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回忆
乐嘉回忆
2008年,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对踪点来说是这样的,对于我却不是。不甘于现在生活的我决定抓住人生一个机遇去德国留学。班主任的支持让我信心倍增,于是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计划,我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乐嘉。一次例会,当时的社长李英男把这个任务给了我,我实在无法抵制对剧社生活的向往和创作的欲望,于是接受了。
武汉大学,自从我走进这里,就对她充满了热爱。如今要我去读她的历史编写她的剧本,我当然很开心。只是那时的我一点校史都不懂,甚至连武大本部都不熟悉,我经常怀疑我一个人会走丢。而且我不知道怎么和校史会的人打交道,我觉得在有些方面(比如人际)我是个白痴。还好,有郝建伟帮忙。第一次去找吴骁老师的时候是和丹丹一起,吴老师很年轻对学生也很好,听说我们要写一部关于武大西迁历史的话剧,非常支持我们。他借了我们一些书,说现在先读书,好好读书。之后把校史会的联系方式给了我们。
之后的事情就很“平凡”,无外乎在网上和校史会的同学聊一聊,拜托他们做做宣传,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导演组的人加紧对剧本的初步设想。校史会的同学在这方面很配合,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卞相伟,呵呵,他现在已经是会长了。再就是和吴老师一起听了几次徐正榜教授的校史课。
当我把手上的书读得差不多,觉得脑海中隐约浮现出了当时武汉大学的种种生活片段,觉得时不时会有一个两个画面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时候,我决定提笔了。这个时候好像已经不早了,例会时候社长李英男也有催促。导演部部长郝建伟觉得集体创作会更有效率也更全面,可是我们几个在不同的院,共同的有空时间几乎为零。而且我们住的地方相距也比较远,总之就是很麻烦就是了。再加上我觉得一部戏剧不是故事的拼凑,只有一个人写下来的才有一种贯穿整部剧的气息,才会是一部有灵魂的剧。于是我勉强答应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怎么碰面,只是我一个人在思考。校史会的同学有给我们提供一些他们的想法,只是与我的想法相差甚远,我仔细的看了,但没有采用。
武大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到了。各地的游人都挤进武大看樱花。那个星期天,天上下着蒙蒙的细雨,在整个樱园宿舍上笼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若隐若现。加之武大的樱花品种是偏白色的,红是很淡很淡的,于是又多了一层的优雅。其实我一直觉得武大的樱花就应该在雨中观赏。踪点的全会就在这天召开。一开始定在教四,结果那里的教室都有人在上课,于是我们改到了理学楼。走在樱花大道上,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漫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仿佛一切都那么惬意。这些樱花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据说樱花树的生存期限不过几年,所以现在看到的樱花也不是当年汤商皓和日本军官讨论“樱苗易得梅种难求”的那些了,是它们的后代。现在,樱花大道上每棵樱书的旁边都有一株小樱树,好在大树倒下的时候延续樱花的故事。
例会上,校史研究会的同学也到了,我第一次在大家的面前把我的思路将出来,那时候还是模糊的思路,只有开头比较清晰,我甚至还没有想好故事的整体结局,只是给几个主角定下了最终的归宿,他们什么时候做了什么。都还是零散的片段,但我觉得应该可以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可是当我说完,郝建伟第一个批评了我,接着其他几个社员也发表了批评的意见。我也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这么不被理解,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致地觉得我的想法不好,我和郝建伟辩论,(按李英男的说法是当时都快吵起来了)我们都很固执,我也不肯让步,我觉得真的很委屈。当我觉得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走下了讲台。我忍着不哭,但坐到位子上,我突然觉得郝建伟是那么不愿意让步去理解别人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觉得其他的人只是附和,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想别人的意图。终于忍不住,哭了。
