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杂忆
跟GG通完电话,就是火车上一个多小时的独自时光。旁边位子上的大叔埋头看报,我塞着耳机,定定地把头扭向窗外,茫茫然看着那什么也看不见的黑夜。这一趟上海之行匆忙紧凑,地铁倒来倒去,通道上上下下。时间被准备做的事情和所要去的地方分割为几大块,见一些必须见的人,说一些客客气气的话,吃几顿丰盛却略带拘谨的饭,热热闹闹地穿街走巷时更感觉自己形单影只。并不想虚情假意地抱怨所谓“大城市里的孤独”,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喜欢它层出不穷的新颖活跃,喜欢它风情万种的时尚品味,喜欢它像一间咖啡馆,像一家西点店那样的甜蜜惬意。然而,也只是喜欢而已。它那股尖牙俐齿的刻薄劲儿,那种小里小气的虚荣劲儿,还有那份眉眼高低的势力劲儿都让我觉得特没劲儿。但这是可以容忍的缺点,就像美人脸上的痣,是瑕疵,但至少不掩饰。
上海好像永远端着一副架子,等着接你的招。走在上海总像一场打拼,必须放下自己的那些小矫情、大偏好,忘了“自己”这回事,打叠起万千的抖擞精神跟它应对。单单是它的巨大和庞杂就足以让我晕头转向。南广场与北广场走错一个方向,便差出十万八千里地。表伯家的小区一期到四期占了整整一个街区,走错一个入口,便要吞下千古恨的失足之苦。跟着地铁上的大部队一涌而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去向,我必须紧紧盯住指示牌,牢牢记住目的地。没有人管你,你也不用去管别人。上海教给我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学会照顾自己。走累的时候必须先看看表,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坐下来休息。这个城市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把时间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上海的紧张与残酷,上海的情调与婀娜,上海的零碎与小气,都可以写很多,却都已不值得再去写。我想写一点不一样的上海,想写一点上海留给我的别样记忆,想写一点其实只是发生在上海却与上海并无太大瓜葛的事情。
大清早,为了去跟一位老师见面,路远怕耽搁时间,所以特特早起早走。赶上了早高峰,地铁上人挤人。肩上背着书包,手提袋放在脚边,紧紧抓住车厢里的铁杆。这个时候的地铁上,不要说占座位,能在铁杆上占到一只手的地方已经是运气。光溜溜的一根钢管,大大小小握着七八只手。刚巧都是女孩子,另外几个是一群,叽叽喳喳一上来就在说说笑笑。不漂亮,但很年轻;时尚,但不夸张。脸上都画着淡妆,不精致,不高雅,反而显得随和亲切。我静静地立在一旁,看右边的女孩子一直拿着一本薄薄的Fancl宣传册背诵。“这款洗盐粉最大的特色就是能产生富含蛋白质的泡沫。哎呀,它为什么非要说蛋白质泡沫呢?一点都不直观,要是我,宁肯说产生奶油一样的泡沫。”“你就别背啦,这么点时间能看多少啊。抽到哪道题目还不一定呢。”“看背一点是一点嘛。”听她们一言一语的,便猜出大概是为应聘Fancl专柜服务员。我有滋有味地听那女孩子背,平常在商场专柜里面对服务员的介绍从没觉得会这么有趣。看她背得专情投入,唇部的彩妆都暴起了细皮。我笑着问她:“你们是在准备应聘吗?”“不是,我们已经被招进去了,现在是培训阶段,今天要考试。”背题目的女孩回答得大大方方,其他几个女孩反倒有点不好意思。大家素不相识,却因为“化妆品”这样一个女孩子的通用话题,突然显得亲密起来,怪好玩的。“Fancl的东西你们自己在用吗?”“在用啊。真的很好啊!我跟你说啊,以前我们也不用这个牌子的,但是自从进了公司以后,才发现它真的很好诶。Fancl的理念就是要小瓶装,完全没有防腐成分,所以小瓶可以让我们尽快用完。所以它从来不送小样,正品也只有30ml,这样就显得价格比较贵了。但是东西真的好……”听着她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服务员的职业介绍语气,说得既像产品宣传又像姐妹淘之间的倾情推荐,所有人都笑了。“嗯,你今天如果抽到这道题目,肯定可以回答得很好。”我到站了,跟她们匆匆告别。地铁门关上的时候,还依稀可以听到她们轻快的笑声。心里想着这一群女孩子,那么普通,那么清新。在人才济济的大上海,她们不富不贵,却像一个好梦醒来的早晨那样盈然可爱。
