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踪点的乐嘉——郝建伟
回忆踪点的乐嘉
现在在剧社的小孩儿托我写一份回忆乐嘉的文章。我本不想动笔的:有郭导嘛我想。这戏是她的心血,我的贡献,杨粤的帮忙,至少我看来是这样。因此我不能代替郭导发言的位置。不过她说,郭导也答应她写了。那我就不能犯懒了。离开剧组后,我本来也想为乐嘉再做点什么。终于,原来我还有机会。虽然我能做的都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也许只会增加我心里的愧疚吧。
回忆这样大的一件事,总是会牵出更多的回忆,关于很多人,很多时间,很多地方。包括现在在法国,静下心来就不可能仅仅简单地回忆一点点。这篇文章穿越了好多时空才能完成,心绪总是常变。实际上从没想过写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以前所有的经历都没有习惯记下来。把私人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多多少少是会走样的,还要把脑海中电影一样自由的胶片回归成文字,也让很久不写东西的我很苦恼。我也许得渐渐习惯看见自己的文字变得陌生的感觉,毕竟过去的习惯早已经被大学时代所摧毁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快,只有不拘泥过去才能好好往前走吧。所以要轻松地把过去讲出来。
大二下学期开始,学校召集各社团开了一个动员会。官话除外,我们听出了这一年的“要紧事”。08年确实很不寻常啊,国家有那么多大事要办,要庆祝,武大也要在下半年迎来115周年的校庆,所以团委的头脑在开会的时候语气颇为紧张。但是我只往心里去一件事,就是今年也是武大西迁70周年。这是货真价实的历史,我对老武大也有感情,所以心里自然有愿望以这个为理由做点什么。学校的意思呢是各个剧社最好以这个为题材都出出剧本。当时剧社的思路是铺张式的,什么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社长李英男就定下来这个学期出两部较大的戏,除自己为自己预留的一部大戏以外,也把“西迁的戏”作为一个重要的戏来看。大家当时也大致是这个意思。似乎是第二天,反正没过多久吧,剧社自己也开了一个新学期大会。任务就确定了。我还不知道当时李英男大概已经暗地里决定自己导大戏了,以为自己这个学期主要会忙大戏的事儿,所以当他问西迁的戏本子谁来起头写的时候,我并没有想接。记得当时李就沉默了一下,说,郭永睿,看你似乎有些想法,要不你就负责写西迁这个戏的剧本吧。郭导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被盯上了,过后还觉得比较冤呢。然后郭就习惯性地“嗷”了一声,似乎算是同意了。
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剧社就分成了两个剧组。大戏的本子好久都没定,西迁的戏进展也不快。那会儿大家从意识上和口头上都没有把西迁的戏当成平行的另一部大戏来做,只是认为这是“学校安排的任务”,所以也很重要。这就给以后这个剧组的排练带来了很多困难。记得是大戏的剧本最后确定为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以后,那个剧组开始饰演员。差不多那个时候,我和郭导终于和校史研究会的人联系上了,见了面,谈好了合作的意向和设想。当时校史研究会的会长是住在武测的一个大三女生,在武测见的我们。校史会到场的还有卞相伟和另外一个大二的女生。卞相伟主要负责和我们继续联络。和卞相伟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热情而耐心,话多却不大有重点的印象。嘿嘿,这么说他不要紧,我自己也沾点边。我喜欢这个人。
实际上之前一两天,郭导和丹丹去见过吴骁了,否则也不能和校史会的人联系上。吴骁是武大史院毕业的研究生,本科就从中山转来武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吴到了武大档案馆工作。他是校史研究会的创始人,平时开一门武大校史的公选课。我在大一下选过他的这门课,老武大的辉煌把我从厌校的情绪中拉了出来。我对武大的感情,原本差不多就是我对老武大的感情。吴骁也是因为深爱老武大才选择回武大上学,在武大工作的。他一定对踪点写作“西迁的戏”很感兴趣。本来应该我带着郭导去见吴的,那天去光谷办护照的事了,就没去成。丹丹主动说要陪郭导去,这样才好一些。