社长李英男把校史的同学叫到一边去听他们的想法。大家也都来跟我说,一个大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这样的东西,是很难很了不起的,要我不要丧气,丹丹还跟我说郝导该打之类的话。后来杨羽还带了一些苕片和橘子,总之那天,我把大家弄得都围着我,现在想起来听不好意思的。说远了。那天李英男代我送走了校史会的同学后,过来跟我说要和我合作,我先写完所有的,然后拿给他改,我说好。之后他们北京人剧组开会定角色,我坐在后面,乐嘉剧组其他的人员也都离开,郝建伟过来跟我解释,我不是很想听,一句话不说的坐着,当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就出去洗洗脸,顺便看看理学楼。理学楼真是座美丽古老的房子,置身其中,我觉得很,庄重。后来当我知道这里的地下室曾被作为监狱时,我便想起了在这里的种种沉重的感觉,庄严的使命感。
那天社长李英男跟我说,他的第一个本子也被批评得一无是处,说上一级的人批评我是因为觉得我有能力做得更好。后来郝建伟有找到我说,其实这个剧社里,没有人讨厌我敌视我,所有人都说我好说我乖说我有才华所有的长辈都宠着我,李英男很宠爱我,他也一样,他只是想帮我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知道说什么,我知道他的好意,但同时我又觉得他误解我了。我坚持要一个人完成这部剧作真的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不是不想把荣誉分给别人,也不是想在走之前留下什么特别耀眼让后人称赞的东西不至被遗忘,仅仅是觉得如果一定要大家凑在一起写很麻烦很耽误时间很难协调。不知道为什么,之后的很多次碰面中我都觉得他说的话中都带有一种让我很不舒服的味道,甚者让我怀疑我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我认识的,踪点导演部部长,我的上司,郝建伟。
之后的碰面很频繁。吴骁老师有时也会听我们讨论,有一次他笑着说,感觉你们就像两个上帝安排别人的命运。我们就笑了。我承认,郝建伟的这个故事要比我原来的那个清晰得多深刻得多,
郝建伟常跟我说不要着急,慢慢写。可是我算着时间,好像来不及了。通知的试戏时间是一个星期天,我星期五的时候还只写到第二幕 (一共四幕),我翘了星期六的选修熬了半个晚上终于在星期六晚上把写好的全本上传到邮箱,才松了一口气,去洗澡睡觉。
星期天,我带着本子去梅操,等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有人来,“爸爸”曹海胜来得最早,还又去打了几份剧本。郝建伟来晚了,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准备回去给我改剧本!”我早就想到了,因为在写第三幕的时候,我有点记不起来当时讨论确定下来的到底是哪一种方案了,就自己想了一个。那天我见到了后来扮演赵弘矜的王青,还有郭琰带来的后来饰演王肃逸的黄哮川,林丽那天没有来,但之前的一个晚上她给我试过了,我觉得她感觉有点不对,有点犹豫到底要她去演谁,反正两个都是比较重要的女角,就看谁适合谁。不过后来觉得丽还是适合活泼可爱外向的彭黛文。其实,说实在的,在我的内心,我最喜欢的是赵弘矜,但是郝建伟说这部戏中,虽然赵弘矜是剧作者我的主角,但彭黛文是那么的耀眼,丽更适合。结果果然,以后的几次更改,彭黛文由一个最初被我定位成女二号的角色成为了承担戏剧矛盾的不可缺少的和赵弘矜并重的主角。
之后的一段时间,剧本一改再改,公邮里的剧本更改到大家都不知道应该下载哪个才对的程度,甚至有演员跟我说:“我都打了这么多剧本了,你要是再改我就受不了了!”我只有摊摊手笑一笑。
《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上演的时候,我和郝建伟还在为改剧本辛勤劳作。我记得《牡丹亭》上演第三场的那天白天,我们在梅操讨论,晚上我们在遥感院改本,我是又累又不情愿的。不过也没有办法,只能去。那天我在第二幕加进了独白,郝建伟看了说:“看来你还是适合去写散文不适合编故事。”唉,我本身就是以写散文见长的,平时看的散文也远远超过小说。不过这大概是编写这个本子以来郝建伟第一次肯定我。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想让别人肯定一下,至少当时我觉得似乎完成了什么似的,一下子轻松多了。
