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阅读是一种仪式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詹姆斯•W•凯瑞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从传播的传递观来看,书籍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通过白纸黑字向我们传递了知识,传递了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好比参加一次弥撒仪式,在这种场合下,我们共同参与了一项活动,共享了一种文化,同时也通过这种仪式将这种文化传承。这样,我们共同信奉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一种描述和强化,这就是“传播的仪式观”,而在这其中,书籍作为传播媒介,从纵向来看,它所传播出了使人们得到描述和强化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仪式传播。
阅读是一种仪式性的传播,是一次“圣神的典礼”。它通过书籍这种媒介将分散的人们聚集起来,而人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来共赴这次“盛典”,它使我们共有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得到描述和强化。
一种参与:整合时间,做一个纯粹的读者
日前发布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52.8%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调查又显示,“没有时间”似乎是很多人不读书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将“没有时间”这个托词运用于正被书籍包围的我们,似乎是说不通的。我们缺少的只是用来读书的“整块的时间”,而这“整块的时间”如今正处于被“分化”的危险境地,这也正契合了传播的仪式观“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的功能。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媒介——手机,正润物无声地将我们“整块的时间”碎片化。一条接一条的信息接踵而至,它们将我们的时间一块儿一块儿地分割开来,所以我们就只能一块儿一块儿地接收知识,路上、课堂上、宿舍里,甚至图书馆,可谓一机挡万书。
然而这碎片化的阅读能够给予我们的往往肤浅,在舆论战里,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还不如读一本货真价实的书来得实在。马尔克斯的思想就在《百年孤独》里,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莫言的魔幻色彩就弥漫在《红高粱》里、在《蛙》里和《檀香刑》里。一本又一本的“思想”就躺在那里,那里有无数或远或近、或生或死的灵魂等待着我们去抚慰,它们有或朴素或华丽的外表等着我们去褒贬,有或深邃艰涩或浅显易懂的思想等着我们去层层解读。他们高贵而安静地躺在一排排冰冷的书架上,就像呆在深宫里一年四季苦苦等待帝王临幸的妃嫔。我们,作为高等学府研究生的知识分子,难道不该放下手机,整合一下涣散在四处的时间,来做一个纯粹的读者,来参与这次为净化心灵而做的“弥撒”么?
一种共享:充实自己,做一个文明的守护者
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它将传播看做一种共享文化的过程,即是一种共同的理解,是一种共同信仰的创造。通过阅读这一仪式,能够将人们以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共享我们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中精髓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近代文明,读书都不失为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它承载着传统与信仰的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行为。我们不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除修身外,也还有为了维护我们共同的信仰。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就像鱼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同理,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文明里,我们的身体里或多或少地流淌着这股溪流,因此,我们就因共同地拥有着华夏文明而生活在一个大的社区里,那股“中华文明”的溪流维持着我们作为一个“龙的传人”而存在,反之,我们也应为了维护这种共同的存在而去充实自己。
通过一个人阅读,就可以带动周边几个人去阅读,进而带动一群人去阅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沉浸其中,充实自己,共护五千年优秀的文明,共领五千年文明的风韵。
一种传承:择优而读,做一个合格的传承者
我们在汲取,亦是在传承。纵然,阅读这一仪式可以从横向上来得到传播,但作为一种文明的延续,我们更要使其在纵向方面来得以传承。而这一使命,作为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的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而在碎片化信息悄无声息地分割着我们时间的岁月里,这一使命更是刻不容缓。
碎片化的电子信息转瞬即逝,怎能与散着浓墨书香的白纸黑字相比。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东西其所呈现的信息短暂而易逝,分散而浅显,它们通过手机等终端的电子产品运送到我们面前,我们快速地浏览,不加思辨地吸收,精华糟粕,囫囵吞枣。在这里,我不知道我们拿什么来留给后世。
当然还是要阅读,要读书。但同样的,也不能不加思辨,全盘接受。求知生涯已有十几载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参与进阅读这一“盛典”中,还要有选择地来读书。自古读书皆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瞄准这一目标,多读书的征途中,读好书。好的东西自然就会在我们选择的过程中“约定俗成”,进而“流传千古”,这样,优秀的文化通过阅读这一仪式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中华文化才能永立于世界之林不凋、不倒。
【作者简介】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现主修编辑出版学。
小编 小文 晚安~