下午去看望大姑公的计划是临时决定的。一路上,有点忐忑。大姑奶刚刚去世一年多,他一直独自生活。见了面难免要谈起这个话题,却又怕他伤心,也怕自己伤心。说起这对老人,我颇有感触。很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第一次来上海,就住在他们家。当时还是北京东路上的小鸽子笼,相当繁华的地段,相当典型的老上海旧房子。木头楼梯又窄又陡,吱吱呀呀总好像要塌。黑漆漆的小阁楼间,只容得平躺侧卧、佝偻起身。然而,记忆中的那几天却有着独到的活泼温暖。早起爬出鸭绒被,冻手冻脚的冬天里,大姑公总会端出自家熬的新鲜白粥和精致小菜,招呼我们一起早餐。一张旧红木桌,摆出不下十只小瓷碟。晶莹剔透的糖蒜瓣,颗颗饱满水灵。青翠的蚕豆无油无盐,细嚼之下齿颊生香。偶尔也买些外面叫卖的小笼或豆花,对我这个东北长大的孩子来说,样样细腻新鲜。大姑公除了做一手好菜,还养着一对叫蛐蛐。装在一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里,没事的时候就喂一点食,放在口袋里听它们叫。我那时候对这个小木匣极有兴趣,众亲戚们送的各种时髦玩具都不及这两只小虫子让我着迷。奶奶再三喝令我不许乱动,说那是大姑公的宝贝,万一放跑了就找不回来。可我还是忍不住手痒痒,隔三岔五偷偷拉开匣子看它们两眼。结果险些放跑一只,当即吓得哇哇大哭。大姑公却只是笑呵呵地不住说,没关系没关系。后来,在我的记忆中,想起他总是那样笑眯眯。
大姑奶更亲。她是太公的大女儿,天生好性格,活泼泼、甜蜜蜜,加之又是第一个孩子,格外受宠。在家父母宠,结婚后大姑公更宠。难得她向来既不骄纵也不娇气,却又保有女孩子最珍贵的那份娇美与柔嫩。年纪大了依然如故。当年她送我一个绫纱碎布拼成的小花包,亲手设计缝制,格外新巧。她脾气极好,说话慢条斯理总带着笑意,花朵似的明丽。论年纪比爷爷奶奶大,却总让人联想起少女情态。家族里上上下下,人缘极好。大姑奶喜欢旅游,出行定要打扮一下,甜甜美美。印象特别深的是她总要戴一顶大檐遮阳帽,花色款式常换常新,应该也都是她自己设计。大姑公跟她常挎着水壶、相机四处旅行,颇有双宿双飞的意蕴。在9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这样的老人并不多见。
然而,她先他离去。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将怎么过下去。坐在表伯的车上,我很怕记忆中那个笑眯眯的大姑公会一脸颓唐地出现在我面前,因为他纵然颓唐也无可厚非。但是,车还未到,便看见他早已迎出来,仍旧是那熟悉的笑脸。跟他走进家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木头房子。几年前,儿子给他们买了这个宽大的住处。香港人造的房子,居住理念极好。当初千挑万选都不中意,直到看见这套公寓带着一个打通客厅与房间的大阳台,大姑奶立即拍板选定。“她好动,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有了这个阳台,像个小院子,就当可以出去走走了。”大姑公说起这话的时候,语调是平静的,表情却有万般隐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抬头看见电视旁放着他们年轻时旅行的照片,两人各骑一匹马,大姑奶戴着一顶遮檐帽,笑,依旧花朵似的人。照片退了色,却正是沉进记忆里的那种鲜艳。“我和你大姑奶,这一生虽然经历了一些苦难,但还是很幸福的。”大姑公径自说着,很慢很慢,像是对我,更像是对自己。我听见“苦难”两个字的时候,尽管并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却了然那份相濡以沫的深情。眼泪哽住了,怕流出来,我不敢再说这个话题,便故意说要参观一下房间,却在蛛丝马迹里看到更伤怀的细节。
卧室里一张双人床,另一个枕头并未撤去,大姑公依旧只睡半边。书房里最醒目的地方挂着一张大姑奶的头像,蓝色上衣,短发,有她向来不改的微笑和恬静。听奶奶说,自从大姑奶去世以后,大姑公病了一场,康复后一直在写回忆录。想来,这本回忆录应该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渐渐成形。洗手间是洁白的现代装修,却兀自靠墙放着一张铁灰色的长木椅,有靠背,可坐两个人。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张椅子,它仿佛有一种特殊的温度和气息,来自久远岁月停留下来的那些体贴与爱怜。也许他们曾经因为腿脚不便,一起坐在这张椅子上帮对方擦背。满地是水,他或许常常会搀着她,怕她滑倒跌痛。……在这所大房子里,有着触手可及的温情记忆,然而,她却先他离去。他除了想念,还是想念。捧在手心里疼了一辈子的那个人先他一步,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定曾回来找他。