我心里实际上更倾向“西迁的戏”。当李英男执意要演《北京人》时,我觉得这次很难演得好。而且从寒假开始,我们大家就在辛苦地找剧本,李英男最后做出这个决定让我觉得之前的很多设想没什么意义了,这其中也包括不能自己导一部年度大戏。这样我的心思就开始偏向到郭导的剧本这边了,对《北京人》剧组则慢慢生疏了。后来想想,这也是李所希望的和计划好的。
07到08年的大戏没有导演部的参与,的确是一件让我很遗憾也很困惑的事。李再次自导自演,并为大戏暗自选择好了他认为最合适的演员。大概李认为我们在《北京人》剧组帮不上什么忙,而他也不愿意放弃“西迁的戏”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似鸡肋的阵地。事实上还有诸如对付教育部来人的情景剧这样的小鸡肋。于是他把所有《北京人》剧组不能用上的人力都留给了其他戏。07级还留着导演中只有郭永睿和蒋洪阳两人了,于是我们三个人就要负责《北京人》以外剧社所有的编导事务。
这里我想岔开讲一讲“鸡肋”的话题。我认为踪点人在一起都是为了快乐。如果有什么事情让我们觉得待在一起不快乐,我们就应该尽量不去做。当然,社团也是学校的社团,剧社没有一个学院作为依托,在武大生存的确是不容易的,为了生存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剧社的负责人不能不同时考虑到这些。可是如果要经营一个社团,那就要花费几级社员的精力,最后成形的样子也是不能够强求的。现在看来,剧社07一届的常委一开始希望踪点走的路过于铺张了。对于每一届的踪点人,固守传统,做好立社之本的事,从手头上最迫切的事情开始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爱踪点是因为这是一个让我待着放心的地方。大二这一年,踪点带给了我太多的快乐。和小孩儿在一起是幸福的。想起大一下学期,那时候我很孤独,身边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感觉到大学正在一点一点腐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没有他们,我在大学的第二年会更加孤独吧。然而我在踪点遇到了我的昨天,看见了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生命中任何一个最美好的日子啊。我们不会改变。我想在武大待过一年以上的人,还留在踪点的,应该都有这样的愿望吧。我不知道小孩儿们又是怎么想的,不过我多么愿意他们永远都是才进大学的时候那样地纯真、善良和阳光,不希望他们会遭遇到阴影、泥潭或陷阱。或许这不现实,你会说生命中的美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它只能存在很短很短,而和它说再见不啻于说永别。
珍惜生命的人都会珍惜这样的时光。人很难不孤独,人更难真正互相亲近,可如果没有这样的时光生命就如同死后的世界,人会毫无希望,如同行尸走肉。是这帮小孩儿告诉我,生活总归是美好的,不要早早收起你的手,记得随时要准备好去拥抱它。
再接着回忆。当时情景剧的事情学校催促得很急,给西迁剧组的进展增添了不小的障碍。正如蒋后来所说,当时我和廖妍接下两幕戏的任务就是欠妥的,而薛万青又给我们活活加上一幕就简直是要了我们的命。踪点导演和演员人手都很少,即便是文华这样人员冗杂的大剧社也没有给自己揽上那么多的活儿。三幕情景剧让剧社几乎所有人都分担到了压力。由于郭导已经开始写作西迁的本子了,我得和她一起构思修改什么的,情景剧就全部交给了蒋洪阳来负责。我现在也只能说,蒋导排戏排得很辛苦,把晶姐也找了回来救场,李英男自己也黑着个脸去武测大活排了最后的几场。学校根本就是在利用我们的人力,到最后关头不仅没有给我们的演员劳务费,还把我们写的剧本也毙了,甚至把几个已经排了好久的演员也给下了。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头,互相之间也产生了矛盾,还搞得大家士气低落。薛万青自己也搭进去排,感觉他做这件事只是为了替自己讨好团委。最后一天情景剧的排练,正赶上武测大活上演青春版《牡丹亭》的中本,我和郭导在大活下面的入口处碰到他。他装作没看见我们和他打招呼。
情景剧的事情,闹得蒋洪阳心里很委屈。在一次例会的时候,社长把排练不力的责任都推给他了。蒋洪阳自己也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把自己想做是孤军奋战,让自己和大家对立起来。另外,的确也浪费了他不少的时间吧,重视学习的学生确实是很难忍受浪费太多时间的。的确有浪费时间,不过我相信大部分时间还是花费地值得的。可是他不这么想,或许他认为踪点并不是他所寻找的归宿吧,或许他一直都在怀疑。总之,《乐嘉》开始排了没有多久,他就离开剧社了。
