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鲤•因爱之名》
书评:《鲤•因爱之名》
作者:陈胜
发掘于内心:我是自私的,虚伪的,虚伪到我为了能真正的做一期关于鲤的专题,不得不买这期的杂志书去读,然后再写下这篇所谓的书评。我很害怕写书评,我怕写着写着就会把鲤的价值给摒弃掉了。当然,我是一直关注着鲤,从它刚开始办,到每一期的主题,每一期的封面和插图,每一期的销售情况,宣传等等。如果说我是张悦然的读者还勉强的说得过去,但是说我是鲤的读者,这个确实是骗人的。我写这篇书评就是为了能被选中然后去参加鲤的读书沙龙,这样能让我真真切切的做一期只属于我和鲤之间的专题,这也是我最后为这份压抑我很久的报纸做最后一期专题。记得那天和盛大文学网络部主编阿里去海淀体育馆打羽毛球,我把要鲤的专题想法告诉他,他当时说,鲤不适合。我很固执的,眉飞色舞的向阿里讲我对鲤的专题策划构想,我说要为小作家报的可怜的读者做一期真正有意义的报纸。说完,我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然后那些策划构想在我思绪里萦绕……
拿到这期的书《鲤•因爱之名》,我因词思意,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望着窗外,内心在翻涌着因爱之名这四个字。我以为会很简单的解释出,可是结果只是让我更加的纠结,我想,坏了,陷进鲤带给自己的陷阱。
我喜欢这期的封面,黑色,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却又理解成黑色又藏着在内心最深处那块没有办法去揭开的伤疤。鲤的封面总是给人一种抑郁的感觉,就象我无数个夜晚,趴在笔记本面前,然后揪着头发。鲤就是一个毒,一个你必须要依靠的毒,你中了它毒,就必须为了鲤继续下去。里面的插画一贯是颜禾的设计风格,那个我认为有点疯颠颠,在悦然姐书里徘徊的女生。是的,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读者们品位高了,越来越在乎一本书的封面,装帧了。单单从视觉方面讲,在鲤和最女生之间我只会选择鲤,即便我总是在克制自己不要看鲤的内容。装帧方面做的其实并不是杂志书中的顶尖,即便张悦然她自己是个细腻,对任何事物都敏感的人。里面的插画有着浓郁的处在内心最深处隐藏的信息,看着这样的插画,谁不会有种隐隐约约害怕的感觉。我是一个对视觉要求极高的人,我有着男生们很难有的敏感和神经质,看着鲤的插画,血液翻腾,窒息。
鲤这期依然在讨论着敏感的话题,揭开上上代人最最痛的伤疤。文化大革命,多么令人回忆沉思的词,这个词似乎关系着那一代人的梦想和命运。而里面提到的爱,都是那种深深憎恨的爱。也写出他们80年代人以后内心的世界,孤寂,拥有着无法解释的叛逆。以至于他们后来性格变的孤傲,就像张悦然,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鲤,每一期的主题都在深挖着80后那代人隐藏在内心最隐蔽的,其实也是最真实的旋律。这期的因爱之名,看着看着,让我开始想家,想妈妈,想得到应该得到的爱。可是我们这代人,被别人称为脑残的90后一代,又在期盼着什么呢?但是,我们有爱,最纯真,最毫无瑕疵的爱。《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周嘉宁讲那些发生在弄堂的事,而我脑子里在想发生在我们家巷口的事,她讲的有点凄惨,而我想的有点甜蜜。看他们讲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我们之间的隔阂真的好大,哦,是的,我们是不同年代的人。《他在我到来之前》,看着看着,掉泪,这是今年为数不多让我掉泪的文章,其实写的并不是多么感人,可是还是想哭。哭过之后眼睛有股清凉的感觉,继续看,继续哽咽,再继续看,再继续哽咽。看到《他在我到来之前》,我真的,实在看不下去了,我知道,如果再看下去,我一定会神经质的。明明,很明显,鲤带给我的就是这些感觉。我感谢鲤的是,我看完因爱之名后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这是出版社约了我很久,而被我以没有感觉不想写为借口推辞很多次的小说。妈妈。阴阳两地的爱,因爱之名,圆了未了的心愿。
有所想:这是一个不成功的书评,我没有去深挖内容,我只是再敷衍着;并不是这期鲤的内容没有深挖的点,而是我没有勇气再去解剖。可是我内心有个没有打开的结,那就是对鲤的感情。我担心鲤会死亡。真的,尤其是我渐渐迈进出版文化圈时,我由衷的感到了这种担心越来越明显。鲤的营销是薄弱的,它没有走最小说和最女生的路线,鲤的定位走的是文艺路线,没有走赚钱的市场路线。我很佩服张悦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市场就是市场,社会需要的就是市场,文艺只不过是一部分。尤其像鲤这种极端的文艺路线,社会是需要这种主题杂志书,可是我真的害怕鲤会在市场的狂轰猛炸后死亡。这是不吉利的,我知道一旦张悦然知道我这么说,她一定会恨我。可是我明明已经闻到了血的味道,我不能欺骗任何人包括自己。鲤,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我做鲤专题的原因,我想把鲤推在高中版做专题就是因为我想向那些读者们介绍鲤,让他们远离那些低俗的杂志。让鲤来净化他们浮躁的心,包括自己,即便我已经陷了进去。
