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游记
借着开会之便去了趟苏州,短短几天,漫步在旧城的弄堂深巷,便不愿离开。旧城的格局建筑风貌依然保持很好,白墙,灰瓦,小桥,流水,深弄,窄巷,穿梭其间是平淡的生活气息,我心里泛起的情感居然是“怀念”。
第一次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图片时便觉得它美,几何图案,玻璃采光融合传统的白墙灰瓦,既有现代的时尚感,又不失传统的低调素雅。庭院的设计也涵盖了古典私家园林的四大要素:理水,叠石,楼宇,花木。苏博的大厅正对着门的是一扇玻璃大窗,透过窗一眼望去就是庭院,借着拙政园的白墙,堆叠着层次不一的山石,映在水里,一幅巧妙的山水写意,据说原画出自米芾。估计贝聿铭老先生该是很喜欢米芾,在另一个古时草堂,卧榻之上,大幅的水墨画依然出自米芾。古时文人的情趣大抵体现在书房里,在一间明书斋陈设的展厅里写着“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之后步行去了江平路,类似于北京的南锣鼓巷,但依水而建便多了几分灵性。水不宽,一岸是工艺,美食小店,一岸是白墙灰瓦的侧影,于是也就有闹中取静的清幽。水上有载客的乌篷船,如果幸运,还会遇到撑桨的渔妇唱着吴侬软语。在某个晚上坐船夜游苏州古运河,原本是因为有评弹才去的,实际情况却是船上极不适合评弹,琵琶声淹没在各种声音之下。其实要听评弹,最好的地方该是评弹博物馆,那是在平江路闲逛,不小心拐个角意外的惊喜。只是当时临近关门,只得匆忙逛了一圈。见厅堂内设有演出台和座椅,向工作人员打听才知道每天下午1点到3点都有演出,20或者30元,价格也算公道。原计划离开苏州前的那个下午去听一场评弹,最后因为在艺圃待了太久,只能留到下次了。
一直都很喜欢清晨阳光的柔和,也喜欢那时空气中弥漫的静怡。早早起来,继续穿街走巷去留园,七里山塘和艺圃。但在去留园的窄巷里我却意外的走到了艺圃,买了门票,穿过攀着藤蔓的墙,入了院子,我在心里一遍遍惊呼“好美呀!”艺圃真的很小,可是却小的精致,每一寸花木,每一座假山,每一面白墙,每一座庭廊,都围着小小的水塘,巧妙的彼此映衬着。我沿着水塘慢慢的走过,感受时光散落其间的轻柔。这个深藏弄堂的小院子,极少有游客的打扰,楼台里闲聊的也多是居住在周围的老人。点了一杯清茶,靠窗临水而坐,水很清,看鱼儿摇曳在荷叶和白墙灰瓦间,也许这就是“时光静好”的感觉。与同桌的爷爷奶奶聊了起来,聊苏州的窄巷生活,聊年轻人的困境,聊该走去感受这个世界……告别艺圃,我又闲逛到七里山塘,之前某个晚上已经来过这里,但褪去了人造灯光的伪装,我更喜欢它简洁质朴的一面。短暂的停留后,继续出发去了留园,留园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花步小筑”,而我一度记成了“花间小筑”。古人的屋舍,庭廊往往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而所出的诗词我几乎都无法读懂,心里有些遗憾。留园比艺圃大,进门处就遭遇大批旅行团,挤挤攘攘的人群让人失望,但穿过狭窄的门房,便见了留园的好。留园并不简单是个园林,它在某种程度上力图展现当年庭院主人的生活。远处水面划来一叶扁舟,船头站着一位锦绣罗衫的公子正吹奏着横笛,这一曲终了,临水的楼台上,一位小姐则弹起了古筝,依着栏杆听了三曲后,我继续逛园子,又在冠云峰前看了一场传统的中国舞蹈。自古江南出文人,苏州很好的保留着文化气息,这点同样体现在两个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身上。
一直在想我为何如此的喜欢苏州,也许是因为它的生活轻慢,游走其中感受可以自然流动,我的理智终于放下和这个世界的对抗。偶尔怀念古人悠哉情调的诗书生活,可想来毕竟只属于少数的人,而且是建筑在劳苦大众之上。或许我们曾经那么努力的发展经济,科技,便是为了更多的人能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然而当高速发展取代一切,我们是否已经变得慢不下来?所谓奢华的生活,大概不是物质投入,更难得的是时间投入,是有心思去照看自己的感受。而我的理智所抗争的不过是不想被历史的车轮轰隆隆辗过。在苏州无数次慨叹古城风貌的完好,回到北京,更加慨叹帝都毁灭性的城市建设。也曾经在一场初雪后坐在景山公园俯瞰紫禁城,但无奈国家大剧院就像一只巨大的爬虫显得格外入眼。
