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驥先生研究成果一覽
專書:
2013.12 《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中古史學觀念史》的增訂版,增訂第二、第三兩章討論上古史學觀念部分,預定今年12月出版)
2012.11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重版,臺北:時報出版
2012.10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重版,臺北:時報出版
2012.03 《隋史十二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09 《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009.08 《史詩三首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8.06 《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8.01 《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庫」版)
2007.06 《貞觀政要》,北京:東方出版社(大陸版)
2001 《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庫」版)
1995 《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
專書論文:
2011.7 〈周隋府兵制的禁衛化問題〉,收入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暨三聯書店合編之《清華歷史講堂三編》,北京:三聯書店。
2008.9 〈從孔子「屬詞比事」至劉知幾「明鏡照物」--一個實錄史學觀念的比較〉,《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12 〈試論「五胡」及其立國情勢與漢化思考〉,《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
1998 〈蔡琰悲憤詩箋證〉,《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3.6 〈劉知幾及其《史通》教學之研究〉,《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下):中國史》,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1993.4 〈隋唐政制史專題研究的教學〉,《隋唐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992.12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唐代研究論集(第四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2.11 〈唐前期國史官修體制的演變—兼論館院學派的史學批評及其影響〉,《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1.7 〈劉知幾「明鏡說」析論稿〉,《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11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張曉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簡牘學會。
期刊論文:
2011.12 〈隋平陳之戰析論—周隋府兵改革成效的一個觀察〉,《中國中古史研究》,11,頁95-134。
2010.12 〈試論唐初十二軍之建軍構想及其與十二衛的關係〉,《中國中古史研究》,10,頁111-145。
2009.12 〈略論魏周隋之間的復古與依舊—一個胡、漢統治文化擺盪改移的檢討〉,《中國中古史研究》9,頁97-133。
2008.12 〈從督軍制、都督制的發展論西魏北周之統帥權〉,《中國中古史研究》8。
2007.12 〈從唐人命名取字習慣論武則天及其親戚的名字〉,《中國中古史研究》7。
2005.12 〈元從禁軍之建置發展以及兵源問題〉,《中國中古史研究》4、5。
2004.3 〈唐初十二軍及其主帥雜考論〉,《中國中古史研究》3。
2003.4 〈從政局與戰略論唐初十二軍之興廢〉,《中國中古史研究》2。
2002.9 〈武則天外家及其生母的名諱〉,《中國中古史研究》創刊號。
1999.11 〈木蘭詩箋證〉,《佛光學刊》,2,頁151-241。
1997.12 〈前後趙軍事制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205-251。
1996.12 〈前後秦的文化、國體、政策與其興亡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225-279。
1996.12 〈漢趙時期氐羌的東遷與返還建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191-223。
1996.5 〈狐媚偏能惑主—從「武媚娘」到「則天大聖皇帝」〉,《國文天地》,第十一卷第十二期,頁35-43。
1995.12 〈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一期,頁159-209。
1995.4 〈慕容燕的漢化統治與適應〉,《東吳歷史學報》第一期,頁1-70。
1994.10 〈後趙的文化適應及其兩制統治〉,《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173-231+233-235。
1994.6 〈傳統史學與軍事史研究的一些問題〉,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軍事史評論》創刊號,頁71-85。
1993.10 〈唐樞密使的創置與早期職掌〉,《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頁57-108。
1992.10 〈漢趙國策及其一國兩制下的單于體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51-96。
1991.3 〈從劉知幾「明鏡說」析論傳統史學的一個模式〉,《東吳文史學報》第九期,頁51-68。
1990.3 〈從漢匈關係的演變略論劉淵屠各集團復國的問題—兼論其一國兩制的構想〉,《東吳文史學報》,第八期,頁47-91。
1989.11 〈魏徵、房玄齡、李靖—貞觀之治〉,《歷史月刊》,第二十二期,頁34-37。
