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亮
刚刚拥有手机的时候,我在手机铃声之间选择了好久,最喜欢的时刻就是铃声响起的时候,所以声音一定要是最完美。“您有一条新信息”,屏幕上这样写着。即使是上课的时间,也要开启了振动模式然后把手机放进可以感受到的口袋。
高中的时候,对“铃声”的依赖更是直线上升。清楚地记得一节饥寒交迫昏昏欲睡的历史课上,从挂在椅背上的大衣口袋里传来的微弱震动几乎直击大脑,带着压抑不下的微笑和清澈的眼神直起身子,到现在我还在好奇作为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会作何感想。
那时的Nokia N97 mini有个奇特的功能,home键在收到信息的时候会有微弱的像呼吸一样的闪光,那种微弱是在全黑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的那种,近乎黑夜的晃海上遥远的灯塔的微弱。但因为手机失常的震动功能,我练就了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往往盯着手机看很久,然后兴奋地发现这种闪烁,冲过去打开锁屏。也有看错的时候,就会顿时被失望淹没。
这种对信号的依赖和淹没,也是最终把我引向了另一个极端的原因。
现在我的手机习惯性地开启勿扰模式,即使有信息传入,也不会有任何震动或者声音的提醒,而是只有在我打开锁屏的时候罗列在屏幕上。我也会怕有人会觉得我回信息不及时,或者总是“按掉”他们的电话(是勿扰模式的一个副作用,只有重复打进的电话才会被接通,这也是唯一让手机震动或响铃的方式),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正面跟我吐槽过。
一开始,这种设定只是为了躲避垃圾信息,也许也有很多人经历过等着重要的人的信息,兴奋地抓起震动或者响了的手机,然后失望地看着一则广告或者新闻发呆。
后来,即使没有任何垃圾信息,等待也变成了一种折磨。有时候字斟句酌地发送出一条信息给在乎的人,然后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什么ta还不回复,为什么手机还不震动,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是不是哪个标点没有给ta要回复的暗示,是不是ta再也不想理我了,然后接近疯狂。好不容易收到了回复和铃声,就迫不及待地回复,又是一番字斟句酌,可又不敢斟酌太久,以免对方好不容易有了的回复的心情又一次消失,但结果往往是又一次的等待,和更多的对自己显得太贱的担心。
于是再也不想经历这些,干脆设置了勿扰模式,没有震动,只是因为手机没有提醒我而已,然后把失望最大程度地限定在了打开锁屏的一瞬间,顺便也解决了同样会显得毫不在意的回复间隔。
所以对于苹果最依赖的功能,其实并不是什么操作系统,扁平化的精美画面,绝佳的用户友好体验云云,而是那个静静地躺在右上角的、意味着满满的匪夷所思的安全感的小月亮。
高中的时候,对“铃声”的依赖更是直线上升。清楚地记得一节饥寒交迫昏昏欲睡的历史课上,从挂在椅背上的大衣口袋里传来的微弱震动几乎直击大脑,带着压抑不下的微笑和清澈的眼神直起身子,到现在我还在好奇作为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会作何感想。
那时的Nokia N97 mini有个奇特的功能,home键在收到信息的时候会有微弱的像呼吸一样的闪光,那种微弱是在全黑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的那种,近乎黑夜的晃海上遥远的灯塔的微弱。但因为手机失常的震动功能,我练就了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往往盯着手机看很久,然后兴奋地发现这种闪烁,冲过去打开锁屏。也有看错的时候,就会顿时被失望淹没。
这种对信号的依赖和淹没,也是最终把我引向了另一个极端的原因。
现在我的手机习惯性地开启勿扰模式,即使有信息传入,也不会有任何震动或者声音的提醒,而是只有在我打开锁屏的时候罗列在屏幕上。我也会怕有人会觉得我回信息不及时,或者总是“按掉”他们的电话(是勿扰模式的一个副作用,只有重复打进的电话才会被接通,这也是唯一让手机震动或响铃的方式),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正面跟我吐槽过。
一开始,这种设定只是为了躲避垃圾信息,也许也有很多人经历过等着重要的人的信息,兴奋地抓起震动或者响了的手机,然后失望地看着一则广告或者新闻发呆。
后来,即使没有任何垃圾信息,等待也变成了一种折磨。有时候字斟句酌地发送出一条信息给在乎的人,然后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什么ta还不回复,为什么手机还不震动,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是不是哪个标点没有给ta要回复的暗示,是不是ta再也不想理我了,然后接近疯狂。好不容易收到了回复和铃声,就迫不及待地回复,又是一番字斟句酌,可又不敢斟酌太久,以免对方好不容易有了的回复的心情又一次消失,但结果往往是又一次的等待,和更多的对自己显得太贱的担心。
于是再也不想经历这些,干脆设置了勿扰模式,没有震动,只是因为手机没有提醒我而已,然后把失望最大程度地限定在了打开锁屏的一瞬间,顺便也解决了同样会显得毫不在意的回复间隔。
所以对于苹果最依赖的功能,其实并不是什么操作系统,扁平化的精美画面,绝佳的用户友好体验云云,而是那个静静地躺在右上角的、意味着满满的匪夷所思的安全感的小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