该剧本的过程不比创作让人愉快。郝建伟还是一副很奇怪的样子让我摸不清到底要怎样做。我总是被批评。有一次王晶姐来找我,我跟她讲说郝导怎么怎么样,她说她都不相信这是郝导,也许是他和我太熟了才会那样。可是不管怎么着,我就是很难受。
当整个剧本都差不多了,我们开始操心演员的问题。乐嘉和北京人都需要男演员,而当时就算所有还在社里的男生都拉进去还不够,骆欢、杨粤和王重扬还同时接了这两个剧,而还有很多角色我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广泛的接受那些试戏的人,另一方面又精细观察到底怎么样。好不容易凑齐了人,我们开始排练。
可是,第一次排练就有人没有到。我也记不清到底是谁没有到,我只记得那天我很不爽,郝建伟很后来才来,开始只有我一个,看着到场的几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演员,那些我觉得陌生的却姗姗来迟。校史会的曹玉祥饰演谭士克,那可是个难搞的角色,我把他直接交给了郝建伟。王肃逸也很没有感觉,我当时是一点一点地跟黄哮川说戏,他当时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可是我们的进度还是很慢,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每次大家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到不齐,无法联系配合,而且很多地方还可以改得更好,包括剧本本身和表演者的表达方式。
我不太想说很多排练的状况,因为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郝建伟和林丽郭琰等几个副导演的协助,还有邻近演出代我导演和带领剧组去华师参加比赛的的杨粤,和社长李英男,还有一直为后勤操劳的“爸爸”曹海胜。总之,这个剧的最后成果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在很久很久的以后,我仍然可以回想起这段让我哭让我笑的过程,想起这些人,这些事情。我即将离去,只留一个愿望,留给后来的踪点人:让踪点一直强大吧!
——踪点的吉祥物之 郭永睿(叶紫沨)
2008年8月9日于珞珈山
2008年,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对踪点来说是这样的,对于我却不是。不甘于现在生活的我决定抓住人生一个机遇去德国留学。班主任的支持让我信心倍增,于是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计划,我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乐嘉。一次例会,当时的社长李英男把这个任务给了我,我实在无法抵制对剧社生活的向往和创作的欲望,于是接受了。
武汉大学,自从我走进这里,就对她充满了热爱。如今要我去读她的历史编写她的剧本,我当然很开心。只是那时的我一点校史都不懂,甚至连武大本部都不熟悉,我经常怀疑我一个人会走丢。而且我不知道怎么和校史会的人打交道,我觉得在有些方面(比如人际)我是个白痴。还好,有郝建伟帮忙。第一次去找吴骁老师的时候是和丹丹一起,吴老师很年轻对学生也很好,听说我们要写一部关于武大西迁历史的话剧,非常支持我们。他借了我们一些书,说现在先读书,好好读书。之后把校史会的联系方式给了我们。
之后的事情就很“平凡”,无外乎在网上和校史会的同学聊一聊,拜托他们做做宣传,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导演组的人加紧对剧本的初步设想。校史会的同学在这方面很配合,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卞相伟,呵呵,他现在已经是会长了。再就是和吴老师一起听了几次徐正榜教授的校史课。
当我把手上的书读得差不多,觉得脑海中隐约浮现出了当时武汉大学的种种生活片段,觉得时不时会有一个两个画面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时候,我决定提笔了。这个时候好像已经不早了,例会时候社长李英男也有催促。导演部部长郝建伟觉得集体创作会更有效率也更全面,可是我们几个在不同的院,共同的有空时间几乎为零。而且我们住的地方相距也比较远,总之就是很麻烦就是了。再加上我觉得一部戏剧不是故事的拼凑,只有一个人写下来的才有一种贯穿整部剧的气息,才会是一部有灵魂的剧。于是我勉强答应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怎么碰面,只是我一个人在思考。校史会的同学有给我们提供一些他们的想法,只是与我的想法相差甚远,我仔细的看了,但没有采用。