1989.10 〈曹操父子的生命體驗〉,《歷史月刊》,第二十一期,頁21-23。
1989.7 〈猇亭之戰—決定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三〉,《歷史月刊》,第十八期,頁30-35。
1989.5 〈赤壁之戰—形成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二〉,《歷史月刊》,第十六期,頁103-109。
1989.4 〈關渡之戰—形成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一〉,《歷史月刊》,第十五期,頁46-52。
1989.3 〈唐前期國史官修體制的演變:兼論館院學派的史學批評及其影響〉,《東吳文史學報》,第七期,頁1-36。
1988.11 〈論唐與東突厥陰山會戰:七世紀影響亞洲與歐洲歷史發展的一場戰爭〉,《歷史月刊》,第十期,頁140-150。
1988.10 〈唐代「元和中興」的淮西會戰〉,《歷史月刊》,第九期,頁104-115。
1988.6 〈從一個戰略角度觀察唐宋之間的國家解體、分裂與再統一〉,《歷史月刊》,第五期,頁68-76。
1988.4 〈兒童節談一些歷史人物的童少年〉,《歷史月刊》,第三期,頁35-41。
1987.6 〈唐初官修史著的基本觀念與意識〉,《歷史學報(師大)》,第十五期,頁27-62。
1986.8 〈漢唐之間二體論與古今正史之爭〉,《東吳文史學報》,第五期,頁26-52。
1984.7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2):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51期,頁35-53。
1984.6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1):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50期,頁20-47。
1984.5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0):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9期,頁23-47。
1984.4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9):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8期,頁14-40。
1984.2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8):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6期,頁24-49。
1984.1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7):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5期,頁6-19。
1983.12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6):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4期,頁35-56。
1983.11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5):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3期,頁25-42。
1983.7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4):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9期,頁24-50。
1983.6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3):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8期,頁22-53。
1983.5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2):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7期,頁6-27。
1983.4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6期,頁4-27。
1982.7-8 〈試論國史上的統治問題及其發展〉,《華學月刊》,第127-128期,頁37-50。
1982.2-3 〈漢書撰者質疑與試釋〉,《華學月刊》,第122-123期,頁12-24。
1981.12 〈與黃兆強君論孔子評管仲書〉,《鵝湖》,第七卷第六期,頁39-45。
1981.8 〈中國史家的史德修養及其根源〉,《鵝湖》,第七卷第二期,頁10-20。
1981.6 〈敬答鄭君有關「如其仁」一文的答文〉,《鵝湖》,第六卷第十二期,頁12-16。
1981.3 〈孔子究竟怎樣評價管仲—兼論史家評論人物之道〉,《鵝湖》,第六卷第九期,頁23-34。
1980.11 〈孔子究竟怎樣評價管仲—兼論史家評論人物之道〉,《華岡大夏學報》,第一期,頁137-156。
1980.10 〈荊軻幾乎改變歷史的一擊—論史實的傳述〉,《鵝湖》,第六卷第四期,頁46-47。
1980.9 〈論暴君性格—自信之暴與自卑之暴〉,《鵝湖》,第六卷第三期,頁33-34。
1980.8 〈論武則天的革命〉,《鵝湖》,第六卷第二期,頁38-39。
1980.1 〈「唐代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提要〉,《華學月刊》,第97期,頁52-53。
1979.11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簡牘學報》,第八期,頁215-259。
1978.8 〈論尚武精神—評駁周(博裕)君「中國之武士道讀後」一文〉,《鵝湖》,第四卷第二期,頁11-14。
1977.9 〈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下)〉,《鵝湖》,第三卷第三期,頁25-32。
1977.8 〈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上)〉,《鵝湖》,第三卷第二期,頁22-25。
1977.8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并序箋證〉,《新亞學報》,第十二期,頁337-404。
1976.8 〈從正史看古代歷史觀念的改變〉,《鵝湖》,第二卷第二期,頁25-27。
1976.4 〈馮道評傳-1-〉,《鵝湖》,第一卷第十期,頁38-42。