在剧社排演情景剧的几周里,我和郭导在忙剧本的创作。郭导是速成型的,看了一些老武大的资料以后,就敢动手写剧本了。那会儿《北京人》的演员还没公选,我让她把提纲先写好,然后开一次发布会,和校史会的人一起座谈座谈。第一次会开得很失败,她的提纲写得很失败我想,下面坐着听的人七嘴八舌发问,她在台上就受不了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些东西。第一,指望校史会的人合作写作剧本是不靠谱的,他们根本不会。第二,对郭导要再耐心些,毕竟她几天里看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也写了那么多,不能对她的东西全盘否定。第三,写作剧本的方式看来只能是一起构思然后郭导主笔了,原来合写的想法很失败。
郭导没有构思故事的才赋。如果把史料填充为一个剧本就可以自然形成情节和故事,那校史会的人就最适合写剧本了。我告诉她,得先有一个故事,然后挑选最出彩的情节加工,至于幕场次序、换幕次数或者是否使用日语,这些都是技术问题,现在不要舍本逐末。当时我也在想故事,可是不能确定人物的安排。郭导的故事很平庸,只有人物和细节,细节之间并没有联系,等于没有故事。不过郭的人物名字取得相当不错,一下子给了我很多想象力。第一次开剧本会的那天夜里,我在寝室里躺着想啊想,终于确定出一个为《乐嘉》最终奠定基础的故事。我花了十五分钟把这个故事压缩成一条两百多字的短信,当即发给郭。那会儿已经是三点左右了,我猜想郭肯定关机睡了。我发完立刻就困了,忘了关机就睡过去了。可是正迷糊着的时候听见手机想,郭竟然回复了!郭说想的太好了,知道写什么了。我跟她说明天再具体讨论一下,就又放心睡了。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已经为本子定下了“乐嘉”的题目。
后来都是和郭导单独见面商量剧本的事,也会定期去找吴骁,听取他的意见。郭导效率是很高的,写、改剧本都很快。记得她的第一稿还是很粗糙,我下到之后打出来看,很生气,想这人怎么那么不细心,把很多情节弄错了或者干脆漏掉,台词写得也很不美。记得当时一个人忍着在教五的一间大教室把初稿看完,真是需要翻开好几遍才有这勇气呢。然后就在上面写要改的,实在是太多了,又强忍着写完。看完《乐嘉》的初稿再看文华曾经轰动一时的《珞珈往事》的本子,的确要佩服别人有本事。我的目标没有多高,不指望自己或郭导能写出多专业的本子来,可至少要超过《珞往》啊。我并不觉得《珞往》的本子有多完美,相信这次一定可以超越的。
在编排的过程中,我们也组织社员去听过校史课或者其他关于西迁历史的讲座。本子是越改越好了,郭导也越来越细心,文笔也越来越出彩。虽然没有“披阅十载”,可我们差不多也有“增删五次”。大的情节确定之后,我们又不断在完善它,把小的细节一点一点填充进去。最后,我们要让剧本尽量的文学化,真实化,也尽量的可操作。前期工作花了不少时间,等到我们最后确定剧本,只有三周左右的排练时间了。
排戏是很辛苦的,我那会儿出国有很多事情分神,郭导一个人带着一帮演员,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可是都在坚持。郭导不计工本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现在想起来还是让我很感动也很惭愧。我来排的时间有限,好在每次来还是能感觉到新演员有进步的。后来才加入近来的黄啸川、王青和陈智一,都是很聪明的演员。当然,王青过去就有过排演大戏的经验,表演显得更加熟练。男生们,我觉得排的时候学的还比较快吧,他们缺的是长期训练的过程和多上台的机会。郭导那会儿也面临着出国的准备,排到最后自己的时间也很紧张了。一天晚上,她哽咽着给我打来电话,说现在大家一点进步也没有,剧社其他人也在为《北京人》忙得不可开交,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郭导是蛮坚强的一个人,一定是心里很难受了才会在寝室给我打来电话说这些。我很后悔让她一个人去承担,可是当时我的想法李英男并不支持,我到剧组也排不下去。我们没有独立继续完成这部戏的可能。我和郭导的构想李英男不愿意去理解,她也无法真正实现。郭导那会儿就准备退出了吧我想,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在电话里我对她说,把该交待的向丽或者杨粤交待清楚,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吧。留着伤心,也不会再有动力了。
这个戏最后的导演是杨粤,这里应该专门谢谢他让《乐嘉》善始善终。当然大部分演员一直都在坚持,更要感谢他们。我还要特别感谢郭导是因为她让我在大二的一年里还是写了点东西。回忆就写到这里,所有简单的美好我都会保留下来。想念大家。
从昆明到克莱蒙