![]() |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詹姆斯•W•凯瑞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从传播的传递观来看,书籍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通过白纸黑字向我们传递了知识,传递了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好比参加一次弥撒仪式,在这种场合下,我们共同参与了一项活动,共享了一种文化,同时也通过这种仪式将这种文化传承。这样,我们共同信奉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一种描述和强化,这就是“传播的仪式观”,而在这其中,书籍作为传播媒介,从纵向来看,它所传播出了使人们得到描述和强化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仪式传播。
阅读是一种仪式性的传播,是一次“圣神的典礼”。它通过书籍这种媒介将分散的人们聚集起来,而人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来共赴这次“盛典”,它使我们共有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得到描述和强化。
一种参与:整合时间,做一个纯粹的读者
日前发布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52.8%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调查又显示,“没有时间”似乎是很多人不读书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将“没有时间”这个托词运用于正被书籍包围的我们,似乎是说不通的。我们缺少的只是用来读书的“整块的时间”,而这“整块的时间”如今正处于被“分化”的危险境地,这也正契合了传播的仪式观“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的功能。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媒介——手机,正润物无声地将我们“整块的时间”碎片化。一条接一条的信息接踵而至,它们将我们的时间一块儿一块儿地分割开来,所以我们就只能一块儿一块儿地接收知识,路上、课堂上、宿舍里,甚至图书馆,可谓一机挡万书。
![]() |
然而这碎片化的阅读能够给予我们的往往肤浅,在舆论战里,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还不如读一本货真价实的书来得实在。马尔克斯的思想就在《百年孤独》里,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莫言的魔幻色彩就弥漫在《红高粱》里、在《蛙》里和《檀香刑》里。一本又一本的“思想”就躺在那里,那里有无数或远或近、或生或死的灵魂等待着我们去抚慰,它们有或朴素或华丽的外表等着我们去褒贬,有或深邃艰涩或浅显易懂的思想等着我们去层层解读。他们高贵而安静地躺在一排排冰冷的书架上,就像呆在深宫里一年四季苦苦等待帝王临幸的妃嫔。我们,作为高等学府研究生的知识分子,难道不该放下手机,整合一下涣散在四处的时间,来做一个纯粹的读者,来参与这次为净化心灵而做的“弥撒”么?
一种共享:充实自己,做一个文明的守护者
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它将传播看做一种共享文化的过程,即是一种共同的理解,是一种共同信仰的创造。通过阅读这一仪式,能够将人们以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共享我们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中精髓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近代文明,读书都不失为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它承载着传统与信仰的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行为。我们不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除修身外,也还有为了维护我们共同的信仰。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就像鱼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同理,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文明里,我们的身体里或多或少地流淌着这股溪流,因此,我们就因共同地拥有着华夏文明而生活在一个大的社区里,那股“中华文明”的溪流维持着我们作为一个“龙的传人”而存在,反之,我们也应为了维护这种共同的存在而去充实自己。
![]() |
通过一个人阅读,就可以带动周边几个人去阅读,进而带动一群人去阅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沉浸其中,充实自己,共护五千年优秀的文明,共领五千年文明的风韵。
一种传承:择优而读,做一个合格的传承者
我们在汲取,亦是在传承。纵然,阅读这一仪式可以从横向上来得到传播,但作为一种文明的延续,我们更要使其在纵向方面来得以传承。而这一使命,作为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的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而在碎片化信息悄无声息地分割着我们时间的岁月里,这一使命更是刻不容缓。
碎片化的电子信息转瞬即逝,怎能与散着浓墨书香的白纸黑字相比。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东西其所呈现的信息短暂而易逝,分散而浅显,它们通过手机等终端的电子产品运送到我们面前,我们快速地浏览,不加思辨地吸收,精华糟粕,囫囵吞枣。在这里,我不知道我们拿什么来留给后世。
当然还是要阅读,要读书。但同样的,也不能不加思辨,全盘接受。求知生涯已有十几载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参与进阅读这一“盛典”中,还要有选择地来读书。自古读书皆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瞄准这一目标,多读书的征途中,读好书。好的东西自然就会在我们选择的过程中“约定俗成”,进而“流传千古”,这样,优秀的文化通过阅读这一仪式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中华文化才能永立于世界之林不凋、不倒。
【作者简介】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现主修编辑出版学。
小编 小文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