武大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到了。各地的游人都挤进武大看樱花。那个星期天,天上下着蒙蒙的细雨,在整个樱园宿舍上笼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若隐若现。加之武大的樱花品种是偏白色的,红是很淡很淡的,于是又多了一层的优雅。其实我一直觉得武大的樱花就应该在雨中观赏。踪点的全会就在这天召开。一开始定在教四,结果那里的教室都有人在上课,于是我们改到了理学楼。走在樱花大道上,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漫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仿佛一切都那么惬意。这些樱花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据说樱花树的生存期限不过几年,所以现在看到的樱花也不是当年汤商皓和日本军官讨论“樱苗易得梅种难求”的那些了,是它们的后代。现在,樱花大道上每棵樱书的旁边都有一株小樱树,好在大树倒下的时候延续樱花的故事。
例会上,校史研究会的同学也到了,我第一次在大家的面前把我的思路将出来,那时候还是模糊的思路,只有开头比较清晰,我甚至还没有想好故事的整体结局,只是给几个主角定下了最终的归宿,他们什么时候做了什么。都还是零散的片段,但我觉得应该可以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可是当我说完,郝建伟第一个批评了我,接着其他几个社员也发表了批评的意见。我也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这么不被理解,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致地觉得我的想法不好,我和郝建伟辩论,(按李英男的说法是当时都快吵起来了)我们都很固执,我也不肯让步,我觉得真的很委屈。当我觉得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走下了讲台。我忍着不哭,但坐到位子上,我突然觉得郝建伟是那么不愿意让步去理解别人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觉得其他的人只是附和,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想别人的意图。终于忍不住,哭了。
社长李英男把校史的同学叫到一边去听他们的想法。大家也都来跟我说,一个大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这样的东西,是很难很了不起的,要我不要丧气,丹丹还跟我说郝导该打之类的话。后来杨羽还带了一些苕片和橘子,总之那天,我把大家弄得都围着我,现在想起来听不好意思的。说远了。那天李英男代我送走了校史会的同学后,过来跟我说要和我合作,我先写完所有的,然后拿给他改,我说好。之后他们北京人剧组开会定角色,我坐在后面,乐嘉剧组其他的人员也都离开,郝建伟过来跟我解释,我不是很想听,一句话不说的坐着,当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就出去洗洗脸,顺便看看理学楼。理学楼真是座美丽古老的房子,置身其中,我觉得很,庄重。后来当我知道这里的地下室曾被作为监狱时,我便想起了在这里的种种沉重的感觉,庄严的使命感。
那天社长李英男跟我说,他的第一个本子也被批评得一无是处,说上一级的人批评我是因为觉得我有能力做得更好。后来郝建伟有找到我说,其实这个剧社里,没有人讨厌我敌视我,所有人都说我好说我乖说我有才华所有的长辈都宠着我,李英男很宠爱我,他也一样,他只是想帮我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知道说什么,我知道他的好意,但同时我又觉得他误解我了。我坚持要一个人完成这部剧作真的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不是不想把荣誉分给别人,也不是想在走之前留下什么特别耀眼让后人称赞的东西不至被遗忘,仅仅是觉得如果一定要大家凑在一起写很麻烦很耽误时间很难协调。不知道为什么,之后的很多次碰面中我都觉得他说的话中都带有一种让我很不舒服的味道,甚者让我怀疑我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我认识的,踪点导演部部长,我的上司,郝建伟。
