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题--成长不烦恼:父母左右孩子的注意力
担任一个亲子节目的心理嘉宾。其中有一位听众打来电话寻求帮助。一位父亲。他的儿子8岁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不好。为此打电话求助。
父亲在电话那头平静地说:我平时工作非常忙,没时间教育孩子,都是妈妈管孩子,我和孩子他妈的教育理念不同,我觉得孩子他妈的方法不对,教育孩子方面他妈从来都不听我的。而孩子不太听妈妈的,反倒是很听我的,也跟我关系好。就拿写作业这个事情说吧,她就要求孩子坚持把作业写完,我就觉得这样不好,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所以孩子写一会儿作业,我就让他休息一会儿,陪他聊聊天。但是孩子现在注意力不集中,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当问及是否因为教育问题而在孩子面前争吵的时候,这个父亲停顿了一下,说道:有的时候,我们都是私底下交流,也有几次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通过电话里面寥寥无几的内容,我们却听到了很多家庭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家长都为此而困扰着。在很多心理咨询案例中都会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会有一对教育理念冲突较大的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好比两个家长,一个站在孩子的左肩上,一个站在孩子的右肩上,由于冲突不断,孩子就要“左顾右盼”。因此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这种比喻就是在描述一个家庭中的“隐形规则”。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中,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语气,态度,家庭气氛等多个“渠道”接收到家里的规则。而规则的接受也是“潜意识”的。父母潜意识的想法,观念,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潜意识。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位打电话的父亲无意中透露出对妻子教育方式的不满,而且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来矫正。如果母亲用自己的教育方式管教孩子十天,而父亲回来“矫正”一天。母亲的教育方式被打乱了,而父亲的教育方式因为“忙”“没时间”也无法坚持。带给孩子的不过是“朝令夕止”的“混乱”。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应该是一个“同盟关系”,而父亲的这种方式却出卖了盟友。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如果两个人在教育问题上,冲突很大,首先要做的是,统一口径,统一思想,而不是各自为政,妄加干预。
也难怪孩子会喜欢父亲,父亲陪伴的时间比较少,难得回来一次,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好比度蜜月--你好我好,还没过蜜月期,父亲又走了。蜜月期里,父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就是,不但不用遵守母亲的规则,还能享受以前不能享受的“待遇”。父亲平时不在孩子身边,觉得孩子学习累,就认为的打断孩子“一气呵成”的作业时间。孩子还小,他的学习习惯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打断,也影响了孩子注意力集中。
父母因为教育的不统一而出现的冲突,难免出现相互指责。孩子夹在中间,时而“左右为难”,时而“左顾右盼”。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教育问题争吵,会巩固孩子坚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站队的想法。母亲的管教,孩子不喜欢时;孩子就站在父亲这一边,父亲的管教孩子不喜欢时,孩子就站在母亲这一边。孩子总是会“不听”一方的,而有另一方“撑腰”。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叛逆”“不听话”。
孩子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孩子父母之间的态度,方法的统一却不容忽视。一旦父母冲突增加,孩子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再去思考孩子的原因,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解放军208医院心理科心理医生李还胜。
父亲在电话那头平静地说:我平时工作非常忙,没时间教育孩子,都是妈妈管孩子,我和孩子他妈的教育理念不同,我觉得孩子他妈的方法不对,教育孩子方面他妈从来都不听我的。而孩子不太听妈妈的,反倒是很听我的,也跟我关系好。就拿写作业这个事情说吧,她就要求孩子坚持把作业写完,我就觉得这样不好,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所以孩子写一会儿作业,我就让他休息一会儿,陪他聊聊天。但是孩子现在注意力不集中,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当问及是否因为教育问题而在孩子面前争吵的时候,这个父亲停顿了一下,说道:有的时候,我们都是私底下交流,也有几次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通过电话里面寥寥无几的内容,我们却听到了很多家庭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家长都为此而困扰着。在很多心理咨询案例中都会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会有一对教育理念冲突较大的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好比两个家长,一个站在孩子的左肩上,一个站在孩子的右肩上,由于冲突不断,孩子就要“左顾右盼”。因此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这种比喻就是在描述一个家庭中的“隐形规则”。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中,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语气,态度,家庭气氛等多个“渠道”接收到家里的规则。而规则的接受也是“潜意识”的。父母潜意识的想法,观念,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潜意识。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位打电话的父亲无意中透露出对妻子教育方式的不满,而且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来矫正。如果母亲用自己的教育方式管教孩子十天,而父亲回来“矫正”一天。母亲的教育方式被打乱了,而父亲的教育方式因为“忙”“没时间”也无法坚持。带给孩子的不过是“朝令夕止”的“混乱”。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应该是一个“同盟关系”,而父亲的这种方式却出卖了盟友。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如果两个人在教育问题上,冲突很大,首先要做的是,统一口径,统一思想,而不是各自为政,妄加干预。
也难怪孩子会喜欢父亲,父亲陪伴的时间比较少,难得回来一次,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好比度蜜月--你好我好,还没过蜜月期,父亲又走了。蜜月期里,父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就是,不但不用遵守母亲的规则,还能享受以前不能享受的“待遇”。父亲平时不在孩子身边,觉得孩子学习累,就认为的打断孩子“一气呵成”的作业时间。孩子还小,他的学习习惯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打断,也影响了孩子注意力集中。
父母因为教育的不统一而出现的冲突,难免出现相互指责。孩子夹在中间,时而“左右为难”,时而“左顾右盼”。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教育问题争吵,会巩固孩子坚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站队的想法。母亲的管教,孩子不喜欢时;孩子就站在父亲这一边,父亲的管教孩子不喜欢时,孩子就站在母亲这一边。孩子总是会“不听”一方的,而有另一方“撑腰”。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叛逆”“不听话”。
孩子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孩子父母之间的态度,方法的统一却不容忽视。一旦父母冲突增加,孩子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再去思考孩子的原因,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解放军208医院心理科心理医生李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