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红楼梦之五—香菱画和判词之谜(下)
![]() |
第四句,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句诗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这是暗示香菱被夏金桂害死了,死了香魂返故乡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一个人的死亡,要用魂魄返乡来说呢?当然你可以说香菱是被拐子从姑苏绑来的,她活着的时候连自己家乡父母都不知道很可怜,死了以后就让她返故乡吧。这不对,《红楼梦》里在交代人物最终命运的时候,是写的非常具体的,哪怕是死,不同的死法,不同的归宿,也是用不同的处理的。比如说迎春的判词里,说迎春是一载赴黄梁的,为什么用这个梁呢而不用高粱的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一种粟米,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果是黄粱的话,有可能是暗示南柯一梦的故事。南柯一梦是唐朝著名小说家李公佐笔下的故事,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常用作浮生无常之典故。 五代·刘兼 《偶有下殇因而自遣》诗:“南柯太守知人意,休问陶陶塞上翁。” 清·陈维崧 《南乡子·夏日午睡》词:“行向槐安国内经,正拜南柯真太守,还醒。一片松涛沸枕楞。”这个和迎春的死并没有什么关系,而黄梁就不同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也,黄粱是一种木材,团花树属常绿大乔木,树高30m,胸径可达1米以上。在厦门试种1.5年生植株,高达4.5米,胸径达8-12厘米;10年左右即可成胸径40-50厘米的大径级木材;在广州从云南引种的团花树,8年生高达15米,胸径达35厘米,单株材积0.65立方米。而迎春的判词里用了黄梁,是暗示迎春最后的死和黄梁木有关,也就是说她很有可能是不堪迫害自缢而死的。
我们再看王熙凤,王熙凤的死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不管王熙凤的原型是谁,至少她的死亡状态,归宿是很清楚的,她是死在流放或者获罪以后被押解的途中的,离自己的故乡,或者说自己的荣耀的地方越来越远,而且自知命运已无可救药,选择了死亡。还有贾元春,我们也不必管贾元春的原型是谁,她是怎么死的呢?“虎兕相逢大梦归”“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她是在一场激烈的争斗中,你死我活的状态下,自己不想死,但是被赐予了死亡的。这是很明显的。
所以香菱的归宿,致使香魂返故乡,也绝对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她死了,被害死了,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所谓的致使香魂返故乡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再重新看一下这些判词和画,看看里面到底有怎样的玄机呢?第一,为什么是桂花呢?换句话说,作者在给香菱的命运设置一个重要的反面角色的时候,为什么,要给设计出的这个夺走香菱生命的女子,要叫桂字,而且为什么要叫金桂呢?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理解,首先金字,香菱原型的命运一定和一个名字里有金字,或者有金的元素的人有直接的关系,这个人在香菱的原型的一生际遇中有重要的作用,至于桂字,我觉得作者本来的意图,并不是要我们去联想到桂字,而是有其他的含义,但是后来的合作者和批书人,因为文学性的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在刻意的让读者去往桂字的方向去联想。所谓其他的原因,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政治上的原因,为什么一个桂字会有政治的因素呢?但是,我觉得要注意的是,这个河东狮的名字夏金桂,首先是金字,然后是桂字,这说明这个人物的原型身上有很重的那个名字里有金字或者金的元素的人的影子,至于桂字,就是作者要让读者一定要模糊一些概念,往桂花上去联想理解,而设定的一个套,然后我们很多后世读者就不约而同的进套了,换言之,夏金桂这个人的原型里扮演重要意义的是那个“金”,而不是后面这个“桂”无论是画面上的桂花,还是后面的影影绰绰的拆字法,都是作者在模糊《红楼梦》政治因素的做法。