1976.2 〈錢(穆)著〈中國學術通義〉讀後〉,《鵝湖》,第一卷第八期,頁26-29。
1976.2 〈中學歷史教育的我見〉,《鵝湖》,第一卷第七期,頁33-35。
1976.1 〈中國史學的正統主義〉,《鵝湖》,第一卷第七期,頁45-48。
1975.10 〈孔子與史學〉,《鵝湖》,第一卷第四期,頁51-52。
1975.8 〈中國史學的尚通精神與通觀思想〉,《鵝湖》,第二期,頁41-43。
1975.7 〈中國傳統史家的基本精神〉,《鵝湖》,第一期,頁17-19。
會議論文:
2012.12 〈關於漢化問題:以五胡史為例〉,中正大學歷史系、香港浸信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主辦,「第三屆胡化、漢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題旨演講,會議地點:香港。
2009.8 〈試論宇文泰「復古始」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文明及其衍化—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地點:北京師範大學。
2006.8 〈元從禁軍之建置發展以及兵源問題〉,「中國中古史兩岸學術研討會—制度研究新取向的探索」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會議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2004.7 〈試論唐初十二軍之建軍構想及其與十二衛的關係〉,「中國唐史學會年會暨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中國唐史學會、雲南大學主辦。
2003 〈論〈孔雀東南飛〉之所謂自由—為蘭芝家變本事之所由起進一解〉,「歷史、地理與變遷研討會」主題演講,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會議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2000 〈武則天的家庭角色及其與庶子女的關係 — 一個中古時期特殊家庭與親子關係的個案研究〉,「中國中古社會變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唐史學會主辦。
1998 〈木蘭詩箋證(稿)〉,「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法門寺、中國唐史學會。
1997.10 〈五胡軍事制度研究—以胡、羯所建前後、趙為例〉,「紀念先師嚴耕望教授逝世週年暨論文發表會」,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
1993.03 〈隋唐政制史專題研究的教學〉,「隋唐史教學研討會」,主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地點:臺灣大學。
1992.02 〈劉知幾及其《史通》教學之研究〉,「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1990.11 〈劉知幾「明鏡說」析論稿〉,「唐代文化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國唐代學會、政治大學文學院,會議地點:屏東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2013.12 《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中古史學觀念史》的增訂版,增訂第二、第三兩章討論上古史學觀念部分,預定今年12月出版)
2012.11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重版,臺北:時報出版
2012.10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重版,臺北:時報出版
2012.03 《隋史十二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09 《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009.08 《史詩三首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8.06 《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8.01 《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庫」版)
2007.06 《貞觀政要》,北京:東方出版社(大陸版)
2001 《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庫」版)
1995 《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
專書論文:
2011.7 〈周隋府兵制的禁衛化問題〉,收入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暨三聯書店合編之《清華歷史講堂三編》,北京:三聯書店。
2008.9 〈從孔子「屬詞比事」至劉知幾「明鏡照物」--一個實錄史學觀念的比較〉,《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12 〈試論「五胡」及其立國情勢與漢化思考〉,《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
1998 〈蔡琰悲憤詩箋證〉,《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3.6 〈劉知幾及其《史通》教學之研究〉,《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下):中國史》,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1993.4 〈隋唐政制史專題研究的教學〉,《隋唐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992.12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唐代研究論集(第四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2.11 〈唐前期國史官修體制的演變—兼論館院學派的史學批評及其影響〉,《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1.7 〈劉知幾「明鏡說」析論稿〉,《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11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張曉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簡牘學會。
