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锋芒
有媒体约写关于上海滑稽戏的一些想法,我喜欢看滑稽戏,但不是现在电视里的那些,聊写几句。
日常的锋芒
我记得大约近二十年前,爸妈带我去看过一回剧场版的滑稽戏,似乎主演还是王汝刚。那时还小,也听不懂什么,但也跟着大人一起喧哗嬉笑,至今想来,也还有些许念念之情,此后却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日后再看滑稽戏,则是在电视里了。自己特别喜欢的几位是杨华生、绿杨兄妹、王双庆、筱声咪和孙明的搭档,印象最深的一出大戏则是《海上第一家》。其余诸位名家,虽也熟悉,却终究不及这几位走心了。所以前时王双庆先生过世,我特别伤心。因为他真是懂幽默,分寸拿捏到位,一点不做作,诚恳风趣,是很难得的一种风格。如今所谓的几位名家,嬉闹功夫或许胜过,可怎么看都有股子上海人说的“雾数”,上海人懂的,这叫生活勿清爽。
现如今,据说滑稽戏的主要阵地不在剧场,而在电视。其实无怪。滑稽戏是娱乐产业之一,总趋于资本。而今电视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剧场当然比不过,滑稽演员客串电视节目也实属自然——人总要活下去的——我很为他们高兴。
不过滑稽演员上电视,不代表滑稽戏上电视。实话说,现在电视节目里的滑稽演员,第一身份都不是滑稽演员,而是里弄纠纷调解员、市场消息报道者、二流综艺节目主持人以及最可怜的类似于插播广告性质的上海话播报员。
是这样的吗?我真希望我看错了。
滑稽演员上电视,嬉笑怒骂,给荧屏带来生气,确实很好。可我们之所以喜欢滑稽戏,不仅因为它说上海话,会来一些不疼不痒的搞笑,会说些不冷不热的段子,而是因为滑稽戏有我们最看重的“日常的锋芒”。
随口一句,面子上是笑话,骨子里是讥刺,听声听响,嘻哈的背后自有社会普通民众的慷慨生气。不想着为什么人说话,也不摆讲道理的训教姿态,只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来一番冷冷的观察,有趣的表现,以生活的原味呈现生活,待临上桌时,特别补一份精致的调料。于是原本庸常的生活也多了些精彩,即便是气闷伤心之事,也因为那一声爽朗的大笑,而变得容易忍受了一点点。
前些年上海滑稽戏经周立波一折腾,似乎有点咸鱼翻身的味道。我想,关键未必在于周立波,而是因为上海人终于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表达方式,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以此,我特别期待今日之滑稽演员,不要满足于上上电视,做做客串,倒也未必说是回到剧场,而是不要自甘于讲一口流利而疲软的上海话。
日常的锋芒
我记得大约近二十年前,爸妈带我去看过一回剧场版的滑稽戏,似乎主演还是王汝刚。那时还小,也听不懂什么,但也跟着大人一起喧哗嬉笑,至今想来,也还有些许念念之情,此后却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日后再看滑稽戏,则是在电视里了。自己特别喜欢的几位是杨华生、绿杨兄妹、王双庆、筱声咪和孙明的搭档,印象最深的一出大戏则是《海上第一家》。其余诸位名家,虽也熟悉,却终究不及这几位走心了。所以前时王双庆先生过世,我特别伤心。因为他真是懂幽默,分寸拿捏到位,一点不做作,诚恳风趣,是很难得的一种风格。如今所谓的几位名家,嬉闹功夫或许胜过,可怎么看都有股子上海人说的“雾数”,上海人懂的,这叫生活勿清爽。
![]() |
现如今,据说滑稽戏的主要阵地不在剧场,而在电视。其实无怪。滑稽戏是娱乐产业之一,总趋于资本。而今电视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剧场当然比不过,滑稽演员客串电视节目也实属自然——人总要活下去的——我很为他们高兴。
不过滑稽演员上电视,不代表滑稽戏上电视。实话说,现在电视节目里的滑稽演员,第一身份都不是滑稽演员,而是里弄纠纷调解员、市场消息报道者、二流综艺节目主持人以及最可怜的类似于插播广告性质的上海话播报员。
是这样的吗?我真希望我看错了。
滑稽演员上电视,嬉笑怒骂,给荧屏带来生气,确实很好。可我们之所以喜欢滑稽戏,不仅因为它说上海话,会来一些不疼不痒的搞笑,会说些不冷不热的段子,而是因为滑稽戏有我们最看重的“日常的锋芒”。
![]() |
随口一句,面子上是笑话,骨子里是讥刺,听声听响,嘻哈的背后自有社会普通民众的慷慨生气。不想着为什么人说话,也不摆讲道理的训教姿态,只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来一番冷冷的观察,有趣的表现,以生活的原味呈现生活,待临上桌时,特别补一份精致的调料。于是原本庸常的生活也多了些精彩,即便是气闷伤心之事,也因为那一声爽朗的大笑,而变得容易忍受了一点点。
前些年上海滑稽戏经周立波一折腾,似乎有点咸鱼翻身的味道。我想,关键未必在于周立波,而是因为上海人终于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表达方式,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以此,我特别期待今日之滑稽演员,不要满足于上上电视,做做客串,倒也未必说是回到剧场,而是不要自甘于讲一口流利而疲软的上海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