
话是称颂林庚先生,但也是夫子自道。林东海自己也是在“上与浮云齐”时无平步青云之想的人,拒绝了那边的升官机会,想方设法于1975年回到出版社。而所撰文章足可回答上面刘徙关于“林先生在其中到底做了些什么”的提问。
顺便提及:林文中说到马嘶的那篇文章是经我手编发的,虽然早听东海师说过关于兰蕙的轶事(林庚先生七十大寿时,我撰贺寿联曰:“庭中百卉秋犹绿,门外千竿老更青”,商于东海先生,东海师以为我说的“卉”是“蕙”,认为不妥,便给我讲了“蕙”的本事),但在正版未曾问世的的时候,保留一种演义了的版本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那就为这段往事补上一段:“文革”后期,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周一良四位名教授进江青组织的“梁效”写作班子。“文革”结束后,当年以揭发“胡风反革命集团”立了奇功而被毛泽东赏识的舒芜作《四皓新咏》讽刺四教授:“一、……四、进讲唐诗侍黛螺,北京重唱老情歌,义山未脱挦扯厄,拉入申韩更奈何!”(第四首指林庚)——《四皓新咏》用汉代“商山四皓”的典故讽四人,传诵一时,且颇多唱和者。
林庚先生是著名诗人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我的业师,2006年10月4日以97岁高龄仙逝。写过林庚先生访谈录的张鸣师兄对我说:他曾向林先生询及在“梁效”的情况,先生笑而不答,只说:“那段历史让后人去写好了。”也许正因为有痛,师兄还是很想请先生留下最直接的口述历史,先生说:“那段历史越说越说不清楚。”先生坦然地把历史交给了时间。
然而在先生身后,却有知情人对那段历史做了非常客观真实的披露,那就是林东海先生所撰《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中《诗意人生——记林庚先生》一文。
林东海“文革”后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到“国务院文化组创作办公室评论组”,在那里与从北大抽调去的林庚先生结缘。当年奉命同到大寨,又同在一个劳动小组里与谢静宜一起打过核桃。当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毛泽东主席喜欢的古典诗词做注释。文中披露:
(1975年)9月15日下午,文化组注释人员讨论庾信《枯树赋》。毛泽东主席喜欢诗词,也喜欢六朝小赋,诸如谢庄《月赋》,江淹《别赋》,谢惠连《雪赋》,庾信《枯树赋》,都是他所爱读的名篇。这些名篇曾布置北大注释人员作注,文化组注释人员主要注释诗词,未曾参与小赋的注释,但有时参与讨论。这次讨论《枯树赋》,就是推敲北大的注释稿。9月20日下午,在回京的专列上,江青召集注释人员会议,讨论毛主席8月14日关于《枯树赋》注释的批示。到会的共十五人,林先生、谢静宜以及老友沙予和我,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江青最后到,坐在主持人位置,手里拿着一枝花:
“你们说这是什么花?”问罢,把花枝晃了晃。
“兰花。”不知是谁应了一声。
“不对。”她摇了摇头,“再猜。”
“蕙。”沙予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说是蕙?”她向左边的沙予侧过耳朵。
“春兰秋蕙。”
“对是对,不全对。一枝一朵的是兰,一枝几朵的是蕙。”
江青举着花,回头向右边的林庚先生:
“林先生,这枝花送给你爱人。”正要把花递过去,又把手缩回来,“对不起,先生的爱人……”
“健在,健在。”林先生反应很敏捷。
“那就托你把这枝花送给她。”
“谢谢。”
林先生伸手接过花枝,神情自若,并没喜出望外,更不会感激涕零,依然正襟危坐。
花絮结束,给每人发下一份打印稿,是毛泽东主席关于《枯树赋》注释的批语,四号字占十六开纸的三分之二多,大约五六百字,大家读了一遍,立即收回,钝根似我,是不能过目不忘的,所以记不得许多。大概是关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三河徙植,九畹移根”的解释,北大的注释对倪璠《庾子山集注》有所突破,受到毛的肯定和赞扬。葛晓音教授说:“林先生对庾信《枯树赋》的解释,曾受到过毛泽东同志的称赞。”(见《诗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林庚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说的当是林先生指导的这个注释稿。毛为什么对《枯树赋》特别感兴趣,当时我也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听说五十年代初,毛岸英在朝鲜战场殉难,毛主席悲痛万分,曾吟哦《枯树赋》结尾:“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他内心的凄怆之情和摇落之悲。暮年重读此赋,当是别有怀抱,也许是对开篇殷仲文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引发异代的共鸣。他是政治家,又是诗人,借古人的词句,抒发自己的情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那种场合,关于毛何以对《枯树赋》感兴趣以及对这篇赋的看法,谁也不便多说话,所以讨论并不热烈。专列从阳泉出发开始讨论,列车到达大郭庄停车结束,会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江青赠送一枝蕙给林先生夫人王希庆教授,想必是对林先生于《枯树赋》注释有功的一种奖赏;但林先生却淡然处之,并不当一回事,更不去张扬,而是听任花枝枯萎。马嘶在《林庚先生的诗化人生》一文中说:“一次,江青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们时,送给了林先生一束花。散会后,刚走出人民大会堂上了汽车,林先生就把这束花扔了出去。”说的当是专列上送给林先生夫人的那一枝蕙,但在传说中全走了样,虽然意在说明林先生如何“宠辱不惊”,却有些出格,按林先生的为人,是不至于在汽车上乱扔东西的。不过,这枝花的处置,确实很能说明林先生淡泊以明志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他那诗人的品性。(183-185)
“江天”、“洪途”、“梁效”,的确因与“四人帮”沾边而臭名昭著,然而看过上面一段内幕,便会明白林庚先生要把历史交给时间的坦白与睿智。林东海先生在同文中还说:
“你不过问政治,政治会过问你。”在那一切都政治化的年代,这话是耳熟能详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谁都离不开政治,想脱离政治,真如鲁迅所说的,犹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根本不可能。政治是政治家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也是野心家孤注一掷的赌场,又是大众航行的河流。河流翻滚,泥沙俱下,每个人都在波涛中经受考验,能够皭然泥而不滓者,才显出因难能而可贵。当被浪头推起,几乎“上与浮云齐”,却无平步青云之想,而能保持本色,保持平常心态,这无疑更加难能可贵。谁能为此者?林庚先生。林先生曾经受到猜疑,遭到讥讽,乃至形诸歌咏,进行人身攻击,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他出污泥而不染,没有带出两腿泥,依然保持诗人本色,依然那样晶莹透亮,唯其如此,我才更加尊崇先生的为人。(181)
话是称颂林庚先生,但也是夫子自道。林东海自己也是在“上与浮云齐”时无平步青云之想的人,拒绝了那边的升官机会,想方设法于1975年回到出版社。而所撰文章足可回答上面刘徙关于“林先生在其中到底做了些什么”的提问。
顺便提及:林文中说到马嘶的那篇文章是经我手编发的,虽然早听东海师说过关于兰蕙的轶事(林庚先生七十大寿时,我撰贺寿联曰:“庭中百卉秋犹绿,门外千竿老更青”,商于东海先生,东海师以为我说的“卉”是“蕙”,认为不妥,便给我讲了“蕙”的本事),但在正版未曾问世的的时候,保留一种演义了的版本也还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