期刊論文:
2011.12 〈隋平陳之戰析論—周隋府兵改革成效的一個觀察〉,《中國中古史研究》,11,頁95-134。
2010.12 〈試論唐初十二軍之建軍構想及其與十二衛的關係〉,《中國中古史研究》,10,頁111-145。
2009.12 〈略論魏周隋之間的復古與依舊—一個胡、漢統治文化擺盪改移的檢討〉,《中國中古史研究》9,頁97-133。
2008.12 〈從督軍制、都督制的發展論西魏北周之統帥權〉,《中國中古史研究》8。
2007.12 〈從唐人命名取字習慣論武則天及其親戚的名字〉,《中國中古史研究》7。
2005.12 〈元從禁軍之建置發展以及兵源問題〉,《中國中古史研究》4、5。
2004.3 〈唐初十二軍及其主帥雜考論〉,《中國中古史研究》3。
2003.4 〈從政局與戰略論唐初十二軍之興廢〉,《中國中古史研究》2。
2002.9 〈武則天外家及其生母的名諱〉,《中國中古史研究》創刊號。
1999.11 〈木蘭詩箋證〉,《佛光學刊》,2,頁151-241。
1997.12 〈前後趙軍事制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205-251。
1996.12 〈前後秦的文化、國體、政策與其興亡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225-279。
1996.12 〈漢趙時期氐羌的東遷與返還建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191-223。
1996.5 〈狐媚偏能惑主—從「武媚娘」到「則天大聖皇帝」〉,《國文天地》,第十一卷第十二期,頁35-43。
1995.12 〈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一期,頁159-209。
1995.4 〈慕容燕的漢化統治與適應〉,《東吳歷史學報》第一期,頁1-70。
1994.10 〈後趙的文化適應及其兩制統治〉,《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173-231+233-235。
1994.6 〈傳統史學與軍事史研究的一些問題〉,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軍事史評論》創刊號,頁71-85。
1993.10 〈唐樞密使的創置與早期職掌〉,《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頁57-108。
1992.10 〈漢趙國策及其一國兩制下的單于體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51-96。
1991.3 〈從劉知幾「明鏡說」析論傳統史學的一個模式〉,《東吳文史學報》第九期,頁51-68。
1990.3 〈從漢匈關係的演變略論劉淵屠各集團復國的問題—兼論其一國兩制的構想〉,《東吳文史學報》,第八期,頁47-91。
1989.11 〈魏徵、房玄齡、李靖—貞觀之治〉,《歷史月刊》,第二十二期,頁34-37。
1989.10 〈曹操父子的生命體驗〉,《歷史月刊》,第二十一期,頁21-23。
1989.7 〈猇亭之戰—決定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三〉,《歷史月刊》,第十八期,頁30-35。
1989.5 〈赤壁之戰—形成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二〉,《歷史月刊》,第十六期,頁103-109。
1989.4 〈關渡之戰—形成中國首次分裂的三大會戰之一〉,《歷史月刊》,第十五期,頁46-52。
1989.3 〈唐前期國史官修體制的演變:兼論館院學派的史學批評及其影響〉,《東吳文史學報》,第七期,頁1-36。
1988.11 〈論唐與東突厥陰山會戰:七世紀影響亞洲與歐洲歷史發展的一場戰爭〉,《歷史月刊》,第十期,頁140-150。
1988.10 〈唐代「元和中興」的淮西會戰〉,《歷史月刊》,第九期,頁104-115。
1988.6 〈從一個戰略角度觀察唐宋之間的國家解體、分裂與再統一〉,《歷史月刊》,第五期,頁68-76。
1988.4 〈兒童節談一些歷史人物的童少年〉,《歷史月刊》,第三期,頁35-41。
1987.6 〈唐初官修史著的基本觀念與意識〉,《歷史學報(師大)》,第十五期,頁27-62。
1986.8 〈漢唐之間二體論與古今正史之爭〉,《東吳文史學報》,第五期,頁26-52。
1984.7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2):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51期,頁35-53。
1984.6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1):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50期,頁20-47。
1984.5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0):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9期,頁23-47。
1984.4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9):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8期,頁14-40。
1984.2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8):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6期,頁24-49。
1984.1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7):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5期,頁6-19。
1983.12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6):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4期,頁35-56。
1983.11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5):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43期,頁25-42。