根并荷花一茎香,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当然,我是认为后面的修书人和其他合作者,在润色和整理书稿的时候,基于躲避文字狱和文学性的考虑,写出这句判词,或者改了这句判词,就像把香菱的原名改成甄英莲,去对应这句诗一样,里面当然是有歌颂香菱品格的元素,说香菱的品格和人格就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那个时代里的人杰,但是这句诗里,作者并没有完全丢掉所有的有关于香菱原型的暗示,那就是,香菱是哪里人,香菱的原型是哪里人。香菱是哪里人呢?按照书里的说法,香菱是姑苏人,但是大家要注意一点,《红楼梦》里的很多的地名,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比如长安,并不一定就是西安,金陵,并不一定就是南京,姑苏,也不尽然就是今天的苏州。事实上,《红楼梦》里一个相对很重要和明确的概念应该是江南,比如在送宫花贾琏戏熙凤的回前诗里说“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而且里面还有一个江南甄家,也是影影绰绰的存在,但是字里行间,江南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那么香菱的家乡到底应该是哪里呢?在这句诗里就有暗示,你看诗和画里提到了一些什么概念,荷花,藕,当然有些朋友觉得,这些不就是暗示苏州嘛,苏州有塘藕是不是,那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诗,根并荷花一茎香,前面提到了,香菱的原名是甄英菊,这句诗和甄英菊没什么关系,即使是甄英莲的话,莲是莲啊,你说荷干什么呢?可以说根并莲花一茎香啊,如果说只是单纯的要歌颂香菱的品格的话,这句诗和其他的判词相比,太过隐晦,太过模糊,完全不是作者的行文风格。所以作者在这句诗里一定是要暗示什么的,即使他有歌颂香菱品行的诉求,也不是他写下这句诗的根源,那么根源在哪里呢?
观阳觉得,根源在最后两个字,茎香,这里我要说的是,观阳提出一些观点,完全是个人读《红楼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并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认同我,接受我,或者同意我,我是欢迎讨论,甚至欢迎指正批评的。观阳认为,这里的茎香,就是暗示一个重要的地方,茎香,就是荆襄的谐音,荆襄即荆襄九郡,为楚国核心区,荆襄九郡,即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荆门则位于荆襄九郡中原至湖广的陆路通瞿咽喉,《荆门州志·疆域》篇叙曰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明人有记载“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古称东南形势,荆襄为吴楚上游,襄阳北距宛洛,荆州西控巴蜀;而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可见,在明代或者更早就有荆襄的称呼,而熟悉湖北,熟悉荆襄的朋友也知道,湖北地区的特产就是很好吃的藕,还有荷花,而且是遮天蔽日开放的荷花是不是啊,其实,作者的暗示就是,香菱或者说她的原型真正的故乡应该是湖北的荆襄地区,那么我这样说还有其他的证据否呢?
我们都知道,后来香菱有一出很重要的戏,就是学做诗,而且一作就是三首,越做越好,其中第三首是最好的,那么第三首是怎么写的呢?“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里面就提到了江上两个字,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写诗嘛,又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但是观阳要说的是,《红楼梦》里人物的诗,要么会与这个人物的命运结局有关,要么与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有关,香菱的结局我们另说,我们需要说的是,从书里看,香菱从小在姑苏长大,四岁被拐子拐走,然后卖到薛家,来到京城(也就是北京),姑苏,也就是苏州并不在长江的边上,北京就更不在长江的边上了,那么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都非常悲苦,甚至非常拘束的香菱,是怎么写出绿蓑江上秋闻笛的诗呢?或者说为什么会写绿蓑江上秋闻笛呢?而且绿蓑江上秋闻笛,一定是一个在江边生活过,或者说对江上的风景有强烈的生活体验的人才会写出来的句子,我想这就是暗示,香菱小时候,或者说香菱原型有着在长江边上长期生活的经历,而荆襄则正好在长江的边上。
如果这个证据不足,观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也许能说服大家,香菱在前八十回里,还有一出很重要的戏,就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一回大家细读了么?可能很多朋友说,细读了,印象可深了,湘云醉卧嘛,这是红楼梦里最有名的场景之一是不是啊,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读香菱的那段情节呢?“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香菱对蕙兰这种花非常了解,而且能说出蕙兰的品类来,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蕙兰,为什么香菱会和蕙兰有关,这个名贵的花草多了去了是不是,为什么作者要写蕙兰,蕙兰是一种什么花呢?