作者:陈胜
发掘于内心:我是自私的,虚伪的,虚伪到我为了能真正的做一期关于鲤的专题,不得不买这期的杂志书去读,然后再写下这篇所谓的书评。我很害怕写书评,我怕写着写着就会把鲤的价值给摒弃掉了。当然,我是一直关注着鲤,从它刚开始办,到每一期的主题,每一期的封面和插图,每一期的销售情况,宣传等等。如果说我是张悦然的读者还勉强的说得过去,但是说我是鲤的读者,这个确实是骗人的。我写这篇书评就是为了能被选中然后去参加鲤的读书沙龙,这样能让我真真切切的做一期只属于我和鲤之间的专题,这也是我最后为这份压抑我很久的报纸做最后一期专题。记得那天和盛大文学网络部主编阿里去海淀体育馆打羽毛球,我把要鲤的专题想法告诉他,他当时说,鲤不适合。我很固执的,眉飞色舞的向阿里讲我对鲤的专题策划构想,我说要为小作家报的可怜的读者做一期真正有意义的报纸。说完,我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然后那些策划构想在我思绪里萦绕……
拿到这期的书《鲤•因爱之名》,我因词思意,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望着窗外,内心在翻涌着因爱之名这四个字。我以为会很简单的解释出,可是结果只是让我更加的纠结,我想,坏了,陷进鲤带给自己的陷阱。
我喜欢这期的封面,黑色,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却又理解成黑色又藏着在内心最深处那块没有办法去揭开的伤疤。鲤的封面总是给人一种抑郁的感觉,就象我无数个夜晚,趴在笔记本面前,然后揪着头发。鲤就是一个毒,一个你必须要依靠的毒,你中了它毒,就必须为了鲤继续下去。里面的插画一贯是颜禾的设计风格,那个我认为有点疯颠颠,在悦然姐书里徘徊的女生。是的,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读者们品位高了,越来越在乎一本书的封面,装帧了。单单从视觉方面讲,在鲤和最女生之间我只会选择鲤,即便我总是在克制自己不要看鲤的内容。装帧方面做的其实并不是杂志书中的顶尖,即便张悦然她自己是个细腻,对任何事物都敏感的人。里面的插画有着浓郁的处在内心最深处隐藏的信息,看着这样的插画,谁不会有种隐隐约约害怕的感觉。我是一个对视觉要求极高的人,我有着男生们很难有的敏感和神经质,看着鲤的插画,血液翻腾,窒息。
鲤这期依然在讨论着敏感的话题,揭开上上代人最最痛的伤疤。文化大革命,多么令人回忆沉思的词,这个词似乎关系着那一代人的梦想和命运。而里面提到的爱,都是那种深深憎恨的爱。也写出他们80年代人以后内心的世界,孤寂,拥有着无法解释的叛逆。以至于他们后来性格变的孤傲,就像张悦然,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鲤,每一期的主题都在深挖着80后那代人隐藏在内心最隐蔽的,其实也是最真实的旋律。这期的因爱之名,看着看着,让我开始想家,想妈妈,想得到应该得到的爱。可是我们这代人,被别人称为脑残的90后一代,又在期盼着什么呢?但是,我们有爱,最纯真,最毫无瑕疵的爱。《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周嘉宁讲那些发生在弄堂的事,而我脑子里在想发生在我们家巷口的事,她讲的有点凄惨,而我想的有点甜蜜。看他们讲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我们之间的隔阂真的好大,哦,是的,我们是不同年代的人。《他在我到来之前》,看着看着,掉泪,这是今年为数不多让我掉泪的文章,其实写的并不是多么感人,可是还是想哭。哭过之后眼睛有股清凉的感觉,继续看,继续哽咽,再继续看,再继续哽咽。看到《他在我到来之前》,我真的,实在看不下去了,我知道,如果再看下去,我一定会神经质的。明明,很明显,鲤带给我的就是这些感觉。我感谢鲤的是,我看完因爱之名后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这是出版社约了我很久,而被我以没有感觉不想写为借口推辞很多次的小说。妈妈。阴阳两地的爱,因爱之名,圆了未了的心愿。
有所想:这是一个不成功的书评,我没有去深挖内容,我只是再敷衍着;并不是这期鲤的内容没有深挖的点,而是我没有勇气再去解剖。可是我内心有个没有打开的结,那就是对鲤的感情。我担心鲤会死亡。真的,尤其是我渐渐迈进出版文化圈时,我由衷的感到了这种担心越来越明显。鲤的营销是薄弱的,它没有走最小说和最女生的路线,鲤的定位走的是文艺路线,没有走赚钱的市场路线。我很佩服张悦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市场就是市场,社会需要的就是市场,文艺只不过是一部分。尤其像鲤这种极端的文艺路线,社会是需要这种主题杂志书,可是我真的害怕鲤会在市场的狂轰猛炸后死亡。这是不吉利的,我知道一旦张悦然知道我这么说,她一定会恨我。可是我明明已经闻到了血的味道,我不能欺骗任何人包括自己。鲤,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我做鲤专题的原因,我想把鲤推在高中版做专题就是因为我想向那些读者们介绍鲤,让他们远离那些低俗的杂志。让鲤来净化他们浮躁的心,包括自己,即便我已经陷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