1983.7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4):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9期,頁24-50。
1983.6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3):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8期,頁22-53。
1983.5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2):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7期,頁6-27。
1983.4 〈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1):兼論其與史學成立的關係〉,《華學月刊》,第136期,頁4-27。
1982.7-8 〈試論國史上的統治問題及其發展〉,《華學月刊》,第127-128期,頁37-50。
1982.2-3 〈漢書撰者質疑與試釋〉,《華學月刊》,第122-123期,頁12-24。
1981.12 〈與黃兆強君論孔子評管仲書〉,《鵝湖》,第七卷第六期,頁39-45。
1981.8 〈中國史家的史德修養及其根源〉,《鵝湖》,第七卷第二期,頁10-20。
1981.6 〈敬答鄭君有關「如其仁」一文的答文〉,《鵝湖》,第六卷第十二期,頁12-16。
1981.3 〈孔子究竟怎樣評價管仲—兼論史家評論人物之道〉,《鵝湖》,第六卷第九期,頁23-34。
1980.11 〈孔子究竟怎樣評價管仲—兼論史家評論人物之道〉,《華岡大夏學報》,第一期,頁137-156。
1980.10 〈荊軻幾乎改變歷史的一擊—論史實的傳述〉,《鵝湖》,第六卷第四期,頁46-47。
1980.9 〈論暴君性格—自信之暴與自卑之暴〉,《鵝湖》,第六卷第三期,頁33-34。
1980.8 〈論武則天的革命〉,《鵝湖》,第六卷第二期,頁38-39。
1980.1 〈「唐代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提要〉,《華學月刊》,第97期,頁52-53。
1979.11 〈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簡牘學報》,第八期,頁215-259。
1978.8 〈論尚武精神—評駁周(博裕)君「中國之武士道讀後」一文〉,《鵝湖》,第四卷第二期,頁11-14。
1977.9 〈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下)〉,《鵝湖》,第三卷第三期,頁25-32。
1977.8 〈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上)〉,《鵝湖》,第三卷第二期,頁22-25。
1977.8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并序箋證〉,《新亞學報》,第十二期,頁337-404。
1976.8 〈從正史看古代歷史觀念的改變〉,《鵝湖》,第二卷第二期,頁25-27。
1976.4 〈馮道評傳-1-〉,《鵝湖》,第一卷第十期,頁38-42。
1976.2 〈錢(穆)著〈中國學術通義〉讀後〉,《鵝湖》,第一卷第八期,頁26-29。
1976.2 〈中學歷史教育的我見〉,《鵝湖》,第一卷第七期,頁33-35。
1976.1 〈中國史學的正統主義〉,《鵝湖》,第一卷第七期,頁45-48。
1975.10 〈孔子與史學〉,《鵝湖》,第一卷第四期,頁51-52。
1975.8 〈中國史學的尚通精神與通觀思想〉,《鵝湖》,第二期,頁41-43。
1975.7 〈中國傳統史家的基本精神〉,《鵝湖》,第一期,頁17-19。
會議論文:
2012.12 〈關於漢化問題:以五胡史為例〉,中正大學歷史系、香港浸信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主辦,「第三屆胡化、漢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題旨演講,會議地點:香港。
2009.8 〈試論宇文泰「復古始」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文明及其衍化—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地點:北京師範大學。
2006.8 〈元從禁軍之建置發展以及兵源問題〉,「中國中古史兩岸學術研討會—制度研究新取向的探索」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會議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2004.7 〈試論唐初十二軍之建軍構想及其與十二衛的關係〉,「中國唐史學會年會暨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中國唐史學會、雲南大學主辦。
2003 〈論〈孔雀東南飛〉之所謂自由—為蘭芝家變本事之所由起進一解〉,「歷史、地理與變遷研討會」主題演講,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會議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2000 〈武則天的家庭角色及其與庶子女的關係 — 一個中古時期特殊家庭與親子關係的個案研究〉,「中國中古社會變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唐史學會主辦。
1998 〈木蘭詩箋證(稿)〉,「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法門寺、中國唐史學會。
1997.10 〈五胡軍事制度研究—以胡、羯所建前後、趙為例〉,「紀念先師嚴耕望教授逝世週年暨論文發表會」,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
1993.03 〈隋唐政制史專題研究的教學〉,「隋唐史教學研討會」,主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地點:臺灣大學。
1992.02 〈劉知幾及其《史通》教學之研究〉,「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1990.11 〈劉知幾「明鏡說」析論稿〉,「唐代文化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國唐代學會、政治大學文學院,會議地點:屏東墾丁青年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