蕙兰为兰科蕙兰属的地生草本植物。根较粗短,基部略比根前端粗大,无分枝。假鳞茎不明显,集生成丛,呈椭圆形。花常为浅黄绿色,有深紫红色的脉纹和斑点;花通常香气浓郁。一茎多花,常6~15朵,芳香。蕙兰原产中国,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是我国珍稀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湖北,西南广大地区,是比较耐寒的兰花品种之一。在我国明清时期,东南一代尤其是江苏并不是蕙兰的主要产区,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荆襄所在的湖北一代,恰恰是我国蕙兰的重要产区之一,只有在湖北生活的人,才会对蕙兰有非常深的印象,甚至非常深的了解。此外,作者生活的年代蕙兰的产区应该更加的局限才对,所以蕙兰在当时一定是非常尊贵的花,不是一般身份的人物可以接触到的,这也说明了香菱原型的身份一定是比较显赫的,而且也是非常博闻强识的。
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这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作者和批书人,希望我们理解成一个桂字,甚至把和香菱作对的大反角的名字设计成了金桂呢?我在前面的环节里说过,甄士隐,香菱,冯渊,和那些大多数所有的薄命冠之的女孩子,会构成书里正面,积极,进步,美好的寓意,而葫芦庙,风俗,贾雨村和书里大多数不堪的男子以及贵族集团,会构成书里反动,负面,消极,罪恶累累的一个集团,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在这些反动集团的破坏和共同作用下,走向彻底的毁灭,因为,作者才会用薄命,去概括香菱,冯渊,和其中的女孩子们的命运,才会为他们千红一悲,万艳同哭,就像批书人在第一回里香菱出场时说的那样,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香菱,或者香菱的原型的命运,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命运,因此,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隐含时代命运或者说政治的因素。
那么是什么样的政治因素呢?《红楼梦》里那些正面,积极,进步,美好的寓意,那个流光华彩让人怀念的时代,到底是为何毁灭呢?其实就隐藏在这一句里,何为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生孤木,两地不可能只生一根孤木的,我想这里是在暗示,两个和木有关的人,或者说,这个时代的悲剧,这个时代进步人物和进步意义的悲剧,是和木有关的,而且并不是一个木,如果是一个木的话,作者不必说两地,孤木自然是一种贬低的意思,但是作者没有用朽木,或者腐木,去形容木,这似乎说明,尽管那些正面,积极,进步,美好的寓意,那个流光华彩让人怀念的时代是因为木,或者在木的时代毁灭了,作者并不是非常痛恨木的,而是说,木也是曾经做过努力的,木也是非常无奈的,最后甚至到了形单影只,不被人理解,被所有人抛弃的地步,作者对木并没有非常的恼恨和鄙薄,只是一种遗憾和无奈而已。我想这才是作者要在这句诗里表达的。至于这句诗为什么很敏感,隐含着什么政治背景,我会在以后的解读中为大家一一解释的。
至于最后一句,何为致使香魂返故乡,从字面的理解看,你可以理解成,这个美好的人物,这个美好的时代,香消玉殒了,但是回归到文本的话,我们按照文本的直观意思看的话,作者的意思是,因为夏金桂,因为那个名字里有着金字寓意的人,香菱的生命结束了,而且香菱的生命结束以后,她的生命会回归到她出生的土地上,她会叶落归根,或者说她会归葬故里,也就是荆襄。香菱并不是像书里说的,不知道父母,不知道故乡,她最后会叶落归根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香菱的判词要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有以下几点
其一,香菱人物原型的故乡不是姑苏,而是荆襄。
其二,香菱人物原型悲剧的命运,最直接的是由一个名字里有金字的人物所造成的,而夏金桂的身上,会有这个人的很重的影子。
其三,自从两地生孤木是代指两个名字里有木字或者木的元素的人,《石头记》里香菱所指代那些正面,积极,进步,美好的寓意,那个流光华彩让人怀念的时代的毁灭,和这两个人有关。
其四,香菱在死去以后,会叶落归根。
那么,香菱的原型到底是谁呢?《红楼梦》里到底暗示了或者暗含了什么时代的什么样的政治风云呢?观阳还不打算马上告诉大家答案,而是要从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入手,进一步给大家揭示香菱和红楼梦的秘密。这个人物就是近些年来,引起很多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关注的秦可卿,请大家听我的下一回书《香菱之副—秦可卿出场之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