第一次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图片时便觉得它美,几何图案,玻璃采光融合传统的白墙灰瓦,既有现代的时尚感,又不失传统的低调素雅。庭院的设计也涵盖了古典私家园林的四大要素:理水,叠石,楼宇,花木。苏博的大厅正对着门的是一扇玻璃大窗,透过窗一眼望去就是庭院,借着拙政园的白墙,堆叠着层次不一的山石,映在水里,一幅巧妙的山水写意,据说原画出自米芾。估计贝聿铭老先生该是很喜欢米芾,在另一个古时草堂,卧榻之上,大幅的水墨画依然出自米芾。古时文人的情趣大抵体现在书房里,在一间明书斋陈设的展厅里写着“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之后步行去了江平路,类似于北京的南锣鼓巷,但依水而建便多了几分灵性。水不宽,一岸是工艺,美食小店,一岸是白墙灰瓦的侧影,于是也就有闹中取静的清幽。水上有载客的乌篷船,如果幸运,还会遇到撑桨的渔妇唱着吴侬软语。在某个晚上坐船夜游苏州古运河,原本是因为有评弹才去的,实际情况却是船上极不适合评弹,琵琶声淹没在各种声音之下。其实要听评弹,最好的地方该是评弹博物馆,那是在平江路闲逛,不小心拐个角意外的惊喜。只是当时临近关门,只得匆忙逛了一圈。见厅堂内设有演出台和座椅,向工作人员打听才知道每天下午1点到3点都有演出,20或者30元,价格也算公道。原计划离开苏州前的那个下午去听一场评弹,最后因为在艺圃待了太久,只能留到下次了。
一直都很喜欢清晨阳光的柔和,也喜欢那时空气中弥漫的静怡。早早起来,继续穿街走巷去留园,七里山塘和艺圃。但在去留园的窄巷里我却意外的走到了艺圃,买了门票,穿过攀着藤蔓的墙,入了院子,我在心里一遍遍惊呼“好美呀!”艺圃真的很小,可是却小的精致,每一寸花木,每一座假山,每一面白墙,每一座庭廊,都围着小小的水塘,巧妙的彼此映衬着。我沿着水塘慢慢的走过,感受时光散落其间的轻柔。这个深藏弄堂的小院子,极少有游客的打扰,楼台里闲聊的也多是居住在周围的老人。点了一杯清茶,靠窗临水而坐,水很清,看鱼儿摇曳在荷叶和白墙灰瓦间,也许这就是“时光静好”的感觉。与同桌的爷爷奶奶聊了起来,聊苏州的窄巷生活,聊年轻人的困境,聊该走去感受这个世界……告别艺圃,我又闲逛到七里山塘,之前某个晚上已经来过这里,但褪去了人造灯光的伪装,我更喜欢它简洁质朴的一面。短暂的停留后,继续出发去了留园,留园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花步小筑”,而我一度记成了“花间小筑”。古人的屋舍,庭廊往往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而所出的诗词我几乎都无法读懂,心里有些遗憾。留园比艺圃大,进门处就遭遇大批旅行团,挤挤攘攘的人群让人失望,但穿过狭窄的门房,便见了留园的好。留园并不简单是个园林,它在某种程度上力图展现当年庭院主人的生活。远处水面划来一叶扁舟,船头站着一位锦绣罗衫的公子正吹奏着横笛,这一曲终了,临水的楼台上,一位小姐则弹起了古筝,依着栏杆听了三曲后,我继续逛园子,又在冠云峰前看了一场传统的中国舞蹈。自古江南出文人,苏州很好的保留着文化气息,这点同样体现在两个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身上。
一直在想我为何如此的喜欢苏州,也许是因为它的生活轻慢,游走其中感受可以自然流动,我的理智终于放下和这个世界的对抗。偶尔怀念古人悠哉情调的诗书生活,可想来毕竟只属于少数的人,而且是建筑在劳苦大众之上。或许我们曾经那么努力的发展经济,科技,便是为了更多的人能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然而当高速发展取代一切,我们是否已经变得慢不下来?所谓奢华的生活,大概不是物质投入,更难得的是时间投入,是有心思去照看自己的感受。而我的理智所抗争的不过是不想被历史的车轮轰隆隆辗过。在苏州无数次慨叹古城风貌的完好,回到北京,更加慨叹帝都毁灭性的城市建设。也曾经在一场初雪后坐在景山公园俯瞰紫禁城,但无奈国家大剧院就像一只巨大的爬虫显得格外入眼。