2008.8.10-9.10
现在在剧社的小孩儿托我写一份回忆乐嘉的文章。我本不想动笔的:有郭导嘛我想。这戏是她的心血,我的贡献,杨粤的帮忙,至少我看来是这样。因此我不能代替郭导发言的位置。不过她说,郭导也答应她写了。那我就不能犯懒了。离开剧组后,我本来也想为乐嘉再做点什么。终于,原来我还有机会。虽然我能做的都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也许只会增加我心里的愧疚吧。
回忆这样大的一件事,总是会牵出更多的回忆,关于很多人,很多时间,很多地方。包括现在在法国,静下心来就不可能仅仅简单地回忆一点点。这篇文章穿越了好多时空才能完成,心绪总是常变。实际上从没想过写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以前所有的经历都没有习惯记下来。把私人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多多少少是会走样的,还要把脑海中电影一样自由的胶片回归成文字,也让很久不写东西的我很苦恼。我也许得渐渐习惯看见自己的文字变得陌生的感觉,毕竟过去的习惯早已经被大学时代所摧毁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快,只有不拘泥过去才能好好往前走吧。所以要轻松地把过去讲出来。
大二下学期开始,学校召集各社团开了一个动员会。官话除外,我们听出了这一年的“要紧事”。08年确实很不寻常啊,国家有那么多大事要办,要庆祝,武大也要在下半年迎来115周年的校庆,所以团委的头脑在开会的时候语气颇为紧张。但是我只往心里去一件事,就是今年也是武大西迁70周年。这是货真价实的历史,我对老武大也有感情,所以心里自然有愿望以这个为理由做点什么。学校的意思呢是各个剧社最好以这个为题材都出出剧本。当时剧社的思路是铺张式的,什么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社长李英男就定下来这个学期出两部较大的戏,除自己为自己预留的一部大戏以外,也把“西迁的戏”作为一个重要的戏来看。大家当时也大致是这个意思。似乎是第二天,反正没过多久吧,剧社自己也开了一个新学期大会。任务就确定了。我还不知道当时李英男大概已经暗地里决定自己导大戏了,以为自己这个学期主要会忙大戏的事儿,所以当他问西迁的戏本子谁来起头写的时候,我并没有想接。记得当时李就沉默了一下,说,郭永睿,看你似乎有些想法,要不你就负责写西迁这个戏的剧本吧。郭导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被盯上了,过后还觉得比较冤呢。然后郭就习惯性地“嗷”了一声,似乎算是同意了。
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剧社就分成了两个剧组。大戏的本子好久都没定,西迁的戏进展也不快。那会儿大家从意识上和口头上都没有把西迁的戏当成平行的另一部大戏来做,只是认为这是“学校安排的任务”,所以也很重要。这就给以后这个剧组的排练带来了很多困难。记得是大戏的剧本最后确定为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以后,那个剧组开始饰演员。差不多那个时候,我和郭导终于和校史研究会的人联系上了,见了面,谈好了合作的意向和设想。当时校史研究会的会长是住在武测的一个大三女生,在武测见的我们。校史会到场的还有卞相伟和另外一个大二的女生。卞相伟主要负责和我们继续联络。和卞相伟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热情而耐心,话多却不大有重点的印象。嘿嘿,这么说他不要紧,我自己也沾点边。我喜欢这个人。
实际上之前一两天,郭导和丹丹去见过吴骁了,否则也不能和校史会的人联系上。吴骁是武大史院毕业的研究生,本科就从中山转来武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吴到了武大档案馆工作。他是校史研究会的创始人,平时开一门武大校史的公选课。我在大一下选过他的这门课,老武大的辉煌把我从厌校的情绪中拉了出来。我对武大的感情,原本差不多就是我对老武大的感情。吴骁也是因为深爱老武大才选择回武大上学,在武大工作的。他一定对踪点写作“西迁的戏”很感兴趣。本来应该我带着郭导去见吴的,那天去光谷办护照的事了,就没去成。丹丹主动说要陪郭导去,这样才好一些。
我心里实际上更倾向“西迁的戏”。当李英男执意要演《北京人》时,我觉得这次很难演得好。而且从寒假开始,我们大家就在辛苦地找剧本,李英男最后做出这个决定让我觉得之前的很多设想没什么意义了,这其中也包括不能自己导一部年度大戏。这样我的心思就开始偏向到郭导的剧本这边了,对《北京人》剧组则慢慢生疏了。后来想想,这也是李所希望的和计划好的。