有多少舍不得,可还是留不住最最亲爱的人。那么好,那么好的爱情却还是要忍受这人鬼殊途的折磨。然而,还是那么那么令人羡慕。那一个白头偕老的传说在油尽灯枯的晚年岁月里,闪闪发光。
上海好像永远端着一副架子,等着接你的招。走在上海总像一场打拼,必须放下自己的那些小矫情、大偏好,忘了“自己”这回事,打叠起万千的抖擞精神跟它应对。单单是它的巨大和庞杂就足以让我晕头转向。南广场与北广场走错一个方向,便差出十万八千里地。表伯家的小区一期到四期占了整整一个街区,走错一个入口,便要吞下千古恨的失足之苦。跟着地铁上的大部队一涌而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去向,我必须紧紧盯住指示牌,牢牢记住目的地。没有人管你,你也不用去管别人。上海教给我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学会照顾自己。走累的时候必须先看看表,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坐下来休息。这个城市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把时间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上海的紧张与残酷,上海的情调与婀娜,上海的零碎与小气,都可以写很多,却都已不值得再去写。我想写一点不一样的上海,想写一点上海留给我的别样记忆,想写一点其实只是发生在上海却与上海并无太大瓜葛的事情。
大清早,为了去跟一位老师见面,路远怕耽搁时间,所以特特早起早走。赶上了早高峰,地铁上人挤人。肩上背着书包,手提袋放在脚边,紧紧抓住车厢里的铁杆。这个时候的地铁上,不要说占座位,能在铁杆上占到一只手的地方已经是运气。光溜溜的一根钢管,大大小小握着七八只手。刚巧都是女孩子,另外几个是一群,叽叽喳喳一上来就在说说笑笑。不漂亮,但很年轻;时尚,但不夸张。脸上都画着淡妆,不精致,不高雅,反而显得随和亲切。我静静地立在一旁,看右边的女孩子一直拿着一本薄薄的Fancl宣传册背诵。“这款洗盐粉最大的特色就是能产生富含蛋白质的泡沫。哎呀,它为什么非要说蛋白质泡沫呢?一点都不直观,要是我,宁肯说产生奶油一样的泡沫。”“你就别背啦,这么点时间能看多少啊。抽到哪道题目还不一定呢。”“看背一点是一点嘛。”听她们一言一语的,便猜出大概是为应聘Fancl专柜服务员。我有滋有味地听那女孩子背,平常在商场专柜里面对服务员的介绍从没觉得会这么有趣。看她背得专情投入,唇部的彩妆都暴起了细皮。我笑着问她:“你们是在准备应聘吗?”“不是,我们已经被招进去了,现在是培训阶段,今天要考试。”背题目的女孩回答得大大方方,其他几个女孩反倒有点不好意思。大家素不相识,却因为“化妆品”这样一个女孩子的通用话题,突然显得亲密起来,怪好玩的。“Fancl的东西你们自己在用吗?”“在用啊。真的很好啊!我跟你说啊,以前我们也不用这个牌子的,但是自从进了公司以后,才发现它真的很好诶。Fancl的理念就是要小瓶装,完全没有防腐成分,所以小瓶可以让我们尽快用完。所以它从来不送小样,正品也只有30ml,这样就显得价格比较贵了。但是东西真的好……”听着她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服务员的职业介绍语气,说得既像产品宣传又像姐妹淘之间的倾情推荐,所有人都笑了。“嗯,你今天如果抽到这道题目,肯定可以回答得很好。”我到站了,跟她们匆匆告别。地铁门关上的时候,还依稀可以听到她们轻快的笑声。心里想着这一群女孩子,那么普通,那么清新。在人才济济的大上海,她们不富不贵,却像一个好梦醒来的早晨那样盈然可爱。