之后的碰面很频繁。吴骁老师有时也会听我们讨论,有一次他笑着说,感觉你们就像两个上帝安排别人的命运。我们就笑了。我承认,郝建伟的这个故事要比我原来的那个清晰得多深刻得多,
郝建伟常跟我说不要着急,慢慢写。可是我算着时间,好像来不及了。通知的试戏时间是一个星期天,我星期五的时候还只写到第二幕 (一共四幕),我翘了星期六的选修熬了半个晚上终于在星期六晚上把写好的全本上传到邮箱,才松了一口气,去洗澡睡觉。
星期天,我带着本子去梅操,等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有人来,“爸爸”曹海胜来得最早,还又去打了几份剧本。郝建伟来晚了,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准备回去给我改剧本!”我早就想到了,因为在写第三幕的时候,我有点记不起来当时讨论确定下来的到底是哪一种方案了,就自己想了一个。那天我见到了后来扮演赵弘矜的王青,还有郭琰带来的后来饰演王肃逸的黄哮川,林丽那天没有来,但之前的一个晚上她给我试过了,我觉得她感觉有点不对,有点犹豫到底要她去演谁,反正两个都是比较重要的女角,就看谁适合谁。不过后来觉得丽还是适合活泼可爱外向的彭黛文。其实,说实在的,在我的内心,我最喜欢的是赵弘矜,但是郝建伟说这部戏中,虽然赵弘矜是剧作者我的主角,但彭黛文是那么的耀眼,丽更适合。结果果然,以后的几次更改,彭黛文由一个最初被我定位成女二号的角色成为了承担戏剧矛盾的不可缺少的和赵弘矜并重的主角。
之后的一段时间,剧本一改再改,公邮里的剧本更改到大家都不知道应该下载哪个才对的程度,甚至有演员跟我说:“我都打了这么多剧本了,你要是再改我就受不了了!”我只有摊摊手笑一笑。
《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上演的时候,我和郝建伟还在为改剧本辛勤劳作。我记得《牡丹亭》上演第三场的那天白天,我们在梅操讨论,晚上我们在遥感院改本,我是又累又不情愿的。不过也没有办法,只能去。那天我在第二幕加进了独白,郝建伟看了说:“看来你还是适合去写散文不适合编故事。”唉,我本身就是以写散文见长的,平时看的散文也远远超过小说。不过这大概是编写这个本子以来郝建伟第一次肯定我。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想让别人肯定一下,至少当时我觉得似乎完成了什么似的,一下子轻松多了。
该剧本的过程不比创作让人愉快。郝建伟还是一副很奇怪的样子让我摸不清到底要怎样做。我总是被批评。有一次王晶姐来找我,我跟她讲说郝导怎么怎么样,她说她都不相信这是郝导,也许是他和我太熟了才会那样。可是不管怎么着,我就是很难受。
当整个剧本都差不多了,我们开始操心演员的问题。乐嘉和北京人都需要男演员,而当时就算所有还在社里的男生都拉进去还不够,骆欢、杨粤和王重扬还同时接了这两个剧,而还有很多角色我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广泛的接受那些试戏的人,另一方面又精细观察到底怎么样。好不容易凑齐了人,我们开始排练。
可是,第一次排练就有人没有到。我也记不清到底是谁没有到,我只记得那天我很不爽,郝建伟很后来才来,开始只有我一个,看着到场的几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演员,那些我觉得陌生的却姗姗来迟。校史会的曹玉祥饰演谭士克,那可是个难搞的角色,我把他直接交给了郝建伟。王肃逸也很没有感觉,我当时是一点一点地跟黄哮川说戏,他当时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可是我们的进度还是很慢,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每次大家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到不齐,无法联系配合,而且很多地方还可以改得更好,包括剧本本身和表演者的表达方式。
我不太想说很多排练的状况,因为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郝建伟和林丽郭琰等几个副导演的协助,还有邻近演出代我导演和带领剧组去华师参加比赛的的杨粤,和社长李英男,还有一直为后勤操劳的“爸爸”曹海胜。总之,这个剧的最后成果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在很久很久的以后,我仍然可以回想起这段让我哭让我笑的过程,想起这些人,这些事情。我即将离去,只留一个愿望,留给后来的踪点人:让踪点一直强大吧!
——踪点的吉祥物之 郭永睿(叶紫沨)
2008年8月9日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