07到08年的大戏没有导演部的参与,的确是一件让我很遗憾也很困惑的事。李再次自导自演,并为大戏暗自选择好了他认为最合适的演员。大概李认为我们在《北京人》剧组帮不上什么忙,而他也不愿意放弃“西迁的戏”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似鸡肋的阵地。事实上还有诸如对付教育部来人的情景剧这样的小鸡肋。于是他把所有《北京人》剧组不能用上的人力都留给了其他戏。07级还留着导演中只有郭永睿和蒋洪阳两人了,于是我们三个人就要负责《北京人》以外剧社所有的编导事务。
这里我想岔开讲一讲“鸡肋”的话题。我认为踪点人在一起都是为了快乐。如果有什么事情让我们觉得待在一起不快乐,我们就应该尽量不去做。当然,社团也是学校的社团,剧社没有一个学院作为依托,在武大生存的确是不容易的,为了生存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剧社的负责人不能不同时考虑到这些。可是如果要经营一个社团,那就要花费几级社员的精力,最后成形的样子也是不能够强求的。现在看来,剧社07一届的常委一开始希望踪点走的路过于铺张了。对于每一届的踪点人,固守传统,做好立社之本的事,从手头上最迫切的事情开始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爱踪点是因为这是一个让我待着放心的地方。大二这一年,踪点带给了我太多的快乐。和小孩儿在一起是幸福的。想起大一下学期,那时候我很孤独,身边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感觉到大学正在一点一点腐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没有他们,我在大学的第二年会更加孤独吧。然而我在踪点遇到了我的昨天,看见了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生命中任何一个最美好的日子啊。我们不会改变。我想在武大待过一年以上的人,还留在踪点的,应该都有这样的愿望吧。我不知道小孩儿们又是怎么想的,不过我多么愿意他们永远都是才进大学的时候那样地纯真、善良和阳光,不希望他们会遭遇到阴影、泥潭或陷阱。或许这不现实,你会说生命中的美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它只能存在很短很短,而和它说再见不啻于说永别。
珍惜生命的人都会珍惜这样的时光。人很难不孤独,人更难真正互相亲近,可如果没有这样的时光生命就如同死后的世界,人会毫无希望,如同行尸走肉。是这帮小孩儿告诉我,生活总归是美好的,不要早早收起你的手,记得随时要准备好去拥抱它。
再接着回忆。当时情景剧的事情学校催促得很急,给西迁剧组的进展增添了不小的障碍。正如蒋后来所说,当时我和廖妍接下两幕戏的任务就是欠妥的,而薛万青又给我们活活加上一幕就简直是要了我们的命。踪点导演和演员人手都很少,即便是文华这样人员冗杂的大剧社也没有给自己揽上那么多的活儿。三幕情景剧让剧社几乎所有人都分担到了压力。由于郭导已经开始写作西迁的本子了,我得和她一起构思修改什么的,情景剧就全部交给了蒋洪阳来负责。我现在也只能说,蒋导排戏排得很辛苦,把晶姐也找了回来救场,李英男自己也黑着个脸去武测大活排了最后的几场。学校根本就是在利用我们的人力,到最后关头不仅没有给我们的演员劳务费,还把我们写的剧本也毙了,甚至把几个已经排了好久的演员也给下了。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头,互相之间也产生了矛盾,还搞得大家士气低落。薛万青自己也搭进去排,感觉他做这件事只是为了替自己讨好团委。最后一天情景剧的排练,正赶上武测大活上演青春版《牡丹亭》的中本,我和郭导在大活下面的入口处碰到他。他装作没看见我们和他打招呼。
情景剧的事情,闹得蒋洪阳心里很委屈。在一次例会的时候,社长把排练不力的责任都推给他了。蒋洪阳自己也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把自己想做是孤军奋战,让自己和大家对立起来。另外,的确也浪费了他不少的时间吧,重视学习的学生确实是很难忍受浪费太多时间的。的确有浪费时间,不过我相信大部分时间还是花费地值得的。可是他不这么想,或许他认为踪点并不是他所寻找的归宿吧,或许他一直都在怀疑。总之,《乐嘉》开始排了没有多久,他就离开剧社了。