下午去看望大姑公的计划是临时决定的。一路上,有点忐忑。大姑奶刚刚去世一年多,他一直独自生活。见了面难免要谈起这个话题,却又怕他伤心,也怕自己伤心。说起这对老人,我颇有感触。很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第一次来上海,就住在他们家。当时还是北京东路上的小鸽子笼,相当繁华的地段,相当典型的老上海旧房子。木头楼梯又窄又陡,吱吱呀呀总好像要塌。黑漆漆的小阁楼间,只容得平躺侧卧、佝偻起身。然而,记忆中的那几天却有着独到的活泼温暖。早起爬出鸭绒被,冻手冻脚的冬天里,大姑公总会端出自家熬的新鲜白粥和精致小菜,招呼我们一起早餐。一张旧红木桌,摆出不下十只小瓷碟。晶莹剔透的糖蒜瓣,颗颗饱满水灵。青翠的蚕豆无油无盐,细嚼之下齿颊生香。偶尔也买些外面叫卖的小笼或豆花,对我这个东北长大的孩子来说,样样细腻新鲜。大姑公除了做一手好菜,还养着一对叫蛐蛐。装在一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里,没事的时候就喂一点食,放在口袋里听它们叫。我那时候对这个小木匣极有兴趣,众亲戚们送的各种时髦玩具都不及这两只小虫子让我着迷。奶奶再三喝令我不许乱动,说那是大姑公的宝贝,万一放跑了就找不回来。可我还是忍不住手痒痒,隔三岔五偷偷拉开匣子看它们两眼。结果险些放跑一只,当即吓得哇哇大哭。大姑公却只是笑呵呵地不住说,没关系没关系。后来,在我的记忆中,想起他总是那样笑眯眯。
大姑奶更亲。她是太公的大女儿,天生好性格,活泼泼、甜蜜蜜,加之又是第一个孩子,格外受宠。在家父母宠,结婚后大姑公更宠。难得她向来既不骄纵也不娇气,却又保有女孩子最珍贵的那份娇美与柔嫩。年纪大了依然如故。当年她送我一个绫纱碎布拼成的小花包,亲手设计缝制,格外新巧。她脾气极好,说话慢条斯理总带着笑意,花朵似的明丽。论年纪比爷爷奶奶大,却总让人联想起少女情态。家族里上上下下,人缘极好。大姑奶喜欢旅游,出行定要打扮一下,甜甜美美。印象特别深的是她总要戴一顶大檐遮阳帽,花色款式常换常新,应该也都是她自己设计。大姑公跟她常挎着水壶、相机四处旅行,颇有双宿双飞的意蕴。在9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这样的老人并不多见。
然而,她先他离去。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将怎么过下去。坐在表伯的车上,我很怕记忆中那个笑眯眯的大姑公会一脸颓唐地出现在我面前,因为他纵然颓唐也无可厚非。但是,车还未到,便看见他早已迎出来,仍旧是那熟悉的笑脸。跟他走进家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木头房子。几年前,儿子给他们买了这个宽大的住处。香港人造的房子,居住理念极好。当初千挑万选都不中意,直到看见这套公寓带着一个打通客厅与房间的大阳台,大姑奶立即拍板选定。“她好动,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有了这个阳台,像个小院子,就当可以出去走走了。”大姑公说起这话的时候,语调是平静的,表情却有万般隐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抬头看见电视旁放着他们年轻时旅行的照片,两人各骑一匹马,大姑奶戴着一顶遮檐帽,笑,依旧花朵似的人。照片退了色,却正是沉进记忆里的那种鲜艳。“我和你大姑奶,这一生虽然经历了一些苦难,但还是很幸福的。”大姑公径自说着,很慢很慢,像是对我,更像是对自己。我听见“苦难”两个字的时候,尽管并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却了然那份相濡以沫的深情。眼泪哽住了,怕流出来,我不敢再说这个话题,便故意说要参观一下房间,却在蛛丝马迹里看到更伤怀的细节。
卧室里一张双人床,另一个枕头并未撤去,大姑公依旧只睡半边。书房里最醒目的地方挂着一张大姑奶的头像,蓝色上衣,短发,有她向来不改的微笑和恬静。听奶奶说,自从大姑奶去世以后,大姑公病了一场,康复后一直在写回忆录。想来,这本回忆录应该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渐渐成形。洗手间是洁白的现代装修,却兀自靠墙放着一张铁灰色的长木椅,有靠背,可坐两个人。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张椅子,它仿佛有一种特殊的温度和气息,来自久远岁月停留下来的那些体贴与爱怜。也许他们曾经因为腿脚不便,一起坐在这张椅子上帮对方擦背。满地是水,他或许常常会搀着她,怕她滑倒跌痛。……在这所大房子里,有着触手可及的温情记忆,然而,她却先他离去。他除了想念,还是想念。捧在手心里疼了一辈子的那个人先他一步,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定曾回来找他。
有多少舍不得,可还是留不住最最亲爱的人。那么好,那么好的爱情却还是要忍受这人鬼殊途的折磨。然而,还是那么那么令人羡慕。那一个白头偕老的传说在油尽灯枯的晚年岁月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