在剧社排演情景剧的几周里,我和郭导在忙剧本的创作。郭导是速成型的,看了一些老武大的资料以后,就敢动手写剧本了。那会儿《北京人》的演员还没公选,我让她把提纲先写好,然后开一次发布会,和校史会的人一起座谈座谈。第一次会开得很失败,她的提纲写得很失败我想,下面坐着听的人七嘴八舌发问,她在台上就受不了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些东西。第一,指望校史会的人合作写作剧本是不靠谱的,他们根本不会。第二,对郭导要再耐心些,毕竟她几天里看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也写了那么多,不能对她的东西全盘否定。第三,写作剧本的方式看来只能是一起构思然后郭导主笔了,原来合写的想法很失败。
郭导没有构思故事的才赋。如果把史料填充为一个剧本就可以自然形成情节和故事,那校史会的人就最适合写剧本了。我告诉她,得先有一个故事,然后挑选最出彩的情节加工,至于幕场次序、换幕次数或者是否使用日语,这些都是技术问题,现在不要舍本逐末。当时我也在想故事,可是不能确定人物的安排。郭导的故事很平庸,只有人物和细节,细节之间并没有联系,等于没有故事。不过郭的人物名字取得相当不错,一下子给了我很多想象力。第一次开剧本会的那天夜里,我在寝室里躺着想啊想,终于确定出一个为《乐嘉》最终奠定基础的故事。我花了十五分钟把这个故事压缩成一条两百多字的短信,当即发给郭。那会儿已经是三点左右了,我猜想郭肯定关机睡了。我发完立刻就困了,忘了关机就睡过去了。可是正迷糊着的时候听见手机想,郭竟然回复了!郭说想的太好了,知道写什么了。我跟她说明天再具体讨论一下,就又放心睡了。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已经为本子定下了“乐嘉”的题目。
后来都是和郭导单独见面商量剧本的事,也会定期去找吴骁,听取他的意见。郭导效率是很高的,写、改剧本都很快。记得她的第一稿还是很粗糙,我下到之后打出来看,很生气,想这人怎么那么不细心,把很多情节弄错了或者干脆漏掉,台词写得也很不美。记得当时一个人忍着在教五的一间大教室把初稿看完,真是需要翻开好几遍才有这勇气呢。然后就在上面写要改的,实在是太多了,又强忍着写完。看完《乐嘉》的初稿再看文华曾经轰动一时的《珞珈往事》的本子,的确要佩服别人有本事。我的目标没有多高,不指望自己或郭导能写出多专业的本子来,可至少要超过《珞往》啊。我并不觉得《珞往》的本子有多完美,相信这次一定可以超越的。
在编排的过程中,我们也组织社员去听过校史课或者其他关于西迁历史的讲座。本子是越改越好了,郭导也越来越细心,文笔也越来越出彩。虽然没有“披阅十载”,可我们差不多也有“增删五次”。大的情节确定之后,我们又不断在完善它,把小的细节一点一点填充进去。最后,我们要让剧本尽量的文学化,真实化,也尽量的可操作。前期工作花了不少时间,等到我们最后确定剧本,只有三周左右的排练时间了。
排戏是很辛苦的,我那会儿出国有很多事情分神,郭导一个人带着一帮演员,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可是都在坚持。郭导不计工本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现在想起来还是让我很感动也很惭愧。我来排的时间有限,好在每次来还是能感觉到新演员有进步的。后来才加入近来的黄啸川、王青和陈智一,都是很聪明的演员。当然,王青过去就有过排演大戏的经验,表演显得更加熟练。男生们,我觉得排的时候学的还比较快吧,他们缺的是长期训练的过程和多上台的机会。郭导那会儿也面临着出国的准备,排到最后自己的时间也很紧张了。一天晚上,她哽咽着给我打来电话,说现在大家一点进步也没有,剧社其他人也在为《北京人》忙得不可开交,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郭导是蛮坚强的一个人,一定是心里很难受了才会在寝室给我打来电话说这些。我很后悔让她一个人去承担,可是当时我的想法李英男并不支持,我到剧组也排不下去。我们没有独立继续完成这部戏的可能。我和郭导的构想李英男不愿意去理解,她也无法真正实现。郭导那会儿就准备退出了吧我想,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在电话里我对她说,把该交待的向丽或者杨粤交待清楚,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吧。留着伤心,也不会再有动力了。
这个戏最后的导演是杨粤,这里应该专门谢谢他让《乐嘉》善始善终。当然大部分演员一直都在坚持,更要感谢他们。我还要特别感谢郭导是因为她让我在大二的一年里还是写了点东西。回忆就写到这里,所有简单的美好我都会保留下来。想念大家。
从昆明到克莱蒙
2008.8.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